戰至13時許,參戰部隊將老爺廟至興莊一線的日軍全部殲滅,爾後,向東跑池一帶日軍發動進攻。黃昏時,參戰部隊逼近東跑池,將敵包圍壓縮在東跑池一帶盆地裏,但由於國民黨軍未按計劃出擊,致使殘敵由團城口突圍,平型關戰役遂告結束。
平型關戰役,首戰告捷。八路軍344旅與343旅殲日軍第5師團第21旅團一部1000餘人,繳獲步槍1000餘枝、機槍20餘挺、九二式步兵炮1門、戰馬50多匹,擊毀汽車100餘輛、大車200餘輛。中共中央軍委指出:“現在我們已打下了一個勝仗,興奮了友軍與人民,從此更進努力,最後勝利是我們的。”
平型關大捷,給予侵華日軍迎頭一擊,打破了“皇軍”不可戰勝的神話,遲滯了日軍戰略進攻,打亂了其沿平綏鐵路右翼迂回華北的計劃,是八路軍打的第一個大勝仗,也是全國抗戰以來的第一個大勝利,在國內外產生了良好的影響。
在國際上,它也使把中國看成是“一盤散沙”,視中國人為“東亞病夫”、“不堪一擊”的人們刮目相看:中華民族是一個不可欺侮的民族,中國人民是一支不可戰勝的力量。
在國內,它加強了共產黨及其領導下的人民軍隊,在抗日民族統一戰線中的地位和作用;使各界人士看到了勝利的希望,增強了堅持抗戰到底的信心和決心;同時,為共產黨及其人民軍隊,深入敵後,團結廣大群眾,開展遊擊戰爭,創建抗日根據地,擴大了影響。
4、“我們的兵工廠、糧店在東京”
平型關大戰結束了,戰士們打掃戰場的時候,看見徐海東旅長在巡視戰場,不禁向他歡呼:“旅長,你看這三八式!”
“還有花瓜手榴彈!”
“嗨,還有罐頭呢!”
徐海東笑著說:“小心!可不要把花手榴彈當了罐頭!”
首戰平型關,威名天下揚。徐海東臉上的那兩個酒窩,每日每時都深深地露著,更讓他開心的是,戰役後不久,黨中央又命令黃克誠做了他的政治委員。
黃克誠政委來到旅裏的這天夜晚,徐海東和他同住在一間房屋裏。兩個人睡不著,有說不完的話。他們都是身經百戰的將領,為平型關戰鬥勝利而高興,也為一些人的情緒而不安。
黃克誠說:“現在像有一種傳染病。”
徐海東問:“你說什麼?”
黃克誠說:“傳染病,恐日的傳染病。”
徐海東嘿嘿一笑,說:“原來還有一種病,治得差不多了。”
黃克誠問:“那是啥?”
徐海東說:“恐白病。部隊整編,換了番號,換了帽徽。懂事的同誌,嘴上不說什麼,思想有點不通;不懂事的同誌,硬是拐不過彎來,說紅軍變成白軍啦,公開鬧情緒。唉,說真的,剛整編的時候,我思想上也想不通呢,原來說我們紅軍編成4個軍,又是4個師,蔣介石怕我們人多力強,隻準編成3個師……”
黃克誠接著問:“你現在思想通了?”
徐海東大笑,說:“我呀,粗人一個,沒想那麼多。共產黨員要服從大局,黨中央說了,通也得通,不通也得通,這就叫通不通,三分鍾,我這個人,想三分鍾,就能想通……”
兩個人說著、笑著,又為部隊情緒不穩犯愁。
黃克誠是湖南永興人,1925年加入共產黨,參加過北伐戰爭、井岡山鬥爭,在中央紅軍的二萬五千裏長征路上,大部分時間擔任政治部主任和政委,是做部隊政治思想工作的行家。他到旅裏擔任政委,徐海東打心裏高興。
自從黃克誠到了旅裏,徐海東就省心多了。他一門心思管打仗,部隊上有人鬧情緒,思想出了問題,彙報給他,他就說:“找政委去!”記者來到前線,要訪問他,他也說:“找政委去!”黃克誠政委,成了他思想政治工作的依靠。
這天,天冷得貓狗都抖,徐海東在連隊裏轉了半天,剛回到旅部,正想坐下來烤一會兒火,記者笑眯眯地出現在他麵前,堵住他說:“將軍,你們的武器裝備是從哪裏來的?”
