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施佩海軍上將”號轉向後,英國2艘輕巡洋艦仍然尾隨追擊,德艦也不時地還擊。12月13日7時38分,亨利·哈伍德因戰艦彈藥幾乎耗盡,便下令暫時停止戰鬥,在煙幕的掩護下秘密跟蹤監視德艦,並電令“坎伯蘭”號全速趕赴戰場增援。入夜,德艦進入河口區,企圖在中立國港口避難,並補充燃料和修複破損。次日22時,“坎伯蘭”號趕到,並與2艘輕巡洋艦會合,3艦分別封鎖河口外部通向大西洋的3條深水航道,以堵住“施佩海軍上將”號的去路。此時,英國海軍部也電令南大西洋各區內戰鬥艦迅速開往蒙得維的亞海區進行支援,為了保障各艦燃料,他們從戰區附近派遣海軍部的油船到各個地點進行補充。15日,英國油船“奧林台斯”號趕到,給各巡洋艦輪流補充燃料。17日,“施佩海軍上將”號被烏拉圭政府特許,繼續寄泊在蒙得維的亞港修理破損。由於國際法規定交戰國艦艇寄泊在中立國港口一般以24小時為限,因此,英軍巡洋艦仍繼續封鎖拉普拉塔河口。德艦被封鎖後,艦員情緒急轉直下,已經不願出航戰鬥。艦長蘭斯多爾夫上校深知突圍無望,便直接與希特勒通話,在得到允許後將該艦鑿沉。12月17日18時15分,在蒙得維的亞港西南約6海裏的淺水區,“施佩海軍上將”號自行爆炸,並於20時45分緩緩沉沒。
這場拉普拉塔河口的巡洋艦大戰,是一場以弱勝強的經典戰役。英艦之所以置敵於死地,其主要原因是哈伍德準將判斷正確,采取了有效的夾擊戰術,充分發揮己艦在航速方麵的優勢,實施堅決打擊,互相緊密配合,並在近距離上進行戰鬥,使德艦喪失了遠洋作戰的優勢。“施佩海軍上將”號的沉沒,對當時德國海軍大型軍艦的巡洋作戰是個沉重打擊。
七、薩沃島海戰——美國巡洋艦的悲哀
拉普拉塔河口的巡洋艦大戰,英國艦隊以弱勝強,而發生在1942年8月的薩沃島海戰,美國海軍就沒有那麼幸運了。美國海軍有4艘重型巡洋艦被擊沉,1艘巡洋艦和2艘驅逐艦受傷,1000名官兵長眠於海底,是美軍海戰史上的一次慘敗。
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太平洋海戰中,瓜達爾卡納爾島之戰是日軍和美軍進行的一次戰略性戰役,為奪取這一地區的製空權和製海權,雙方海軍在該島周圍共進行了六次規模較大的戰役,薩沃島海戰就是其中的一次。1942年8月7日下午,日軍第8艦隊三川司令官獲悉美軍在瓜達爾卡納爾島等地登陸後,便率領巡洋艦和驅逐艦從臘包爾起航,向瓜達爾卡納爾島方向反撲。8日晚,日軍抵達薩沃島附近,三川由於編隊長達8000多米,水區狹窄,又是黑夜,便下令各艦自行指揮。剛進入鐵底灣時,日軍偵察機在隆格岬附近的美運輸船上空投下照明彈,使美軍正在南區巡邏的2艘重巡洋艦——“芝加哥”號和“堪培拉”號的側影清晰可見,凶狠的日艦立即對其進行火炮和魚雷攻擊。可憐的“堪培拉”號除右舷中2枚魚雷外,還被炮彈擊中,不到5分鍾就失去了作戰能力,無奈之下,美軍於次日6時用魚雷將其擊沉。而“芝加哥”號也在身中1枚魚雷後向西撤退,被擊傷的還有“帕特森”號驅逐艦。
隨後,三川分兩路編隊向美軍在北區巡邏的艦隻疾馳,形成夾擊之勢。接近到3000~7000米時,日艦打開探照燈,在燈光的照耀下,日軍主炮、高射炮和機槍一齊射擊,同時發射魚雷。數分鍾後,美軍“維塞勒斯”號、“奎印錫”號和“阿斯托裏亞”號3艘巡洋艦均遭重創,不久先後沉沒。後來,日軍在薩沃島東北又擊傷美軍1艘驅逐艦。與美軍多艘艦隻被擊沉形成鮮明對比的是,在襲擊北區的戰鬥中,三川旗艦“鳥海”號僅中彈2發,“青葉”號巡洋艦隻是魚雷發射管被擊傷,對戰鬥影響不大。8月9日1時30分,大獲全勝的三川編隊得意揚揚地撤離了戰場。
