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英美同謀,共同竊聽世界風聲(1 / 3)

《末日危機》reference_book_ids":[7143058902697905191]}]},"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隨著時代的進步和世界格局的變化,英美在情報方麵的合作方式也發生了變化。為了實現在全世界範圍內進行竊聽和監控,資源共享成了他們合作的主要方式之一。

二戰結束不久,英美兩國情報機構簽訂條約,共同聯手建立一個龐大的全球監聽網,主要是針對當時的社會主義陣營,但並不排除對戰時盟國和自己的國民進行監控。

1940年7月8日,正當希特勒占領整個歐洲大陸時,丘吉爾就派出英國大使魯西安爵士來到白宮,向美國提出合作,決定用英國當時最先進的雷達係統和無線電監聽技術,同美國人交換英國急需的情報。因為當時美國在這方麵還遠遠落後於英國。

兩天後,魯西安爵士在寫給羅斯福總統的信中再次正式提出:如果您能批準此項交換,我方建議,為避免使情報落入我們的敵人手中,請貴國立即向我國派遣三名軍官和科學家。如果美國政府在得到英國設備和儀器的所有細節後,能夠與我們的技術專家分享他們急需的秘密情報,我國政府將不勝感激。

雙方同意了這項交易,並開始了有限的合作。1943年5月17日,兩國正式簽署了一份關於通訊情報合作的“英美協定”。從一開始,協定就允許兩國可以交換技術專家以及兩國監聽到的所有敏感信息,還統一規定了搜集和發布情報的方式,參與情報搜集工作的所有人員都必須遵守嚴格的安全規定。由於英國能夠調動一些英聯邦國家(如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的情報機構,這一合作又得到了進一步鞏固。

1944年3月13日,這些國家解碼機構的代表和英美兩國代表一起,在弗吉尼亞的阿靈頓舉行了一次絕密會議,確定了今後合作的構想。

在“英美協定”中,美國被稱為第一方,而英國、加拿大、澳大利亞和新西蘭則被稱為第二方。兩國的情報人員根據各國的地理位置以及監聽能力,劃分了彼此的勢力範圍。美國政府當時主要是提供硬件。因為經過第二次世界大戰的消耗之後,在那段艱苦時期,英國自然沒有能力顧及這方麵。當時監聽的主要目標是針對以蘇聯為首的社產主義國家。澳大利亞負責中國南部和印度——中國地區,而且在“越戰”時期,它的監控範圍進一步擴大。新西蘭負責西太平洋,加拿大負責蘇聯的北極地區,而英國則主要負責蘇聯的烏拉爾山以西地區以及非洲和歐洲。而美國的監控能力——即使是在早期,也可以覆蓋中國北部、亞洲、蘇聯的亞洲部分和拉丁美洲。

後來,美國相繼在西德、日本和韓國建立了軍事基地,而監控活動也隨之擴大到了這些地區。另外,它還利用潛艇在海底建立起了監控網,對海底電纜進行竊聽,並利用U-2等飛機進行空中監聽。1962年,衛星發射上天後,開始向曼威斯山傳送信號。因為當時全世界的監控中心就建在離倫敦約150英裏處的曼威斯山上。

從此,戰時英美條約所確立的絕密原則和後來“英美協定”的原則得到了進一步加強,而且約束了參與此項活動的所有人員,任何人和政府都不得承認該條約的存在。一直到1999年3月,在澳大利亞政府寫給澳洲電視台記者鮑勃·考爾薩德的一封信中,才第一次承認了在“英美協定”條約規定的框架下,該國的通訊情報部門在與別國的情報部門合作。由此可見“英美協定”條約在當時的保密程度。

而在其他地方,對於與英美有關的一切信息都受到了嚴格控製。這也包括一個看似無足輕重的網站上的內容。這個網站的創辦者,是一個名為“第13美國野外情報站”的組織。該組織成員是一些曾在美國安全局工作過的老兵,1958年至1966年間在曼威斯山服役過。盡管美國軍方已在1966年將曼威斯山的控製權從國家安全局手裏轉交給了非軍方人士,但早期發生在那裏的事仍被視為高度機密。

