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次世界大戰進行到1942年秋天,戰局已經開始發生明顯變化,一個偉大的轉折點正在醞釀之中。盟國已經到了由被動轉入主動的關鍵時刻。蘇聯紅軍在斯大林格勒會戰中已取得決定性的勝利,開始準備反攻;軸心國中的日本在太平洋戰區慘遭失敗;德國隆美爾軍團在北非遭到沉重打擊,希特勒的狂飆軍隊再無當年之勇,一場艱苦卓絕的北非戰爭正將這個戰爭狂人逐漸逼入死角。整個世界戰局對美英聯軍在歐洲開辟第二戰場極為有利。
1942年7月18日,丘吉爾與羅斯福總統的代表霍普金斯就同盟國作戰計劃問題在英國倫敦進行了磋商。7月25日,雙方統一了意見,確定盟軍將在北非實施代號為“火炬”(原代號為“體育家”)行動的登陸作戰計劃。
整個冬天,英美聯軍都在為這個計劃作準備。
1943年的春天終於來了,北非戰爭也進入尾聲。1月14日—23日,美國總統羅斯福與英國首相丘吉爾又在剛解放的法屬摩洛哥的卡薩布蘭卡舉行了秘密會談。法國的戴高樂也參加了。這就是著名的“卡薩布蘭卡會議”。當時羅斯福曾邀請斯大林參加這次會議,但是被拒絕了。當時正是斯大林格勒保衛戰的關鍵時刻,斯大林沒有辦法離開蘇聯。
卡薩布蘭卡會議曆時10天。在這次決定二戰未來進程和命運的會議上,盟軍高級將領的眼光幾乎都集中投向了地中海上的最大島嶼西西裏島。因為西西裏島地勢險要,易守難攻,是進攻德國本土、打通地中海交通線的主要障礙,如果能夠順利攻占,那麼盟軍在地中海的運輸線將會安全順暢,同時也會分散德軍對蘇聯前線的壓力,增強對意大利的壓力。會議最後做出了一項重大的軍事決策,就是將盟軍發起對西西裏的進攻,作為打敗意大利的第一步,利用北非的勝利打通地中海航道,來對希特勒的同夥墨索裏尼發動兩棲作戰。隻等1943年秋北非戰役結束後,攻占西西裏島,實施“火炬”登陸計劃。
西西裏島由於地處要衝,戰略地位十分重要,所以德國和意大利對該島實行了重兵防衛,在這個麵積僅有2.5萬多平方公裏的島嶼上,部署了13個主戰師和1400多架飛機,總兵力達36萬人。在西西裏登陸作戰之前,戰爭雙方都虎視眈眈,暗自揣摩著對方的戰略意圖。無論是德意還是英美,他們的考慮重點都在西西裏島,正如英國首相丘吉爾當時所說的那樣:“除了傻瓜,誰都會明白下一步是西西裏島。”
可麵對遼闊的海峽,麵對德意龐大的守軍、堅固的工事和德軍的精良裝備,盟軍如果隻靠武力強攻西西裏島,肯定會付出巨大的代價。那麼,用什麼辦法調虎離山,迷惑希特勒,讓希特勒把島上的守軍調走一部分呢?
經過研究,盟軍統帥部認為不能強攻,隻能智取。必須要讓希特勒錯誤地判斷,由於西西裏島太過於明顯,盟軍不可能進攻西西裏島,或者是不光是進攻西西裏島一個方向,還有可能進攻其他的地方,比如說會在南歐沿海其他地區實施大規模登陸。隻有這樣,他們才不會把西西裏島作為防禦的重點,使進攻西西裏島的行動按計劃順利實施。
那麼,怎樣才能讓希特勒做出這種錯誤的判斷呢?當時英國情報機關和“雙十字委員會”都在煞費苦心地想辦法。他們認為,唯一的辦法隻有製造假象,誤導這個狡猾的納粹頭目。
英國海軍情報處的官員伊溫·蒙塔古海軍中校大膽地提出了一個方案,他說可以讓一位盟軍將軍給另一位在北非前線的將領寫一封信,在信中明白無誤地透露盟軍不準備進攻西西裏島的信息;然後找一具屍體,把這具屍體打扮穿戴成一位中級軍官的樣子,將信放在這具屍體上,然後把這具屍體放在海裏,讓潮汐把它送到德國的“盟友”西班牙的海岸。隻要對方發現了這位“軍官”和這封信,就可以達到欺騙德國人的目的。
蒙塔古中校的這個方案盡管看起來有些荒唐,但不能說不是一個好主意。於是“雙十字委員會”就同意了他的這個想法,並責成英國皇家空軍代表查爾斯·喬芒德萊與蒙塔古一起,共同負責籌劃這個欺詐計劃,並把這個計劃命名為“肉餡行動”。在卡薩布蘭卡會議半個月後,查爾斯與蒙塔古就開始仔細推敲這個方案的每一個細節。因為這個方案不能有一絲疏漏,否則就會前功盡棄。幾天後,他們終於拿出了一份詳盡的行動方案,主要內容如下——
(1)尋找男性屍體一具。屍體年齡約35歲,身高1.85米,體重80公斤,無外傷,肺部應有少量積水,身穿陸戰隊少校野戰軍服,無帽,外著橘黃色救生衣(便於打撈)。
