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理學中的激勵因素正是馬蠅效應的恰當運用。
激勵是心理學中的一個術語,是指心理上的驅動力,含有激發動機、鼓勵行為、形成動力的意思,也就是說,通過某些內部或外部刺激,使人奮發起來,行動起來,去實現特定的目標。
簡而言之,激勵就是激發員工的自動力,調動員工的積極性,使員工朝向組織的目標做出持久的努力。
由激勵激發的人的自動力和積極性是一種內部心理過程,這種心理過程不能直接被觀察到,隻能從行為和工作績效上進行衡量和判斷。
員工受到高度激勵時,其行為通常表現出三個特點:(1)努力。這是員工在工作中表現出的行為強度。
(2)持久。這是員工在完成工作任務方麵表現出的長期性。五分鍾熱度不能叫積極性高。
(3)與組織目標有關。這是員工行為的質量。
隨著社會的發展,人們在管理中越來越強調激勵的作用。激勵的方式主要有物質激勵和精神激勵兩種。物質激勵,主要是指員工的薪水和福利,以保證企業的員工在經濟上能夠沒有後顧之憂。精神激勵,如工作豐富化、挑戰性的工作、更多的安全感與成就感這些內心的收獲。
不管一個員工在公司裏的職位高或低,要想長久地留住人才,就必須能夠使他從心理上、從感情上對目前和未來的工作環境,包括與同事、上司的人際關係具有好感。要達到這一點,有賴於對員工的有效的精神激勵。
此外,現代管理倡導一種有效的激勵方式為按員工喜歡的方式去激勵他們。
現代年輕人希望擁有安全,但麵臨危險時也並不畏縮,因為他們早已習慣照顧自己。他們如此堅強獨立,並具創新精神的原因在於,他們能夠照顧自己。他們憑著自己的本事解決了無數的問題,找出各種有創意的解決途徑。而這些年輕
人喜歡的管理方式已成為未來世界發展的趨勢:
“我喜歡被管理的方式是:讓我有自己作決定的空間,決定我要何時及如何做我的工作。我對自己的工作有責任感,並對工作成果負責任。上麵管我管得越
厲害,我越有理由責怪別人,我會說:如果照我自己的方法做,可以做得更好,我照著命令做,結果變得那麼糟,這是因為你們要我這麼做。我會變得不那麼在乎工作,不那麼投入了,並會產生太多的依賴性。相反地,我知道自己需要做什麼,何時要完成,我一定會做好分內的事,並負起應負的責任。”
“我上司的管理風格非常自由,他讓我去做我自己的事。我喜歡這樣,這是某種程度的信任。對我而言,這使我有更強烈的工作動機。”
“我非常希望自己的想法對最後成果有更多影響力,這通常也會改善我的工作。如果我投入更多,我則可能在工作以外的時間也去思考。當我的想法受到重視,我會願意全心全意為工作付出,這代表我將會付出更多的心血,工作質量會更好。”
“在我工作中,沒有什麼比主管說‘我信任你的判斷’更叫人振奮的了。我需要有一個同時扮演教練和導師角色的主管,他可以指引我,但必須讓我用自己的翅膀飛。”
以上的管理趨勢正是現代公司發展的目標,相信成功的主管能夠從上述職員的心理中看出端倪,從而實施自由的激勵措施,使年輕人能夠大展宏圖。
管理者可以根據員工不同的個性類型來設計激勵措施。
1. 競爭型員工的激勵
競爭型的員工在競賽中表現特別活躍。要激勵競爭性強的人,最簡單的辦法就是很清楚地把獲勝的含義告訴他。他們需要各種形式的定額,需要有辦法記錄成績,而競賽則是最有效的方式。有一點經理必須明白,優秀的員工其本身已經具備強大的內在驅動力,這種驅動力可以引導,可以塑造,但卻是教不出來的,因而給予他們最佳的激勵方式便是巧妙地挑起競爭者之間的競賽。
