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世紀滄桑,軍情五處寶刀不老(1 / 3)

軍情五處(MI5)現稱英國安全局,是英國實施國內安全和反間諜工作的主要機構。“MI5”實為“第五軍事情報局” 的縮寫字母,盡管1931年就改名為英國安全局,但其從未真正脫離過軍情五處的含義,而且至今還被普遍地稱作軍情五處。

英國內務部負責軍情五處的事務。在英國前首相梅傑執政期間,他把軍情五處劃到了政府的名下,業務上對英國外交部負責,為政府處理安全、防務、外事、經濟方麵的事物搜集情報。

軍情五處起源於第一次世界大戰之前,那時德國間諜在英國四處活動,港口和造船廠是他們的首要目標。1909年,阿斯奎思首相領導的英帝國國家防務委員會成立了一個工作小組來調查和解決德國間諜問題。工作小組隨後提出了一個創建保密局的建議,並從軍隊裏抽調兩個軍官開展工作。其中一位是弗農·凱爾上校,他當時在國防委員會的情報科工作,是有名的“中國通”;另一位是來自皇家海軍的曼斯菲爾德·卡明上校。他們合作創建了保密局,由凱爾領導的軍事作戰局五處(MI5)負責英國本土的反間諜工作,保衛國內的安全;由卡明負責的“軍事作戰局六處”(MI6)派遣英國特工去德國搜集海外情報,以了解其戰略計劃。後來,人們還一直沿用凱爾名字中的字母“K”稱呼軍情五處的首腦,就像沿用卡明名字中的字母“C”稱呼軍情六處的首腦那樣。

從1909年至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幾年間,凱爾和他的軍情五處至少查獲了36起德國間諜案,為保衛英國國內安全起到了重要的作用。一天,凱爾和他的助手在前往蘇格蘭的火車上,偶然聽到兩個中年男人在用德語交談。其中一個說,他接到一封從波茨坦來的信,詢問有關英國備戰的情況。對話立即引起了凱爾和他的助手的注意。後來經過調查,他們得知收信的那個男子是利思市孔雀旅館的德裔老板霍爾斯坦。軍情五處對那家旅館進行了搜查,查獲了來自德國情報機構的所有信件,並且獲得了霍爾斯坦與德國情報機關的聯絡點。凱爾通過這些地址和信件,確認了德國情報機構在英國各地建立的間諜網和各個間諜人員的身份,獲知了這些間諜的信箱號碼和接頭地點。凱爾和軍情五處的這次行動,是早期郵件攔截行動的成功範例。由於那次行動的成功,英格蘭和蘇格蘭警方在1914年8月4日一天之內,竟然抓獲了21個德裔間諜。

軍情五處的創始人凱爾是個了不起的人物,他後來擔任軍事情報總局五局局長達三十餘年,使這個創建時規模很小的機構,到1939年時已成為具備許多專業分支的龐大部門。

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後,軍情五處隨著英軍參戰也不斷地擴大。大量有才能的人進入了軍情五處,發揮他們非凡的才能。出於戰爭的需要,整個英國都在進行情報搜集活動,追捕間諜、叛徒和破壞分子。後來在海軍部的情報機構“第40號房間”還配備了破譯人員破譯敵方的電報密碼。

1916年,軍事作戰局五處改稱為軍事情報總局第五局,但這隻是機構名稱上的改變,其地位、活動和人員並沒有因此而變化,在編製上仍然是陸軍部的一個下屬機構,並對陸軍大臣負責,可是它取得了獨立地位,可以直接與首相聯係。

然而,軍事情報總局第五局缺乏吸引人的魅力,他們幹的是不顯眼的工作,而且功勞常常是他人的,所以軍情五局也沒有引起人們的注意,自然也就不夠風光。由於軍情五局受到客觀條件的限製,它還沒有發揮作用,第一次世界大戰就結束了。

