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五章 名艦戰典(3 / 3)

《華盛頓條約》是1922年2月6日,美國、英國、法國、意大利、日本五國,於1922年華盛頓會議期間,在華盛頓簽訂的關於限製海軍軍備的條約(即《限製海軍軍備力量條約》)。條約主要規定:簽約各國須放棄各自的主力艦建造計劃,保持各自現有的主力艦。美、英兩國的主力艦總噸位各不得超過52.5萬噸;日本不得超過31.5萬噸;法國、意大利各不得超過17.5萬噸。締約國的主力艦單艦標準排水量不得超過3.5萬噸,主炮口徑不得超過16英寸。在役主力艦艦齡須滿20年後各締約國才可以在條約規定的噸位限製內建造替代艦等等。條約的有效期到1936年12月31日為止。《華盛頓條約》簽訂之後,從1922年到1936年的15年間,史稱“海軍假日”時代。同時期建造的“阿雷蘇薩”級輕巡洋艦。因此,在二戰期間,美、英兩國經常將法國驅逐艦稱為輕巡洋艦。

由於當時簽訂的海軍軍控條約對600噸以下艦艇未作限製,意大利首先利用這一漏洞,開始建造600噸左右的小型驅逐艦,同時,他們的海軍武器設計師積極發揮聰明才智,想盡各種辦法減輕艦上武備的重量,比如將魚雷直徑縮小到了17.7英寸。這使得其他一些國家紛紛效仿。實戰表明,這種“增大版”的魚雷艇通常都有過載的弊病,很容易在氣象複雜的海麵上傾覆,而且作戰效能也遠遠不如真正的驅逐艦。當時,美國的“平甲板”式驅逐艦已全部過時,新型的驅逐艦直到20世紀30年代中期才開始出現。這是因為1930年簽訂的《倫敦海軍條約》一度對締約國——美國、英國、日本的驅逐艦排水量作出限製,要求不超過1500噸。美國嚴格遵守這一規定,不敢有絲毫越軌。美軍在二戰前建造的驅逐艦裝有5門5英寸口徑主炮,魚雷發射管的數量從8具增加到16具。從1939年開始,美國才開始大量建造驅逐艦,基本配置沒有什麼變化,隻是魚雷發射管減少到10具。

隨著1936年《倫敦海軍條約》到期,各國海軍開始建造比以前更大、裝備更強的驅逐艦,排水量接近或超過2000噸。英國的“部族”級,美國的“本森”級,日本的“陽炎”級,德國的“Z”級驅逐艦是這一時期驅逐艦的典型代表。根據戰爭需要,驅逐艦上增加了很多新型武器裝備,需要更多的水手來操作。尤其是當它擔負的任務日益廣泛,但是集群攻擊仍然是這些以魚雷、火炮為主要武器的驅逐艦的主要任務。

二戰前夕的驅逐艦排水量已達3500噸左右,航速也相應增至35~40節,成為當時最快的戰鬥艦艇。武器配備也逐漸增強,魚雷發射管由單管發展為雙聯,甚至五聯裝,艦炮由1~2門75毫米炮增至3~6門130毫米炮,作戰威力有很大提高。在此期間,英國利用“J”級驅逐艦的基本設計,不斷改進建造了14批驅逐艦;美國建造了113艘“弗萊徹”級驅逐艦。另外,由於飛機已經成為重要的海上突擊力量,防空能力對驅逐艦來說顯得更加重要,因此,日本和美國的驅逐艦都將部分主炮換成了輕型高炮,擔當艦隊防空警戒和雷達哨艦的任務,於是,加強防空火力的驅逐艦隨之出現,如日本的“秋月”級和英國的“戰鬥”級驅逐艦。1940年,雷達設備首次出現在美軍驅逐艦上,艦上起初有專門的雷達控製室,後來改成了作戰信息中心,可以收集和分析各種數據。美國海軍將一些驅逐艦改裝成“雷達警戒艦”,艦上裝備大量的雷達設備和通信器材,用以引導己方戰機飛向目標。到1945年,美國海軍最好的驅逐艦為“基林”級,排水量3500噸,裝有6門5英寸口徑主炮(3座雙聯裝)和10具魚雷發射管。美國海軍“基林”級驅逐艦一直服役到20世紀70年代初期。現在,世界上仍有其他一些國家在使用。二戰期間,各國還建造了很多造價低廉的小型驅逐艦,這種驅逐艦裝備的武器數量很少,但航程較遠,具有反潛能力,因此非常適於為船隊護航,所以被稱為護航驅逐艦。世界上最早的護航驅逐艦是英國皇家海軍的“狩獵”船,隨後美國、日本和意大利也都建造了類似的驅逐艦。