徐海東不假思索地回答:“我們的兵工廠在東京。”
“什麼?東京?”
徐海東一笑:“是的,東京。”
“那麼,你們的給養呢?”
徐海東又不假思索地說:“我們的糧店也在東京!”
記者是個明白人,他在采訪筆記裏寫上一句:“這是一個奇異的人!”
徐海東率領的八路軍隊伍,在沒有武器裝備來源,沒有糧食供給的華北戰場上,自力更生地戰鬥著,從河西到雁北,又從雁北打到繁峙、代縣,從崞縣、原平打到了盂縣,又從正太路打到平漢路,半年光景,跨過幾千裏……
登載在1938年6月延安《新華日報》上名為“冀察晉抗戰回憶”的文章,記敘了344旅在抗戰前線作戰的一些片斷:
……平型關戰鬥之後,我們奉命破壞由靈丘到團城口、大營的交通線。敵人在團城口和大營集中500餘步兵,6門大炮,向我軍進攻,被全部擊潰。這一戰斃敵百餘人,繳獲步槍24枝,單筒炮2門。夜襲團城口和東泡泉,繳獲步槍12枝,輕機槍4挺……我們又包圍大營,進占繁峙。敵人立刻由代縣派出56輛載重汽車,滿載步兵,前來增援,在繁峙與大營之間,我們早已派部隊埋伏在沙河,敵人經過時,突然猛烈襲擊。打死200多敵人……此戰毀敵載重汽車20輛,繳獲步槍11枝。此外還搶到敵人的罐頭食品數百箱,每箱內有100多罐。連著幾天戰士們飯都不想吃,專吃牛肉罐頭……
……大同之敵曾一度企圖恢複渾源,集中400步兵,幾門大炮,配合200騎兵反攻與我相遇,激戰4小時,敵人被擊潰,又退回大同。渾源戰後,某團奉命向南移動,在淳縣商莊與敵人激戰,打死170多敵人,在代縣河東中街口又打死200多敵人,繳獲二三十枝步槍……兩度襲擊井陘的車站,打死300多敵人。敵人感到重大的威脅,便從石家莊獲鹿和井陘分派800餘步兵,6門大炮,向小寨方山進攻。這一次進攻,敵人不但沒有達到目的,反而損失了200多人,傷亡了1個大隊長,丟了好幾枝步槍……
……此後又配合129師夾擊正太路,圍攻南峪北峪,該處敵人築有堅固堡壘,被我們襲擊之後,北峪敵人幾乎全部被我消滅,少數滾下山坡,始獲脫逃。敵人知道南峪、北峪被襲,立刻由石家莊派來300人增援,在火車上又被襲擊,死亡大半,餘下的退入堡壘,死也不敢出來,第二次敵人又從娘子關增援300餘,半路又被擊退。最後敵人從石家莊集中1000餘人前來應援,附帶大炮數門,5時許抵南峪。因天已昏黑,我軍迅速撤退……
5、楊得誌接任344旅代旅長
1938年盛夏的一天,第344旅代旅長楊得誌急匆匆地向八路軍總部住地故縣村奔去。
此時,八路軍總部根據毛澤東關於在河北、山東平原地區大力發展遊擊戰爭的指示,決定在冀、魯、豫平原開辟抗日根據地,配合支援正麵戰場上國民黨抗日部隊在徐州一帶的作戰;命令第115師第344旅的一部分和第129師的主力部隊由太行山向冀南、豫北發展。剛剛被任命為代旅長的楊得誌,奉命前往八路軍總部接受具體任務。