八、萊特灣在燃燒
日本在發動太平洋戰爭後,雖然也取得了一些勝利,但是,無論在道義上,還是在軍事實力上,都不是最後的勝者。由於一味地追求大艦巨炮艦隊決戰,日本海軍忽視了島嶼爭奪和海上交通線的鬥爭,最終造成了戰鬥防線崩潰、海上交通瀕臨斷絕的境地。爆發於1944年10月的萊特灣海戰,不僅徹底地粉碎了日本艦隊,也宣告了大規模海戰的終結。
萊特島位於菲律賓群島中部偏南,地理位置十分重要。為了在萊特島建立航空兵和後勤基地,使位於菲律賓群島的日本守軍首尾不能呼應,破壞日本本土與隸屬東印度群島的海上交通線,美國出動了第3艦隊和第7艦隊共14萬人參戰;而日本隻有3支艦隊共4萬多人進行迎擊。雙方的戰艦力量分別是:美軍16艘航空母艦、18艘護航母艦、12艘戰列艦、24艘巡洋艦、111艘驅逐艦、29艘潛艇、1400架艦載機,總噸位達133萬噸;日軍4艘航空母艦、9艘戰列艦、28艘巡洋艦、36艘驅逐艦、116架艦載機,此外還有呂宋島提供的300架飛機,總噸位達73萬噸。整個海戰遍布錫布延、恩格羅角、蘇裏高、薩馬4個戰場。
10月23日淩晨,美國潛艇“飛魚”號和“鰷魚”號在巴拉望島以西發現了日本海軍中將栗田的艦隊,“飛魚”號在用無線電發出警報後,與“鰷魚”號用魚雷擊沉了兩艘日軍重巡洋艦,其中一艘是旗艦,同時重創另一艘軍艦。美國海軍統帥哈爾西在接到“飛魚”號的信號後,立即命令由海軍少將傑拉爾德·博根、拉爾夫·戴維森和弗雷德裏克·舍曼指揮的三支特混大隊向菲律賓靠近。24日8時剛過,第38特混艦隊的偵察機報告說日軍中路艦隊已進入錫布延海麵。哈爾西立刻命令當時正向烏利西逼近的麥凱恩掉轉航向,準備戰鬥,然後向另外三支特混大隊下達了戰鬥指示。正當日軍栗田的中路艦隊頑強地穿越錫布延海麵,駛向聖貝納迪諾海峽時,美軍的三支大隊連續發動了五次空襲。栗田損失慘重,不僅4艘戰列艦被擊毀,1艘重巡洋艦受傷失去戰鬥能力,就連戰列巨艦“武藏”號也被魚雷和炸彈連連擊中,到了午後,已經被遠遠地甩在後麵。美軍再也不會給“武藏”號以任何喘息機會,他們將最後一次轟炸全部集中在“武藏”號上,想讓它帶著1000多名日軍官兵沉入海底。栗田見勢不妙,不得不暫時掉轉航向,退到哈爾西飛機航程以外的地方。
當日15時左右,哈爾西又用無線電發出戰鬥指令,將4艘戰列艦、6艘巡洋艦和14艘驅逐艦從博根和戴維森的特混大隊中抽調出來,組成第34特混艦隊,由海軍中將威利斯·李指揮,進行決定性遠程作戰。黃昏時分,舍曼少將向北派出偵察機,發現日本的航母艦隊隻有190海裏遠,這個情報使哈爾西異常振奮。他確信在這樣一場大規模的作戰中,日本一定會動用航空母艦,現在他已經知道這些航母的位置。他下定決心,不管怎樣都必須用射程最遠的武器和最猛烈的炮火摧毀敵人的航母和軍艦。
傍晚時分,惶惶不可終日的栗田中將給當時還在棉蘭老海的西村中將致電,說他由於遭到空襲而耽擱了時間,不能按時到達萊特灣。西村隨即加快速度前進,想借夜幕掩護進入萊特灣。子夜前一小時,由4艘驅逐艦、2艘戰列艦和1重巡洋艦組成的西村艦隊排成縱隊開進蘇裏高海峽,進入由美軍魚雷快艇組成的火力網中,但損失不大。10月25日淩晨2時30分,這支艦隊又闖入美軍埋伏圈。奧爾登多夫的驅逐艦從左右兩邊發射魚雷,戰列艦和巡洋艦從正前方發射炮彈,在四麵夾擊下,西村的2艘戰列艦和2艘驅逐艦沉沒,巡洋艦起火燃燒,另外2艘受重傷的驅逐艦伺機逃跑。前來支援的日軍誌摩中將看到西村艦隊的悲慘遭遇,馬上掉轉船頭,帶領3艘巡洋艦和4艘驅逐艦全速退出了海峽。
