風水在現代社會吸引了越來越多人的關注,背後的原因何在呢?張棟傑教授談到,風水在現代社會之所以能夠吸引更多人注意,根本的原因應該在於現代中國人經濟實力的增強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人們希望過更舒適安穩的生活,希望居住生活的環境更為宜居,甚至在具體的物質環境條件滿足之後還期望達到心靈的滿足。而風水一直是帝王之術,從古到今都是為王公貴族服務,代表著一種很高的生活層次,生活富足的現代人對風水的要求也就可以理解了。
其次風水也有本身的價值。比如我們風水中說的“橫梁壓頂”,就是說居室天花板有大的橫梁出現的話,對於風水來說是不利的,讓人的發展和活力都受到限製,需要加以化解。這樣用現代科學來解釋的話,是這樣的梁讓人覺得壓抑,不安全,對心理有負麵的暗示效果,長時間生活在這樣的房中當然就會對健康不利了。此外從風水的角度上來說,房屋是不能建在斜坡上的,這從心理上就有十分不穩定,不安全的感覺。所以風水有很多東西是符合科學的。有它自身的實際意義。
風水的範疇是哪些?張教授,風水的核心是在建築、選址、規劃、設計、營造中。中國風水學的核心內容是天地人合一。中國風水探求建築的擇地、方位、布局與天道自然、人類命運的協調關係,它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與布局的藝術。此外在房間裏麵放置什麼鎮物、鏡子一類,就應該不屬於風水的範疇了。
風水和景觀設計是一回事嗎?張教授認為,這是一個見仁見智的問題。風水和諧的地方是客觀存在的,不一定需要進行人為的設計。而且風水好的地方,不光適合人的生活,就是動物或者其他生物在這樣的環境下也能生活得更好。景觀設計應該是對風水的一種解說方式,其中有對風水觀念進行化用的成分。
國外也有風水嗎?國外的風水觀跟我們有什麼不同?張教授說,國外的風水觀念應該主要還是來源於中國人。我知道美國有大學開設有風水的課程,他們是注重室內風水設計的,做得很好。美國風水的發展勢頭很快,他們已經不是在討論中國的風水文化是不是迷信的問題,他們已經開始挖掘運用,在大學裏麵已經形成了眾多的科目。日本更是如此,日本有一百多所大學都在開風水課。越南懂得中國風水的人很多,新加坡、馬來西亞華人圈懂風水的也很多。他們的風水觀也和中國的風水差別不大。現在各國對風水的興趣也都有增無減,日本韓國都在申請風水的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
談到風水申請世界非物質文化遺產問題,作為申遺籌備委員會主任,張棟傑教授興趣盎然地介紹說,風水、周易、中醫都是中國傳統文化的代表。中國文化和其它文化相比具有獨特的特點。易經為龍頭、中醫作為疾病防治的技術與方法、風水作為城鎮規劃、民宅等的選址規劃方法、而氣功武術等作為健身的手段等,是中國文化不可分割的有機部分。
風水伴隨中國文化、文明的發展裏程,如果硬性拋掉的話,那麼中國文化是不完整的。中國的世界文化遺產如北京故宮、頤和園、天壇、敦煌莫高窟等等,都體現著風水的理念,風水就是這些遺產的設計的典範與靈魂。同樣,風水也是中國古代都城、城市規劃、園林建設的靈魂所在,如果缺少了風水在傳統文化裏麵的作用,中國的各大古都、許多曆史建築就會失去文化底蘊。
其次,風水流傳至今,對世界上的很多國家都產生了很大的影響,這些都是中國應當進行風水申遺的理由。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是兩年申報一次,2007年我國參加申報的是廣東開平碉樓及村落為世遺項目,申報已經成功。所以要申報風水也隻能等到下一個兩年了。