“七七事變”發生時,楊得誌正在“抗大”學習。為了抗日救國,挽救民族危亡,這一期學員提前在洛川結業。楊得誌回到老部隊,遵照聶榮臻之命,任第343旅第685團團長,率部參加了平型關戰役。平型關戰役後,楊得誌仍在第685團當團長。不久,因第344旅旅長徐海東有病,朱德就命楊得誌為第344旅副旅長,代理旅長職務。
夏天的日頭火辣辣的,四周的山巒仿佛擋住了外麵的來風,使人感到異常的炎熱。楊得誌抬手擦擦額頭上的汗水,情不自禁地加快了腳步。
走進故縣村,楊得誌邊打聽邊向八路軍總部機關走去。沿途,他看到不少人都坐在樹蔭下學習,其中有的人他認識,一問才知道學的是毛澤東的《論持久戰》。
楊得誌被感動了。他沒想到在這緊張的戰爭中,總部的學習抓得這麼緊。
朱德坐在院子裏一棵樹下,戴著老花鏡,也在學《論持久戰》。楊得誌急走幾步,立正敬禮後,大聲說:“報告總司令,楊得誌奉命來到!”
朱德抬頭看是楊得誌,便讓他坐下,然後揚了揚手中的書問:“毛主席的這個講演稿,你讀過了嗎?”
楊得誌答:“我才見到毛主席的講演稿,讀是讀過了,領會卻很膚淺。”
朱德摘下眼鏡說:“主席講了二十幾個問題。各方麵都講到了,講得很全麵,特別是持久戰的三個階段。他要我們有耐性,不要犯急性病。抗戰一開始我們就要堅信日本不可能滅亡中國,但是也應該看到,我們一兩天也打不敗他們。”
楊得誌凝神聽著,不時點點頭。
朱德拿起毛巾,擦一把臉上的汗水,看看楊得誌繼續說:“戰爭嘛,就是政治、經濟、武器裝備、指揮藝術的較量,看誰優勢強。我們最大的優勢就是民心所向,或者叫做政治優勢,這是任何敵人無法和我們比擬的。毛主席說‘兵民是勝利之本’,有了這一條,最後勝利一定是我們的!”
楊得誌熟悉朱德。十多年前,他由一個築路民工走進紅軍隊伍,就是在朱德的領導下參加湘南起義,奔向井岡山的。在井岡山,在贛南閩西,在中央蘇區的反“圍剿”中,在長征路上,他不止一次聽過朱德的講話。給他印象最深的是朱德總是先講國內外形勢,後講紅軍的任務,耐心細致,循循善誘。所以人們當麵叫他總司令,背後稱他老媽媽。總司令和老媽媽這兩個截然不同的稱謂,在朱德身上卻完美地統一起來。楊得誌心想,這一次他大概也是這樣吧。
果然,朱德稍稍停頓後,話鋒一轉說:“海東同誌身體不太好,你是代旅長,要把所有的工作都帶起來。前一段,中央派徐向前、宋任窮、陳再道等同誌到冀南去了。你們去的這一片,屬於冀魯豫三省邊區,是個古戰場。這裏自古就是兵家必爭之地啊!著名的城濮之戰、楚漢相爭、官渡之戰、朱仙鎮破金,以及唐末的黃巢農民起義等,都發生在這一帶。如今,這裏對確保太行山、溝通山區與平原的聯係,扼止日軍南下和西進,起著很大作用,所以無論如何要牢牢控製在我們手裏。任務艱巨啊!”
