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1937年8月25日,中央革命軍事委員會命令:“中國工農紅軍第二方麵軍27軍、28軍,獨立第1、第2兩師及赤水警衛營、前總直之一部等部,合編為第120師。賀龍為師長,肖克為副師長,周士第為參謀長,關向應為政訓處主任,甘泗淇為副主任”,供給處處長陳希雲。
120師共編2個旅。358旅由紅2軍團和紅28軍編成,轄715、716兩個團。紅2軍團4師編為715團,紅2軍團6師和紅28軍編為716團。
358旅的旅長張宗遜(未到職,後張宗遜)、副旅長李井泉,參謀長姚 ,政訓處主任張平化。所轄715團團長王尚榮,副團長頓星雲,政訓處主任黃延卿。716團團長宋時輪(後賀炳炎),副團長廖漢生,參謀長曾來古,政訓處主任伍雲甫。
這是一支紅軍部隊,它像一個母體,隨抗日戰爭形勢發展,不斷衍生、擴大。1938年1月,以山西忻崞獨立團改為358旅714團,團長頓星雲,政委彭德大。
1937年9月28日,以716團第2營為基礎組成宋時輪支隊,又稱雁北支隊,宋時輪任支隊長。1938年5月下旬,宋時輪支隊在河北省宛平縣西部與鄧華支隊合編為八路軍第4縱隊,宋時輪任司令員,鄧華為政委,李鍾奇為參謀長,伍晉南為政治部主任,歸晉察冀軍區指揮。
1938年6月,以715團為基礎組成大青山支隊,司令員李井泉,參謀長姚 。1939年2月,大青山支隊又改為騎兵支隊,姚喆為支隊長。
1939年3月,以715團和冀中獨立第4支隊合編為獨1旅,旅長高士一、政委朱輝照、副旅長王尚榮,下轄獨1、2、3團和715團。
1939年4月,716團和冀中獨立第5支隊合編為獨立2旅,旅長魏大光、政委王同安、副政委廖漢生、參謀長趙振國。9月,獨2旅又改稱張358旅,旅長張宗遜、政委張平化,下轄獨4、5團和716團。
留在晉西北地區的714團、警備第6團以及由晉西北遊擊隊改編的獨立第1、2團和獨立第6支隊合編為彭358旅,旅長彭紹輝、政委羅貴波、參謀長李夫克、政治部主任張平化。
1940年,賀龍率張358旅等到經晉察冀返回西北,擴大部隊萬餘人。
……
1、英雄,王牌
358旅來自於英雄的紅2軍團、紅28軍。
紅2軍團是由湘鄂西地區的紅軍合編成立的。
1930年4月15日,中央軍委軍事工作計劃大綱提出:全國幾部分較大的紅軍“必須成立軍團以上的指揮機關”。5月間,全國紅軍代表會議上正式決定將湘鄂西地區的紅4軍和紅6軍合編為2軍團。
湘鄂西的紅4軍,從鬆滋縣委那裏“知道紅軍集中進攻的策略,並奪取一省和幾省的首先勝利的總任務和2、6軍完成鄂西暴動,奪取武漢政權的任務”(《紅二軍軍委關於紅2、6軍會師前部隊作戰情況給中央的報告》1930年7月22日),由軍長賀龍同誌帶領,積極向公安地區運動。
由段德昌率領的紅6軍,在6月間,從洪湖出發,南渡長江作戰,連克石首、公安等縣城。7月4日,同紅4軍在公安會師。7日,兩軍前委召開聯席會議,紅4軍改稱紅2軍。隨後,根據中央的指示,2、6兩軍組成中國工農紅軍第2軍團,賀龍任總指揮,周逸群任政治委員,孫德清任參謀長,柳克明任政治部主任,並組成了以周逸群為書記的前敵委員會。紅2軍由賀龍兼軍長,政委朱勉之;紅6軍由曠繼勳同誌任軍長,段德昌任政委。紅2軍下轄第4師,師長王炳南,政委陳協平;紅6軍下轄第16師、第17師,16師師長王一鳴,政委王鶴,17師師長許光達,政委李劍如。紅2軍團共1萬餘人。
