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世界進入了核時代
千百年之後,那時的人們回望曆史的時候,毫無疑問,他們一定會把核爆炸的蘑菇雲,當作20世紀、乃至人類有史以來最具標誌性的重大事件之一。因為以原子彈為代表的核武器的出現,使人類的頭頂上,似乎永遠懸掛上一柄“達摩克利斯之劍”,“末日即將來臨”——成為人類永遠的噩夢。
然而,當1900年的鍾聲敲響的時候,沒有人能夠意識到,世界將進入核時代,天才的科學家們仍然在為“原子核”這個東西是否存在而絞盡腦汁。
“原子”——本是希臘文名詞“atom”。在希臘文裏,意為“不可分割”。兩千五百多年來,沒有人懷疑這個說法。直到1897年——人類即將邁進20世紀門檻的時候,英國物理學家湯姆遜從陰極射線的研究中證實了電子的存在,並進一步證明它是一切化學元素原子的組成部分。它是人類發現的第一個基本粒子,這就說明原子是有內部結構的,從而推翻了“原子不可分”的理論。
時光進入20世紀,天才的物理學家們加快了對原子世界的認識——
1902年,法國科學家居裏夫婦發現了自然界放射現象並指出了放射能的強度;
1905年,美籍德裔科學家愛因斯坦提出了“狹義相對論”,以及質量和能量的關係方程式:E\u003dmc2;
1913年,丹麥理論物理學家玻爾提出原子結構的量子化軌道理論,超越了在牛頓之後維持了兩個世紀之久的物理學法則,在小小原子的內部,建立起了一個世界;
1919年,英國科學家盧瑟福在實驗室首次實現了人工核反應,用a粒子轟擊氮核,成功地把氮變成了氧和氫——把一種物質變成另一種物質——並將這些反彈回來的粒子(氫核)命名為“質子”;
1929年,英國物理學家考克饒夫和瓦爾頓製造成功世界上第一台“靜電加速器”;
1931年,美國物理學家勞倫斯設計製造出世界上第一台“回旋加速器”;
1932年,英國物理學家查德威克從a粒子轟擊鈹核的實驗中發現了“中子”。中子的發現,是人類認識原子核內部結構的一個轉折點,在中子未發現之前,人們對於原子核的內部結構是不清楚的,發現中子之後,人們才知道,原子核是由質子和中子組成的。人們一般認為,人類進入核時代的大門,是由中子打開的;
1938年,德國物理學家哈恩和施特拉普斯曼在研究中子與鈾核的作用新形成的各種放射性元素中,發現了鈾的裂變現象;
1939年,居裏夫人的女兒、法國物理學家約裏奧·居裏提出鈾核裂變鏈式反應的可能性;
1939年,丹麥理論物理學家玻爾和他的合作者惠勒從理論上闡述了原子核裂變反應過程,並指出引起這一反應最適宜的核素就是鈾-235。這就找到了人類打開原子彈奧秘的“金鑰匙”;
從此,人類正式進入了核時代。
將近3個世紀以前的1721年,法國傑出的啟蒙思想家孟德斯鳩曾經按照武器發展的內在邏輯進行深思,並預測過武器發展的前景。他說:“我覺得不寒而栗,生怕到了最後,有人發現某種秘密,而能用最簡單的方法,置眾人於死地,整個地摧毀一切民族和一切國家。”
兩百多年後,他所擔心的事情終於發生了。
美國南部的新墨西哥州,寂靜的沙漠,一望無際。突然,一道奇異的光芒仿佛從地球的心髒噴薄而出,瞬間形成巨大的火球,膨脹著、升騰著,直抵雲端,其光芒映徹天際。震顫不已的天空,突然幻化出一朵巨大的蘑菇雲。
蘑菇雲下的沙漠在熔化,凝固成坑坑窪窪的玻璃體。
這一天是1945年7月16日,人類爆炸第一顆原子彈。爆炸威力相當於2萬噸TNT當量,爆炸中心溫度是太陽表麵溫度的1萬倍。
本來,納粹德國離人類製造第一顆原子彈的距離最近。德國沒有首先製造第一顆原子彈,這對德國的科學家們是一個打擊,但對於整個世界來說,則是一件最為幸運的事。
在離核爆心約十公裏的地下指揮所裏,後來被稱為“美國原子彈之父”的奧本海默,望著滾動的火球,不由聯想起印度聖詩《勃哈加瓦基達》中的幾句:
漫天奇光異彩,
有如聖靈顯威;
隻有一千個太陽,
才能與其爭輝。
望著巨大的不斷升騰的蘑菇雲,他又想到了這首詩的另一句:
