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諜海沉浮,特工命運天上人間(2 / 3)

由於長時間生活在異國,謝勒思鄉情緒愈來愈強烈。這位米德爾斯堡足球隊的忠實球迷,一直為流亡三年未能去現場看一場米隊的比賽而遺憾不已。米隊球迷協會主席西蒙·博爾頓告訴英國廣播公司記者說,謝勒在流亡期間一直與協會保持聯係,而且還給他們寫過幾篇文章。

2000年8月21日上午,34歲的戴維·謝勒在法國港口城市加來向三年來一直陪伴著自己的女友安妮·麥肯依依惜別,在家人的陪同下登上了駛向英國多佛爾港的客輪,決心回國以自己的勇氣和行動來證明自己揭露情報部門內部情況的行動是正確的。

上午11時,客輪終於抵達丹佛。在記者和攝影師的簇擁下,謝勒剛剛通過移民檢查處,即被特警隊逮捕,帶往倫敦接受訊問。

謝勒接受訊問後,當天即獲得保釋,從而證實了他回國前所聲稱的在保釋問題上已同政府達成特殊交易的說法。在離開加來前舉行的一次記者招待會上,謝勒說:“我做了我所做的事,是因為我熱愛我的國家。我不是叛徒。”

2009年7月18日,英國《每日郵報》《每日電訊報》等多家報紙公開報道了一條讓人關注的新聞——“英一代名諜精神崩潰男扮女裝成性感女郎”。報道說,43歲的英國軍情五處前特工戴維·謝勒是轟動一時的“間諜名人”,如今竟徹底精神崩潰,成為一名男扮女裝的“異裝癖”。在接受記者采訪時,他不僅自詡為“救世主”,更揚言人類將在2012年迎來世界末日。許多知道底細的人以及謝勒當年在軍情五處的那些同事都說,是政府和情報局把戴維·謝勒逼瘋了。

與謝勒相戀14年的女友安妮也於2009年和他分手。安妮指責說,將謝勒逼瘋的“罪魁禍首”就是英國政府和情報機關。

戴維·謝勒的故事讓我們窺見英國特工命運之一斑。但戴維·謝勒的遭遇並不是第一個,也並不是最後一個——另一位英國特工的命運應該是戴維·謝勒命運的翻版。

出生於新西蘭的理查德·湯姆林森,1991年從英國劍橋大學畢業後被軍情六處錄用。湯姆林森在劍橋獲得了航空學博士學位,還曾在英國空軍精銳特種部隊中服役。對於這樣的人才,軍情六處當然不會給他坐冷板凳。他上任後便立即被派到莫斯科、波黑和中東等地執行“特殊重要任務”。

然而,本來前途無量的湯姆林森卻突然在1995年被軍情六處開除。他還被禁止向法庭提出上訴。此後,湯姆林森開始著書立傳,準備向世人講述他的間諜生涯。但是,由於他向出版商提供“秘密情報”的行為違反了英國的《保密法》,他被判處6個月監禁。

他在向美國的《時代》周刊透露說,英國秘密情報局曾計劃暗殺南聯盟總統米洛舍維奇。他說,英國秘密情報局打算通過製造一次類似於1997年英國王妃戴安娜車禍那樣的事件來達到目的。更絕的是,他還告訴調查戴安娜車禍的巴黎法官,“英國特工與戴安娜的死有關”。1999年5月,湯姆林森更是一不做二不休,在因特網上公布了100多人的英國海外間諜名單。

1999年5月,一些人在互聯網上遊覽時,無意間進入了美國加利福尼亞州一家雜誌《行政情報評論》的網站,發現了一份名單。這份名單由一個個排列整齊的人名組成,每個人名的後麵標出了派駐海外的地點和詳細時間,共116個人。名單末尾的注釋更讓人吃驚,原來,這是一份英國軍情六處海外秘密情報人員的名單。這份絕密名單竟然在國際互聯網上公布出來,如果不是親眼看到,真會懷疑這是天方夜譚。

5月13日,軍情六處知道了事情,立刻慌了手腳。一方麵,他們通過英國政府緊急給美國政府發照會,要求立刻關閉公布該名單的站點;另一方麵召開新聞發布會聲稱此名單不真實,暗地裏卻通知所有名單中涉及的海外特工注意防範,以免發生危險。此外,軍情六處的保安部門也對此事展開了秘密調查。

不久,公布該名單的美國雜誌《行政情報評論》關閉了自己的站點。與此同時,英國新聞媒介也被勸阻不要透露名單及該網址中的其他有關內容。但是,該名單和有關內容很快又在別的網址上出現。

這份名單的真偽,在英國媒體的緊追不舍下,逐漸得到證實。據英國《太陽報》報道,這份名單中所泄漏的情報員平均年齡約47歲左右,身份特征非常類似,幾乎全是英國劍橋或牛津大學的畢業生,能操多國語言,與王室關係良好,有四分之一的人曾獲得過國家頒發的各種榮譽勳章。