二、馬塔潘角的搏殺

1939年9月3日,德國入侵波蘭後的第二天,二戰中的首次驅逐艦戰役打響了,波蘭的“暴風”號驅逐艦將德國“馬斯”號驅逐艦擊傷。此後的幾個星期內,各國驅逐艦如八仙過海,各顯神通。其中,德國驅逐艦在大西洋水域執行布雷和襲擊商船的任務;英國驅逐艦則主要實施反潛作戰,襲擊德國的返航客船。美國驅逐艦在協助英軍進行壓製巡邏的同時,幫助英軍搜尋德國艦艇。1940年6月,意大利加入德國法西斯陣營後,戰爭擴大到地中海地區,雙方的驅逐艦在這個封閉的海域內展開了激烈搏殺。

這是一場被稱為小型日德蘭海戰的戰役。1941年3月26日深夜,意大利海軍在德國的要求下,派出一支特遣分艦隊,在德軍第10航空兵團的配合下,從意大利南部港口出發,駛向克裏特島海域,準備在英國運輸船隊開往希臘的途中進行截擊,企圖切斷這條海上交通線。分艦隊由新式戰列艦“維托裏奧·萬內托”號和8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組成,安傑洛·伊亞金諾海軍上將負責指揮。但是,他們沒有想到的是,這次行動計劃已被英軍指揮部獲悉;英軍指揮部命令所有運輸船隊迅速返回基地,並從亞曆山大港和比雷埃夫斯港出動了由航空母艦“可畏”號和3艘戰列艦、4艘巡洋艦、13艘驅逐艦組成的分艦隊,由英軍地中海艦隊司令坎寧安上將指揮作戰。

3月28日拂曉,英國航母偵察機發現了意大利艦隊,稍後,意大利巡洋艦的一架偵察機也發現了英巡洋艦編隊。於是,雙方展開了激烈炮戰。海戰中,英軍艦載航空兵對意海軍編隊進行了輪番襲擊,使意戰列艦“維托裏奧·萬內托”號遭受重創。為扭轉被動局麵,伊亞金諾將軍一再請求空中支援,但德第10航空兵團以英艦位置不明為由按兵不動,無可奈何的意艦隊隻能後撤。英軍艦載飛機的襲擊一直持續到天黑,將意大利巡洋艦“波拉”號炸成重傷,意艦隊隨即派出兩艘巡洋艦和兩艘驅逐艦前往援救。在距馬塔潘角西南100海裏的海麵,這支意大利海軍編隊與突然趕來的英國分艦隊相遇,一陣混戰過後,意3艘巡洋艦(包括“波拉”號)和兩艘驅逐艦被擊沉,一艘新式戰列艦受重傷,約3000名官兵葬身海底。而英軍隻付出了一架飛機的代價,護航艦艇和運輸船無一損傷。

馬塔潘角海戰是意大利海軍與英軍的交戰中,一次得失懸殊的海戰。由於意大利海軍的重大損失,在一個時期內,英國地中海艦隊能夠比較順利地破壞德、意向北非的軍事運輸,並確保自己海上運輸的安全。

三、日本也瘋狂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後,海麵上似乎從來沒有平靜過,那邊地中海上激戰猶酣,這邊太平洋海域也烽煙四起。為了迅速占領東南亞和荷屬東印度各國,早有野心的日本帝國海軍進行了多年準備,他們精心挑選目光敏銳的哨兵和炮手,在北太平洋惡劣的海況中進行了嚴格訓練,使部隊逐漸適應了作戰地域的地形和氣象。1941年12月7日,日軍以南方艦隊(包括第2艦隊、南遣艦隊、第11航空艦隊)和第3艦隊為主力,共計出動驅逐艦以上戰鬥艦艇51艘,潛艇16艘,同時向兩個方向——珍珠港和東南亞發動戰略進攻。

進攻馬來半島和新加坡的日軍是山下奉文中將指揮的海軍馬來部隊,共有重巡洋艦5艘、輕巡洋艦3艘、練習巡洋艦1艘、驅逐艦15艘、潛艇16艘,登陸主要方向在馬來半島中部。他們沿途沒有遇到強有力的抵抗,僅用54天就攻下了馬來半島。戰鬥中,日軍傷亡總數隻有4600人左右,而英軍損失了2.5萬人和大量裝備。1942年2月8日,日軍開始進攻新加坡,由於守軍戰略指導錯誤,新加坡於2月15日即告失守。

為了阻止美國海軍太平洋艦隊西進,保障進攻東南亞部隊的側翼安全,並為以後向西南太平洋擴張建立前進基地,日軍在進攻東南亞的同時,以海軍第4艦隊為骨幹,對關島、威克島和新不列顛島發起了進攻。1941年11月23日,他們在小笠原群島的母島集合。12月4日,又從母島出發駛向關島,途中並未遇到美軍艦艇和飛機的阻擾。12月10日9時30分,日軍開始在關島登陸。因為守島美軍毫無防備,日軍在登陸時隻受到輕微抵抗,於當天12時前占領關島,美軍守島部隊全部投降。