第一次世界大戰後,軍事情報總局的規模開始縮小,從1918年的八百餘人逐步下降到三百餘人,有一些人試圖取消軍情五局,把它合並到其他部門,但由於凱爾的堅決抵製,那些人沒有獲得成功。

1919年11月21日,星期天,由奧蒙德·溫特上校領導的英國聯合情報局在都柏林地區遭到了邁克爾·科林的愛爾蘭共和軍的襲擊。在槍戰中,有14名聯合情報局的人和皇家愛爾蘭警察廳的兩名警察被打死,這對軍情五處產生了災難性的影響。而愛爾蘭共和軍在這次襲擊中,隻有一人被擊中。後來,這一天被稱為“血腥的星期天”。

軍情五處首任掌門人弗農·凱爾少將

1931年,評估對國家安全所有威脅的責任移交給了軍事情報總局第五局後,軍事情報總局第五局改名為英國安全局。這是該局現在使用的正式名稱,當然,人們還是習慣稱其為軍情五處。

軍情五處總部原來設在倫敦梅菲爾區柯爾曾大街一座八層樓裏,後來遷到泰晤士河畔豪斯的造價上億英鎊的新總部。在總部內存放著大約200萬人的檔案。

除總部外,在倫敦的梅菲爾、聖詹姆斯、盧卡姆斯伯裏各區都設有辦事處、訓練所。在英國掌管的其他領土上,軍情五處也設有情報機構和海外站。此外,它還與軍情六處共同使用建在格羅夫公園的偵查中心。

1937年,軍情五處的參謀人員(總共28人)從克倫威爾路搬到了米爾班克的泰晤士大廈的兩層樓辦公,後來他們又搬到了霍斯費旦拐角的居住地區。此時,凱爾已經預感到新一輪的世界大戰不可避免,他對那些潮水般湧入英國的大陸難民深感不安。到1937年夏天,已經有2萬多湧入英國的德國人向警方登記,而這些外僑中就混有大量的希特勒“第五縱隊”的人員,那些人都是一流情報人員。為此,凱爾多次向上級反映,要求擴大機構增強軍情五處的作戰能力。經過一番努力,凱爾終於得到了擴充軍情五處的許可。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前的十八個月,軍情五處獲得了曆史上發展最快的機遇,迅速發展壯大起來。

隨著第二次世界大戰的臨近,軍情五處規模擴大了好幾倍。盡管如此,到了1939年9月二戰全麵爆發後,它還是顯得捉襟見肘,力不從心,不能有效地應付歐洲戰場的複雜局麵。在戰爭的最初階段,軍情五處的活動往往隻能是處於被動應付的局麵。這種局麵直到1941年其機構改組後才有所改變。

隨著軍情五處迅速擴大,辦公的地方越來越緊張。於是,凱爾隻好把一部分機構搬遷到沃爾姆伍德叢林中的一座監獄中辦公。當時他還準備建立一座特別監獄,把屬於軍情五處的犯人單獨關押。這樣既解決了民政當局不能提供這種住所的困難,又可以讓這些犯人與外界隔絕。他任命前特別處的軍官斯廷森去找這樣一個合適的拘留中心,最後,他選中了裏士滿附近的哈姆康芒的拉齊米爾大樓,那裏成了軍情五處的臨時特別監獄。

在整個二戰期間,軍情五處有相當多的內部機動人數,許多英國婦女加入到了英國情報機構。那些婦女一般是先到登記科工作一段時間,在那裏填寫表格和進行歸檔工作,然後逐步升到秘書的職位,少數婦女成為軍事情報官員。

隨著戰爭的繼續,軍情五處所承擔的任務的性質也發生了變化。起初,它致力於英倫三島和英國內部的保安工作。後來,則是派人員與在海外戰場組建的許多特別行動小組一起執行任務。到戰爭結束時,其工作重點又轉移到了戰略欺騙、派遣間諜和肅清殘敵,而在內部又做出了進一步改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