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章 各國驅逐艦集錦(1 / 3)

第一節 美俄驅逐艦

一、“弗萊徹”級驅逐艦(美)

作為一種非常成功的驅逐艦,弗萊徹級從1942年起成為美軍太平洋艦隊的支柱力量,直至太平洋戰爭結束。

“本森”級驅逐艦在太平洋戰爭中存在許多不足,續航力和武器裝備都難以達到要求。因此,在該級艦的項目結束前,第一艘改進型的“弗萊徹”級戰艦就已經下水。弗萊徹級的前兩艘於1942年2月下水。1944年9月,175艘該級艦的最後四艘在普吉特-桑德海軍造船廠完工。通常,“弗萊徹”級驅逐艦一建成就立即奔赴太平洋戰場,但在大西洋沿岸完工的該級艦也在那裏參與了一些戰鬥。美國海軍的“弗萊徹”級驅逐艦之前在大西洋為盟軍商船隊護航,之後趕赴太平洋,參與瓜達康納爾島附近海域的作戰。該級艦在1949年被重新劃分為護航驅逐艦,其中最著名的一艘是“強斯頓”號。

“弗萊徹”級驅逐艦最初是作為護衛艦進行設計的。在執行護航任務時非常高效。

在1944年10月的萊特島戰役中,“強斯頓”號是斯普拉格少將指揮的第三特遣艦隊的七艘驅逐艦之一。10月24日,斯普拉格的部隊截住了一支日軍艦隊,該艦隊正企圖通過聖貝納迪諾海峽逃至萊特灣。“強斯頓”號和另一艘驅逐艦“豪爾”號發射了魚雷,擊中了日軍巡洋艦“熊野”號,使其失去了行動能力。但“強斯頓”號和“豪爾”號進入了“大和”號和“長門”號戰列艦的重炮射程,均被擊沉。

二、“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美)

20世紀60年代,大批服役於美國海軍中的“二戰”型驅逐艦日漸過時,美軍急需新型替換艦,“斯普魯恩斯”級應運而生。該級艦於1972年開工建造,1983年全部完工入役。同級共造31艦,其中前7艘與後24艘在一些裝置等方麵有所不同。該級艦曾在大西洋、加勒比海、地中海、海灣以及歐洲海域發揮極其重要的作用,為美國全球霸主地位的確立立下了汗馬功勞。2005年,最後一艘“史普魯恩斯”級艦光榮退役。

“斯普魯恩斯”級原以反潛為主,自服役初始就遭到了對空作戰能力和對海作戰能力低下的批評。為適應現代海戰要求,美國對其進行了一係列改進,尤其是在20世紀80年代中期進行的大規模現代化改裝,這次改裝加裝了多型先進的武器裝備和垂直發射係統,使之搖身一變,成為以反潛為主,同時兼具反艦、對地和防空能力的多用途驅逐艦。

“斯普魯恩斯”級是一款極為優秀的戰艦,這是毋庸置疑的。它在世界上最早引用模塊化設計概念,也是美國第一級采用全燃動力裝置的軍艦。它廣泛地應用了各種降低噪聲的技術,傾注全力將自己變為美國當時最安靜的水麵艦艇。它裝備了遠、中、近三層次的反潛武器和性能一流的反潛探測設備,成為世界上具有優秀編隊區域反潛能力驅逐艦的佼佼者,為世界各國海軍所矚目。

三、“基德”級驅逐艦(美)

“基德”級是美國建造的一種多用途驅逐艦,於1978年開工,共建4艘。該級艦由“斯普魯恩斯”級驅逐艦改進而來,艦體與動力係統等基本未變,但噸位更大。它結合了“斯普魯恩斯”級的反潛戰係統和“弗吉尼亞”級巡洋艦的作戰係統,可以同時應付來自空中、海麵和水下的攻擊。在新一代“阿利·伯克”級服役前,“基德”級曾是美國海軍戰鬥力最強大、最均衡的驅逐艦。

“基德”級原是為巴列維王朝時代的伊朗建造的,本名“阿亞圖拉”級。然而在完工之際,親美的巴王朝倒台,新政權與美交惡,兩國間的所有軍售案全部告吹,於是“阿亞圖拉”級變身“基德”級,於20世紀80年代初加入了美軍艦隊。1998至1999年間,該級艦從美國海軍中陸續提前退役。

作為外銷型艦艇,“基德”級最初的裝備較為簡陋,武器裝備也較弱。但由於是為在波斯灣的軍事行動中使用,艦上配備有非常出色的空調係統;而以應付常規戰爭為出發點的設計,也使該級功能更為全麵。入役美軍後,“基德”級曆經多次改裝,在武器裝備、偵察反應係統、作戰係統和指揮決策係統等方麵進行了全麵強化,迅速升級為美軍主力艦。尤其是先進的防空雷達係統的配備,使“基德”級具有控製廣泛海域製空權的能力。

