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本國戰敗投降,國共雙方麵臨和與分選擇●緩兵計,蔣介石三請毛澤東;將計就計毛澤東顯彌天大勇●重慶談判,三十個決定勝敗的飯局。二龍同榻林園官邸,神秘的政權移交儀式●梁漱溟名言:一覺醒來,和平已經死了!改朝換代,結束二日同空曆史,台灣海峽,留給國共關係一個懸念。

如今,生活在足以十數次毀滅地球的核彈頭陰影下的人們,大概都不會由衷地這樣說:“我愛你,原子彈、氫彈、中子彈。”然而,誰都不該忘記,1945年的8月,正是人類擁有了原子彈,才加速結束了第二次世界大戰。

8月6日,當人類第二次見到怪模怪樣的蘑菇雲後,立即明白日後的戰爭將意味著什麼。史料載:8月6日上午9時,日本阿南惟幾陸軍大臣、梅津美治郎參謀總長得到廣島駐軍報告,“美空軍在廣島投下一顆炸彈,竟毀了無數房屋,炸死炸傷無數的人。”

8月10日淩晨三時,日禦前會議決定在維持國體的條件下接受波茨坦公告,由日駐瑞士、瑞典公使向盟國轉達日本政府這一決定。

因為原子彈的出現,使當年的所有戰略家都大跌眼鏡。在他們看來,德國投降後,日本至少能支撐一年以上。這一戲劇性的轉折,頃刻間就在中國引起了巨大反響。

10日下午,蔣介石得知日本已發乞降照會後,立即發出三封電令。第一號令:令“各戰區將士加緊作戰努力,一切照既定軍事計劃與命令,積極推進,勿稍鬆懈。第二號令:令淪陷區的偽軍“維持治安”,隻準接受國民黨軍隊收編。第三號令:令共產黨的第十八集團軍“所有該集團軍所屬部隊,應就原地駐防待命。”

10日晚,毛澤東在延安得知日本政府發出乞降照會。作為一個戰略家,他第一眼看的就是中原。晚10時,他電告鄭位三、李先念並華中局:“蘇聯參戰,日本投降,內戰迫近。你們所處地位不可能奪取大城市,而應乘機擴大地區,奪取武裝,奪取小城市,發動群眾,準備對付內戰。”

得中原者得天下。

24時,朱德發布第一號令:要求各解放區部隊依據波茨坦公告之規定,向附近敵軍送出通牒,限其在一定時間內繳出全部武裝;並著附近偽軍率部反正,聽候編遣;如遇敵軍拒絕繳械,堅決予以消滅。次日,延安八路軍總部又發出二至六號令。第二號令要求原東北軍呂正操、張學詩、萬毅等部向遼寧、熱河、察哈爾進發,要求現駐河北、熱河、遼寧邊境的李運昌部向遼寧、吉林進發;第三至六號令要求北寧、平綏、平漢、同蒲沿線及其它解放區一切敵偽交通要道兩側的軍隊都要積極舉行進攻。

毛澤東開始和蔣介石打“嘴皮官司”了。13日,他以朱德名義向蔣介石發出公開電:“在你給我們的命令上說,所有該集團軍所屬部隊,應就原地駐防待命,還有不許向敵人收繳槍械一類的話。現在日本侵略者尚未實行投降,而且每時每刻都在殺中國人,都在同中國軍隊作戰,都在同蘇聯、美國、英國的軍隊作戰,蘇美英的軍隊也在每時每刻同日本侵略者作戰,為什麼你叫我們不打了呢?我們認為這個命令你是下錯了,並且錯得很厲害,使我們不得不向你表示:堅決拒絕這個命令。因為你給我們的這個命令,不但不公道,而且違背了中華民族的民族利益,僅僅有利於日本侵略者和背叛祖國的漢奸們。”

