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篇 儒家萬千滋味,且待一一品嚐(1 / 3)

《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26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6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26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42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2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8,"start_container_index":42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03},"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7267077385848097832,6890728374843477006,6838936275928484877,7255203659015785531,7233628637428190242,7257455404240604215,7012517992130939934]}],"31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0,"start_container_index":31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4},"quote_content":"《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7155417000821394462,7225560267168418874,7267090248478231593,6867361770747464712,7220723706077645824]}],"228":[{"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8,"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228,"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7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77,"start_container_index":7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71},"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1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start_container_index":1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4},"quote_content":"《聊齋誌異》reference_book_ids":[7176586829842353211,6552677543730744327,7267090250495691815,6993270342399560741,683364288076710196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start_container_index":1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閱微草堂筆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8959522874]}],"4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50,"start_container_index":4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45},"quote_content":"《逍遙遊》reference_book_ids":[6511591890037509127,7000312307225988104]}],"40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0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40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quote_content":"《雷雨》reference_book_ids":[6992925688642669575]}],"1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start_container_index":1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quote_content":"《中庸》reference_book_ids":[7129434713235672101]}],"60":[{"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60,"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18,"start_container_index":60,"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12},"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7255238555826392118,6838936292718283790]}],"31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1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start_container_index":31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人間詞話》reference_book_ids":[6951709747095538718,7146515473973136398,7146515474048617486,7225931131302972453,7234783546299124788,6992146127860534286,6959122722664238110,7267090247337380900]}],"5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1,"start_container_index":5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5},"quote_content":"《孫子兵法》reference_book_ids":[6930888998395186184,7267090241087867904,7255238555826392118,6838936292718283790]}],"112":[{"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1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11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1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4,"start_container_index":1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41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41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97,"start_container_index":41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91},"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1,"start_container_index":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55},"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1812163642,7155407612274543652]}],"73":[{"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3,"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73,"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1812163642,7155407612274543652]}],"7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7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7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1812163642,7155407612274543652]}],"94":[{"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94,"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3,"start_container_index":94,"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1812163642,7155407612274543652]}],"39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9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start_container_index":39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8},"quote_content":"《儒林外史》reference_book_ids":[7155417000821394462,7225560267168418874,7267090248478231593,6867361770747464712,7220723706077645824]}],"3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5,"start_container_index":3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quote_content":"《論語》reference_book_ids":[7255253493282245671]}],"35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351,"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7,"start_container_index":351,"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3},"quote_content":"《詩經》reference_book_ids":[7078185810029202446,7152079239892700197,7071200634816449549,6874386810978438151,7070438698533293070]}],"15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5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start_container_index":15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6},"quote_content":"《閱微草堂筆記》reference_book_ids":[7267091338959522874]}],"167":[{"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67,"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6,"start_container_index":167,"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0},"quote_content":"《三國演義》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84967209991,7257453146853608507,7023706537877064711,7078184356296002568,7233628637570796605,7229640720594766906,7220732984595319869,6890728370670144526]}],"23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36,"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2,"start_container_index":236,"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76},"quote_content":"《世說新語》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1812163642,7155407612274543652]}]},"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不同的大師對儒學仁者見仁智者見智,各有側重。在前人的理解之中,梁漱溟先生結合對人生的體會得出了自己的感悟。每個人都是可以成為聖人的,我們所要做的就是努力,再努力,好好地把握現在的生活。梁先生頷首微笑著如是告訴我們。

第一章 人之為人在於\"仁\"

為孟子正名:禽獸無“仁”可言

“隻有人有道德可言,禽獸實無道德可言。”

與孔子的溫良謙恭不同,孟子給人的印象是好辯,極有縱橫家的氣勢。沒辦法,在戰國時代要讓自己的主張在百家之中脫穎而出,得到君主的青睞,必須“厚此薄彼”,否則“不破不立”。好辯也就罷了,後世很多人還說孟子愛罵人,動輒說人是禽獸。最有力的例證是孟子曾經說過這麼一句話:

楊朱利己,是無君也;墨子兼愛,是無父也;無君無父,是禽獸也。

楊朱崇尚道家之學,主張貴生、重己;墨子是墨家的代表,主張兼愛非攻。把學說主張不同的人指控為禽獸確實不太好聽,被尊為亞聖的孟子,其修養當真如此之差嗎?其實,這應該歸咎於文言文和白話文語意的變化。現在看來,禽獸是凶狠、殘暴、不知禮義廉恥的代名詞。但是那時所說的禽獸指的是禽獸之道或者禽獸世界的意思,即和人相對的動物界,隻是一個有別於人類的另一個世界。

人與禽獸何異?梁漱溟先生說:隻有人有道德可言,禽獸實無道德可言。梁先生說的是“無道德可言”,也就是說動物界沒有禮義廉恥的概念,而不是道德低下卑微的意思,所以你沒有辦法用對人的立場說動物不知羞恥。人如果不忍心殺生,就會選擇素食,也可以認為他人吃肉是一件殘忍的事情,但是不能以這項罪名去指控老虎,因為這是它的本能在支配,無所謂道德不道德。

