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洛克比空難”後利比亞一名特工被判有罪,但許多人認為裁決不夠公正,他們說,利比亞情報機構的高層領導應被送上法庭,當時庫薩正是利比亞情報機構的“二把手”。
1989年9月,法國UTA航空公司一架飛機在尼日爾上空爆炸。法國人怒不可遏,負責調查的官員聲稱:“庫薩應該接受審訊!”
在西方世界眼中,利比亞多年來一直支持恐怖主義,作為卡紮菲的親信和利比亞情報機構領導人的庫薩,絕對脫不了幹係。
然而近年來,隨著利比亞外交政策的調整,庫薩的角色也隨之轉變。他更多地以“合作者”的姿態出現在西方麵前。
就在“9·11”事件發生後不久,庫薩與美國助理國務卿威廉·伯恩斯舉行密談,除了向美方提供與“基地”組織聯係密切的“利比亞伊斯蘭戰鬥組織”的情況外,他還表示,“卡紮菲也曾受到恐怖分子暗殺威脅,因此恐怖主義是利美兩國共同的敵人”。
此後,庫薩向美國中央情報局和英國軍情局提供了恐怖組織在非洲和歐洲的據點情報。2003年初,正當西方國家因“菲律賓人質危機”焦頭爛額時,又是庫薩出麵向美國提供了阿布沙耶夫武裝的情報,對解救人質起到了關鍵作用。
2003年,利比亞被英美視為支持恐怖主義的“流氓國家”,備受製裁與孤立,直到同年12月,利比亞正式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後,與西方國家的關係才得以緩解。2007年,英國廣播公司記者戈登·科雷拉出版了一本新書《購買核彈》,講述了他通過采訪了解到的事實真相。
原來在2003年3月中旬,伊拉克戰爭正如箭在弦上。英國秘密情報局總部接到一個電話,來電者是一名巴勒斯坦的“中間人”,他要為利比亞領導人穆阿邁爾·卡紮菲向英國政府傳遞一個信號,願意將該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放到談判桌上;同時,卡紮菲之子賽義夫·伊斯蘭·卡紮菲要求與英國政府會麵。
對英國政府而言,從長年對峙的對手處獲得“求和”的信號無疑是重大消息。英國政府立即做出反應,由軍情六處派出兩名官員,在倫敦高級住宅區一家酒店內與卡紮菲之子賽義夫進行初步接觸。
賽義夫一直有卡紮菲接班人之說。他事後回憶說,那是他此生第一次與英國情報機關正麵接觸,“在此前很長時間內,我一直把這些人看作魔鬼、敵人”。即便已經決定坐到他們麵前,他仍不確定最終是否會被出賣,更無法確定英美是否正在盤算上演一出利比亞版的“巴格達劇變”。
賽義夫告訴英國人,卡紮菲希望與英美合作打造中東改革新計劃。一名英國官員隨即追問,利比亞研製大規模殺傷性武器一事怎麼辦?賽義夫回答說,卡紮菲已經準備處理這一問題。
聽到這一答複,兩名軍情六處官員打電話給英國首相布萊爾的外交顧問戴維·曼寧,征求應對意見。十分鍾後,曼寧回電表態,英國政府對利比亞表露的意願持懷疑態度,但興趣不淺。言下之意是可以繼續談。軍情六處的兩名官員隨後告訴賽義夫說,他帶來的消息的確令人振奮,但還是有必要由他的父親親口證實。於是三天後,一架飛機載著兩名軍情六處的官員飛往利比亞。
如果是倒退十年,要由卡紮菲當麵證實的要求簡直是天方夜譚。在過去十多年中,卡紮菲在英美等國的眼中一直是支持恐怖主義、蓄謀發展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獨裁者形象。
1984年,利比亞駐英國大使館門前發生反對卡紮菲的示威遊行。在現場維持秩序的英國女警察伊馮娜·弗萊徹被從使館內射出的子彈擊中身亡。英國懷疑利比亞與槍擊事件有關,隨即與之斷絕外交關係,雙方由此開始了十多年的交惡。
其實這種關係的轉暖,除了兩國政府態度的轉變之外,還有一個關鍵人物也在其中起到至關重要的作用,此人就是有巴基斯坦“核彈之父”之稱的科學家阿卜杜勒·卡迪爾·汗。
在爭取與美英進行談判的同時,仍心存疑慮的卡紮菲同時選擇了把另一半賭注押在卡迪爾·汗身上。當時利比亞準備全盤購進卡迪爾·汗的核武器製造技術,這樣隻需照搬而不用再另行研發,不過代價也預計高達1.4億美元。當英美情報機構把視線鎖定在卡迪爾·汗的網絡上時,利比亞的計劃也逐漸浮出水麵。時至2003年前後,全世界都把目光投向伊拉克。美英當時選擇動武的理由正是懷疑薩達姆擁有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特別是核武器研製計劃。