再說栗田艦隊。10月25日,在太平洋深處的薩馬島東岸附近,他的4艘戰列艦、8艘巡洋艦和2支驅逐艦中隊正把夜間搜索編隊排列為反空襲的環形編隊。這時,栗田所在的旗艦“大和”號望塔報告說東南方霧氣彌漫,不斷放亮的海平麵上隱隱出現一些桅杆。栗田急忙趕過去,發現那是美軍第7艦隊的一支特混大隊,代號為“塔菲-3”。它由6艘航速為18節的小型護航航母、3艘驅逐艦和4艘護航驅逐艦組成,同時,另外2支編製相同的“塔菲-2”、“塔菲-1”分別在東南海麵和130海裏以外的南部海區集結,這些特混大隊已經牢牢封鎖住了通往萊特灣的去路。
慌亂中,栗田來不及仔細思考戰術,就在艦隊處於展開狀態時下令“總攻”,使其陷入一片混亂。栗田艦隊的這一舉動,同樣令“塔菲-3”號上的美國海軍少將克利夫頓·斯普拉格異常驚慌,他在施放煙幕後先轉向南然後又轉向西南,朝萊灣方向航行。同時用英文發電,希望奧爾登多夫的艦隊能夠趕來營救他。麵對栗田的緊追不舍,被逼無奈的斯普拉格隻好將驅逐艦和護航驅逐艦掉轉船頭,用炮彈和魚雷對迎麵而來的日本艦隊進行反攻。這種無異於同歸於盡的做法使美艦3艘小型戰艦被炮火擊沉,2艘遭到重創。同時,他們的魚雷也擊中了3艘日本巡洋艦。在海戰史上,很少有人能像斯普拉格的護航艦那樣在寡不敵眾的情況下如此英勇作戰。
由於日艦射擊精度不高,再加上穿甲彈在擊中航母時一般不爆炸,斯普拉格的航空母艦雖然遭到了轟擊,但是隻有“甘比爾灣”號因多處受損而傾斜,並於9時7分沉沒。而在這時,美軍轟炸機對日軍中路艦隊連續不斷的襲擊卻起了重要作用,他們共擊沉了日軍3艘重巡洋艦,其中2艘在此之前已被斯普拉格護航艦的魚雷擊中。在連續不斷的打擊下,日軍其餘的艦隻情況越來越糟,被斯普拉格航母艦隊遠遠甩在後麵。9時11分,栗田艦隊在斷定美艦已經逃脫後向北航行,用無線電將艦隻召回到“大和”號周圍。這時,日本驅逐艦的燃料即將消耗殆盡,經過3天來自海麵、海底和空中的打擊,栗田和他的官兵們已經精疲力竭,黃昏時分,他的中路艦隊撤離戰場,駛向聖貝納迪諾海峽。
10月25日,在萊特灣海戰的另一個戰場上,美軍第38特混艦隊對日本海軍機動艦隊小澤北路艦隊進行了6次進攻。這是一場力量對比極為懸殊的戰鬥。小澤4艘破舊的航空母艦上僅剩下29架艦載機,而且所有的飛行員都沒有經過訓練,更別說參加空戰。而美軍則擁有10艘航母,787架飛機和受過良好訓練的飛行員。在清晨發動的兩次進攻中,美軍擊沉了“千歲”號輕型航母和1艘驅逐艦,將“千代田”號輕型航母擊傷,使其起火傾斜,在水中動彈不得。他們還轟炸了“瑞風”號輕型航母和1艘巡洋艦,用魚雷擊中了小澤的旗艦——服役很久的航母“瑞鶴”號,將艦上的舵機和無線電發報機炸毀,操舵裝置也被損壞。這艘航母失去控製後,小澤被迫轉移到一艘巡洋艦上,由於艦上發報機被毀,所以他們和栗田艦隊失去了聯係,沒有得到任何有力支援。
這場曆時三天的人類曆史上的最大一場海戰,美國損失了1艘輕型航空母艦、2艘護航母艦、3艘驅逐艦和100架飛機;而日軍則有3艘航空母艦、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11艘驅逐艦和150架飛機的損失。另外,他們還整整損失了1萬名官兵,是美軍死亡人數的10倍。從數據分析上不難看出,萊特灣海戰是以日軍失敗而告終的。雖說美軍也承受了一些損失,但卻因此完全掌握了萊特島地區的製空權和製海權;而日軍不僅沒有達到作戰目的,反而喪失了殘存的海軍主力,使日本南方軍隊開始陷入孤立的困境。