可見,這裏的禽獸和我們現在罵人所說的禽獸不同。故梁漱溟先生說:夫人之能超脫求生活之本能,蓋以能感覺,則是仁者,隻人有,而禽獸則無,以其受規定不自由而麻木也。人比動物多了的那一點不忍之情,能夠敏銳地捕捉到天地之間細微的變化,葉落風起都可能引人傷懷,這就是仁。簡單地說,就是超越了衣食住行之外的那一點禮義廉恥。

如梁先生所言,動物的生命是要靠本能去維持的,老虎見了其他的動物,會產生一種捕獲他的欲望(梁老稱之為情),這種欲望是出自老虎的本能,是一個對付生活應付環境的工具,因此是“有所為而為”;而人見到動物流血,便會生發出一種不忍之情,這和人能否生存在世界上無關,並非出自本能,而是一種在動物本能上的升華和解脫,梁老稱之為“無所為而為”。

因此,如果把那段備受爭議的文言文翻譯為現代文,譯文應當是:如果一個社會中人人自私自利(為我無君),人沒有親疏遠近的感情(兼愛無父),那麼這種社會猶如禽獸世界。雖然有些別扭,但好歹替孟子正了名。

其實孔子也在很多地方提到了禽獸:

人之有道也,飽食、暖衣,逸居而無教,則近於禽獸。

庖有肥肉,廄有肥馬,民有饑色,野有餓莩,此率獸而食人也。

人之所以異於禽獸者幾希,庶民去之,君子存之。

從這裏就可以看出此禽獸非彼禽獸,孔子和孟子是在批評近似禽獸之人,而談不上是罵人。

《孟子》裏有一個故事,說齊宣王看到有人牽著牛去祭祀,牛嚇得簌簌發抖很是可憐,便起了憐憫之心,讓人找一頭羊來代替這頭牛。

如果同是祭祀,都要殺生,牛羊何異?齊宣王這樣的做法是不掩耳盜鈴嗎?孟子替他做了解釋並且稱讚他有仁者之心:君子之於禽獸也,見其生,不忍見其死;聞其聲,不忍食其肉。是以君子遠庖廚也。齊宣王這樣做是因為見牛而未見羊。如果看到羊也嚇得發抖,也會做出一樣的選擇,這才是人之常情。

孔子常說,天地之性人為貴;孟子呢,雖動輒罵人是禽獸,其中卻更顯對“人”的身份的愛護,他隻是常用禽獸作為反麵,來說明人的社會如果富而不教、飽暖無教,沒有仁義禮智忠信,那麼就和禽獸世界無異了。在西方,大文豪莎士比亞也曾借哈姆雷特之口稱讚人類道:“人是一種多麼了不起的傑作!多麼高貴的理性!多麼偉大的力量!多麼優美的儀表!多麼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麼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麼像一個天神!宇宙的精華!萬物的靈長!”如果人要真的對得起這個稱號以別於禽獸,那得“仁”心常駐才行,否則孟子老先生的話總在耳邊回響,像在追著自己一樣,總是不太舒服。

弦外聽儒音

稷下學宮:“稷”是齊都臨淄一處城門名,“稷下”即齊都臨淄城稷門附近,齊國君主在此設立學宮,是戰國時期齊國的文化聖地。它實行“不任職而論國事”、“不治而議論”、“無官守,無言責”的方針,各家學派在此爭鳴,齊威王、齊宣王時期更是盛極一時。

是非善惡心中秤

“仁是好惡的表示,從好惡給我們的方向就是人的生活原來的方向。所以一切德行,都是直覺所指示之方向,即是出於仁。”

孟子說:“惻隱之心,人皆有之;羞惡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

“人皆有之”與梁漱溟先生所說的“凡人沒有不仁,即是加入後天也沒有法子使他(它)絕滅。”正是一個意思,隻是孟子把仁的概念具體化為了惻隱、羞恥、恭敬、是非等。但是人皆有之並不表示每個人都能將它體現出來,作為生活生命的一部分,否則社會上怎麼還會有這麼多醜陋的事情呢?

孔子說:惟仁者,能好人,能惡人。

隻有心中有“仁”的人,才能喜愛應當喜愛的人,厭惡應當被厭惡的人,是非善惡截然分明,這不就是道德的內涵嗎?人心就像指南針,對什麼是好的、什麼是壞的有天然的敏感。隻是在人的心中和仁共存的還有其他許多雜音,令指南針的方向搖擺不定,而唯有心純如仁人才能對是非做出明確的判斷。這種判斷並非是出於理智的思考,梁漱溟先生稱之為“直覺”,並把其作為道德產生的根源。

梁漱溟先生也說:仁是好惡的表示,從好惡給我們的方向就是人的生活原來的方向。所以一切德行,都是直覺所指示之方向,即是出於仁。

人的這種道德約束感在平日裏可能無法察覺,就如一溪清水流淌,但是一旦落入一顆石子,立刻淌開層層漣漪;而且靈敏的人能對落入池中的東西是花是葉迅速做出判斷——它令這片水更美更淨還是會玷汙了它?而內心渾濁的人,也許不管落入了什麼東西都會無動於衷,因為他的心裏是一團渾濁。

