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英國政府和英國秘密情報局為什麼要參與策劃暗殺利比亞元首卡紮菲呢?
這還要先從卡紮菲同英美兩國的恩恩怨怨說起。
1969年卡紮菲政變上台伊始,就立即下令關閉美國在利比亞的軍事基地,兩國關係驟然降溫。進入80年代後,兩國不斷發生小的衝突,到1985年底,兩起爆炸事件引起的一係列衝突,終於使美國決心要好好“教訓”一下卡紮菲。
第一起爆炸事件發生在1985年12月27日的意大利羅馬的達·芬奇機場。機場上的乘客並不很多,正當一些旅客在以色列航空公司前辦理登機手續時,突然槍聲大作。幾個歹徒一邊用衝鋒槍掃射,一邊向人群中投擲手榴彈,候機大廳中頓時血肉橫飛,慘叫聲震耳,很多人尚未明白發生了什麼事情,就一頭倒在血泊之中。
幾乎在同一時刻,奧地利維也納的施威夏特機場的以色列航空公司櫃台前,也發生了完全相同的血案。在這兩起恐怖事件中,有19人喪生,120多人受傷,死者中有一位兒童和一名婦女。
經過意、奧兩國警方的聯合調查,弄清了恐怖事件的真相。在羅馬機場生還的恐怖分子承認,在利比亞的支持下,他們有300人在黎巴嫩接受了“自殺性突襲”訓練。
消息傳到美國,白宮立即發表一份報告,指責恐怖分子以利比亞為活動基地,“得到利比亞提供的武器和經費”,正在歐洲擴大活動範圍。裏根怒斥卡紮菲是個“連殺害11歲小孩也叫好的人”。美國和以色列立即聲稱要采取報複行動。於是一個龐大的計劃慢慢地形成了。
1986年4月14日傍晚,一個由F-111戰鬥轟炸機、EF-111電子幹擾機、護衛機、攻擊機、戰鬥機、雷達預警飛機、加油機等100餘架飛機組成的美國空軍編隊,從英國的空軍基地和停在地中海的航空母艦上起飛,全速衝向利比亞。
地中海時間4月14日夜,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阿齊齊耶兵營的一座巨大的帳篷裏燈火通明,利比亞政治工作會議正在這裏舉行。會議直至午夜才散,精力充沛、麵無倦色的卡紮菲從帳篷中走出。他萬萬沒有想到,就在半個小時前,以色列摩薩德的特工人員已把他要就寢的地方密報了美國,而這一情況又被迅速通知了前來謀殺他的美軍機群。
然而,卡紮菲上校有了某種不祥的預感,也許是因為最近一段美、利緊張的衝突使他不得不有所警覺。直覺告訴卡紮菲不能回到他經常下榻的帳篷和他的家,他必須要另選一個住宿地點。於是,他走進了阿齊齊耶兵營中央的一個貝都印式帳篷,在它的周圍,還布置著許多外形一模一樣的帳篷。
僅一念之間,也許堪稱是世界上最大的一次暗殺陰謀就此落空了。
15日淩晨2點,正在酣睡中的卡紮菲突然被連續三聲巨大的爆炸聲震醒,炸彈爆炸時產生的強大氣浪將他的帳篷像卷紙片一樣卷走。
這是一次血腥的暴行。的黎波裏和班加西的整個城市都在回響著噴氣機發出的尖叫聲,漆黑的天空閃射著激烈的爆炸產生的火花,火光把的黎波裏和班加西照得通紅。在十餘分鍾內,美軍33架轟炸機傾瀉了大量的炸彈,有的炸彈重200多公斤,有的近1000公斤。美軍在這次轟炸中還使用了集束炸彈,這種在空中爆炸的炸彈可以向不同的方向發射出幾十枚子炸彈,殺傷力非常強。
轟炸持續幾小時,整個利比亞無聲無息,而大洋那邊的白宮卻興奮異常,都認為卡紮菲必死無疑。美國國家安全委員會中東顧問泰查高興地大喊大叫:“嗨,今天的午飯我請客!”話音剛落,中央情報局送來了的黎波裏的間諜發回的第一份情報,上麵冷酷無情地寫著:“利比亞領導人還活著!”