1931年3月,紅2軍團遵照中央指示,在湖北長陽縣枝柘坪將部隊改編為紅3軍。直到1934年9月,才又決定恢複紅2軍團番號。1936年7月,紅2軍團與紅6軍團及其他部隊合編為紅二方麵軍。
紅28軍“計3個團另11個連,1200多人,步槍約670枝,輕機槍5挺,劉誌丹任軍長,宋任窮任政委”(《關於28、29軍編製問題》1935年12月30日)。
這是一個英雄的群體,十多年後,張宗遜、宋時輪、賀炳炎、鄧華、彭紹輝等均為開國上將,廖漢生、姚喆、王尚榮等均為開國中將。
張宗遜,1908年出生於陝西省渭南縣堰頭村。1924年加入中國共產主義青年團,1926年入黃埔軍校學習,同年轉入中國共產黨。大革命時期,任國民革命軍第8軍第9團政治幹事、營政治指導員,國民革命軍第二方麵軍總指揮部警衛團排長、連長。土地革命戰爭時期,任工農革命軍第1師第1團連長,中國工農紅軍第4軍3縱隊9支隊支隊長,紅1軍團第10師師長,紅軍大學校長兼政治委員,紅軍中央縱隊參謀長,紅四方麵軍第4軍參謀長,紅軍大學參謀長,軍委一局局長。
張宗遜文武兼備、英勇善戰,深得毛澤東賞識。他是在毛澤東培育下成長起來的優秀指揮員。這裏講述幾段他與毛澤東的故事。
一是毛澤東為他主持入黨儀式。
三灣改編後,工農革命軍決定在井岡山地區建立革命根據地。1927年10月21日,工農革命軍離開水口圩開往遂川大汾圩。
在行軍路上一次大休息的時候,毛澤東走到張宗遜跟前,和他打招呼。毛澤東用帽子墊著坐在田埂上,讓張宗遜坐在自己身邊,隨後和藹地問張宗遜:“你是什麼地方人?是怎樣參加革命的?”
張宗遜回答說:“我是陝西渭南人,1924年入團,後轉為黨員,又入了黃埔軍校……”
毛澤東聽了幽默地說:“啊,你是薑太公的老鄉呀!薑太公釣魚於渭水嘛。”接著又說:“我在廣東農民運動講習所的時候,有不少陝西省籍的學生。中國革命離不開農民,武裝鬥爭一定要和農民運動相結合,把農民武裝起來。”
毛澤東的這番話使張宗遜心裏豁亮起來。10月22日,工農革命軍主力進占大汾圩。當天晚上,毛澤東來到4連連部親自做發展黨員的工作。他先詢問了新黨員的情況,隨後讓黨代表召集新黨員舉行入黨儀式。張宗遜和黨代表羅榮桓布置了會場,找了塊小紅布,在上邊工工整整寫上了“CCP”3個英文字母,掛在牆上。
屋裏雖然隻有一盞小油燈,光線不亮,但那麵黨旗卻分外耀眼。毛澤東先向大家講解了共產黨的任務和加入共產黨的意義,隨後帶領新黨員宣誓。這次入黨宣誓儀式的情景,深深印在張宗遜的腦海裏,使他終生難忘。
二是他護送毛委員。
1927年10月23日天將破曉,部隊突然受到反動地主武裝的襲擊。由於不了解敵人情況,部隊臨時緊急集合,撤出大汾圩,向井岡山進發。張宗遜奉命率特務連負責毛澤東的警衛護送任務。
接到這個任務,張宗遜心裏又是激動又是緊張。激動的是保護毛委員的安全,這個任務很光榮;緊張的是怕行軍途中萬一出點差措,事關重大。張宗遜召集黨員幹部開會,要求大家百倍警惕,不容一點馬虎,保證順利完成任務。
部隊出發後,張宗遜總是在毛委員身邊,東張張、西望望,恐怕有什麼意外發生。有時毛委員和他談話,他都好像沒聽見。
毛委員似乎看透了他的心思,對他說:“你不要緊張嘛,他到前後去看看戰士們,不要總跟我寸步不離!”