那麼仁和直覺有何聯係?梁漱溟先生解釋說:直覺便是活氣之發於外麵者;因知痛癢是可見的,故指此說……生命是體的根本,仁是真正生命,是活氣,而直覺不過是仁的發用處。仁是一種更為本質、更為深刻的東西,直覺是它起作用的形式而已,人憑直覺行事,直覺卻源自仁。之前說過,仁是一種很柔嫩很敏感的心,因此直覺敏銳不敏銳,是要看他仁不仁。水越清,越靜,就越容易感受到外麵的一絲風雨變息。粗糙的心當然沒辦法給予直覺正確的指引,所以才顯得仁心對於美德之重要。

孔子說,仁者不憂,知者不惑,勇者不懼。

人如果想要具備不憂、不惑、不懼這些美德,關鍵在於仁者能夠見微知著,而唯有仁者能夠如此。世界上的事情無論是好是壞,都是一個積土成山的過程。仁者能夠做到泰山崩於前而不色變就在於他比常人更為敏銳更有前瞻性地地洞察了這個信息。所謂一葉落而知秋,蕭條的季節尚未到來,然而跂而望之,山雨欲來風滿樓,心中已經捕捉到了涼意,轉而悲秋傷懷。麻木的人看見流血也不為所動,這樣渾濁的心早已把仁遮捂得嚴嚴實實,自然難以談得上是道德,隻能套用孟子的話稱其為不知道德是何物的禽獸了;而敏銳的心卻能感應到他人的痛楚,心有戚戚,這才是道德之源。柔嫩的心看似多愁善感,實則因能比旁人早作準備,心中的悲憫之情會慢慢地積澱成為溫厚,溫厚的土壤將是美德最好的生養之地。

從這種情感出發,就會懂得“子欲養而親不待”的悲愴,產生孝心;能夠感知“歲寒然後知鬆柏之後凋也”,領悟生命的執著;會想要探究學海之寬廣,故敏而好學,不恥下問……這一切都是源自心靈的柔嫩,也就是仁——梁漱溟先生所說的德行就是指這些廣義的修養和品質。

弦外聽儒音

巨伯探友:荀巨伯從遠方來探望朋友的病情,適逢胡人進攻城。朋友對荀巨伯說:“你趕快離開吧!”巨伯說:“我從遠方來探望你,而你卻讓我離開,舍棄義氣而尋求生命,難道這是我荀巨伯所做的嗎?”胡人到後,對荀巨伯說:“大軍到了,整個城的人都空了,你是什麼人,竟敢一個人留下?”荀巨伯說:“我的朋友身患重病,不忍心舍棄他,我寧願用我的身體來取代朋友的性命。”胡人聽了,說:“我們這些不懂道義的人,卻侵入了這有仁義的國家。”於是軍隊就回去,整個城都獲救。

仁:近在咫尺天涯,還是遠若天涯

“凡人沒有不仁,即是加入後天也沒有法子使他(它)絕滅。”

對《論語》稍有接觸的人都不難知道,孔子最為欣賞的弟子是顏回。孔子問子貢:“你和顏回相比,那個更好”?子貢坦誠地回答說:“我怎麼敢和他比。顏回呀,他聽一個就知道十個,我聽一個知道兩個就算不錯了。”孔子也說:“是不如他呀,我和你兩個都不如他。”

其實孔子讚歎的不僅是顏回的聰明,更是他能夠持之以恒地守住心中之仁:“顏回這個人,他的心可以在長時間內不離開仁德,其餘的學生則隻能在短時間內做到仁而已。”

在孔子看來他的弟子之中隻有顏回能夠按照自己的仁心去生活。孔子弟子三千,賢者七十有二,難道其餘的便是不仁的嗎?不然,他們心中依然有仁的存在,隻是表現得沒有顏回那般純粹。

梁漱溟先生說:凡人沒有不仁,即是加入後天也沒有法子使他(它)絕滅。仁可以說是和人與生俱來的,那些後天的東西隻是將它掩蓋住沒有機會讓它展現。隻要活著,仁必然存於人之心中。那些做壞事的人並不是沒有仁,而是把那種傾向壓抑在心中不願碰觸而已,寧願讓自己麻木,因為稍有碰觸就會內疚——“仁心”實在太柔嫩了,陽光雨露皆能觸動,初看來是易悲易喜,慢慢積澱才能成就溫厚的仁者——而麻木的人總是自欺欺人,選擇回避。至於狼孩之類遠離了人類社會的人雖然看似近於禽獸,那隻是不曾有人將“仁心”喚醒而已。若將狼孩帶回社會,假以時日,定然也能看到仁的影像在他的身上顯現。

但是,仁的存在隻是說每個人都有潛力成為一個仁者而已,是一種向日葵隨著太陽轉動的傾向。如同一粒種子埋於心之厚土,一直想要破土而出,然後經受風霜雨雪的考驗,享受陽光雨露的滋養。但也有可能心中的汙垢太重,壓得它始終無法萌芽,或者雖然長出了小小的枝葉,很快被外麵的誘惑或打擊摧殘得枝離葉散。如果你能發現自己心中所向也許可以幫它一把,而很多人甚至忘記了自己的心中有這樣一粒種子。當然無論怎樣摧殘,它依然有著生長的願望,隻是不知何時實現。隻是站在生命當中的我們偶爾會感到“所有的風都向你吹”的迷茫,那顆原本有著自己目的的柔嫩的心不知會被風吹向何方。