這次行動曾專門指派一架F-111飛機轟炸卡紮菲的住宅,並對它投下4枚1000公斤的炸彈。卡紮菲居住的那幢淡藍色的二層小樓正麵被毀,他辦公的四層圓頂樓也是彈痕累累,卡紮菲的夫人當即被炸昏,其養女被炸死,兩個小兒子受重傷。不過卡紮菲卻毫發未損。
據一位精通襲擊作戰的空軍軍官分析,卡紮菲之所以免遭暗殺,隻是因為美國飛機不巧發生了偶然事故。襲擊卡紮菲的9架F-111轟炸機中,有4架在發起攻擊前機載激光導向係統突然發生了故障,至少少投了16枚炸彈。美軍為確保殺死卡紮菲而使用的高技術設備,反而救了卡紮菲的命。
值得一提的是,這一次美國對利比亞進行轟炸,完全是在時任英國首相撒切爾夫人的支持下進行的。在這次轟炸行動中,美軍動用了駐紮在英國的美軍基地的空軍部隊。撒切爾政府允許美軍使用美在英的軍事基地對利比亞進行空襲,正是英美國際戰略合作的一種體現。
不過美國人的這次空中襲擊不僅沒有置卡紮菲於死地,反而激起了利比亞人的仇恨,於是利比亞的報複開始了。兩年後,一場空前的空難,再次讓美國和利比亞兩國之間的仇恨加劇。
1988年12月21日,一群興高采烈的美國人乘坐泛美航空公司的103航班,準備回家過聖誕節。22點25分,這架波音747客機正在從法蘭克福到紐約的航線上飛行著,飛機在31000英尺的高空突然發出一聲震耳欲聾的爆炸聲,隨之呼嘯著衝向大地,擦過一條公路後又滑進了蘇格蘭小鎮洛克比城。
飛機撞在地上濺出300英尺高的火星,留下一個50英尺深、30碼長的大坑。機上259名乘客全部遇難,其中大部分是美國人。另外,洛克比小鎮上的居民也賠上了11條生命,總計270人遇難,這就是世界航空史上著名的“洛克比空難”。
“洛克比空難”發生後,美英兩國成立了聯合調查組,由英國秘密情報局、蘇格蘭機場和美國中央情報局及聯邦調查局負責這次空難的調查。
1991年11月14日,經過近三年時間的調查取證,美英兩國終於宣布了洛克比空難的調查結果。技術人員經分析認為,空難是由裝在飛機內部的一種塑膠炸彈所致。而這起駭人聽聞的空難則是由兩名利比亞情報人員製造的。他們是前利比亞航空公司駐馬耳他辦事處主任阿裏·穆罕默德·邁格拉希,還有他的同事拉明·哈裏發·弗希邁。他們將藏有炸彈的行李從馬耳他送上了103航班。
白宮發言人菲茨沃特在記者招待會上宣布,製造飛機墜毀這樣的大屠殺恐怖活動如果沒有政府最高層人士的支持是無法實現的,因此美國政府把矛頭直指利比亞最高領導人卡紮菲。隨後,美英兩國通過意大利駐利比亞大使館向利比亞遞交了起訴書和通緝令。
利比亞對此采取了強硬立場,拒絕交出所謂的嫌疑犯。
1992年3月31日,聯合國安理會通過了第748號決議,要求利比亞在4月15日前交出嫌疑犯,否則世界上所有國家都要從15日起中斷與利比亞的空中聯係,實行武器禁運,直到利比亞交出嫌疑犯為止。但是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並不把製裁放在心上。他發表談話說:“我將對任何實施安理會製裁措施的國家采取報複行動。”
1992年4月15日,製裁正式生效。這一天,所有從利比亞出發的航班都遭到攔截,被迫返航。法國、瑞典、日本、德國等國驅逐了利比亞的外交官。
1995年3月23日,美國懸賞400萬美金,捉拿嫌疑犯。
1995年12月,英國下令驅逐利比亞駐倫敦的高級外交官,以報複利比亞驅逐英國外交官的行為。
6年多的製裁給利比亞經濟帶來了毀滅性打擊。但利比亞一直堅持在第三國審理疑犯。1998年2月,國際法庭做出裁決,認為有必要聽取利比亞的申訴。英美也同意在荷蘭審理該案。1998年7月,英國和美國達成一致,涉嫌製造泛美航空公司空難的兩名利比亞人可在海牙受審。
1999年4月,利比亞終於交出了兩名嫌疑犯。他們在荷蘭海牙接受了依照蘇格蘭法律進行的審判。
歐盟暫時中止對利比亞的製裁,但美國依然堅持對利比亞的製裁。華盛頓拒絕全部取消聯合國對的黎波裏的製裁,除非利比亞在洛克比一案的審判中與聯合國充分合作。
12月21日,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說,如果兩名涉嫌製造1988年“洛克比空難”的利比亞人被證明是清白無辜的,他將謀求道歉和賠償。卡紮菲還說,世界各地對美國的憎恨以及美國製訂的政策是造成恐怖分子把目標對準美國公民的原因。
卡紮菲在“洛克比空難”11周年之際接受美國哥倫比亞廣播公司的記者采訪時說:“美國非常清楚,由於它自己製訂的敵對政策才導致它在世界上處處遭到憎恨。”
