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今,毛澤東安息在天安門廣場上被命名為“毛主席紀念堂”裏的一口水晶棺裏。清晨,當他睜開眼向北一看,便可看見這樣的碑文:“三年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三十年以來,在人民解放戰爭和人民革命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由此上溯到一千八百四十年,從那時起,為了反對內外敵人,爭取民族獨立和人民自由幸福,在曆次鬥爭中犧牲的人民英雄們永垂不朽!”這篇當年由他親手撰寫的碑文,如今看來,完全可以當作他自己的墓誌銘。
紀念碑北麵,原來是一片空曠,隻有天安門城樓和它遙遙相對,懸掛在城樓額前相框裏的毛澤東,用他安詳、平和、滿足而充滿希冀的目光,看著懸在高高旗杆上、在世界上最大的廣場上空飄揚的五星紅旗。進入20世紀九十年代,人民英雄紀念碑北麵,多了一個用同樣安詳、平和、滿足而充滿希冀的目光注視五星紅旗的偉人——孫中山!毛澤東撰寫的碑文,同樣可以看作孫中山的墓誌銘!
孫中山來了,廣場便不再顯出使人略略感到空落的空曠了。因為一截斷裂了的曆史被找了回來,充滿了它應該占據的空間。
天安門城樓後麵,是世界上規模最大、保存完好的宮殿群,它的名字為全世界人熟知,並被認為是古老中國的一個縮影,它叫故宮。站在毛主席紀念堂的位置向南眺望,便是使人眼花繚亂的現代化建築群。這些在近十幾年拔地而起的摩天大樓,常被看作“毛澤東後中國”的一種象征。
曆史就這樣以微縮的方式,聳立在北京城中心的南北軸線上,任憑後人評說。
當我們翻完第二次國共合作史這本厚重的大書之後,我們複雜的心緒仍是一言難盡。羅貫中、毛宗岡的總結過於簡略、過於片麵了。他們說:“天下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難道這真的是曆史發展難以逃避的一種命運嗎?顯然不是。秦朝以降,隻有三國、南北朝、五代十國三個時期,中國才處於分裂的狀態中,而這三個朝代所曆時間的總和不足兩百年!秦皇漢武、唐宗宋祖、成吉思汗、康乾盛世,這些讓中國人一想起來就不由得昂首挺胸的吏治武功,沒有一件是在分裂的情況下創造的。那三個分裂時代至今讓我們緬懷的,隻有一部小說,一種後來被稱作“魏碑”的中國字的寫法和一位確實無法複製的寫過“問君能有幾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東流”之類淒惻婉轉、痛徹入骨文字的皇帝兼詩人。那麼,是否可以這樣說:“大一統”這種中國文化的精髓才是中華民族希望之源?
抗日戰爭結果以中國完勝,已經作了肯定的回答。如果國共雙方沒在1937年秋捐棄前嫌、攜手禦侮,中華民族必將陷入萬劫不複的深淵之中。然而,這種合作隨著禦侮的成功破裂了,接著又打了一場在中國曆史上規模空前的內戰,再接著出現了長達四十餘年、至今尚在繼續的台灣和大陸的分裂。諳熟抗日戰爭史甚至解放戰爭史的人,都不會遺漏這樣一個事實:國共雙方從來沒有改變過統一的觀念。我們還不應該忘記這樣的事實:中國共產黨總書記江澤民在1995年1月30日還作了題為《為促進祖國統一大業的完成而繼續奮鬥》的重要講話,重申了鄧小平提出的“一個國家,兩種製度”的偉大構想,同時也重申了中國共產黨“不承諾放棄使用武力”解決台灣和大陸分裂這一問題的原則立場;國民黨雖然偏安於台灣小島四十餘年,雖然台獨勢力日漸強大並在競選中獲得了台北市市長等各級政府中的席位,但他們依然堅守著“中華民國”這道最後的防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