順著本有的善的傾向去生活,這才是合乎生命之理。生命合乎生命自己頂合適的理,是在生命頂不受妨害的時候,故能合乎生命之理,而直覺始能盡其用。不受妨害並不是說一帆風順地走完一生,而指的是一種心境,喜怒哀樂均是過客,當喜則喜,當哭則哭,然後歸於平靜,這就是與心相契合的頂適合的生活,顏回所達到的就是這種境界。

每個人都能觸摸到陽光,卻難以接近那散發著光和熱的太陽。梁漱溟先生說:頂合適的生活不遠,可以作到的,就像孔子說的,我欲仁斯仁至矣。現實地說,可以做到隻是一個可能性而已,要真的實現卻又難得很,因為頂合適就是要求不偏不倚的中庸之道。梁先生解釋說:稍微偏出了一絲一毫都算離了軌則,離了中,離開了合乎生命之理,此即所謂違仁也。可見得仁易,臻完美難也。

孔子說:君子無終食之間違仁,造次必於是,顛沛必於是。

違仁是對仁這個標的有所偏離,還談不上不仁,當然不仁就必定是違仁了。君子既然不可去仁,則須經常保持仁心,雖在一食之間,亦不能去仁。就算在倉促之間,其心亦必在仁。顛沛必於是,在遭遇危險,甚至麵臨死亡之際,其心亦必在仁。此為君子須臾不可離仁之義。要求這般高,孔子獨對顏回如此肯定也就不難理解了,而在評價其他弟子“仁”的時候他便隻說“不知”了。

孟武伯問:“子路仁乎?”子曰:“不知也。”又問。子曰:“由也,千乘之國,可使治其賦也,不知其仁也。”“求也何如?”子曰:“求也,千室之邑,百乘之家,可使為之宰也,不知其仁也。”“赤也何如?”子曰:“赤也,束帶立於朝,可使與賓客言也,不知其仁也。

這裏的“不知”可以有兩種理解:孔子不知道他這三個弟子仁不仁,或者他們並不懂得仁。前一種理解也可以當作是後者的委婉說法。盡管如此,孔子的態度是明確的。子路如在千乘之國——在春秋戰國時候,是一個大國——“可使治其賦也”,可以讓他當統帥。隨時大將之才,但這是他的才能,看不出仁;他說子路是大將之才,前後方都可由他統領。這是他的才能,但與仁無關,求和赤也各有才具,但皆與仁無關。求和赤也都可以成為朝廷的棟梁。但是依然不能看不出他們的仁。

不光對弟子的要求高,孔子也善於自省,他說自己:十有五,而誌於學,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順,七十而從心所欲,不逾矩。其意思就是到了垂暮耄耋之時才能完全聽從自己心中“仁”的指示,不必理會心中的雜音。這也算是達到莊子筆下神人的境界了,可以來去無待。

孔子尚且如此,對我們這些凡夫俗子而言要修成成果豈非更是路漫漫其修遠兮,上窮碧落下黃泉?仁既近在咫尺,又似遠在天涯。好在無論走向哪裏都可以摸摸胸口,確信它會一路相隨,並給自己一些信心:我欲仁斯仁至矣!正如曾子所言,士不可以不弘毅,任重而道遠。仁以為己任,不亦重乎?死而後已,不亦遠乎?

弦外聽儒音

士不可以不弘毅: “弘”指胸懷寬廣;“毅”指意誌堅強。胸懷寬廣,才能接受重任;意誌堅強,才能長期堅持奮鬥。

懂盈縮之道方得永年

“仁就是心境很安暢很柔和很溫和的樣子;不仁就是不安長很冷硬很幹燥的樣子。一方麵氣息是有條理很平穩很隨順,另一麵則雜亂無章。”

中國古代很多的哲學家同時也是樸素唯物主義者,除了用陰陽之道來形容世界之變,也喜歡用金木水火土來指代世界的本源,還特別鍾情於用水來指代柔、指代生命。老子說: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孟子言,人之向善,如水之就下。兩派學說,在此異源合流。這種向善,正是仁之所在。

梁漱溟先生說:“仁是真正生命,是活氣。” 生命從產生、萌芽、生長、開花、結果,最後歸於無,其中無時無刻不是在變化的。流水不腐、戶樞不蠹。生命正是一溪流動的水,隻有流動起來才能顯示出生機。生命的維持並不是簡單的生存,雖然不能肯定動植物在這一過程是否也有生離死別的思考與較量,但無疑人是有的。當人的心靈動起來時,才能用生命這個詞來指代。古人雲,哀莫大於心死,當一個人萬念俱灰的時候,還有多少的能量能從他身上顯現出來呢?一個人若是行屍走肉,其生存的價值又何在?心如止水或死水,二者有著本質的區別。止水依然是流動的,隻是波瀾不驚地去迎接新的事物,死水卻真的沒了除垢納新的能力。而心中有仁的人生命就如同有了一股噴泉,幫他洗滌走過的每段經曆。