當年那些工作人員到達曼威斯山時,它還隻是一片泥濘中荒涼的建築基地,後來那裏的一切都是他們親手建起來的。

這個建立在英國國土上、但卻由美國國家安全局控製的曼威斯山的防範措施一直在不斷加強。基地占地麵積現在已經擴大到560英畝,其中包括兩個占地5英畝的工作大樓,另外還有許多令人歎為觀止的高聳入雲的天線和衛星接收器。

開始時,這裏的主要工作是監聽通過英國的國際電話和短波通訊,但這些工作完全靠人工進行。到了20世紀60年代中期,曼威斯山安裝了自己的第一台大型IBM計算機,它可以自動竊取未被譯成密碼的電報信息。隨著技術的不斷提高,英國國家安全局很快就開始搜集美國三大電報公司的所有電報和電傳。

除此之外,它還可以讀取出入英國商業電報係統的所有信息。收到這些信息後,國家安全局的計算機就會對其進行分析。這樣,國家安全局就可以在整個英國的電報、電傳係統中,查找是否有人提到了簡·方達或卡紮菲將軍。在當時,這樣的結果是令人震驚的。

從1962年起,美國發射了更多的與情報工作有關的衛星,而曼威斯山也成了最主要的監聽站。美國發射低空衛星的主要目的,就是截取蘇聯、中國和其他國家的防空力量、核武器試驗以及預警雷達係統發出的信號。1965年4月6日,當第一顆國際電訊衛星被發射上天,建立美國和歐洲之間第一個衛星電視和電話傳輸係統時,英美條約成員國的監聽者們又獲得了一個不可多得的機會。

進出英國的國際電話都是通過設在赫裏福德郡和康沃爾郡的兩個工作站,經由衛星傳輸出去的。美國國家安全局向英國政府通訊指揮部施加壓力,要在離康沃爾工作站不到50英裏的地方設置兩個衛星信號接收器,他們堅持說,安裝這樣的接收器對英美條約的組織結構有著至關重要的作用。

隨著技術的不斷發展,美國國家安全局要求其他英美條約成員國工作站的工作人員必須經受更嚴格的安全檢查。還發布了一個被稱為“效忠誓言”的文件——所有英國的工作人員都必須簽名表示服從。誓言是這樣的:“我完全理解,英國政府與其他合作政府所截取的關於外國勢力的信息以及根據這些信息產生的情報,都在《官方機密法令1911》第二部分規定的範圍內。”但具有諷刺意義的是,後來將曼威斯山衛星截取的有關蘇聯的情報出售給其他國家的兩個間諜卻是美國人。他們是為曼威斯山生產設備的一個美國公司的職員。

除商業衛星監測外,美國在1970年開始了間諜衛星搜集情報的工作。在以後的7年間,美國相繼發射了5顆衛星,截取蘇聯和中國的導彈信息。它們還可以截取通過甚高頻、超高頻和微波頻傳送的信號。到1974年,它們已可以很容易地監聽從歐洲發往遠東的微波無線電信號和長途電話。有人說,它們可以捕捉在莫斯科的蘇聯將軍和他與雅爾塔的情婦之間的對話。1977年7月12日,《新聞周刊》報道說,他們得到了關於蘇聯人進行軍事演習的移動電話通信,而且還聽到蘇聯領導人勃列日涅夫通過汽車電話告訴他的國防部長,在與美國人開始新一輪武器限製談判前,要將新武器裝進舊盒子裏。

1985年,美國國家安全局進一步擴大了曼威斯山的任務範圍。撒切爾夫人領導的英國政府提供了一部分資金,英國電訊和英國國防部也貢獻了一部分情報。曼威斯山的監聽能力有了顯著提高。

傳遞各國、各大洲之間電話和傳真信息的國際通信衛星的增加,也要求監聽站進行相應的發展和升級。國際通信衛星主要傳遞民間通信,但同時也傳遞各國外交和政府通信,這當然會使英美條約成員國很感興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