後因各個軍情處職責多有重疊,最後將19個軍情處合並為三個,即軍情五處(MI5)、軍情六處(MI6)和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GCHQ)。它們的具體職責是:軍情五處(MI5)現稱為英國安全局,負責保護英國境內外的公民及其利益,防範針對國家安全的任何威脅,由英國內務部負責,其職能相當於美國的聯邦調查局(FBI)。盡管MI5從1931年就改名為英國安全局,但其體製從未真正脫離過MI5的含義,因此至今還被普遍稱為MI5。
軍情六處(MI6)現稱為英國秘密情報局,基本職責是在英國境外搜集情報以支持政府的安全、防務、外交和經濟政策,並從事間諜情報和國外反間諜活動。它工作的重點是防範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政局不穩、犯罪活動和販賣毒品等被認為與英國國家安全有直接關係的領域。由英國外交部負責,其職能相當於美國的中央情報局(CIA)。大約從1920年開始MI6被稱作英國秘密情報局,並作為法定名稱正式記入《1994年秘密情報法案》中。盡管幾年前官方就不再用MI6這個名字了,但一般大眾普遍繼續用它來描述英國秘密情報局(SIS)。
英國國家通信情報局(GCHQ)又稱政府通信總部,是英國為其情報服務提供政治和軍事方麵的通信情報的機構,也是當今世界最大的信號情報搜集機構,它與美國的國家安全局齊名,而曆史要比美國的國家安全局還要悠久。由於政府通信總部獲取情報需要監測各種各樣的通信和其他電子信號,因此其駐地分散在世界各地。它是現代密碼解析工作的倡導者,也是世界計算機技術的發明者。
通信情報局的前身是第一次世界大戰時期的兩個密碼破譯機構——英國海軍情報部的“第40號房間”和英國陸軍軍情一處B科。1919年,這兩個單位合並為政府密碼學校,開始由英國海軍部領導,後來被秘密情報局接管,由秘密情報局局長兼任政府密碼學校校長。到了1943年二戰期間,該機構轉由英國外交部和聯邦事務部領導,到了1946年又改名為英國政府通信總部,主要職責就是為英國國防部、外交部和其他執法機構提供相應的情報。
冷戰之後,英國情報機構仍然維持著秘密情報局、安全局、國防情報局(DLS,包括空軍情報局和海軍情報局)、政府通信總部(GCHQ)等幾大情報機構;此外,還有負責監視英國境內恐怖分子活動的英國倫敦警察局(蘇格蘭場)等情報機構,共有從業人員2萬餘人,年預算資金達11億美元。但在上述眾多的情報機構中,比較著名的還是秘密情報局(MI6)和英國安全局(MI5),其隊伍最為龐大,是英國參與世界範圍內諜報鬥爭的主要機構。再加上政府通信總部(GCHQ),號稱是英國情報機構“三駕馬車”。
從以上的演變過程可以看出,英國的秘密情報局(MI6)和安全局(MI5)當年都曾經是陸軍部軍事情報局的一員,但是這段曆史卻是很短暫的,人們隻是出於習慣才一直使用這兩個番號。
這“三駕馬車”盡管有具體的分工,但還是經常統一協調行動,並互通情報。從1960年開始,安全局、秘密情報局和政府通信總部的技術人員組成了一個“輻射情報委員會”,每兩個星期開一次碰頭會,進行情報交流和工作協調。這是英國情報界戰後重要的委員會之一,它的成立打破了三個情報機構之間壁壘森嚴的局麵,從而能協調行動。
冷戰結束後,國際形勢發生了變化,英國的安全環境也隨之發生了很大的變化。國際恐怖主義、大規模殺傷性武器擴散、毒品走私和跨國犯罪成為英國國家安全的主要威脅。因此,英國情報機構正在把它們的資源轉移到上述領域,在一些重大的國際行動中,都能見到英國情報機構的身影。當年英國情報機構曾參與對伊拉克武器核查小組,後來又在阿富汗建立了情報網;在巴爾幹半島危機期間,英國情報機構曾試圖暗殺前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等等。
近年來,英國的國防開支呈下降趨勢,而用於情報機構方麵的開支卻有上升的勢頭。2000年,三大情報機構的總開支由1999年的7.13億英鎊增加到7.76億英鎊,其中還不包括英國財政部另外撥付的1.44億英鎊。
百年風雲,演繹著英國情報機構的百年精彩和詭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