我是死神,是世界的毀滅者。
這個時候,除了美國的極少數人,世界上沒人知道美國製造出了原子彈。對於整個世界來說,認識這個可怕的怪物,是從日本的廣島開始的。
半個多月後,1945年8月6日的早上,美軍第509空中聯隊的3架B29型轟炸機,依次從太平洋的提尼安島上起飛,直奔日本廣島。8點14分,投彈手撳動電鈕,飛機底部彈艙開啟,彈出彈艙的原子彈撲向廣島,機艙內的人迅速戴上護目鏡。透過鏡片,他們首先看到的是一個紫紅色的小火星。火星瞬間擴大為耀眼的火球,翻滾著向外擴展,熔岩一般覆蓋了整座城市……
投在廣島的原子彈代號“小男孩”,爆炸當量1.25萬噸。戰後日本對外公布罹難人數為176987人。
災難並沒有結束,3天後,籠罩在雨霧中的日本長崎,空襲警報尖厲地叫著,人們四散逃命。突然,一道強烈的閃光撕開了天空。閃光過後,天黑了,整個城市在黑暗中崩裂了。一個巨大的火球被煙塵包裹著,朝天空翻滾。
大雨如注。天是黑的,雨是黑的。整座城市一片廢墟,屍橫遍地。幸存下來的人們在廢墟上蠕動,被燒得麵目全非。一部分屍體保持著生前原有的姿態被燒焦了,一輛電車的殘骸裏,擠滿了把著扶手的屍體。爆炸中心區,屍體已被氣化,焦黑的地上留下一副副人體形狀的影子。
毀滅長崎的原子彈代號“胖子”,爆炸當量2萬噸,造成四萬多人死亡,6萬人受傷。
又過了4年,1949年8月29日,蘇聯西伯利亞的荒原上,一朵蘑菇雲突然升起,照亮了整個荒原。蘇聯成功爆炸第一顆原子彈。
1952年10月31日,太平洋上的埃尼威托克島,一座高約兩層樓的巨大炸彈,靜靜地躺在小島上。小島四周的洋麵上停泊著各式戰艦。戰艦是舊的,上麵安放了各種儀器設備,空無一人。隨著一聲驚天的巨響,小島沒了,小島所在的位置形成一個巨大的漩渦,海水形成的數十道漣漪向外擴展,每道漣漪高達數十米。一艘艘戰艦先是燃燒,爆炸,然後被巨浪撕碎,頃刻間被海水吞沒。這是美國爆炸的第一顆氫彈,也是世界上的第一顆,代號為“麥克”,爆炸當量1040萬噸,相當於八百多顆扔到廣島的原子彈。
1952年10月3日,英國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試驗;
1953年8月12日,蘇聯進行了第一次氫彈試驗;
1960年2月13日,法國進行了第一次原子彈試驗……
1945年,《紐約時報》在報道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情景時,用的題目是:“末日即將來臨”!
核威脅的陰影,籠罩了世界。
2 美國一直在考慮對中國使用原子彈
1964年10月16日下午,蘇聯設在中蘇邊境和蒙古國境內的多個觀測站,以及美國設在世界各地的11個情報觀測站,同時捕捉到中國核爆炸所釋放的電磁脈衝,日本也從地震波和大氣放射性煙雲測量中確認,中國在西部地區爆炸了一枚原子彈。
2007年的夏天,我們駐足在中國西部的荒原上,這裏就是中國羅布泊核試驗場。核火燃燒過的荒原,堅硬的沙礫呈現出灰黑色,火柴棍大小的小黃花開在其間。鏽跡斑斑的鐵絲網圍住一大片荒原,入口處,一根水泥樁上刻著五個大字——永久沾染區。鐵絲網內,有四個巨大的水泥基座,連接在基座上的鋼鐵塔架扭曲著臥在地上。一塊一米多高的花崗岩石碑立在四個基座的中央。我們蹲在石碑前,仔細辨認著。石碑正麵是張愛萍的草書:“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心。”石碑背麵是原子彈爆炸日期和立碑日期。石碑嚴重風化,字跡已經殘缺不全。
這就是中國第一顆原子彈爆炸的中心點,也就是人們常說的爆心。現在,這裏仍然是常人難以涉足的軍事禁區,這裏的水文地質和土壤樣品仍然是國家機密。太多的秘密仍然不為人知,太多的疑惑直到今天仍未解開:到底是什麼原因促使中國不顧一切搞原子彈?有人說是被逼的,那麼,是誰在逼?轟炸中國的原子彈為什麼最終沒有落下?又是誰參與製造了原子彈?