看那參天大樹,盡可以高聳入雲、開枝散葉,而他的生命卻係於一根。雖然深埋於地下,卻足以供養那舒展於碧空之中的萬千枝葉。有了根,無論是陰霾籠罩、霧靄沉沉,或是狂風大作、暴雨如傾,亦或是驕陽高照、焦土欲裂,樹都能把它化為一種曆練,一種釋放自己生命活力的機遇。這種不是牆頭草般無原則的妥協,而是一種兵來將擋、水來土掩的俯仰萬物的姿態。對於人來說,仁就是那份水,通過心之根為生命注入源源不斷的活力。

“仁不仁之不同,乃是活氣的不同。仁就是心境很安暢很柔和很溫和的樣子;不仁就是不安暢很冷硬很幹燥的樣子……總之,仁的氣息是一種朝氣,是新鮮的,而反麵則是暮氣頹唐,是腐舊的。”

仁就是心境很安暢很柔和很溫和的樣子;不仁就是不安長很冷硬很幹燥的樣子。一方麵氣息是有條理很平穩很隨順,另一麵則雜亂無章。人生曆程上遭遇的每件事,都是在把我們的生命往不同的方向拉去,當人們急躁不安、手足無措的時候就是“不安暢”的時候。如果能夠以柔化之,像水一樣阻則避、遇坑則填,哪裏還會過不去呢?當然,這裏的避並不是逃避,而是采取迂回戰術去實現自己的目標。人很習慣於在生活中去總結經驗教訓,這是一件好事,但是也容易落入麻木守舊的圈子,畢竟沒有一條道路是重複的,走過了這段路,就應該把下一次當做新的挑戰,做好準備。

在中國曆史上能與嶽飛的嶽家軍相媲美的唯有明朝抗倭名將戚繼光所創的戚家軍。而戚繼光之所以能在軍事上屢戰屢勝,與他在薊門當小官的時候對《孫子兵法》的鑽研有著密切的聯係。他有著一種十分奇特的看書方法——一邊看一邊批,比如孫子曾經曰過:敵人氣焰囂張,就不要去打(勿擊堂堂之陣),戚將軍卻這樣曰:越是氣焰囂張,越是要打!(當以數萬之眾,堂堂正正,彼來我往,短兵相接)。 孫子還曾經曰過:詐敗的敵人,你不要追(佯北勿從),戚將軍曰:保持隊形,注意警戒,放心去追(收軍整隊,留人搜瞭,擂鼓追逐)。

倭寇的活動範圍多在浙閩沿海一帶,慣用重箭、長槍和倭刀作戰。浙閩沿海多山陵沼澤,道路崎嘔,大部隊兵力不易展開,而倭寇又善於設伏,好短兵相接。戚繼光針對這一特點,創造了一種新的戰鬥隊形——“鴛鴦陣”。這種以十二人為一作戰基本單位的陣形,長短兵器互助結合,可隨地形和戰鬥需要而不斷變化。當變成兩小陣時稱、“兩才陣”,左右盾牌手分別隨左右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護衛其進攻;當變成三小陣時稱“三才陣”,此時,狼筅手、長槍手和短兵手居中。盾牌手在左右兩側護衛。這種變化了的陣法又稱“變鴛鴦陣”。此陣運用靈活機動,正好抑製住了倭寇優勢的發揮。戚繼光率領“戚家軍”,經過“鴛鴦陣”法的演練後,在與倭寇的作戰中,每戰皆捷。鴛鴦陣可說是來源於《孫子兵法》,而兩才陣和三才陣卻是戚繼光在前人的基礎之上所做的創新。.

“仁”如水般是具有彈性的,懂得盈縮之道。老子說,剛易毀,柔易保,故柔以製剛。曹操說,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都是這個道理。人在前進的路程中撲麵而來的飛沙走石千變萬化,百煉鋼卻難抵繞指柔。正因為心是柔軟的,如同打太極一般可以以守為攻,化實為虛,在外麵的東西落下的時候總會緩衝的餘地,人才能夠做到窮則變、便則通。

子在川上曰:逝者如斯夫!生命如水入海,去而不返。但一路的跌跌撞撞都能走到最後,享受了江河海湖池溪之隨物賦形,生命不也是精彩得很嗎?