張棟傑教授談到,現在日本、韓國都在準備申報風水項目,韓國已經於2003年啟動了“整體風水地理”項目,估計要在下一次申報世界文化遺產。所以我們麵臨的形勢很嚴峻,應該加快申遺步伐。作為風水文化的發源地,如果被別的國家申報去了,對我們是一個很大的損失。
第八節 設計了半個北京城:張開濟談建築風水
中國建築大師張開濟,1912年出生於上海,1935年畢業於南京中央大學建築係。他曾任北京建築設計研究院總建築師、北京市政府建築顧問、中國建築學會副理事長。1990年被建設部授予“建築設計大師”稱號,2000年獲中國首屆“梁思成建築獎”。
二十世紀50年代,第一個五年計劃以及國慶工程給了新中國第一代建築師大展身手的機會。作為建築設計院三位總建築師之一,張開濟在北京市重點工程建設中被委以重任。這一時期,他完成了十八件大作品,中國革命曆史博物館、釣魚台國賓館、天安門觀禮台、北京天文館這些首都地標式建築,另外還有北京小湯山療養院、中央民族學院校舍、百萬莊和三裏河住宅區等,均出自他的手筆。所以有人說張開濟“設計了半個北京城”。
關於建築風水,張開濟拿四合院為例介紹說,四合院方方正正,坐北朝南,大門不開在正中,而是開在一邊,且是開在偏東的一邊,進院還有一個影壁,這些都是有講究的。
他詳細說道,“四合院方方正正有一種穩定感,坐北朝南不怕冬天的北風吹,大門朝東南開光線好,有充足的陽光,有了影壁可以遮擋閑雜人等的視線,讓你一眼看不穿,這樣內院就顯得隱蔽有安全感了。”
“四合院的關鍵是院子,這是中國建築和外國建築一個最大的區別。中國建築是由建築包圍空間,外國的建築周圍都是空間,由空間包圍建築,盧浮宮的建築麵積比我們故宮太和殿大,但卻沒有我們的故宮氣勢大。外國的一些著名建築都是孤零零的,四周都是空間。中國故宮的空間被建築圍著,院子是一層又一層的。四合院的建築也是一樣,越是有錢人家院子越多,所謂的深宅大院。有前院有後院,還有跨院。跨院事實上是花園,叫後花園。其實後花園指的就是跨院。隻有高級四合院才有跨院。跨院裏發生過很多故事,小姐私訂終身就是在跨院中。這是多浪漫的事呀!四合院的精彩之處就在於院子。這個院子是整個家庭的多功能的空間。到了夏天搭個涼棚,要結婚了搭個喜棚……”
“風水這東西有其科學的一麵,隻當是迷信可能有些片麵。現在國外還有我國的香港在搞建築設計時都講風水,最著名的是香港彙豐銀行為了風水,裏頭的一部主要樓梯是斜著建的。現在外國人也講究風水,這當然不能說人家無知了。”
什麼是風水呢?《風水探源》一書中是這樣說的:風水的核心內容是人們對居住環境進行選擇和處理的一種學問,是一種能在生理和心理上都滿足的地形條件。新西蘭學者尹弘基是頗有名氣的研究風水術的專家,他在《自然科學史研究》雜誌上撰文說,風水是為找尋建築吉祥地點的景觀評價係統,是中國古代地理選址與布局的藝術。其實講究風水就是講究一種環保。透風之地自然空氣好、采光好,近水之地自然會有一個美好的環境。
“北京的四合院要保留,一定要和胡同一起保留,方能相配套。最好是保留一個區域。北京最近幾年對保護古都風貌很重視,情況比過去好多了。”
站在自己所住的塔樓之上,建築大師張開濟看現在的北京,看到高樓大廈隱天蔽日,“沒有白色的水井,沒有深藍的蒼穹。”看不見寬闊而又平緩的天際線了……對於年近90歲高齡的張開濟隻能發出一聲歎息,他不想再看啦。
他開始收集從古建築、古家具上拆下來的木雕裝飾,那些古建築、古家具已被毀了,而那些木雕、木刻裝飾還栩栩如生。張開濟把它們弄回家擺滿一屋,掛上四壁。每一件木雕製品都承載了太多的曆史,那些剝離了母體的木雕默默地向這位老建築大師訴說著昔日的輝煌。
第九節 天津大學建築係王其亨教授談風水