還有導彈、衛星。至今人們難以理解的是,以中國20世紀五六十年代的經濟實力、科技水平,為什麼敢,又怎麼能搞成“兩彈一星”呢?可是竟然搞成了。
我們一直有一個願望:寫一本關於“兩彈一星”的書。真實地寫,寫出事情全部的真相。當然,我們知道這非常難。
1950年6月25日,朝鮮戰爭爆發。以美軍為主的所謂聯合國軍,從陸、海、空對朝鮮展開立體進攻。與此同時,美國軍艦遊弋於台灣海峽,美國戰機入侵中國領空。蔣介石來到海防前線視察,對官兵訓話,聲稱要反攻大陸。福建沿海地區遭到台灣飛機猛烈轟炸。1950年10月25日,中國人民誌願軍赴朝作戰,很快把朝鮮戰局穩定下來。
在美軍遭到沉重打擊後,1950年11月30日,美國總統杜魯門在記者會上公然說道:“我們將采取必要的措施,以應付軍事局勢。”
一名記者問:“那是不是包括使用原子彈?”
杜魯門回答:“包括我們擁有的各種武器。”
記者繼續追問:“總統先生,這是不是說正在積極考慮使用原子彈?”
杜魯門又說:“是的,我們一直在積極考慮使用它。”
顯然,如果使用原子彈,美國的目標當然是中國,中國軍隊參戰前,聯合國軍已將北韓軍隊趕至中朝邊境,如果中國不出兵,美軍取勝已是板上釘釘的事。
在當時,主張對中國使用核武器的主要是軍方的人,麥克阿瑟對杜魯門總統的影響最大。西方不少人認為,麥克阿瑟是一個有遠見的政治家,考慮的不隻是朝鮮問題,他說華盛頓根本不懂遠東地區的政治,打敗了紅色中國的軍隊,就可以讓蔣介石重返大陸,而要做到這一點,就必須使用核武器。事實上,他已經準備好了。
麥克阿瑟的計劃是,把30到50顆原子彈投到中國的空軍基地和敏感地區,沿鴨綠江設置一條“放射性鈷地帶”。五角大樓不同意一下動用這麼多原子彈,主張隻對中國軍隊和物資集結地進行核打擊。
從五角大樓後來解密的文件中,我們得知,1950年12月,一批還沒裝配好的原子彈運到停泊在朝鮮半島海域的航空母艦上,供艦上飛機進行模擬訓練。同時,一批裝有核彈頭的導彈被送到美國設在日本的軍事基地衝繩。核攻擊的目標,仍然是中國。
美國沒投下原子彈,或許有多種原因,但最根本的還是出於對自身的安全考慮。除了原子彈,美國動用了所有武器,其中有聯合國禁止使用的貧鈾彈和細菌武器。1952年3月,僅一個月,美軍就出動飛機865架次,在北朝鮮和我國東北地區投下大量攜帶病菌的老鼠、蒼蠅、蜘蛛、土蜂等昆蟲,造成二十多個城市和地區爆發霍亂、鼠疫。
1952年6月,世界和平理事會由來自瑞典、法國、英國、意大利、巴西、蘇聯的7名獨立科學家組成調查團,對美國使用細菌武器進行調查。中國科學家錢三強隨團前往。錢三強陪同國際調查團聽取了美國被俘飛行員諾克·奎恩關於投擲細菌彈的供詞;錢三強又陪同調查團在山洞、醫院檢查受到細菌感染的士兵。一天,他和英國科學家李約瑟乘坐的吉普遭到美機轟炸,炮彈燃起的氣浪使吉普失去控製,差點翻下山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