31 海因裏希法則:(2 / 3)

每天進步1%,邁向成功100%

日本企業所生產的產品向來以品質卓越著稱,不論是電子產品、家用電器、汽車等,他們的產品品牌在世界上是屬於一流的。

日本人對於品質有如此高的重視,主要歸功於一位美國的品質大師戴明博士。

二次世界大戰結束後,戴明博士應日本企業邀請,重振日本經濟。戴明博士到了日本之後,對日本企業界提出“品質第一”的倡議。他告訴日本企業界,要想使自己的產品暢銷全世界,在產品品質上一定要持續不斷地進步。

戴明博士認為產品品質不僅要符合標準,還要無止境地每天進步一點點。當時有不少美國人認為戴明博士的理論很可笑,但日本人完全照做。果然,今天日本企業的產品在世界上取得了輝煌成就。

福特汽車公司一年虧損數十億美元時,他們請戴明博士回來演講,戴明仍然強調企業要在品質上每天進步一點點,隻有通過持續不斷地進步,才可以使企業起死回生重振雄風。

結果,福特汽車照此法則貫徹3年之後,便轉虧為盈,一年淨賺60 億美金。

前洛杉磯湖人隊的教練派特·雷利在湖人隊最低潮時,告訴12 名球隊的隊

員說:“今年我們隻要每人比去年進步1%就好,有沒有問題?”球員一聽:“才1%,太容易了!”於是,在罰球、搶籃板、助攻、抄截、防守一共五方麵都各進步了1%,結果那一年湖人隊居然得了冠軍,而且是最容易的一年。

有人問教練,為什麼這麼容易得到冠軍呢?

教練說:“每個人在五個方麵各進步1%,則為5%,12 人一共60%,一年進步60%的籃球隊,你說能不得冠軍嗎?”

讓自己每天進步1%,隻要你每天進步1%,你就不用擔心自己不快速成長。

在每晚臨睡前,不妨自我分析:今天我學到了什麼?我有什麼做錯的事?今天我有什麼做對的事?假如明天要得到我要的結果,有哪些錯不能再犯?

反問完這些問題,你就比昨天進步了1%。無止境的進步,就是你人生不斷卓越的基礎。

你在人生中的各方麵也應該照這個方法做,持續不斷地每天進步1%,一年便進步了365%,長期下來,你一定會有一個高品質的人生。

不用一次大幅度的進步,一點點就夠了。不要小看這一點點,每天小小的改變,會有大大的不同,很多人一生當中,連一點進步都不一定做得到。

人生的差別就在這一點點之間,如果你每天比別人差一點點,幾年下來,就會差一大截。

如果你將這個信念用於自我成長上,100%地會有 180 度的大轉變,除非你不去做。

自我妨礙:預約失敗的自欺欺人之舉在大學學期末,各科考試接踵而來,有的學生平日經常逃課,日常也疏於學習,但是當考試臨頭時,他們非但沒有認真複習學習內容,反而結夥到酒吧買醉,或者通宵打遊戲,為什麼會出現這種現象呢?難道臨時抱佛腳的緊急複習不是更好的應對策略嗎?

上述現象可以用“自我妨礙”來解釋,所謂的“自我妨礙”,就是當人們擔心自己沒有能力完成某項任務時,他們會故意破壞任務的完成,以便為自己的失

敗準備托詞:這並不意味著我沒有能力。比如說,一個學生並沒有為第二天的考

試而用功,反而沉迷於電腦遊戲,如果他的考試成績很差的話,他便會說:“我隻是沒有努力罷了。”如此這般,這個學生的自尊便會受到較低的影響,他可以心安理得於自己的失敗。

從個體維護自尊和印象管理的角度來看,“自我妨礙”實際上是一種自我保護行為,它一方麵為個體的失敗提供了冠冕堂皇的理由,另一方麵,當個體獲得成功時,還有助於發揮自我增強的作用——沒有努力也可以獲得成功,個體便可以洋洋自得地宣稱自己智商超人。

個體在實施“自我妨礙”行為時,通常通過兩種形式表現出來:1. 行動式自我妨礙

對於難以預知的成敗,個體為了做出有利於自己的歸因而事先采取了一係列妨礙成功的行為,如有的學生在考試前喝酒玩樂、降低努力程度以及為自己設置過高的成就目標等。

2. 自陳式自我妨礙

個體在從事任務之前,為將來可能的失敗尋找一係列不可控製的借口,一些可能會影響自己發揮水平的因素,如考試焦慮、突然感染疾病、遭遇創傷性的生活事件等。

對於個體來說,大部分的研究認為,自我妨礙行為雖然有助於個體免受負麵評價的影響,但是,經常進行自我妨礙的話,不僅會降低個體的自信心,還會增加他們的焦慮反應——因為即使個體能使他人不對他們進行負麵評價,他們自身也會對自己形成消極的看法。再者,如果過多地實施自我妨礙行為,個體還會增加遭遇失敗的可能性,以致減少對學習的興趣,繼而又會進行自我妨礙行為,從而陷入惡性循環中。而且,研究者還發現,即使他人沒有對實施“自我妨礙”者進行負麵評價,他們也不會對這些人產生較好的印象,也就是說,與沒有實施自我妨礙行為的人相比,自我妨礙者往往會得到他人更低的評價。

用失敗之鑒為成功鋪路

在我們的個人成長過程中,自上小學開始,教科書和老師們就列出了許多偉人和成功者的事跡,以鞭策和鼓舞後來之人。因此我們從小就學會了把成功者的成就作為自己的奮鬥目標,有些人還遵循成功者的模式,以此構築自己的未來。

當然,發揮成功者的楷模和示範作用,這種做法並沒什麼不好,因為人們總是需要看到成功的“希望”,並以此作為學習的榜樣,鼓舞自己。但如果一切向“成功者”看齊,就可能使有些人墮入一種幻覺當中,他們認為自己也可以成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