王其亨教授現在任教於天津大學建築係,是天津大學建築係博士生導師,天津市政府授銜古建築學家。1947年王其亨出生於河南省博愛縣,後來畢業於天津大學建築係,獲工學碩士學位。畢業後後留校任教,主要從事中國古代建築傳統及理論的研究和教學工作,尤以大規模的古建築測繪研究、明清皇家陵寢研究、皇家園林研究、古代建築圖學及傳統建築設計理論研究等方麵成績突出,居於學術領先地位。獲得多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及教育部博士點基金資助。著有《風水理論研究》、《明代陵寢建築》等專著。
自1992年以來,王其亨教授主持並組織落實了大量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以及世界文化遺產的古建築測繪,將教學實踐活動及其成果直接同文物保護事業和相關科研等工作密切結合,適時轉化形成經濟效益。他基於測繪成果,完成大量文物建築的修繕、複原設計、保護規劃以至申報世界文化遺產等。1990年,1991年被國務院學位委員會與國家教委授予“做出突出貢獻的中國碩士學位獲得者”稱號,1996年成為國家一級注冊建築師,2001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二等獎。
當被問及“如何看待有人視風水為迷信的現象?”時,王其亨教授說:“建築風水為什麼幾千年能夠保留下來,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築風水中的“氣”和“水”,都是經過長期實踐和思考後總結出來的,是在大量的經驗基礎上,以統計概率的形式表達的。有些學者片麵地理解中國文化,認為建築風水不能和西方的思想體係接軌就是迷信的。對建築風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這本身就是一種迷信。”王老師鮮明地亮出自己的觀點。
“那麼為何現在風水是國外吃香,國內受非議呢?”
王教授說:“風水學就是一門教人如何選擇環境和處理環境的學問,其中不少作法與當今時興的生態建築學相吻合,國外生態建築學把人,建築,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看作是一個人工生態係統,建築必須和人一起成為生態係統中的一環,才能確保生態係統的正常運行。而建築風水關於建築思想的主旨是把宅舍作為大地有機體的一部分,強調建築與自然,及周圍環境的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建築風水學)與建築生態學的步調是一致的。有的人不懂風水和中醫也好發議論,但是一派謬論,不足以阻擋中國風水的發展!”
王其亨教授在講話中列舉了北京古建築等事例,論證了中國風水所具有的科學唯物內涵。談及江西贛州的風水,他點頭稱讚說,唐代楊筠鬆在贛州傳承風水文化,立下了不朽功勞,贛州是楊公風水的發源地,表示有時間一定要去贛州考察楊公風水。談到現在不少地方搞風水申遺,王教授認為本來是件好事,但是要認真嚴謹,不可商業炒作。
王教授說,現在有些學者片麵地理解中國文化,認為風水不能和西方的思想體係接軌就是迷信的。對建築風水不加研究就加以否定,這本身就是一種迷信。
中國的古代學科與西方是不一樣的,它是不分科的。象天文、數學、建築這些學科,在古代都是歸在“建築風水”中的,如村落,民居,城市的選址和風水緊密相關。建築風水為什麼幾千年能夠保留下來,是有它的道理的。建築風水中的“氣”和“水”,都是經過長期實踐和思考後總結出來的,是在大量的經驗基礎上,以統計概率的形式表達的。