在進攻威克島的戰役中,日軍遭到了美國海軍的頑強抵抗。第一次登陸於12月10日黎明開始,因風浪過大,登陸無法換乘,致使天亮後強行登陸。美國海軍陸戰隊炮兵對日軍“疾風”號驅逐艦進行了3次齊射,使它爆炸解體,艦上168名官兵喪命,這也是二戰中日軍第一艘被美軍擊沉的戰艦。1小時後,美軍戰鬥機又擊中日軍“如月”號驅逐艦的深水炸彈滑軌,引發了大爆炸,驅逐艦被擊沉,艦上150名官兵喪生。由於這2艘驅逐艦被擊沉,又有數艘艦艇受到重創,日軍第一次登陸宣告失敗。

12月22日,日軍卷土重來,開始了第二次登陸。這一次,他們采取用巡邏艇直接搶灘的方法登陸,終於在當日占領全島。1942年1月14日,日軍南海支隊向新不列顛島發起攻擊,他們於13時30分從關島出發,首先進攻位於新不列顛的臘包爾,由於盟軍對日軍登陸方向判斷錯誤,導致日軍乘虛而入,全部軍隊於1月23日1時5分登陸完畢。

1941年12月至1942年5月,日本麵對美英兩個海軍強國,隻用短短幾個月,付出1.5萬多人、380架飛機和4艘驅逐艦的代價,就占領了上述盟軍地區,著實令人驚歎。盡管日軍進行的是侵略戰爭,但他們在戰前準備充分,戰術運用得當,這對取得戰爭初期的勝利起了決定性作用。反觀盟軍,由於防禦組織不當,事先不能及時掌握日軍動向,致使在馬來西亞、菲律賓和荷屬東印度的防守兵力在日軍的瘋狂攻擊下很快就損失殆盡。

四、妙用驅逐艦

當然,日軍的勝利隻是暫時的。在經曆了1942年5、6月間的珊瑚海和中途島兩次海戰後,太平洋戰爭的形勢已經發生了較大變化。而日軍卻沒有正確地估計戰爭形勢,而是繼續南進,企圖占領新幾內亞和所羅門群島。這時的美軍卻已經準備開始反攻,他們在戰爭中巧妙地使用驅逐艦,使日軍蒙受較大損失。

1943年8月6日夜,美國海軍由6艘驅逐艦組成特混大隊,奉命攻擊一列由4艘日軍驅逐艦組成的所謂“東京快車”,打響了著名的韋拉灣海戰。這支特混大隊的前任指揮官是阿萊·伯克中校。他一直主張在海戰中不要把驅逐艦毫無作用地排在巡洋艦縱隊的後麵,而應該組成兩支平行的驅逐艦縱列分隊,殺傷敵人。他的戰術是:一個分隊在黑暗中悄然接近敵人,發射魚雷後,迅速回轉。當魚雷命中目標,敵人開始對撤退的分隊炮擊時,第二個艦隊就從另一個方向突然開火,等到敵人慌忙轉過身來,抵擋新的意外打擊時,第一個分隊再猛殺回來。沒想到,在戰爭前夕,伯克被調任更高一級職務。幸運的是,繼他之後擔任特混大隊指揮官的弗雷德裏克·穆斯布魯格中校采用了他的作戰方案。戰鬥中,穆斯布魯格把握戰機,指揮嫻熟,並對伯克的方案作了精心改進。在實戰中,當第一分隊的魚雷正高速射向毫無察覺的敵縱隊時,他設法讓另一分隊采取搶占“T”字橫頭的戰術。魚雷剛一擊中目標,兩支美國分隊就發起猛烈攻擊。在這種計算精確的三重打擊下,3艘敵驅逐艦起火爆炸,韋拉灣魚雷艇上的水兵盡管相距30海裏,也看到了這一現象。另一艘日本驅逐艦由於魚雷從艦體下麵滑過才僥幸沒有爆炸。而美軍艦艇在此役中卻無一損傷。