2000年5月3日,審判正式開始。審判地點設在距阿姆斯特丹約50公裏的前美國軍事基地宰斯特軍營,3名蘇格蘭籍法官負責審理此案。2001年1月,三名法官一致裁定邁格拉希犯有謀殺罪,弗希邁則無罪釋放。邁格拉希被判處無期徒刑,他將在格拉斯哥一座監獄中服刑。隨後邁格拉希提出了上訴。2002年3月,法庭駁回了邁格拉希的上訴並維持原判。
2003年3月,利比亞與美英兩國終於達成了政治協議,同意承擔空難的民事責任。利比亞同意向每位受害人賠償1000萬美元,賠償總額達27億美元。同年8月,利比亞在給聯合國的信中表示承擔“洛克比空難”的責任;9月,聯合國安理會一致通過了解除對利比亞製裁的決議;11月,蘇格蘭法官判決邁格拉希犯有製造“洛克比空難”的罪行,他最少要在獄中服刑27年後才能申請假釋;12月,利比亞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武器計劃,並向國際武器核查員開放領土。一場僵持了15年之久的國際糾紛終於有了結果。
2004年3月,時任英國首相的布萊爾訪問利比亞,他是自丘吉爾於二戰中訪利比亞後,第一個到訪利比亞的英國首相。
“9·11”事件發生之後,美國《時代》周刊刊登的一則報道說,卡紮菲當時非常擔心成為美國報複的目標。由於擔心美國會再次襲擊利比亞,卡紮菲開始“給他知道聯係方式的每一個阿拉伯領導人打電話”,呼籲舉行一次阿拉伯國家峰會。
“卡紮菲擔心的是,除了通過講話,他與美國政府沒有任何直接的溝通”。美國使館的官員被告知:“卡紮菲在與約旦國王阿卜杜拉通電話時已經歇斯底裏,仿佛隻有這位國王的親自出麵幹預才會防止美國的行動。”
本·拉登過去的庇護人、蘇丹總統巴希爾也懇求其他阿拉伯領導人證明他沒有參與“9·11”事件,並舉行一次阿拉伯國家峰會。這樣做的目的顯然是試圖表示聲援美國和對美國友好的其他阿拉伯政權。“蘇丹和利比亞領導人在與埃及和其他國家的領導人通話時顯得非常害怕。”蘇丹大使給埃及外交部打電話時“聲音顫抖”,蘇丹總統巴希爾給穆巴拉克的電報“與其說是詳細的討論,不如說是緊急的求助……看來蘇丹領導人好像認為自己很有可能成為目標”。
文章說,“卡紮菲可能更加害怕,盡管埃及做出了更加焦慮的反應”。時任埃及外長的艾哈邁德·馬希爾於2001年9月17日前往的黎波裏,與利比亞領導人舉行了會談。
看來,英美與卡紮菲之間的不信任和仇恨不是短期內可以消除的。
因此,關於英國軍情六處參與謀殺卡紮菲的陰謀也並非完全不可信。當然英國政府一直不肯承認,英國外交大臣庫克的解釋是,2003年利比亞領導人卡紮菲首先宣布放棄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計劃,後又交出幾百名的恐怖分子名單。從2003年3月起,利比亞就開始了與美英長達9個月的秘密談判。布萊爾首相的利比亞之行,終於讓兩國關係重歸於好。鑒於兩國的關係一直朝好的方向發展,所以當年的謀殺計劃根本不成立。
當然這隻是庫克的解釋,事實上,美英等西方國家對利比亞從來就沒有真正友好過。除了視卡紮菲為眼中釘之外,還有一個重要人物同樣備受西方世界的關注,他就是當年作為利比亞一方的首席談判代表,肩負重任的利比亞對外安全局局長穆薩·庫薩。二十多年以前,穆薩·庫薩曾被英國驅逐出境。
卡紮菲平穩執政數十年,一個重要原因就是政府高官多為其親戚、親信。穆薩·庫薩就是卡紮菲的一個近親,一直深受信任。多年來,庫薩擔任過諸多要職,特別是在搜集西方國家的情報方麵。
庫薩是利比亞的激進派,與西方對抗多年。20世紀70年代,他擔任利比亞駐英國大使期間,對流亡英國的利比亞持不同政見者進行嚴密監控,甚至公開威脅。
庫薩的行為鞏固了卡紮菲的統治,卻引起英政府的不滿。1980年,英國指責庫薩是“包庇謀殺利比亞兩名持不同政見者的凶手”,並將其驅逐出境。
回國後,庫薩依然是卡紮菲的紅人,他曾是卡紮菲向第三世界國家“輸出革命”的主要執行者。1994年,庫薩被委以對外安全局局長的重任,成為利比亞情報機構的最高負責人。
長期以來,西方情報界一直視庫薩為“恐怖大亨”,指責他是多起“恐怖事件”的幕後策劃者:1986年4月,西柏林一家舞廳門前發生爆炸,兩名美軍士兵喪生。美國指責庫薩及其情報機構與這一事件有關。後來美軍對利比亞進行空中打擊時曾考慮將利比亞情報機構列為目標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