生態建築學把人、住宅、自然環境和社會環境看作是一個人工生態係統,建築必須和人一起成為生態係統中的一環,才能確保生態係統的正常運行。而建築風水關於建築思想的主旨是把宅舍作為大地有機體的一部分,強調建築與自然,及周圍環境的和諧,從某種意義上說,建築風水學與建築生態學的步調是一致的。
對於風水學界的不正之風,王教授指出,有一些人不學無術,卻冒充教授、學者,出版一些關於建築風水文化的書,胡講亂講,那純粹是欺騙人的,這也是風水領域的壞現象,值得大家共同抵製。
第十節 北京大學俞孔堅教授談風水
俞孔堅1995年獲得美國哈佛大學設計學博士學位,回國之後任教於北京大學,創設了兩個景觀設計碩士學位點。1998年創辦北京土人景觀與建築規劃設計研究院,是國家甲級規劃設計單位。他推動了景觀設計學科在中國的確立,促成景觀設計師成為國家正式認定的職業。現在他是北京大學景觀設計學研究院院長,教授、博導。
俞教授認為,風水意識不是中國人獨有的,任何一個民族和文化都有,隻不過由於生活環境不同,語言不同,任何一個族群和文化中都存在,隻不過由於生活環境不同、語言不同、風俗習慣不同,因而表達方式不同。俞孔堅教授認為風水這種文化現象統稱為占地術。
俞孔堅教授談到,現在有些人談風水色變,這本身就不是一種科學的態度,它不但不能揭示風水的本質,反而使之變得更加神秘。
一方麵,許多人打著科學的旗幟,動輒給談風水的人扣上“反科學”、“偽科學”的大帽,這使許多專家學者不敢去談風水,生怕被人帶上帽子,毀了自己的學術名譽,這是“文革”的遺毒。既然我們可以大談上帝和基督、大談非洲原始部落的巫術、大談少數民族的宗教儀式,為什麼對風水諱莫如深呢?
另一方麵,許多學者裝神弄鬼,把一些本來就不是科學範疇的文化現象抬舉為現代科學,或認為“現代科學解釋不了”,或在風水中附會現代科學的內容,以說明我們的先民是如何高明、如何深不可測,以至於認為風水說比現代科學還要高深,這同樣是荒誕的。
在俞孔堅教授看來,隻要從人類的進化曆程、文化的生態經驗以及現代人的功利意義三方麵入手,風水並不是什麼解釋不了的事。相信沒有上帝的人可以是科學家,相信需要上帝的人也同樣可以是科學家。
那麼風水包含了什麼內容?俞孔堅教授指出,風水是中國文化對不確定環境的適應方式,一種景觀認知模式,包括對環境的解釋係統和趨吉避凶的操作係統。
其深層的環境吉凶感應源於人類漫長生物進化過程中的生存經驗和中華民族文化發展過程中的生態經驗。前者通過生物基因遺傳下來,後者則通過文化的“基因”而積澱下來。這種生物與文化基因上的景觀吉凶感應,構成了風水的深層結構。中國傳統哲學、天文地理的觀測與羅盤操作技術,以及中國的民間信仰這三者構成了風水的表層結構,它係統地曲解了風水意識(指上述景觀吉凶意識)。作為表層結構的風水解釋係統並不能完全反映景觀的現實功利意義,因而使風水帶有很大的神秘性和虛幻性。俞教授強調指出,風水源於濟世救民,而最終淪為部分人謀財害命的騙術,這兩者必須區別對待。
那些邪凶死禍與鎮勝驅防的“說”和“術”是風水文化的代表性內容,它們並不是科學。那麼對風水是否該抱有寬容的態度?
俞孔堅教授談到,所有文化現象都有其產生的曆史環境,許多文化現象對當代人來說是不可理解的,因為環境變了,我們並不生活在那樣的環境中,因此不需要用同樣的方式去適應環境。它是我們認識彼時彼地人的生活方式的途徑,是揭開人類曆史的一把鑰匙。
風水文化也是一樣,對待它的科學態度是解讀它,認識它,並通過它來探索未知,而不是用現代的標準去評價它。它的存在本身就是人類的遺產,不管是否對當代有用。用功利的標準來衡量文化遺產是很危險的。
風水理念蘊含著古代中國人內心對於世界的認識,它不應該被我們隨意摒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