(2)計算好潮汐,用潛艇把屍體運到畢爾巴鄂港,拋棄屍體。
(3)把裝有密件的文件袋係在屍體的腰帶上,造成飛機失事保護文件的假象。
(4)把屍體裝入特別容器內,裏麵塞滿冰塊,重量為180公斤。容器外麵用油漆寫上“光學機械”字樣,通知潛艇乘務員要試驗新式武器。
(5)預先知道本計劃的人僅限於直布羅陀軍港的諜報處長和潛艇艇長。
(6)以上行動完成後,電告“‘肉餡計劃’實施完畢”。首相拍板後,由潛艇秘密運送“肉餡”。
報告擬定後,立即簽名呈送到軍事情報總局五局。當時軍情五局的局長是戴維·皮特理爵士。他認真看了這份報告之後,覺得沒有什麼疏漏之處,就在報告上批上了幾個字:“計劃可行。速密送唐寧街10號。”
幾天以後,這份行動方案就正式批複下來了,於是第二次世界大戰中,一場最大的軍事欺詐行動“肉餡行動”拉開了序幕。
蒙塔古和查爾斯的第一個任務,就是尋找一具符合要求的男性屍體,然後將它進行喬裝打扮後來充任“肉餡”。遺憾的是,倫敦和盟軍占領區雖然不乏屍體,但大多數死因都非常明顯,與因飛機海上失事而死亡的情況根本不相吻合;更為困難的是幾乎每一具屍體都有親屬認領,而且親屬們都不願意讓親人的屍體被再次用於某種秘密目的。
正當蒙塔古灰心喪氣之際,驗屍官班德利·珀切斯幫了他們大忙,為他們找到了一具無人認領而又是死於肺炎的年輕人的屍體,於是實施“肉餡行動”的第一步才算有了眉目。
接下來,他們就秘密地對這具屍體進行改造,蒙塔古和查爾斯曾設想這個人應該是個陸軍人員,但根據常識,如果英國國防部得到報告說是一名軍官的屍體被衝到了西班牙的海灘上,那麼,這個消息在國防部內很快就家喻戶曉,它同樣也會傳播到其他可能與之稍有關係的人的耳朵裏。這樣,德國人便很快就會發現,這是個騙局。
經過慎重考慮,蒙塔古隻好讓這具“肉餡”充當皇家海軍陸戰隊中的一員,並給他取了個新的名字叫“威廉·馬丁”,因為,當時公開的《海軍名冊》中同名同姓的“威廉·馬丁”就有好幾個,而且都是中級軍官。即使是德國人搞到了一份英國皇家海軍的《海軍名冊》,他們對此也會深信不疑。
接著蒙塔古又把這個“威廉·馬丁”打扮成一名乘坐飛機攜帶文件的軍官,其身份是“英國聯合行動司令部坦克登陸艇專家、英國皇家海軍陸戰隊作戰參謀馬丁少校”。為了能更真實地迷惑德國人,他們還得偽造出更多的“機密文件”和其他的一些“私人信件”,使德國人相信那位“威廉·馬丁”少校正是在遞送這樣的“機密文件”和信件時,由於飛機出事不幸遇難,讓這些“機密文件”落入他們手中。
炮製那樣的“機密文件”是一件非常棘手的事情。關鍵是密件的形式和內容都要做得恰到好處。形式不當,內容不巧妙,敵人不會輕信;但兩者都做得太過分,容易讓敵人認出是圈套。怎麼辦?經過反複論證,英國諜報機構最後決定,由英軍總參謀部上將阿奇博爾德·奈爵士親自出馬,假裝給英國駐北非突尼斯的遠征軍司令部華德·亞曆山大將軍寫一封親筆信。這封信不能是一件談論盟軍計劃的公函,而應是朋友之間的普通通信。並且,寫信人不願收信人的副手看到信中的內容,才由一名軍官當麵遞交。重要的是,這封信的內容表麵上寫別的事,但在某個段落裏卻“不小心地”泄露了盟軍的計劃,在字裏行間遮遮掩掩地透露出了一點軍事情報,表明盟軍不打算進攻西西裏島。比如說,盟軍統帥部經過多次考慮後,決定讓亞曆山大將軍指揮的突尼斯軍隊(歸屬艾森豪威爾將軍統轄)西進,攻擊撒丁島;讓亨利·威爾遜將軍指揮的埃及部隊(歸屬蒙哥馬利統轄)東進,從希臘長驅直入,強攻巴爾幹半島。事實上,當時盟軍缺乏登陸艇,絕不可能多線作戰。
阿奇博爾德爵士在信中解釋了為什麼參謀長們不能同意艾森豪威爾所要求的把某個島嶼(不是西西裏島)作為強渡地中海的掩護目標。信末,他又順便加上了一句,說埃及的威爾遜將軍處境很困難,“艾森豪威爾定會讚成把西西裏島作為他的掩護目標”。這封信的絕妙之處在於,它用漫不經心的方式,透露出西西裏島僅僅是作為進攻的掩護目標,當然,還有一個額外的好處,那就是萬一德國人得知盟軍進攻西西裏島的正確情報,他們還以為這隻不過是盟軍的一種欲擒故縱的手段,而沒有要攻打西西裏島的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