弦外聽儒音

《龜雖壽》:神龜雖壽,猶有竟時。騰蛇乘霧,終為土灰。老驥伏櫪,誌在千裏;烈士暮年,壯心不已。盈縮之期,不但在天;養怡之福,可得永年。幸甚至哉,歌以詠誌。

《明朝那些事兒》

第二章 人性本相同,修行在自身

人之好壞一線牽

“仁,人心也,好人具有人心,壞人還是具有人心。所謂壞人者,不過他柔嫩的心發露流行的很少。”

前麵說過,人生來就是有仁心存在的。梁漱溟先生說:仁,人心也,好人具有人心,壞人還是具有人心。所謂壞人者,不過他柔嫩的心發露流行的很少。然而即使窮凶極惡,他的真心有時仍舊發現;所謂好人者,不過他的真心時常發露流行而已。

人們往往習慣於把好壞兩字作為區別人的標簽,這種將人臉譜化的方式簡單省事。但是嚴格來說,人並無好壞之別,因為人人心中都有仁的存在,都是向善的。隻不過平常口中所言的好人心底溫厚,如一片溫暖濕潤的沃土,更容易滋養生機,壞人則因為發露的少,別人也就難以察覺他心中的善念,因此將他冠以“壞人”之名。

梁漱溟先生說,人無不知謙恭很好,壞人(其實此名詞是不對的,有毛病)他並不是不礙謙恭,隻是很少如此發露而已。這裏的謙恭指代的就是人當具備的美德,壞人看來作惡多端,其實很多都知道自己所做的是壞事。那些行不義之事的人總會將自己的使命說得神聖而冠冕堂皇。他們自己也許無法做到道德的完美,卻依然會尊重那些能做到的人,並且希望自己至少可以偽裝成那樣的人。《三國演義》中,陳宮因曹操殺害邊讓一事而與之反目,另投他人。在他的錚錚鐵骨、義正言辭之下曹操永難抬頭。曹操不得不將他殺害,身雖死,正氣猶存,曹操以厚葬表示了對他的敬重。很多事看來就是悖論,曹操也是“知其不可為而為之”。

對事物本質的認識隻能透過現象來認識,對人的定義也是如此。一葉落而知秋至者有一雙慧眼,因為大多數的人如果從葉落推出秋至的結論恐怕都會犯錯——畢竟新陳代謝無時不在,葉子也不是相互約好在秋季共赴厚土。對人的認識,誰能從隻言片語中就看透他的心思並下定論呢?

《世說新語》裏有一個耐人尋味的故事:華歆、王朗兩人一同乘船避難,有一個人想搭他們的船,華歆馬上對這一要求表示為難。王朗卻說:“好在船還寬,為什麼不行呢?”後來強盜追來了,王朗就想甩掉那個搭船人。華歆說:“我當初猶豫,就是為的這一點呀。已經答應了他的請求,怎麼可以因為情況緊迫就拋棄他呢!”便仍舊帶著並幫助他。世人憑這件事來判定華歆和王朗的優劣。

如果隻看兩人初時的態度,很自然地就能得出王朗更為仁慈的結論。看了後文才覺得如此結論早失之偏頗。但也不因他後來的出爾反爾質疑他最初的善心。李贄說:童心者,最初一念之本心也。王朗的最初一念不也是純粹的救人於難嗎?隻是沒想到會有麻煩而已,他隻想要順水推舟,卻不想花費大力氣。相比之下,華歆想得更為久遠,他也是按照自己的心中所向去行事。最初的猶豫是出於不知此人來曆,後來的堅定是出於執著。原先若不答應,最多隻算是“違仁”,而後來若將其拋下卻是置他人性命而不顧的不仁了。畢竟每個人都是不同的,若按梁先生所說的仁的多寡來分,哪裏是好、壞二字可以說得清楚的呢?恐怕分成三六九等也遠遠不夠。

從前有個書生,已經和未婚妻約好在某年某月某日結婚。然而到了那一天,他心愛的女孩子卻嫁給了別人。書生受此打擊,難解其中之意,一病不起。這時,路過一遊方僧人,從懷裏摸出一麵鏡子叫書生看。書生看到茫茫大海,一名遇害的女子一絲不掛地躺在海灘上。路過一人,看一眼,搖搖頭,走了。又路過一人,將衣服脫下,給女屍蓋上,走了。再路過一人,過去,挖個坑,小心翼翼把屍體掩埋了。 僧人解釋道:“那具海灘上的女屍,就是你未婚妻的前世。你是第二個路過的人,曾給過他一件衣服。她今生和你相戀,隻為還你一個情。但是她最終要報答一生一世的人,是最後那個把她掩埋的人,那人就是他現在的丈夫。”

路過的那三個人心中都存有仁,即便是第一個人也是如此,因為他的心也微微觸動了一下。隻是三個人所流露的善意確實有大小之別,至於為何如此,除了每個人心之土壤不同外,梁漱溟先生還說是這種行為是偶然的發露,也就是佛家所說的緣分了。

麵對一個陌生人,你會以怎樣的表情來對他?微笑、熱情、冷漠還是視而不見?情感太細微,遠不是語言本身所能夠傳達的,除了這四者之外還有很多很多可以在人的臉上演繹。看來並不能用這些來判斷一個人的善惡,就好像有的人以為皺眉比笑靨更能維護自己的尊嚴,所以縱然是心熱也習慣於眼冷旁觀。

弦外聽儒音

《世說新語》: 南北朝時期的一部記述魏晉人物言談軼事兒的筆記小說,臨川王劉義慶編著。

罪己詔:是古代帝王反省罪己的禦用文書。皇帝也會犯錯誤,當做出的決策引起了國家的動蕩,或者有石崩地裂等異常現象出現的時候,皇帝往往會下這一詔書,以示勇擔過錯,並更加勤勉小心。最有名的就是漢武帝的《輪台罪己詔》,多年的窮兵黷武、大興土木之後,他幡然醒悟,決定痛改前非。