在行軍中,張宗遜發現毛委員的腳背被草鞋帶子磨破了,走路總是一拐一拐的。於是派戰士們綁了個擔架,要抬著毛委員走。當擔架抬到毛委員身邊要他上擔架時,毛委員決定不同意,說:“沒關係,還能走,咱們大家一起走。”說完拄著根竹棍子,又一步一拐地向前走了。這件事,深深地教育了張宗遜和他和戰士們。
三是看望毛澤東。
1932年10月,在蘇區中央局召開的“寧都會議”上,推行王明路線的人誣蔑毛澤東的正確主張是右傾機會主義路線,並決定讓毛澤東回蘇維埃臨時中央政府工作。實際上撤消了毛澤東紅一方麵軍總政治委員和前委書記的職務。
張宗遜得知這一消息後,很不理解,內心裏深為毛澤東不平。他想搞清楚這到底是怎麼回事。1932年12月上旬,在他去12軍任職的路上,經過長汀時特意去看望了在那裏休養的毛澤東。
毛澤東見到張宗遜後高興地說:“張宗遜!是你呀!你好嘛?”沒等張宗遜開口回話,毛澤東便急切地向他詢問前線的情況。
張宗遜知道毛澤東很關心戰局的發展,尤其是打殲滅戰的情況。對這一連串的問題,張宗遜都盡自己所知一一做了回答。
毛澤東特別關心的是能否與方誌敏領導的贛東北根據地連成一片,張宗遜回答說不知道。毛澤東不無惋惜地說:“占領邵武之後,應該派人到崇安去聯係。”
這次談話,自始至終毛澤東一字未提及自己受排擠的情況。張宗遜也便打消了詢問的念頭。毛澤東的組織觀念之強,又一次深深地教育了張宗遜。
四是毛澤東問:“張宗遜上哪裏去了?”
1971年1月,毛澤東問黃永勝:“張宗遜上哪裏去了?”黃永勝當麵扯謊,說張宗遜在濟南軍區當副司令員。隨後,張宗遜才不明不白地下放到了濟南軍區,離開了工作生活長達20年的總參謀部。9月13日,林彪叛逃摔死後,張宗遜的冤情才基本弄清。1973年6月,周恩來和葉劍英找張宗遜談話,中央軍委決定調張宗遜擔任後勤部部長。
2、誓 師
陝西省富平縣莊裏鎮。
120師及358旅抗日誓師大會在這裏舉行。
會場布置得十分莊嚴。在主席台上就坐的有朱德、任弼時、賀龍、關向應、蕭克、周士第等人。賀龍首先站起來大聲說:“同誌們,我們今天在這裏開誓師大會,黨中央很重視,朱老總親自來到我們師,下麵請朱總司令講話。”
朱德隨即講話:“同誌們,你們思想不通,黨中央知道,毛主席也知道。我是受黨中央與毛主席的委托,來做你們的工作的。現在國共合作了,我們工農紅軍改編成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為了消除各階層的疑慮,我們可以穿統一的服裝,戴青天白日帽徽。同誌們思想不通,甚至有的高級幹部思想也不通,這個心情我們理解。毛主席說了,紅軍改編,統一番號是可以的,但是,有一條不能變,就是一定要在共產黨的絕對領導之下。”
朱德的話博得陣陣掌聲。賀龍接著站起來說:“朱總指揮已經給大家講得很清楚。這是黨中央的決定,我們大家都要執行。”接著,他談起了自己。他說:“就我本人來說,國民革命軍的軍裝,過去我穿過;青天白日帽徽,過去我戴過;青天白日旗,我也打過。有人說,我當將軍,皮靴不穿,願穿草鞋跟紅軍爬山;高樓不住,願跟紅軍鑽蘆葦。可是,他們哪裏知道,當紅軍,穿草鞋,鑽蘆葦,是我的心願。算起來,從革命失敗到現在,我已經闖蕩了10年了,跟國民黨鬥了10年。現在國難當頭了,為了國家與民族的生存,共同對付日本帝國主義,我願帶頭穿國民政府發的衣服,戴青天白日帽徽,和國民黨部隊統一番號。這樣,看起來我們的外表是白的,但我們的心卻是紅的,永遠是紅的。”賀龍的話,在幹部戰士的心靈裏引起了十分強烈的反響,“白皮紅心”的話長時間牢牢地記在心上。