眼看著伊拉克和伊朗等國家先後因此成為目標,卡紮菲政府也開始了新的思考,不知道斥巨資引進的核武器製造技術,究竟是安全保障還是更大風險?用利比亞駐英國大使穆罕默德·祖艾的話說:“我們當時意識到,獲得這些武器可能比沒有武器麵臨更大危險。”
正是在這一背景下,曾在英國接受過高等教育的賽義夫坐到了英國情報人員麵前,並促成了兩名軍情六處官員走進其父位於利比亞首都的黎波裏的巨大帳篷。
第一次會麵,卡紮菲向來訪者傳遞了簡單幹脆的信號:沒錯,利比亞準備放棄核武器製造。對於兩名英國情報官員而言,有了這番表態已經夠了。當時軍情六處的一位官員隨即詢問:“誰來具體負責談判?”卡紮菲毫不含糊地回答說:“穆薩·庫薩。”
軍情六處的那兩名情報官很快就見到穆薩·庫薩。一見麵,英國情報官員就開門見山地表態說,雙方合作的前提是利比亞必須把“底”全交出來,因為英國對利比亞核計劃的了解也許比利比亞估計的還要多。不過暫時還不是公開手中所掌握情況的時候,以便檢驗利比亞的“真誠度”。
穆薩·庫薩當然知道,英國的這些“了解”主要是來自於英美情報機構對卡迪爾·汗秘密網絡的調查,所以他並沒有急於表態,隻是應付而已,主要是談了利比亞政府的誠意。
軍情六處的情報官從利比亞返回英國後,立即向英國首相府以及外交部門彙報了初次接觸的成果。首相府的意見是,對方所言可信但不可盡信,應該謹慎進行下一步的談判。
2003年4月,一名曾見過卡紮菲的英國高級情報官員趕到華盛頓,與之同行的還有時任軍情六處的負責人理查德·迪爾洛夫。到美國後,他們與美國中央情報局局長喬治·特尼特一同去了白宮,拜會了當時的美國總統布什。布什對此事的回複是,美國讚成繼續與利比亞接觸——但由英國牽頭。
在接下來的幾個月的談判中,在英方和美方看來,利比亞一直在刺探對手究竟掌握多少情況,不肯和盤托出,隻承認一些並非至關重要的核計劃內容。一直到了當年的9月,談判仍無實質進展,利比亞也開始擔心,並要求對方派出“更有分量”的非情報機構官員。於是一名已經退休的英國重要人物受命出山,帶著布萊爾一封親筆信和英美情報人員一起會見卡紮菲。布萊爾在信中保證,隻要利比亞足夠“配合”,就能重新回歸國際社會。
在會見時,那名要員直接問卡紮菲:利比亞是否準備徹底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以及全部相關內容?
卡紮菲的回答是肯定的。
盡管如此,利比亞仍拒絕英美徹查其核設施,擔心事情敗露可能招致國際社會譴責,因此談判陷入僵局。
就在關鍵時刻,英國軍情六處和美國中央情報局的情報人員在調查卡迪爾·汗時獲悉,利比亞核計劃所需的重要原料部分已經被發往利比亞。當他們趕到碼頭時,運送關鍵證據的貨船已經起航。經過近乎瘋狂的緊急尋找,這艘貨船最終在通過蘇伊士運河時被鎖定。英美情報機構必須盡快做出決定:查還是不查?
如果通過搜查掌握關鍵證據,不但可以迫使一向維護卡迪爾·汗的巴基斯坦政府澄清立場,還可以在對利比亞的談判中掌握主動權。不過,如果搜查行動不慎曝光,是否會重傷利比亞顏麵,導致本就微妙的談判崩潰?英美情報機構最終決定,采取秘密搜查。為此,英方特意爭取到德國和意大利情報機構的支持,但嚴格遵照布什和布萊爾的要求,閉口不談與利比亞的秘密談判。
德國情報人員在德國漢堡找到了這艘貨船的所屬者,並通過他們向貨船船長發去指令——改變路線,而且“什麼都別問”。
2003年10月4日淩晨,這艘貨船駛入意大利南部塔蘭托灣。等候在岸邊的調查人員有兩個小時搜查時間,他們需要從船上兩百個集裝箱中找到被懷疑裝有“證據”的五個集裝箱,並檢查其中內容。
軍情六處的情報人員在這次秘密檢查中圓滿地完成了任務。為避免打草驚蛇,他們在沒收了相關的貨物後,就立即放行,允許貨船繼續向既定目的地進發。
在拿到證據的數小時後,英國軍情六處一名高級官員立即同穆薩·庫薩取得了聯係,要求緊急會麵。一見麵,這位情報官員就質問穆薩·庫薩說:“為什麼在承諾取消核計劃的同時還在繼續購置核原料?”
