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1893年英國建造了世界上第一艘驅逐艦以來,至今已有100多年的曆史。驅逐艦以其相對於主力戰艦價格低廉、作戰任務廣泛而受到各國海軍的重視,發展至今已成為一種無可取代的主力戰艦。
從上世紀初到二戰結束之前的40多年中,各主要海軍國家建造了大量驅逐艦。在兩次大戰的驅動下,驅逐艦的麵貌發生了深刻變化。從排水量講,早期的驅逐艦不過二三百噸,一戰結束後發展到近2000噸,二戰之中則出現了3000噸級的驅逐艦。從使命任務講,從最初的以反魚雷艇為主到一戰之中轉變為以反潛護衛為主,兼顧多種作戰輔助任務,並具備了較強的海戰能力,二戰之中驅逐艦進一步擔負了防空警戒任務。從技術方麵講,在一戰中,美英驅逐艦已經開始使用新興的水聲技術、無線電通信技術、裝備深水炸彈和防空火炮,開始對現代驅逐艦進行技術改造;二戰中,美、日等國的驅逐艦已經裝備了雷達。
二戰之後,隨著戰列艦和巡洋艦的大量消失,驅逐艦的發展經曆了兩個時代。戰後頭10年內,美蘇兩國大量建造以火炮為攻擊武器的驅逐艦,僅前蘇聯的“快速”級就建成75艘之多,這也折射出驅逐艦在當時所受到的重視程度。除美蘇外,其他國家也少量建造了一些火炮驅逐艦。日本是二戰以後建造驅逐艦級數最多的國家之一,排在蘇、美之後為世界第三。目前有10級41艘在役,在役量僅次於美國,排世界第二。此外,英、法等國也發展了自己的驅逐艦,如英國的42型驅逐艦、法國的F70級防空型和反潛型驅逐艦等。
第二節 風生水起——驅逐艦的發展
一、大量采用隱身技術
在現代戰爭中,艦艇隱身不僅關係到艦艇自身的生命力,而且將增強艦艇對敵攻擊的有效突襲能力。未來驅逐艦將是高度隱形化的現代化戰艦,通過采取船體結構外形設計、船型選擇、隱身材料研製和選用以及其他相關的隱身技術。在外觀上,與傳統艦型最大的區別是包括桅杆在內的上層建築。在現役艦艇上林立的搜索雷達天線、電子戰天線、通信天線等各種傳統天線將銷聲匿跡,各種設備將全部嵌入上層建築的表麵,成為沒有凹凸和可動部分的天線。根據先進多功能電波係統項目計劃,將按雷達、電子戰、通信、導航四種功能整合天線,其結果是提高艦艇的隱身性能,減少驅逐艦雷達波散射截麵積。采用紅外隱身技術降低該艦的紅外輻射強度;采用多種降噪技術,基本避免螺旋槳產生空泡;減弱艦艇尾流,以降低尾流自導武器的發現概率。
二、排水量不斷增大
20世紀90年代以來,英國、俄羅斯和日本建造的驅逐艦排水量持續增加,“阿利·伯克”級、“現代”級和“金剛”級驅逐艦排水量已接近或超過8000噸;英國和韓國計劃建造的新一代驅逐艦噸位也達8000噸左右。進入21世紀後,美國計劃建造的DD(X)驅逐艦排水量已經突破萬噸,高達1.2萬噸左右;日本建造的“金剛”改進級排水量也已經超過萬噸,正在建造的新型直升機驅逐艦排水量更是高達1.6萬噸。
三、采用導彈垂直發射技術
導彈垂直發射與常規的發射架發射相比,具有發射率高、反應時間快、可全方位發射、重量輕、所占空間小、便於艦上布置等顯著優點,為驅逐艦對付空中飽和攻擊創造了必要條件。目前驅逐艦已進入導彈垂直發射實用階段,並實現了反艦、防空和反潛等多種用途導彈的共架發射。可以說,是否采用導彈垂直發射技術,是衡量驅逐艦水平先進程度的重要標誌。
四、電子戰係統趨於綜合化
近年來,綜合電子戰係統廣泛裝備在美國海軍水麵艦艇上,已成為2000年美國海軍水麵艦艇的標準化電子戰裝備。該係統能對從C波段到J波段信號進行威脅預警,自動確定威脅優先等級,並把艦載幹擾機和幹擾發射裝置綜合起來進行目標分配,其幹擾係統可對多個雷達自導方式的威脅源進行跟蹤和幹擾。今後,綜合化電子戰係統將進一步提高對付反艦導彈的反應速度,在反導和信息戰方麵起更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