四、利阿·伯克級驅逐艦(美)

阿利·伯克級艦隊驅逐艦作為美國海軍更大的“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補充,為美軍航母編隊提供保護。

這種大型導彈驅逐艦的設計目的是為了取代20世紀60年代服役的亞當斯和昆茲級驅逐艦。阿利·伯克級的主要作戰目的是提供有效的防空保護,它裝備了SPY-1D版的“宙斯盾”區域防空係統。

阿利·伯克級是美軍第一種能在核生化環境下作戰的戰艦,船員活動完全被限製在船身及其上層建築的堅固防護內。塑料纖維複合裝甲保護著所有關鍵性的機器設備,以及作戰艙室。該艦還安裝了20毫米口徑的“密集陣”近程防禦武器係統,並搭載了反潛直升機,機上的激光指示儀可為DP型艦炮發射的“神槍手”炮彈提供指引。該級驅逐艦的第一艘——阿利·伯克號於1988年12月開工建造,1989年9月下水,1991年建成。阿利·伯克級驅逐艦安裝了兩座Mk41型垂直發射係統,可發射“戰斧”式巡航導彈,“魚叉”反艦導彈和“標準”SM-2MR型艦對空導彈。

阿利·伯克級是世界上第一種裝備“宙斯盾”係統並全麵采用隱形設計的驅逐艦,武器裝備、電子裝備高度智能化,具有對陸、對海、對空和反潛的全麵作戰能力,代表了美國海軍驅逐艦的最高水平,堪稱尖端之艦。2005年9月21日,其他驅逐艦退役完畢後,它成為美國海軍唯一現役驅逐艦。

阿利·伯克級是當今世界上最頂尖的驅逐艦,其重量和火力超過許多巡洋艦。首艦“阿利·伯克”號於1988年12月開工,1991年7月正式服役。由於它的舷號為DDG51,所以阿利·伯克級也稱為DDG51級。

阿利·伯克級是一個興旺的大家族,不僅建造數量大,而且型號眾多,所以又分為幾個子級(或稱“批”):DDG-51I型(該批共建21艘,DDG-51~71)、DDG-51Ⅱ型(該批共建7艘,DDG-72~78,首艦“馬漢”號1997年10月服役)和DDG-51ⅡA型(計劃建造10艘,首艦DDG-79“奧斯汀”號已於2000年服役),未來可能還將會有新的型別。

各個型別都具有相同的艦體和動力裝置,不同之處主要表現在武器裝備的改進和更多高新技術的應用。阿利·伯克級一改驅逐艦傳統的瘦長艦型,采用了一種少見的寬短線型,這種線型具有極佳的適航性、抗風浪穩定性和機動性,能在惡劣海況下保持高速航行,橫搖和縱搖極小。它的艦身全用鋼製,沒有采用傳統的鋼鐵船底和鋁製上部混合法,但仍有鋁桅稈等部位。

該級艦是美國海軍按隱身要求設計的第一型水麵艦艇。首先,艦體和上層建築均為傾斜麵,以大幅減弱回波信號。其次,在煙囪的排煙管末段安裝紅外抑製裝置,以降低紅外輻射量。第三,在機艙段的艦體外表裝設“氣幕降噪”管路,以降低輻射噪聲。

為了提高生命力,阿利·伯克級的設計中充分考慮了減輕戰損和在戰損情況下保持戰鬥力的措施。它是世界上第一艘有核生化空氣過濾器的防護戰艦,其艦體設計具有氣密效果,所有船艙皆可增加氣壓來防止核生化汙染;戰情中心設置於艦體中央,周圍被許多通道環繞,和過去美國海軍的習慣不同;此外還將戰術資料分至各艙室處理,如聲呐室位於戰情中心前方,以避免整個戰艦因敵方的攻擊而失去戰鬥力;重要艙室都敷設了“凱芙拉”裝甲,重要係統均有抗衝擊加固,能經受水下和空中爆炸的衝擊效應。

著名的“宙斯盾”係統是阿利·伯克級最引人注目之處。該係統包括SPY-1D相控陣雷達、SPG-62防空導彈火控雷達、MK-41導彈垂直發射係統,UYK-43計算機、MK-2顯示係統、MK-34火炮武器係統、輕型機載多用途係統及全球定位係統。

全係統核心是SPY-1D相控陣雷達。它的天線由4塊八角形的固定式輻射陣麵構成,工作時借助於計算機對各陣麵上的發射單元進行360°的相位掃描,不僅速度快、精度高,而且僅一部雷達就可完成探測、跟蹤、製導等多種功能,可以同時搜索和跟蹤上百個空中和水麵目標。該雷達的工作參數可以迅速變換,具有極強的抗幹擾能力,還能消除海麵雜波的影響,可以有效探測掠海飛行的超低空目標。