此時,蔣介石手忙腳亂,心緒極為複雜。日本軍隊尚有一百七十萬在中國境內,蘇聯幾十萬紅軍攻入東北,共產黨軍隊幾十萬人四麵出擊,那一方都必須認真應付。日本尚未正式宣布投降,就是宣布了,那個將軍搞個將在外君命有所不受,拚個魚死網破,吃虧的是自己;蘇聯紅軍雖說是盟軍,但若占了東北賴著不走,也不是費費口舌就能解決的;中共軍隊羽毛已豐,若占了東北、華北,突然宣布搞個南北朝,在國際上也並不是得不到支持。稍安勿躁,一件一件解決吧。他先通過已經建立八九個月的秘密電台告訴岡村寧次:如中共軍隊來受降,可用武力對之。岡村寧次當然也得到了回報,日後蔣介石把他的百萬人稱作:徒手士兵。8月14日,他忙令宋子文和蘇聯簽訂《中華民國和蘇聯友好同盟條約》。這個條約談判了一個多月,因蘇聯人要價太高,蔣介石一直不願意簽。蘇聯要求經外蒙公民投票後,國民政府應承認外蒙古獨立;蘇聯要求共享中長鐵路的所有權;蘇聯要求大連港國際化,要求蘇方進出該港貨物免稅;蘇聯要求有權在旅順駐紮陸海空軍。簽這樣一個“友好條約”,日後恐也有遺臭百把十年的。可是,蘇聯軍隊已經進來了,現在不簽,將來恐怕要價更高。請神容易送神難,還是早點燒燒香為好。

辦完這兩件事,蔣介石開始琢磨毛澤東了。自從赫爾利促成的國共和談不了了之,毛澤東一直是我行我素地幹著。談也談不攏,撕也撕不破,你一提國民大會,他就說要另起爐灶。如今日本人一敗,情況為之一變。蔣介石最先想到的是武力解決。可是,他的精銳部隊都退到大西南了,開赴華北、華中,一時間都難以辦到,東北就更不用提說,想打也沒法打。再說,中國苦戰了八年,人民早厭倦了戰爭,如貿然向中共開戰,定會失去民心。此事還要三思。蔣介石此時的困境,杜魯門的回憶錄裏曾用這樣的文字加以描述:“事實上,蔣介石甚至連再占領華南都有極大的困難。要拿到華北,他就必須同共產黨人達成協議。如果他不同共產黨人及俄國人達成協議,他就休想進入東北。”“事情很清楚地擺在我們麵前,假如我們讓日本人立即放下他們的武器,並且向海邊開去,那麼整個中國就會被共產黨人拿過去。因此我們就必須以異乎尋常的步驟,利用敵人來作守備隊,直到我們能將國民黨的軍隊空運到華南,並將海軍調去保衛海港為止。等到蔣介石的軍隊一到,日本軍隊便向他們投降。這種利用日本軍隊阻止共產黨人的辦法是國防部和國務院聯合決定而經我批準的。”蔣介石得到美國這種承諾,自然要看美國人的臉色行事。美國這時候不希望中國發生內戰。如果這時候中國發生內戰,蘇聯很可能不再遵守不支持中共的諾言轉而明顯支持中共,這就有可能引發美蘇為瓜分中國利益的戰爭。

這些錯綜複雜的原因,促成了蔣介石在8月14日寫下了這樣一份電報:“潤之先生:倭寇投降,世界永久和平局麵可期實現。舉凡國際國內各重要問題,亟待解決,特請先生克日惠臨陪都,共同商討。事關國家大計,幸勿吝駕,臨電不勝迫切懸盼之至。蔣中正。”

他需要時間。他需要為今後必然爆發的宣傳戰準備些彈藥。如果毛澤東不來,宣傳戰即可全勝;如果他來了,也就贏得了時間。

8月15日,蔣介石的發言人一個不留神,把前一天發的電報給“忘”了,在記者招待會上嚴厲指責第十八集團軍違抗了他的命令,連“違反者即為人民的公敵”這種重量級語言都吐了出來。

毛澤東疑竇頓生。16日,毛澤東再以朱德名義致電蔣介石:“凡被解放區軍隊所包圍的敵偽軍由解放區部隊接受其投降,你的軍隊則接受被你的軍隊所包圍的敵偽軍投降。”同日,他為新華社寫了一篇評論指出:“如有獨夫民賊敢於進犯人民,則取自衛立場,給以堅決的反擊,使內戰挑撥者無所逞其伎。”然後,他複電蔣介石:“朱德總司令本日曾有一電給你陳述敝方意見,待你表示意見後,我將考慮和你會見的問題。”

