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是不隻看自己同觀點的書,而且也看觀點不同或觀點相反的書,做到知己知彼,百戰不殆。魯迅在對“新月派”、“民族主義文學”和“第三種人”鬥爭中,以及對“論語派”的批判中,之所以能向形形色色的反動文人投去一把把稅利的匕首、投槍,撕去他們的種種假麵具,使他們“麒麟皮下露出馬腳”來,就在於他翻閱了他們種種“吞吐曲折的文字”,懂得他們慣用的“陰麵的戰法,”這樣猛然一擊,易致論敵對手於死地。
四是不專看本國的書,而多看看外國有關的書,以便得到更多的啟發。魯迅十分注意看外國的文學作品,他說他的小說創作是因為看了外國的小說,尤其是俄國、波蘭和巴爾幹諸小國的作品的啟示而寫的。泰山不辭握土泥丸而能巍峨屹立,長江不拒涓滴細流才成浩瀚汪洋。魯迅正是廣泛閱覽,多方汲取,方臻於精深博大。
當然,我們提倡和推崇魯迅先生的博覽式讀書法,並不是要否定“專”的問題。博與專,在任何時候都是辯證統一的。魯迅先生雖然博覽群書,但他仍然是學有專攻,側重於研讀文學。不論任何人,在決定讀書範圍時,都有個以什麼為主的問題。以什麼為主,取決於自己攻讀的方向,也就是自己到底想鑽研什麼?幹什麼鑽研什麼這是一種,愛好什麼鑽研什麼也是一種。當然,最好的是把“幹”、“愛”、“鑽研”融合在一起。事業上定向之後,自己攻讀的方向及必讀書目也就不難確定了。攻讀方向和必讀書目總是和一定的責任及義務相聯係的。也就是說,一個人的攻讀方向,隻有包含一定的責任和義務的時候,他在這裏才能找到自己的事業。
事業離不開專業和專業知識。“專業”和“專業知識”這些名詞過去常常局限在大學和研究單位裏。其實,每個人都應該有自己的專業和專業知識。就軍隊來說,總體屬於軍事專業,但在這個大專業中又有許許多多的具體專業,比如炮兵專業、通訊專業、軍事衛生專業、後勤專業及政治工作專業等等,從事每個專業的人,都需要形成自己相對完整的知識結構。
要形成與自己的事業相適應的知識結構,首先應該把讀書和學習的重點放在專業知識上,力爭做到又紅又專。書籍浩如煙海,信息廣如茫宇。一個人的時間和精力是有限的,以有限對無限,隻有專注於一,才有可能接近某一領域的前沿。“專”意味著深,“專”意味著新,“專”意味著有所突破和創造。讀書和實踐的結合,常常能把專引向深入。
對於“博”與“專”的關係,如果說“專”是軸心的話,“博”隻能是圍繞軸心的幾根輻條。專業知識要精通,對與專業知識較近的學科一無所知是不行的。多掌握幾門知識的基本理論可以互相更好地借鑒。專業與專業之間在有些基本功上有時是相通的;行與行之間在思想方法上更有相通的地方。互相滲透、互相啟發常常是必要的。一個人如果學有專攻,又善於掌握多學科的知識,那麼他工作起來就會得心應手,往往會產生出人意料的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