由MK-41係統垂直發射的“戰斧”巡航導彈,分為對地攻擊型和反艦型;其中對地型又分為核裝藥型和常規彈頭型。核裝藥型射程為2500千米,命中誤差為80米;常規彈頭型射程為1300千米,命中誤差僅為10米。

阿利·伯克級的武器裝備主要為四聯裝“捕鯨叉”反艦導彈發射裝置2座。該彈0.9馬赫時射程130千米,主動雷達尋的。另有127毫米全自動炮1座,射程為27千米。

由MK-41係統垂直發射的“標準Ⅱ”防空導彈。MK-41係統首尾各有1座,載彈量分別為29枚和61枚(ⅡA型為32枚和64枚)。該係統視作戰任務決定“戰斧”和“標準Ⅱ”和“阿斯洛克”的裝彈量,但無疑以“標準Ⅱ”為主。該彈為指令加慣性製導,半主動雷達尋的,2馬赫時射程73千米。末端防禦為2座6管“密集陣”係統,射程2千米。另外,DDG-51ⅡA型驅逐艦將增加用MK-41發射的改進型“海麻雀”近防導彈,該彈長3.7米,重282千克,射程為30千米,速度比原型提高1倍,可攔截超音速反艦導彈。在1個MK-41垂直發射係統的標準儲運發射箱中可裝載4枚導彈,這將使該級艦近程反導能力大為提高。

在DDG-51l型和DDG-51Ⅱ型中沒有直升機機庫,沒有駐艦直升機,僅有降落平台和油、彈補給設施,這無疑會損害其反潛能力。在DDGⅡA型艦上將設雙直升機庫,使其可以攜載兩架SH-60B/F直升機,反潛能力得到極大提高。利用MK-41係統,該級艦還可發射“阿斯洛克”反潛導彈。值得一提的是,垂直發射的“阿斯洛克”射程增加到20千米。此外,它還有兩具MK-32-3型324毫米魚雷發射裝置,可發射MK-46型或MK-50型反潛魚雷。

阿利·伯克級“阿利·伯克”號,“宙斯盾”,盾牌象征阿利·A.伯克海軍上將在太平洋戰爭中立下的赫赫戰功,同時還象征美國海軍的驕傲——“宙斯盾”,係統。拳頭和尖頭錘則表示“阿利·伯克”號導彈驅逐艦強大的攻擊和防禦力量。尖頭錘還代表伯克將軍在擔任海軍作戰部部長期間為美國海軍所作的貢獻。盾的邊緣鑲著23棵黃星代表伯克將軍在太平洋戰爭期間領導的第二十三驅逐艦分遣隊(第二十三驅逐艦分遣隊是美國海軍唯一受到總統傳令嘉獎的驅逐艦分遣隊),左上角的藍黃紅三色旗幟即代表這一榮譽。

1988年12月6日,“阿利·伯克”號在緬因州巴斯的巴斯鋼鐵廠安放龍骨。它的設計者在設計過程中吸取了英國皇家海軍在馬島戰爭中的戰鬥經驗,以及美國海軍提康德羅加級巡洋艦的設計教訓——建造過於昂貴且升級十分困難。

“阿利·伯克”號在設計中采用了隱身理念,使得其能夠躲避反艦巡航導彈的攻擊。同時,其全鋼的構造也使其上層結構得到了很好的保護。

2001年4月的第四次海外部署期間,“阿利·伯克”號隨“哈裏·S。杜魯門”號(CVN75)航母戰鬥群在海灣參加對伊拉克的海上封鎖,直到5月底返回諾福克。

2003年,“阿利·伯克”號再次來到海灣參加代號“自由伊拉克行動”的戰爭,在伊拉克戰爭期間總共發射了26枚“戰斧”式巡航導彈。

2.阿利·伯克級“鍾雲”號

“鍾雲”號是美國海軍阿利·伯克級驅逐艦的第43艘,也是DDG-51·ⅡA型的第十五艘,於2004年開始服役。

1998年3月6日,美國海軍授予諾斯羅普·格魯曼公司建造合同。2000年10月10日,當時的海軍司令丹澤宣布將以鍾雲的名字為該艘驅逐艦命名。2001年1月17日,“鍾雲”號在諾·格公司英格爾斯艦船部密西西比州帕斯卡古拉船廠開始建造。2002年1月14日,進行龍骨安放儀式。2002年12月15日,“鍾雲”號建成下水。

2003年1月11日,“鍾雲”號在夏威夷的檀香山進行正式命名儀式,隨後進行了航行測試以及船員訓練。

2004年9月18日上午11時,“鍾雲”號在夏威夷美國海軍基地福特島上舉行正式服役典禮。時任美國海軍太平洋海軍司令杜蘭在典禮儀式上盛讚鍾雲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的英勇表現,指出“異乎常人的勇敢和超卓的領導能力”使他成為美國海軍史上的一位名將。