1943年11月2日,奧古斯塔皇後灣海戰於淩晨2時拉開帷幕,這時,暴雨突降,海麵上伸手不見五指,日軍大森艦隊慢慢接近灘頭。此時,另一支相似的艦隊在美海軍少將斯坦頓·梅裏爾的帶領下從南麵駛來。梅裏爾在首先到達後展開隊形,由4艘驅逐艦在前,4艘驅逐艦殿後,編隊橫在海灣入口處,他們剛一發現大森艦隊,就按照反複演練的方案,派兩支驅逐艦分隊用魚雷攻擊大森艦隊的兩翼。梅裏爾指揮巡洋艦前後遊弋,對敵艦實施猛烈炮擊。戰爭也隨之愈來愈激烈,交戰中,除了梅裏爾的巡洋艦,雙方其他艦隻都不同程度地混在了一起,發生多次碰撞。大森艦隊損失巡洋艦、驅逐艦各1艘後,被美軍擊潰,而美方也有1艘驅逐艦受到重創。看到日軍狼狽逃竄,指揮前麵驅逐艦分隊的阿萊·伯克上校請求梅裏爾允許他追擊逃跑之敵。梅裏爾估計天亮後會有敵機空襲,沒有答應伯克上校的請求,而是命令驅逐艦與巡洋艦會合,向南撤離。果然不出所料,日軍隨後派出大約100架飛機前來空襲,然而,由於美艦隊密集準確的防空炮火和嫻熟的艦艇操作,他們又擊落了17架日機,而僅有兩枚炸彈落到自己的甲板上。

在11月25日午夜打響的聖喬治角海戰中,美軍這種針對驅逐艦的妙計再一次獲得成功。

五、諾曼底登陸——驅逐艦的主場

1944年,日軍在太平洋戰場上節節敗退,已經接近崩潰邊緣。而大西洋戰場上的德軍同樣走向了窮途末路。這時的驅逐艦,已經不再為進出大西洋的船隊護航,它們的任務被一種更適於反潛戰的護航專用艦所代替。但是,由於在被世人廣為流傳的諾曼底登陸戰中,驅逐艦為盟軍登陸部隊提供了近距離的精確火力,使驅逐艦又一次名揚天下。

諾曼底登陸戰役打響後,為了輸送登陸兵第一梯隊登陸,盟國海軍組成了兩個特混艦隊,負責輸送和掩護登陸部隊的航渡和登陸作戰。西部特混艦隊主要由美國艦艇組成,其中包括3艘戰列艦、10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280多艘其他艦艇、1700艘登陸艦船,輸送美國第一集團軍上陸,並由美國戰術空軍第九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東部特混艦隊主要由英國的艦艇組成,包括3艘戰列艦、13艘巡洋艦、30艘驅逐艦、302艘其他艦艇、2426艘登陸艦船,輸送英國第二集團軍和加拿大第一集團軍上陸,由英國戰術空軍第二航空隊提供空中支援。為了支援登陸場上的部隊,他們還由7艘戰列艦、2艘淺水重炮艦、24艘巡洋艦和74艘驅逐艦組成五個艦炮火力支援隊。

1944年6月5日午夜至6日5時,英、美出動約2500架重型和中型轟炸機,對登陸地域及其附近地區實施航空火力準備,向地麵投放了約萬噸炸彈。在盟軍登陸艦艇搶灘之前,大量戰鬥轟炸機對德軍防禦陣地進行了轟炸和掃射。5時30分,100多艘火力支援艦對80公裏登陸正麵實施密集的艦炮火力準備,隨即轉入火力支援。12艘驅逐艦在為前進掃清道路的過程中,表現十分勇敢。它們距離岸邊不到900米,實際上艦船的底部已經擱淺。根據炮火控製組的要求,這些驅逐艦進行了統一炮擊,掩護部隊相繼登陸。德國守軍雖曾向盟軍進行炮火還擊,但多被盟軍艦炮火力所壓製。6時30分至7時45分,盟軍登陸部隊分別在5個登陸地段突擊上陸。9時,除奧馬哈外,上陸部隊基本突破德軍陣地,各登陸地段也都奪取了比較穩固的立足點。但因登陸場過於狹小,隨後盟軍又展開了擴大登陸場的戰鬥。7月18日,英軍攻占交通中心聖洛,切斷了隆美爾指揮的德軍,與美軍形成了正麵150公裏、縱深13~35公裏的登陸場。到7月24日,盟軍地麵總攻的準備工作全部完成,第一階段的諾曼底登陸戰役勝利結束。

盡管在這次戰鬥中,美英兩國各損失了3艘驅逐艦,挪威和法國也各損失1艘驅逐艦。但是,驅逐艦卻成了法西斯德國的夢魘。直到現在,參加過二戰的美軍老兵還時常提起“幽靈驅逐艦”,它勇敢地衝向德軍岸炮陣地實施近距離平行射擊,屢屢得手,卻從未被德軍識別出來。諾曼底登陸戰役是世界戰爭史上規模最大的登陸戰役,它為開辟歐洲第二戰場奠定了基礎,對盟軍在西歐展開大規模進攻,對加速納粹德國的崩潰以及決定歐洲戰後形勢起到了重要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