人心本清明,奈何易被濁霧繞

“人心本來清明,他本來知道好壞……昏失的時候就是墮入氣質、習慣、壞境的時候。”

為何有些人明明有著熱心腸,臉上卻還總是會冷若冰霜呢?上文說的偶然和人心之土壤不同都仿佛是難以由人自己控製的,一則是由外界主導的,一則是與生俱來的。自己的言行和心思靈動不同,就背離了仁,就成了假,成了偽裝。心口不一的人豈不是很累?原本按照自己的心中所向去走是順風行船,現在卻偏離了方向。但是有些行不義之事的人仿佛也心安理得,這又是怎麼回事呢?梁漱溟先生看來,這樣的人並沒有丟失了仁,而是沒有真知道仁。

梁漱溟先生以狎妓為例來說明人何以如此:人心本來清明,他本來知道好壞。當他知道的時候,決不會有狎妓的事。昏失的時候就是墮入氣質、習慣、壞境的時候。這時心不自主,氣質習慣等便占了他的心,出而做主。

梁先生稱氣質為先天的習慣,是內在的,是人在進化中選擇保留的東西,譬如欲望和人的國民性等。凡是後天所得的一切東西都是習慣,如學校的教育,而圍繞一個人周圍的東西稱為環境。梁先生對這三者並沒有做很鮮明的區分,譬如個人的習性歸為習慣,其實和先天的氣質不無相關,和個人的環境更是關係密切。把這三者統作為和“仁”相對立的一體即可。也就是說,這三者是對人“仁心”的幹擾。

梁先生說,若當心清明時,氣質習慣皆居於服從的地位。

原本在人的行為處事中,是仁占主導地位的,人也懂得是非善惡之辯。如果鵲巢鳩占,變成有氣質、習慣、環境主導,那就會不以是非為是非了,時間長了無人提醒更容易以黑為白,他人視為不恥的事他也能夠做得心安理得。

關於隋煬帝開鑿京杭大運河的由來後人有著不同的猜測。有人認為因為當時南方經濟發達,修鑿運河可以把江南的財物更為便利地送往京師;有人說是為了切斷南京這六朝之都的王氣。不管是哪一種,毫無疑問當初做下這個決定時,隋煬帝是從國家政局的戰略高度出發的,為了加強對南方的控製。一條大河接北通南,確實對國家大局產生了重大影響,但顯然與隋煬帝原來的意圖相悖。

唐朝末年皮日休有詩雲:盡道隋亡為此河,至今千裏賴通波。若無水殿龍舟事,共禹論功不較多。原先的家國天下後來卻變成了水殿龍舟事,這才是隋亡之由。

從洛陽到江都兩千多裏,楊柳成行,樹木成蔭。在運河兩岸設置許多驛站,每兩驛建一座離宮,總計有四十多座,專供隋煬帝休息。隋煬帝還下令在揚州建置了江都宮。大業元年八月,正是金色的收獲季節,江南水鄉的美麗景色吸引著隋煬帝。他不等運河全部完工,就從洛陽出發,坐龍舟前往江都。他前後幾次下江南無不聲勢浩大。煬帝的龍舟高四十五尺,寬五十尺,長二百尺。整個龍舟分四重,上重有正殿、內殿和東西朝堂,中間二重共計一百六十房,都是以金玉,雕刻花紋,下重有宦官和內侍居住。龍舟有殿腳(即挽船人)一千零八十人用青絲大絛繩牽引前進。殿腳都穿著錦彩衣袍。皇後坐的船叫翔螭(音:癡)舟,比龍舟稍小而裝飾一樣,用殿腳九百人引進。嬪妃乘坐的是浮景舟,共有九艘,每艘用殿腳二百人。貴人、美人和十六院妃子所乘的船叫漾彩舟,共有三十六艘,每艘殿腳一百人。此外,還有各式各樣的華麗大船上千艘,上麵坐著宮人,諸王公主,僧尼道士,各國使者,宮廷衛士,總計用殿腳八百多人。這支浩浩蕩蕩的船隊,在運河中航行的時候首尾相接,前後長達二百多裏。兩岸又有二十萬騎兵護送,馬蹄雜踏,旌旗蔽空。

這般行徑,誰還能想到這是曾經誓言勵精圖治的楊廣的呢?若說他的初衷是出於江山社稷的仁者之舉,後來的他便是墮入了渾濁之中,由著個人的欲念左右,隻圖一時享受,不以是非為是非了。梁先生說:人作壞事而不覺不安者,蓋已陷入硬固的方向矣。隋煬帝正是如此,如馬車陷入泥地,而他並沒有想著要出來。沒有自省的動力,也沒有他人的棒喝,隻能越陷越深。

可見人的本心都是清明的,那些身處汙穢而不自知的人隻是心也被汙穢沾滿了而已,我們所能做的或許就是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吧。