中共中央還要求各級指揮員深入做全軍思想政治工作,分析麵臨的形勢和主要任務,幫助將士們看清形勢,樹起信心。“名稱變宗旨不變,軍裝換本質不換”,成了最淺顯易懂的思想教育口號。
據說,毛澤東尤其注意自己的形象。他有兩頂帽子,一頂是八角紅星帽,一頂是新發的國民革命軍帽。平時作報告,他總戴八角紅星紅軍帽,接見國民黨方麵的人員時,他才戴那頂國民革命軍軍帽。
改編當天,八路軍總指揮朱德、副總指揮彭德懷發表了就職通電,電文說:
日寇進攻,民族危險,敝軍請纓殺敵,義無反顧!茲幸國共兩黨重趨團結,堅決抗戰,眾誌成城。本月養日奉國民政府軍事委員會蔣委員長委任令,特派朱德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總指揮,彭德懷為副總指揮,等因奉此,遵即將紅軍改為國民革命軍第八路軍,並宣布就職。部隊現已改編完畢,東進殺敵。德等願竭至誠,擁護蔣委員長,追隨全國友軍,效命疆場,誓驅日寇,收複失地,為中國之獨立自由幸福而奮鬥到底。 肅電奉聞,敬候明教。
3、奔赴抗日前線
誓師大會後,358旅首長發布渡河命令:“明日(3日)起分6天向韓城芝川鎮前進,由芝川鎮渡河,到侯馬待命。”
軍情緊急,戰馬嘶鳴。
1937年8月下旬,驕陽似火。延河兩岸黃土高坡上煙塵滾滾,紅軍主力肩負著民族的希望,火速奔赴敵人的後方。
華北戰場上,日寇展開了多路進攻。中國人民的心情萬分焦慮,屈辱和災難一層重過一層地壓在頭上。天津失守了!北平淪陷了!全國最大的工業城市上海又受到日軍的重兵包圍!中華民國的首都——南京已危在旦夕……這時,長城內外,大江南北,硝煙彌漫,哀嚎連天,真是寇深矣!禍亟矣!中國人民處於水深火熱之中,中華民族到了生死存亡的關頭!
就在這種危急情況下,國民黨軍隊由於缺乏頑強的鬥爭精神和充分的準備,加之國民黨當局戰略指導不力,大敵當前節節敗退。
國難當前,奮勇當先。中共中央軍委未等八路軍改編就緒,即命令第115師主力從陝西三原地區出征。8月31日,該師經韓城東渡黃河,至侯馬乘火車沿同蒲路北上,挺進晉察冀交界地區。9月3日,八路軍358旅由富平縣莊裏鎮出發,跟隨第115師之後,向華北抗日前線挺進。
這時,以蕭勁光為主任的八路軍後方留守處(後改為留守兵團)已經在延安成立,統一指揮各師留守部隊,擔負起保衛陝甘寧邊區的任務。
八路軍開赴前線,紀律嚴明,勇敢迎敵,深受戰區人民的稱讚。傅鍾關於八路軍總部出征華北抗日前線的回憶,足以證明這一點。傅鍾的回憶寫道:
八路軍總部緊隨120師之後,於9月6日從雲陽鎮出發。那天,蒙蒙細雨壓住了道路的塵埃。浩浩蕩蕩的勁旅,在秦川大地上疾進。
隊伍經過村子,人們不顧國民黨的種種限製,擁到街上送茶水、梨子、桃子、雞蛋。隊伍過後,群眾手裏有了紅色綠色的傳單;牆上貼上雪白的八路軍布告和《抗日救國十大綱領》,街頭巷尾傳誦著八路軍愛國抗日、待人和氣、買賣公平、損物賠償的故事。盡管我們規定了沿途不許擴軍,但廣大愛國青年還是紛紛要求加入我們的行軍行列裏。
前線接連傳來令人焦慮的消息。繼南口、張家口失陷後,平綏線上的天鎮、雁北重鎮大同失守了!津浦線上,日軍在攻擊泊鎮、滄縣;平漢線上,涿縣落入了日軍手中,保定已岌岌可危!國民黨軍隊還在節節敗退……形勢的險惡令人憤慨,全體指戰員心急如火,恨不得插翅飛上前線,煞住日軍猖狂進攻的氣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