盡管對於朱德講到的古代戰爭,楊得誌不完全了解,但他已經知道冀魯豫地理位置的重要,尤其是朱德說的“確保太行山、溝通山區與平原的聯係,扼止日軍南下和西進”,更是深深地震撼著他的心扉。同時,他也看到了麵臨的困難,並說:“我對在平原作戰,特別是敵後作戰,還缺乏經驗。”
“困難不會少的。”朱德說,“況且你這次去,號稱是一個旅,但你的政治委員黃克誠同誌和主力部隊都不能馬上和你一起去。你和崔田民隻能帶一點部隊先去,所以叫做開辟根據地嘛。”
楊得誌聽得出來,朱德在“開辟”兩個字上加重了語氣,有著特別強調之意,急忙點頭表示理解。
“至於平原作戰,可以學嘛!”朱德繼續說,“當年上井岡山的時候,誰想過要強渡大渡河,要過雪山草地,要在平型關打板垣師團呢?”
這些都是楊得誌親身經曆過的事,如今從朱德嘴裏說出來,又鼓舞了他戰勝新的困難的信心。他不好意思地笑了,抬手抹著臉上的汗水。
“這天氣太熱了!”朱德又拿起毛巾擦了擦臉上的汗,然後喊了一聲:“警衛員,弄個西瓜來,為我們上抗日前線的勇士送行!”
離開朱德住處,楊得誌返回旅部。這時,他不但明確了任務,也有了勝利的信心。他的腦海裏,細細地思考著怎樣前去開辟根據地的各種問題……
6、挺進冀魯豫邊區
聽過朱德的談話和交代,楊得誌回到旅部就和政委黃克誠研究確定,將第687團留在晉東南,由楊得誌和旅政治部主任崔田民帶領100多人去河南滑縣,與已到那裏的第689團會合。
楊得誌看著黃克誠,目光裏流露出依依不舍之情。他心想,不能和黃克誠一起行動,自己如何帶領部隊單獨完成任務呢?這不僅因為黃克誠的年齡比他大,更主要的是黃克誠是一位老同誌,長征之前就任紅3軍團的政委,有著豐富的軍事和政治工作經驗。他剛來到這個旅,對黃克誠有些依賴思想,便說:“你不能一起去,我的心裏真沒有底啊!”
黃克誠笑了,抬手在頭頂上劃了個圈說:“你有這些想法不奇怪。平型關作戰後上級派我來的時候,我也有過類似的思想。這次朱總司令親自找你談了話,任務已經交代得很明確。老楊,這種時刻派你來接替海東同誌的工作,擔子是滿重的啊!”
“正因為這樣,我才感到沒底呀!”楊得誌說。
黃克誠笑了,用兄長一樣的口氣說:“不過也不用害怕。關於這支部隊的情況嘛,一是去了之後就會慢慢了解的;二嘛,崔田民同誌是老陝北,他可以協助你;第三,大家都信任和支持你,你就放心大膽地幹吧!”
簡明的話語,真誠的心意,使楊得誌很感動。更使他感動的是分別那天,黃克誠一直把他送出安昌村老遠。在他一再勸阻下,黃克誠才緊緊地握住他的手,深情地說:“你們先去打前站,說不定哪一天我們都得去。有什麼情況我們及時聯係,好在離得還不算遠嘛……”
9月,豫北地區早晚天氣已經比較涼了,但楊得誌的心裏卻熱熱的。他走在隊列裏,目光掃視著沿途的村莊和田野,洪澇災害留下的痕跡清晰可見。從看到的人民群眾的吃喝穿戴,就知道他們的生活是十分貧困的。幾乎村村寨寨都修有土圍子,是為防範“兵匪”騷擾的。許多村莊都把圍子門關得緊緊的,大人們都躲了起來,隻有一些麵黃肌瘦的孩子遠遠地張望著,神情緊張地瞪大好奇的眼睛。看著這些,楊得誌的心裏陣陣作痛。他恨不得立即到達滑縣,與第689團會合,盡快把根據地建立起來,打擊日本侵略者,清除國民黨貪官汙吏和地方反動勢力及土匪武裝,把老百姓從這些人的橫征暴斂、敲詐勒索中解救出來。
這一天,他發現情景突然變了。盡管群眾的衣著也很破爛,但卻情緒高漲,熱情地歡迎楊得誌帶領的100多人的到來。大人們忙著送茶送水,問長問短;孩子們興高采烈地喊著,“快來看啊,又來了八路軍的大部隊啦!”