迫於強大的壓力,軍情六處發言人不得不承認,這份名單上的116人當中有很多並非是軍情六處的特工,而是普通的外交人員,但他沒有否認其中仍然包括了幾十名軍情六處的特工。該發言人還表示,目前最重要的是要采取緊急措施,保護這些特工的人身安全,特別是派駐巴爾幹地區特工的人身安全,因為當時以美國為首的“北約”正在那裏對南聯盟進行狂轟濫炸。軍情六處和英國政府對在互聯網上公布名單這種不負責任的做法表示了強烈不滿。

對這次泄密事件嚴重程度的評估正在進行中,因為軍情六處盡管有2000多名工作人員,但真正的海外秘密特工不過350人,這次一下子就泄露了幾十個,對軍情六處的打擊可想而知。可以想見,軍情六處不會輕易放過泄密者。在追查泄密者時,軍情六處的保安部門首先將目光盯在了被辭退的前特工湯姆林森身上。

湯姆林森畢業於劍橋大學航空工程係,曾任英國《泰晤士報》記者,1991年進入軍情六處,後來被派往莫斯科和波斯尼亞從事間諜活動。不知什麼原因,1995年底該局高層突然決定辭退他。湯姆林森要求向工業仲裁法庭提出申訴,為無理被解雇尋求公道,但當時的國防大臣以國家安全利益為理由,拒絕交付仲裁。

湯姆林森離職後前往西班牙,憤憤不平的他曾寫信給當時的局長斯佩丁,威脅將不惜采取與敵對國家情報機構聯係,包括在莫斯科舉行記者招待會等手段,公開軍情六處的內幕。鑒於他掌握的機密情報關係到英國駐外情報人員的安全,軍情六處不得不委曲求全,私下派人與其協商,答應給予金錢資助,條件是他交出所有資料,並保證不發表文章。此後,湯姆林森返回倫敦。

但軍情六處不久便發現湯姆林森並未信守諾言,一方麵他繼續匿名向《泰晤士報》投稿,另一方麵還積極與澳大利亞的一個出版商聯係.準備出版回憶錄。

軍情六處見狀,做出了將其秘密逮捕的決定,並依據《保密法》對其提出指控。同時,軍情六處向高等法院提出申請,禁止《泰晤士報》繼續刊登有關文章,後經法院審理,湯姆林森被判處12個月監禁。

2002年8月,出獄後的湯姆林森與前英國軍情五處的特工謝勒取得了聯係,兩人商定將他們在情報部門中工作的經曆如實地寫成一本書,由於英國政府已要求買斷所有謝勒和湯姆林森可能在其他國家出版的有關情報機構的書籍的版權,所以兩個人決定首先在國際互聯網上發表他們的文章。一直嚴密監控著謝勒和湯姆林森的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看到局麵如果進一步發展有可能失控,就將有關情況通知了法國警方,法國警方遂將兩人逮捕。但不久便將湯姆林森釋放。

在英國政府的幹預下,湯姆林森在瑞士洛桑和美國加利福尼亞的個人網站也被關閉。他所到的國家包括澳大利亞、美國和法國都拒絕他入境。

湯姆林森得知軍情六處將其作為懷疑對象時,立刻站出來聲明自己與此事毫無幹係,但也表示自己不會返回英國洗脫嫌疑。他說:“我絕不會為了一些我沒有幹過的事返英。若軍情六處肯坐下來好好談一談,我很樂意回去,但我絕不重回貝馬什監獄。”湯姆林森還指責軍情六處企圖利用該名單來給他抹黑。他說,當局顯然認為“怪罪於他要比保護名單上的特工更重要”。當記者向他指出他曾公開威脅要在互聯網上公布特工名單時,湯姆林森表示,那是因為自己受到迫害才有此表示,但“那隻是虛張聲勢,我沒有膽量付諸行動”。

下麵要介紹的這名特工當年供職於軍情六處,他的遭遇同戴維·謝勒和湯姆林森一樣,讓人有殊途同歸之感。根據英國《保密法》明確之規定,凡是被解聘情報人員與任何記者的聯係內容都必須向管理部門報告。這名特工是軍情六處的一位工作人員,而軍情六處又是“英國最機密的一個情報機構”,因此這位特工的真實姓名一直沒有透露,媒體就稱他為“T”。

西方的一些情報機構向來喜歡到名牌大學征募特工,英國也不例外。牛津大學、劍橋大學自然成為他們的首選學校。但是,當讀劍橋大學三年級的T被問到“是否想做刺激些的情報工作”時,他的回答是否定的,因為當時他“更希望到外麵的世界走一走”。

T以劍橋大學工程學院第一名的優異成績畢業後,得到美國一所大學的獎學金,在美完成了另一個學位。他的第一份正式工作是在南美洲的一家規模較大的民航公司做職員,但因該公司走私毒品,他也受了牽連。作為嫌疑犯他被警察扣留,但沒多久就被放出來,因為他滿足了當地警察局的一個條件“幫助我們打一場橄欖球賽”。

回到英國後,他找到一份普通工作,每逢周末作為消遣,他都去英國特種部隊反恐怖團參加訓練。這是一個能讓他展示特長的機會。與所有參訓者相比,T的體育技巧、耐力、頑強的競爭精神得到全方位的體現。不僅如此,他還積極參加撒哈拉沙漠汽車越野賽和海上快艇比賽,並在滑冰業餘組的競賽中奪取冠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