2. 成就型員工的激勵
成就型的員工是理想的員工,他們自己給自己定目標,而且比別人規定的高。
隻要整個團隊能取得成績,他們不在乎功勞歸誰,是優秀的團隊成員。激勵成就型員工的方式有好幾種,一是要確保他們不斷地受到挑戰;二是不去管他們,因為成就型的員工他們會自己激勵自己,經理隻要把大目標給他們鎖定,可以隨他們怎麼幹;三是培養他們進入管理層,因為成就型的員工會像經理那樣進行戰略思考,製定目標並擔負責任。
3. 自我欣賞型員工的激勵
自我欣賞型的員工突出的特點是他們感到自己很重要,因此,激勵這種類型的員工的最佳方式便是讓他們如願以償,讓他們帶幾個實習生,因為這樣能激勵他們不斷進取,如果新手達到了工作目標,就證明他指導有方;如果他沒有業績做後盾,是不能令新手信服的。
4. 服務型員工的激勵
服務型的員工通常花很多時間款待賓客,跟賓客聯絡,但是他們的個性決定他們的業績不會很大,因而他們往往不受重視,激勵這些默默無聞的員工的一個方式是公開宣傳他們的事跡,在大會上表揚他們。
成功的動機來自自我實現的需要
心理學家馬斯洛指出,人類的基本需要可以分為生理需要、安全需要、歸屬和愛的需要、自尊需要、自我實現的需要五種。其中,“自我實現”就是一個人使自己的潛力發揮的傾向,成為自己所能夠成為的那種最獨特的個體,使自己成為自己想成為的那種人。一個人在其他基本需要都得到滿足以後,自我實現的需要便開始突出。這時候他會很樂意去工作,對他而言,這時候的工作不是生活所迫,不是為了金錢,也不是為了獲取榮譽,而是一種興趣。這時候他確確實實是以工作為樂,而不是以工作為負擔。
在我國一所著名心理醫院裏發生了一件這樣的事:一位畢業的女大學生來求助於心理醫生。她說自己失眠,沒有食欲,月經失調,沒什麼能夠激起她的興趣,她感到生活是如此的缺少生趣,無聊乏味。醫生經過
詳細的詢問,知道了事情的原委:這名女大學生一年前畢業於一所還算比較有名的重點大學,畢業後找到了一份報酬豐厚卻枯燥乏味的工作,在一個政府的辦公室做秘書。在當今,對她的學曆這是一份美差,靠著這份工作,她供養著整個家庭,每一個朋友都羨慕她豐厚的收入。
在這樣一個相對來說很不錯的條件下,她為什麼會出現這樣的問題呢?醫生與這位女大學生進行了推心置腹的交談。這名學生說,她曾經是優秀的數學係大學生,渴望著繼續攻讀研究生。她喜歡做學問,但她的家庭生活的拮據狀況,迫使她放棄了學業,去從事她並不喜歡的這份秘書工作,她覺得自己的生活沒有意義。最初,她試圖說服自己,應該感到自己是比較幸運和幸福的,應該對這份收入豐厚的工作心滿意足。但是不行,隨著這種生活的持續,一想到要畢生從事這種工作就使她感到壓抑,現在,她內心空虛極了。
憑直覺,醫生意識到,真正的問題在於這個女人認為生活無意義,認為自己浪費了天賦。醫生認為她是因為沒能發揮自己的天賦,沒能把自己的才智用於數學的學術研究,所以感到極為沮喪和苦惱,這也許是她對生活感到厭煩,以至於在生理上對正常生活的樂趣(如進食)感到厭煩的主要原因。醫生認為,任何天賦、任何能力都是一種動機,是一種實實在在的需求。這也得到了這位女大學生的讚同。醫生建議她利用晚上的業餘時間繼續學習研究生課程,保持她在學術上的興趣。這位女大學生聽從了醫生的建議,對學習作了安排,結果進展非常順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