根據這歡騰的場麵,楊得誌判斷到達第689團的駐地了。除了共產黨領導的部隊,還有哪個部隊能得到群眾這樣衷心的擁護和歡迎呢?
楊得誌的判斷是對的,這裏的確是第689團的駐區。團長韓先楚、政委康誌祥前來迎接他們的代旅長。在陝北西征時,楊得誌曾經見過韓先楚。那時他們都是師的幹部。盡管現在成了上下級,韓先楚還是非常熱情。他們握在一起的手,浸透著深深的情誼。
“你們的群眾工作搞得真好呀!”楊得誌握住韓先楚的手說,“有些什麼經驗給新來的同誌介紹介紹嘛!”
韓先楚操著一口湖北紅安話說:“什麼經驗?還不是咱們那老一套,事事嚴守紀律,處處愛護群眾,盡力幫助他們解決些實際困難。再加上一條,就是對敵、偽、頑和土匪不客氣,打幾個勝仗,解除群眾的後顧之憂。這就行了!”
確實是老一套,可也是老傳統。楊得誌當然能夠理解,因為在贛南,在閩西,甚至在長征路上,到達陝北之後,他和他的部隊也都是這樣做的。共產黨領導的軍隊,有著共同的性質,也就有著一樣的做法。楊得誌也懂得,說起來容易,可要真正做到,談何容易。韓先楚他們,也一定付出了辛勤的努力和巨大的代價。
住下之後,韓先楚又向楊得誌詳細介紹了當地的情況:中共直南特委成立以後,各地陸續建立了黨的組織,發動群眾武裝抗日。但由於這一帶反動勢力比較強,黨的活動還處在秘密或半公開狀態。已經建立起來的幾支遊擊隊,武器裝備很差,成分比較複雜,思想政治工作也沒有跟上,所以戰鬥力較弱。最主要的還是黨的統一領導沒有完全形成,中堅力量不強……
楊得誌靜靜地聽著,覺得這些情況都非常重要。
“你們來了就好啦!”韓先楚最後說。
楊得誌以讚揚的口氣說:“你們搞得不錯,打下了很好的基礎。我看關鍵問題還是加強黨的統—領導。就我們來說,要多打幾個勝仗,煞煞敵人的氣焰,鼓舞群眾的情緒。”
韓先楚點點頭,說:“是要這樣。”
“局麵已經打開,經過大家的再努力,形勢會越來越好的。”楊得誌說。
“我們要找準機會,再打幾個勝仗。”韓先楚說。
楊得誌說:“好!就看時機了。”
7、開辟根據地
幾天之後,楊得誌收到了總部的指示,他對韓先楚說:“時機來了,有一股偽軍在冀南地區受到宋任窮、陳再道等同誌領導的部隊的打擊,正向南逃竄。總部要我們進行截擊。”
韓先楚高興地說:“太好了!”