不出所料,利比亞人果然大為震驚。
此次敲山震虎立即有了效果。兩個星期後,軍情六處和中情局的情報官員獲準進入利比亞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的心髒地帶。事實上,直至進入核查環節前,知情者的圈子仍被控製在相當小的範圍內。一些參與談判的英方人士稱,這是他們參與過的最為秘密的外交行動。美國一方也不例外,就連時任副國務卿、現任美國駐聯合國代表的約翰·博爾頓起初也不知情。
2003年10月19日,中情局一架飛機在約定的時間飛往利比亞。飛機上除了參與談判的英美情報人員之外,還有核武器、導彈及生化武器專家。抵達利比亞後,核查小組立即被介紹給利比亞的那些負責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的官員。當時利比亞的那些官員顯得相當緊張,他們在導彈、生化武器方麵比較配合,但仍拒絕承認利比亞存在核彈研製計劃。經過十天的工作,核查小組離開利比亞,幾乎無功而返。不過,英美政府高層似乎並沒有太過失望。現任英國國務卿、時任總統國家安全事務助理康多莉紮·賴斯當時說,如果換成她,也不會在第一次核查時就亮出所有內幕。
為了加快核查步伐,軍情六處和中情局負責談判的高官邀請穆薩·庫薩於當年11月秘密訪問英國,穆薩·庫薩如期而至。在此次會晤中,英美談判代表出示了關於利比亞發展核武器的有力證據,包括一名利比亞參與核計劃的官員與卡迪爾·汗談話內容的錄音。麵對證據,利比亞人同意再進行一次核查。
2003年12月1日,英美核查小組重返利比亞。這一次,利比亞一方態度明顯轉變,終於帶著核查人員深入利比亞境內,讓他們見到了多處秘密研製核武器的設施。利比亞官員還出示了從卡迪爾·汗處購置的大量原材料,但至於是否銷毀仍未最後鬆口。
12月11日是核查小組此行的最後一天。下午3時左右,利比亞官員終於承認他們核計劃的最終目標為製造核武器。第二天一早,在核查小組登機前,利比亞官員最終交出了一捆資料,其中包括六七個信封,信封中是利比亞從卡迪爾·汗處購得核武器研製方案的最有力證據。
在此後四天內,英美談判代表進行緊急磋商,討論與利比亞談判的最終定案。就在這時,全球各大媒體都在爭相報道一則驚天新聞——伊拉克總統薩達姆於12月13日在其家鄉提克裏特被美軍抓獲,這不能不讓利比亞的談判代表為之一震。
盡管有了薩達姆的前車之鑒,但是在接下來的12月26日的談判卻還是無果而終,彼此仍然嚴重缺乏信任感。原本預計一小時就可完成的談判,卻從上午11時一直談到了傍晚6時。利比亞一方由誰來宣布?英美隨後如何表態?幾乎每個環節、每個字眼都爭執不下。一名與會者事後形容說:“這是一場‘如果不是所有事情都達成一致就什麼都達不成一致’的談判。”
無奈之下,談判代表隻好建議布萊爾和卡紮菲進行電話會談。12月18日兩國元首進行了首次通話,才得出最終定案——利比亞於19日21時通過國家電視台正式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的消息。
可是到了既定的時間,利比亞國家電視台仍在按照原計劃播放一場足球比賽。英國官員火速致電英國駐利比亞大使,要求查證。
直到當晚21時30分,足球比賽結束後,利比亞對外聯絡與國際合作秘書(即外交部長)沙勒加姆才出現在電視畫麵中,宣布“棄核”的消息。隨後卡紮菲也通過利比亞通訊社發表聲明證實,利比亞正式宣布放棄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研製計劃,接受國際社會武器核查。不到半個小時後,布萊爾趕在英國晚間新聞節目結束之前,向卡紮菲通電話對他的決定表示歡迎。
幾天後,一名信使從利比亞趕到倫敦,給英國首相布萊爾,還有那些當時參與談判的軍情六處官員捎來了利比亞的特產——椰棗,還有卡紮菲本人對順利解決這一事件表示滿意的口信。
2004年2月,有巴基斯坦“核彈之父”之稱的阿卜杜勒·卡迪爾·汗發表了一紙聲明,公開承認向伊朗和利比亞等國非法轉讓核機密。這則消息再次在國際社會引起強烈反響。
不過,英國軍情六處的情報官員從會見卡紮菲之子賽義夫開始,到利比亞最後正式宣布放棄核計劃為止,所作的一切努力還是得到了廣泛的讚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