19世紀70年代,歐洲列強海軍中出現一種以魚雷為主要武器,主要對敵方大型艦艇實施雷擊作戰的“魚雷艇”,這就是驅逐艦的前身,隨著更多的驅逐艦進入各國海軍服役,驅逐艦得到了迅速的發展,開始安裝更大口徑的火炮和更大口徑的魚雷發射管,並采用蒸汽輪機作為動力。20世紀50年代以來,電子科技迅猛發展,燃氣輪機技術的發明,導彈技術的巨大進步使傳統火炮艦艇的地位一落千丈,二戰前服役的戰列艦、巡洋艦相繼退出現役,驅逐艦成為海軍中的主力艦艇。
第二節 驚心動魄——驅逐艦戰典
一、1914年的戰爭
1914年8月,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驅逐艦作為各國艦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經常攜帶魚雷和水雷,頻繁進行艦隊警戒、布雷以及保護補給線的行動,同時裝備掃雷工具作為掃雷艦艇使用,甚至可以直接支援兩棲登陸作戰。
驅逐艦實施的首次大規模戰鬥發生在1914年,英、德兩國在赫爾戈蘭灣展開了一場海戰。同年9月5目,德國潛艇“U-21”號擊沉了英國客輪“巡路者”號。17天之後,德國“U-9”號潛艇在北海水域擊沉了3艘英國武裝客輪。從此,驅逐艦又被賦予了一項嶄新的任務——反潛。起初,驅逐艦反潛的主要做法是以艦體直接撞擊潛艇或用炮火將其擊沉。因為一戰時期的潛艇還無法實現水下攻擊,所以,驅逐艦的反潛戰術相當奏效。但隨著潛艇技術突飛猛進的提高,驅逐艦的裝備也有了相應調整。德國發動無限製潛艇戰後,驅逐艦被安裝上了深水炸彈以充當反潛艦,因此,驅逐艦也成為商船隊的主要護航武器。
1916年,英國V級驅逐艦和後續的W級驅逐艦,艦體采用較高幹舷,裝備4英寸火炮以及三聯裝21英寸魚雷發射管。1917年,美國批準建造111艘“威克斯”級驅逐艦和162艘“克萊姆森”級驅逐艦,使驅逐艦由執行單一任務的小型艦艇演變成艦隊不可缺少的力量。隨著戰爭的發展,驅逐艦已經具備了多用途性,逐漸向大型化方向轉變,裝備的武器也更強。
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世界大部分國家都中止了海軍武器建造計劃,隻有意大利和日本仍在執行戰時擴軍方案。因此,除這兩個國家以外,世界各國海軍在二戰中使用的驅逐艦大部分均為一戰結束後建造的。1922年,美、英、法、意、日五國海軍簽訂了《華盛頓條約》(即《限製海軍軍備力量條約》),對航空母艦、戰列艦及重巡洋艦的噸位和數量進行了限製,從而為驅逐艦的發展提供了時機,導致它越造越大,航速越來越快。這時的驅逐艦,標準排水量為1500噸以上,裝備120~130毫米口徑火炮、533~610毫米口徑魚雷發射管。隨之而來的,是驅逐艦武器搭配和戰法的日益完善,1927年,日本建造的特型驅逐艦、“吹雪”級驅逐艦就是這一階段驅逐艦的典型代表。當時美國、英國、意大利和德國海軍普遍使用直徑21英寸的魚雷,而日本海軍已開始裝備直徑24英寸的強力魚雷。但日本方麵一直對此守口如瓶,視為國家機密。1933年,日軍又在驅逐艦上裝備了93式遠程汽動魚雷,航速為49節,最大航程達2萬米,是當時美國魚雷航程的3倍多。
在歐洲,驅逐艦的建造則走向兩個極端,大小不一。法國在一戰結束後繳獲了德國的“S-113”型驅逐艦,很受啟發,建造了一係列“超級驅逐艦”。他們的“美洲虎”級驅逐艦以及後續建造的“空想”級驅逐艦,標準排水量超過2000噸,甚至達到2500噸,通常被稱為“反驅逐艦驅逐艦”。在這種思想的指導下,20世紀30年代末,法國又建造了“莫加多爾”號驅逐艦。該艦排水量超過4000噸,裝有8門5.5英寸口徑大炮(4座雙聯裝)和10具魚雷發射管,火力甚至超過了英國《華盛頓條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