這股偽軍原係國民黨的軍隊,投降了日軍,其頭目叫扈全祿。
楊得誌和韓先楚認真研究後,立即率領部隊進行追擊。他們從滑縣開始,經過浚縣,跨過平漢鐵路,一直追到湯陰以西,終於全部殲滅了扈全祿的部隊,俘虜1400多人,其中有2個旅長和1個團長,並解放了滑縣縣城。
1個月之後,楊得誌指揮的部隊基本上肅清了平漢路東、漳河以南、衛河兩岸近百裏地區內的偽軍和土頑部隊,開辟了一大片根據地,建立了安陽、湯陰、內黃等縣的抗日政權。
8、擴大部隊,武裝民眾
離高平,出壺關,經全澗,楊得誌和崔田民帶領不足100人的隊伍,第二次走在前往冀魯豫邊區的路上。
去年深秋,衛河流域發生了嚴重的鼠疫。為了在缺醫少藥的情況下保護人民生命財產的安全和部隊的戰鬥力,上級黨組織一麵要求地方黨組織安排好群眾對疾病的預防和治療,同時指示部隊返回晉東南,在長治、高平一帶進行冬季練兵。
元旦過後,楊得誌接到總部的命令,讓他和崔田民到冀魯豫去擴大部隊,待命回山西。他和崔田民決定帶領1個工兵排和1個炮兵排前往。黃克誠說:“這2個排不足百人,太少了。你們再多帶點部隊吧。”
楊得誌說:“我和老崔已商量過了,太行山是日軍目前‘掃蕩’的重點,更需要部隊。根據我們的體驗,冀魯豫邊區地帶是一把‘幹柴’,一點燃就能燒起熊熊大火。既然總部要我們去擴大部隊,你就放心吧。”
1939年2月初,楊得誌率領部隊頂著寒風,來到平漢鐵路的一個火車站附近。放眼看去,北風凜冽,冰雪遍地,攜家帶口的難民們成群結夥地沿街乞討。孩子的哭喊聲,老人的呼叫聲,不絕於耳。人們身上穿的是破爛的衣裳,顫抖的手上捧著破碗……一幅淒慘景象。
正是快過春節的時候,這裏竟然沒有一點節日的氣氛。楊得誌想起了根據地的情形。那裏的人民群眾,過了元旦之後就興高采烈地籌辦著過春節,歡騰而又熱鬧;而這裏的人們,失神的眼睛裏流露的是恐懼與絕望。
麵對這種情景,楊得誌心裏很難過。他看到戰士們也—個個臉色莊重,眼睛濕潤,盡管他們嘴裏都沒有吭聲,卻默默地拿出自己為數不多的口糧,放在老鄉那幹瘦如柴的手裏。
楊得誌的挑夫老謝,把身上的口糧全部送光了,而麵前還站著兩個孩子。他又在箱子裏翻找著可送的東西。
“警衛員,把我的口糧給老謝。”楊得誌說。
警衛員明白,楊得誌是讓把口糧給老謝,再由老謝送給群眾,就說:“不,你的口糧一粒也不能動!”
楊得誌理解警衛員的心情,和藹地說:“把口糧給老謝吧,你看那兩個孩子多可憐啊!”
警衛員當然也看到了,他又何嚐不可憐孩子呢?可他有他的責任啊!在楊得誌的催促下,他才不情願地把口糧遞給老謝。
老謝隻給了孩子們很少一點說:“首長的口糧不能動。”說著,他把兩塊在陝北一次戰鬥中揀的老羊皮披在兩個瑟瑟發抖的孩子身上。
部隊過了平漢路繼續前行。行進中誰也不說話,但那有力的腳步聲,卻是大家激憤心情的流露。
不久,楊得誌和崔田民帶領的工兵排、炮兵排從五陵集渡過衛河,在浚縣、內黃之間的井店一帶與劉震帶領的1個大隊會合。這個大隊是從第344旅3個團各抽1個連組成的,總共隻有1個營的兵力。會合之後,部隊進入東明地區。
東明位於魯西南的邊緣。這裏的共產黨組織已建立了2支遊擊隊。楊得誌經上級批準,將自己帶的部隊和這2支遊擊隊編在—起,組建成1支統一的部隊,共約2000多人,稱為八路軍冀魯豫支隊,他任支隊長,崔田民任政治部主任,盧紹武任參謀長。開始,支隊下轄3個大隊:第l大隊長劉震,政委李雪三;第2大隊長覃健,政委常玉清;第3大隊長鮑啟祥,政委劉漢生。不久,又增加了4、5兩個大隊,第4大隊是由背叛地主家庭的吳大明拉起的隊伍;第5大隊是由當地1支成分複雜的部隊改編的。這樣,整個支隊就有了4000多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