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變得活躍、快樂而且風趣。當她最後一次到醫院時,她的大部分生理症狀都已消失了。
這個病例可以使我們更好地看到到底什麼成了人們的動機。
即便一個人的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愛的需要、尊重需要都得到了滿足,他還是會產生新的匱乏與不安。因為什麼呢?他必須正在做他真正喜歡做的事。一位作曲家必須作曲,畫家必須畫畫,學者必須搞研究,甚至一位老農必須每天到田間地頭轉一圈,否則他就會躁動不安,難以寧靜。一個健康的人天性中能成為什麼,他就必須成為什麼,他必須忠實於他自己的生物本性。這就是我們所說的自我實現的需要。這一觀點看起來似乎有點浪漫與不切實際,但毋庸置疑,每一
個成熟的人,每一個其他需要都得到滿足的人,都曾經思考過這個問題:我究竟適合於做什麼?
不同的個體滿足這一需要所采取的途徑方式大不相同,有的人會想成為一位體育健將,有的人想當詩人,有的人想當官,有的人想在工商界一展才華等。在這一需求上,個人的獨特性表現得淋漓盡致。
克服惰性,勤奮是成功的階梯
兩個和尚分別住在相鄰兩座山上的廟裏,這兩座山之間有一條河,兩個和尚每天都會在同一時間下山去河邊挑水,久而久之便成為了好朋友。不知不覺五年
過去了,突然有一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沒有下山挑水,右邊那座山的和尚心想:“他大概睡過頭了。”因此也沒太在意。
第二天,左邊這座山的和尚還是沒有下山挑水。一個星期過去了,右邊那座
山的和尚心想:“我的朋友可能生病了,我要過去看望他,看看能幫上什麼忙。”
等他看到老友之後,大吃一驚,因為他的老友正在廟前打太極拳,一點兒也不像一個星期沒喝水的樣子。
他好奇地問:“你已經一個星期沒下山挑水了,難道你可以不用喝水嗎?”
朋友帶他走到廟的後院,指著一口井說:“這五年來,我每天做完功課後都會抽空兒挖這口井,即使有時很忙,但能挖多少算多少。如今,終於讓我挖出了水,我就不必再下山挑水去了,可以有更多的時間練我喜歡的太極拳了。”
美國哈佛大學一位心理學教授指出,一個人在一生當中能否獲得成功,智商的高低並不是決定性的因素。許多事實已經證明,不少獲得重大成就的人,智商
其實並不高。他們的成功,主要靠後天的勤奮努力。愛因斯坦說:“天才和勤奮之間,我毫不遲疑地選擇勤奮,它幾乎是世界上一切成就的催產婆。”這句話,應當成為我們每個年輕人的座右銘。
人都有惰性。躲在陽光下,暖洋洋的不想起來;坐在樹蔭下聊天不願工作或沉迷於娛樂廳中流連忘返,致使好多應該做的事情沒有做,也使好多本應成功的人平平淡淡。其罪惡之首,就是懶惰。懶惰是一種習慣,是人們長期養成的一種惡習。這種惡習隻有一種成果,那就是使人躺在原地而不是奮勇前進。因此,要想具有一定成就就要改掉這種惡習。
那些遊手好閑、不肯吃苦耐勞的人總是有各種漂亮的借口,他們不願意好好地工作、勞動,卻常常會想出各種理由來為自己辯解。確實,一心想擁有某種東西,卻害怕或不願意付出相應的勞動,這是懦夫的表現。無論多麼美好的東西,人們隻有付出相應的勞動和汗水,才能懂得這美好的東西是多麼的來之不易,才能愈加珍惜它。即使是一份悠閑,如果不是通過自己的努力而得來的,這份悠閑也就並不甜美。不是用自己勞動和汗水換來的東西,你就不配享用它。
辛勤的勞動是成功的階梯,勤勞的習慣是成功的動力。那些形成了工作習慣的人總是閑不住,懶惰對他們來說是無法忍受的痛苦。即使由於情勢所迫,他們不得不終止自己早已習慣了的工作,他們也會立即去從事其他工作。那些勤勞的人們總是很快就會投入到新的生活方式中去,並用自己勤勞的雙手尋找,挖掘出生活中的幸福與快樂。年輕人要享受成功的幸福,首先得有勤勞的習慣來付出你的辛勞汗水,隻有這樣,你才會收獲耕耘的快樂。
馬蠅效應告訴你:優秀是一種習慣
亞裏士多德說:“人的行為總是一再重複。因此卓越的不是單一的舉動,而是習慣。”
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因為它具有一貫性。它通過不斷重複,使人們的行為
呈現出難以改變的特定的傾向。就像一句古老的箴言:“習慣就像一根繩索。每天我們都會織進一根絲線,它就會逐漸變得非常堅固,無法斷裂,把我們牢牢固定住。”我們每天高達90% 的行為是出自習慣的支配。可以說,幾乎每一天,我們所做的每一件事,都是習慣使然。好習慣,提升你的競爭力;壞習慣,拉低你的競爭力。
希望自己優秀,首先要讓自己養成優秀的習慣。
1. 善於學習
在風雲變幻的職場中,思維活躍、能力超強的新人或者經驗豐富的業內資深人士不斷地湧進你所在的行業或公司,你每天都在與他人競爭,因此你必須不斷提升自己的價值,增進自己的競爭優勢,學習新知識並在工作當中學到新的技能。
在領導者的眼中,優秀的員工一定是善於學習的人。不要認為隻能在教室裏學到知識,好的員工要學會從自己的工作中吸取經驗教訓,向願意分享的人學習能夠學到的一切知識。要從書刊雜誌以及互聯網上獲取信息,通過觀察和了解新的趨勢,使自己能從專家的角度進行思考,使自己更加自如地掌控未來的變化,很好地幫助自己適應工作的多元化需要。
2. 有序工作
一名善於適應工作複雜化的員工,能夠敏銳地分出工作的輕重緩急,把擺在麵前的任務根據重要性分出不同的等級,然後將重要的工作馬上完成。次要的和不那麼重要的可以先放一放,待時間充裕時完成。要將重要的部分進行明確化、簡單化,同時集中精力解決問題,不能將所有工作以同樣的方式進行處理。不重要的枝節要果斷地去除,這樣做的最終目的是將精力完全集中在某一點,避免做無用功。實在不能省去的部分就用其他簡單的方法取而代之;將需要花費較少時間的工作積攢起來一次性完成。這樣可以將複雜的工作簡單化,能夠提高效益和爭取時間。
3. 認真負責
把每一個新情況當成機遇,看到事情光明的一麵,把每一項挑戰都看作是一個新的機遇,看作是對自己的智力和適應能力的測驗,這樣才會使自己獲得真正的提高。有依賴心理的人在麵對複雜化的挑戰時往往把責任推給別人,他們會說“這不是我的責任”,或者“你決定吧”。而獨立自主的人則會說“我來解決這個問題”“我會負責的”或者“我抽時間做吧”。有前一種態度的人永遠也不會得到企業領導的信賴。
4. 適應壓力
工作中的壓力每個人都會有,但最主要的一點就是能否適應這份工作。如果適應的話,那麼工作中的壓力就是自己進步的動力,就會很從容地去麵對,找出壓力的根源所在。如果是知識欠缺,那麼就要給大腦充電;如果是人際關係等其他方麵欠缺,那麼就要向有經驗的人學習,多找公司的同事談心。當然壓力的來源很多,這就要求員工要自信,能夠找出壓力的根源,不斷完善自我,不斷留給自己發展的空間,才能夠很好地適應工作中的壓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