弦外聽儒音

身無長物:出自《世說新語》,原指極度貧窮,後也指沒有特長。王恭會稽回來,王大去看他。王大看王恭坐著一張六尺長的竹席,就對他說:\" 你從東邊回來,一定有很多這種東西,能不能給我一條?\" 王恭沒有回答。王大去後,王恭就把坐著的這張席子給王大送去了。自己沒有竹席了,就坐在草墊上。後來王大聽說此事,十分吃驚,就對王恭說:\" 我本來以為你那裏多呢,所以才要的。\" 王恭回答:\" 您不了解我,我從來沒有多餘的東西。\"(\"丈人不悉恭,恭作人無長物。\")

聖人之學,常好常對

“孔子、顏子與常人的區別,沒有特別的地方,隻是生活常好常對而已。”

將人分為好人壞人本身就是粗糙而不恰當的,畢竟他們的區別也僅限於仁流露的多少而已,而這種流露又是偶然性極大的,如《世說新語》裏的華歆,開始熱心待人,轉眼就想棄之不顧,好壞隻在一念間,看起來不免有些翻雲覆雨,這就是普通人的生活。如果能夠擺脫這種狀況,那就成了聖人。要修煉成為聖人,對於平常人來說有兩個方法:一是養成習慣的方法;一是求仁。

梁漱溟先生對“習慣”這個詞向來比較排斥,因為它代表了一種固定的程式:如謙恭是好,編曲養成謙恭的習慣,公平是好,便去養成公平的習慣。這個辦法,有許多哲學家、宗教家、教育家,都有這種主張。但孔子的生活之學卻不如此……一走入習慣的路子,就成為沒有心的動作。如謙恭成為習慣,一則當謙恭而失掉內容,僅成形式;一則不當謙恭而他仍謙恭,便應付失當,無一不走入麻木之路也。

在這段話裏,梁先生講得非常明白,那就是習慣容易令人舍本逐末,甚至與初衷南轅北轍,因而要不得。

梁漱溟先生說:孔子、顏子與常人的區別,沒有特別的地方,隻是生活常好常對而已。

孔子甘居九夷不毛之地而不覺陋,顏回“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他們的生活常好常對自然不是指生活境遇了。他們所求的是心境的平和柔順。,出發點自然也是心才好。明朝大儒王陽明將自己的學派稱之為“心學”真可謂得孔子生活之道之要妙,與梁先生英雄所見略同。普通人是遇見事情,心中要較量一番——出手還是不出手?聖人則不會。他的心中江澄月明,一片純然,毫不遲疑地就按著仁的路子去走了,能達到這種境界的人,才是“我欲仁斯仁至矣”。

伯夷和叔齊都是商末孤竹國的王子,最初孤竹國國君臨終遺命以三子叔齊為王位繼承人,孤竹君死後,叔齊謙恭禮讓,堅持要大哥伯夷即位。伯夷不受,說:“叔齊即位,是父親的遺命,我不能違背父親的遺願!”於是離家出走。叔齊見大哥出走,也不當國君,打點行裝追隨伯夷而去,國家不可一日無君,孤竹國的大臣們隻得擁立國君次子即位為君。後伯夷和叔齊兩人聞周文王行善積德、禮賢下士,遂入周安身。當兄弟二人風塵仆仆地來到周時,文王早已逝世,恰逢武王用車載著文王的靈位去討伐商紂。兄弟二人立即搶上一步,拉住馬的韁繩勸阻武王說:“你的父親死去後不安葬,卻大動幹戈,能說是孝嗎?身為商紂的大臣,而興兵弑君,能說是仁嗎?”武王左右的將士一聽他倆說出這麼一番話來,拿起長矛就刺。薑太公忙說:“他們是兩位仁義之士,不能殺!”說著就把他倆攙扶開了。

周武滅商後,建立了周王朝,天下諸侯和百姓都承認周武王的天子地位,但伯夷和叔齊卻以此為恥。他們認為自己沒有能製止周武王這種不義之行,於是決定隱居首陽山,後不食周粟而亡。子曰:“伯夷、叔齊,不念舊惡,怨是用希。”“求仁得仁,又何怨乎?”孔子讚歎伯夷和叔齊,不放棄自己信奉的理想,不同流合汙玷辱自己的信念。

伯夷叔齊被追為聖人已是眾望所歸。他們或許麵黃肌瘦、衣衫襤褸、朝不保夕,卻依然能過著如梁先生所言的和樂的生活,這就是“常好常對”,終日不違心,既不違心,便是聖人也!對於為衣食奔走的凡夫俗子而言,當然不必經受首陽守節的考驗,在生活的每次波瀾之前如能做到“不違我心”,便是向聖人靠近了一大步。

弦外聽儒音

六藝:儒家要求學生掌握“六藝”,即六個方麵的學問。這六者分別是禮(禮節)、樂(音樂)、射(射箭技術)、禦(駕馭馬車的技術)、書(書法)、數(算法)。從這些課程的設置來看,儒家是很注重學生素質的全麵培養和發展的。

時時勤拂拭,莫使惹塵埃

“我們先要了解人心本來如是,本來是人心,本來是人。一刹那,兩刹那,十年百年,莫不如是。所謂功夫就是讓他接連著如是,這就是不懈。一懈就間斷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