來而不往非理也,有理有利還有節。

8月20日晚,蔣介石想起了以報紙發邀請電的妙計。21日晨,《中央日報》上赫然出現這樣一個標題:《蔣主席再電毛澤東,盼速來渝共商大計》。蔣介石寫道:“來電誦悉,期待正殷,而行旌遲遲未發,無不歉然。朱總司令電稱一節,似於現受降程序未盡明了。查此受降辦法,係由盟軍總部所規定,分行各戰區,均予遵照辦理,中國戰區亦然,自未便以朱總司令之一電破壞我對盟軍之信守。大戰方告結束,內爭不容再有。深望足下體念國家之艱危,憫懷人民之疾苦,共同戮力,從事建設。如何以建國之功收抗戰之果,甚有賴於先生之惠然一行,共定大計,則受益拜惠,豈僅個人而已哉!特再馳電奉邀,務懇惠諾為感。”

讓你們原地待命,是盟軍的決定,我沒有辦法更改。我這樣盛情邀你,如再不來,重慶人一人吐口唾沫,也淹死你了!

8月22日,毛澤東複電蔣介石:“從中央社新聞電中,得讀先生複電,茲為團結大計,特先派周恩來前來進謁,希予接洽為懇。”

翌日,毛澤東在中央政治局擴大會上作了長篇發言。他說:“蔣介石想消滅共產黨的方針沒有改變也不會改變,他所以可能采取暫時的和平,是想醫好自己的創傷,壯大自己的力量,將來等待機會消滅我們。關於承認解放區、解放軍的爭論,一定是非常激烈的,可能要打打停停,甚至可能要打痛他才能逼他讓步。中國的局麵,現在是獨裁加若幹民主,並將有相當長的時期。我們還是鑽進去給蔣介石‘洗臉’,而不是‘砍頭’。準備以中央名義發表一個宣言,提出和平、民主、團結的口號。這次談判應該去,不能拖,而且估計也不會有什麼危險。我是否去重慶?還是出去。”周恩來說:“我出去,是一偵察戰,最重要的是看蔣開的是什麼盤子。毛出去要看我出去談判結果才能決定,蔣的陰謀也必須考慮。”

很可能中共中央政治局會議還在進行,蔣介石的第三封邀請電已經到了。蔣介石寫道:“未養電誦悉,承派周恩來先生來渝洽商,至為欣慰。惟目前各種重要問題,均待與先生麵商,時機迫切,仍盼先生能與恩來先生惠然偕臨,則重要問題,方得迅速解決,國家前途實利賴之。茲以準備飛機迎迓,再特馳電速駕。”

想搞什麼金蟬脫殼、瞞天過海、李代桃僵,沒門!全世界誰不知共產黨是你說了算,國民黨是我說了算,你推出周恩來,就能瞞過天下人嗎?看來你是不想出來呀!基於這種判斷,蔣介石甚至動員了赫爾利、魏德邁友情出演這出戲。

24日,毛澤東複電蔣介石:“鄙人極願與先生會見,商討和平建國大計,俟飛機到,恩來同誌立即赴渝晉謁。弟亦準備隨即赴渝。”

蔣介石讀展此電,喜上眉梢。毛澤東狡猾狡猾的有。“隨即赴渝”說得好哇!“隨即”可長可短,把全國人的胃口都吊起來,你卻一直拖著。你就拖吧。諸葛亮經三請還出了茅屋呢,我請你三次,你卻隻來個“隨即”。我讓赫爾利、魏德邁再將你一軍,看你怎麼辦!我料定你不會來,隻要赫大使、魏司令官發了電報,你不來就傷了他們的自尊。

翌日晨,毛澤東果真收到了魏德邁將軍和赫爾利大使的電報。這已是赫爾利第二次表示要來延安接他了。因為毛澤東討厭赫爾利在上一次談判中反複無常,接到赫爾利第一封電報時,沒理睬他。

這一天,延安總部異常熱鬧。看一看組成這種熱鬧的陣容吧。劉伯承、鄧小平、林彪、陳毅、薄一波、陳賡、蕭勁光、李天佑、鄧華、陳錫聯、陳再道、宋時輪、滕代遠、張際春、楊得誌等人都準備搭乘美軍觀察組的飛機先飛太行,然後騎馬或徒步進入各大戰略區掌握部隊。這一群人中,日後出了三個元帥,兩個大將,八個上將,一個副委員長,還有一個中國改革開放的總設計師鄧小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