“鍾雲”號以華裔海軍少將戈頓·派伊亞·鍾雲來命名,以紀念他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與日軍的神風特攻隊交戰中表現英勇。它是美國海軍曆史上第一艘以華人命名的軍艦。

六、卡辛級驅逐艦(蘇)

卡辛級驅逐艦最早於20世紀60年代早期入役,最後20艘該級艦於1972年交付部隊。其中一些進行了大規模改裝,稱為“卡辛改”級。

作為世界上第一種用燃氣輪機提供動力的大型戰艦,卡辛級於1959年在列寧格勒的日丹諾夫船廠開工建造,1962年至1966年間建成5艘;1959年至1972年間在尼古拉耶夫的第61個公社社員船廠共建成15艘。

1972年,一艘在尼古拉耶夫建造的該級艦——勇敢號在黑海發生爆炸,無法控製的大火燃燒了五個小時,直至這艘驅逐艦沉入海底。200名以上的船員喪生,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結束以來最為慘重的一次海難。該級艦的最後一艘——英明號在建成時進行了改裝,稱為“卡辛改”型。20世紀70年代末期,前蘇聯又為印度海軍建造了3艘該級艦,分別為拉吉普特號、拉那號和蘭吉特號。卡辛級數量眾多,裝備了前蘇聯海軍的各個戰區,在1963年參與了前蘇聯海軍兩年一次的軍事演習,從此進入了北約的視野。3月至4月間,前蘇聯海軍7艘水麵艦艇及其支援船隻在羅弗敦附近海域進行演練;8月,同等規模的一支艦隊在冰島和法羅群島之間的海域進行演習。這支艦隊的一部分在返回波羅的海之前繞著不列顛群島航行了一周。在第二年的演習中,裝備了最新型導彈的戰艦閃亮登場。

七、“現代”級驅逐艦(蘇)

“現代”級驅逐艦是蘇聯在冷戰高峰期間為抗衡美國海軍而建造的高性能水麵作戰艦艇,首艦“現代”號於1977年開建,1980年服役。蘇聯解體後,俄羅斯繼續“現代”級的建造工作,至2008年時,還有9艦在俄海軍中服役。這一款以對海攻擊為主的通用型驅逐艦,能同時對付陸、海、空三方的攻擊,至今仍在兵器排行榜中名居前列。“現代”級總體性能十分優異,具有適航性強、生存力強、隱身性好、居住性優、機動性好、作戰威力大6大特點。其中居住條件的很大改觀是該級艦較蘇聯以往戰艦的一個突破,其人均居住麵積達到軍官5平方米、士官3平方米、士兵2平方米的標準,空調和通風係統也極完善,比起居住環境極優的美國艦艇也毫不遜色。而極強的戰鬥力也是“現代”級最為引人關注的一點,多種先進武器裝備甚至令擁有世界最強大海軍的美國也難以對付。

“現代”級采用傳統的蒸汽鍋爐驅動蒸汽輪機為動力,令各國大為驚訝。在其就役的世紀西方各國水上軍艦都以燃氣輪機為主流,早就停止建造使用蒸汽輪機的驅逐艦了。蘇聯也曾造出世界上第一艘燃氣輪機軍艦即61型大型反潛艦,領先西方各國。因而重新使用蒸汽鍋爐的“現代”級也被稱為“逆時代潮流”的驅逐艦。不過,該級艦上的蒸汽動力裝置是采用多項先進技術大力改進的,既具有良好的經濟性,同時又更為有效和實用。

八、“無畏”級驅逐艦(蘇)

雖然“現代”級驅逐艦大名鼎鼎,但它的強大隻體現於反艦威力,基本上不具備反潛能力,因而在作戰時離不開另一個著名的夥伴——有“大型反潛艦”之稱的“無畏”級驅逐艦。1980年入役的“無畏”級共造12艦,是一款通用型驅逐艦,但重點在反潛,其反潛裝備足以使任何潛艇感到畏懼。它與“現代”級在戰場上彼此依存,是一對“生死搭檔”。

在艦艇多用途化的優勢日益突出時,蘇聯在“無畏”級基礎上進行了重大改進,衍生出著名的“無畏”Ⅱ級驅逐艦。由於經費原因,此款隻建成“恰巴年科”號—艘,是目前俄軍唯一的多用途驅逐艦。“無畏”Ⅱ級最大改進在武器方麵,防空、反艦導彈和火炮均換新裝,使得該艦具備強大的綜合作戰能力,反艦能力也與“現代”級相當。而在反潛探測方麵,“無畏”Ⅱ級也換裝了更先進的設備,反潛實力更強,從而贏得了“世界反潛之王”的美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