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英美同謀,共同竊聽世界風聲(2 / 3)

在英格蘭的康沃爾,有兩根天線是專門用來接收印度洋和大西洋上空的國際通信衛星發回的信號的。另一個衛星信號監聽站設在美國華盛頓州的亞基馬,用來接收太平洋上空國際通信衛星傳遞的信號。在加勒比海、加拿大、澳大利亞西部、新西蘭和美洲,還設有其他一些截取衛星通信的監聽站。到20世紀末,美國情報機構已經具有了監聽世界大部分重要移動通信的能力。英美條約的其他四個成員國也可以分享這些成果——否則,他們可能早已退出了。

由美國國家安全局和英國通訊指揮部組成的專家組夜以繼日地工作,試圖解決如何分析所獲信息的問題。這就是今天的“艾克龍”——一個關鍵字搜索係統。

它的工作原理同互聯網搜索引擎相同,可以查找出既定的人名、地名,而且大大擴展了現有監控技術的領域。

“艾克龍”是美國國家安全局、英國通訊指揮部、加拿大通訊安全局、澳大利亞防禦信號理事會和新西蘭政府通訊安全局之間的合作產物,它徹底改變了分析、評估截取資料的方式。

隨著戰後英美條約成員國之間監聽合作關係的建立,該係統被用於非軍事目的已是不可避免。在這些國家中,共建有7個“艾克龍”工作站,可以對通信衛星、地麵通信以及無線通信進行監控。被截取的信息大量湧入這些工作站,並根據各自的“字典”對上百萬的通信信息進行分析。

“艾克龍”可以發現電傳、傳真、電子郵件和互聯網文件——幾乎所有現代通信手段的任何匹配。對電話交談的監控也有多種形式,例如,多年前加拿大當局就安裝了一個語音識別係統,專門監聽外交電話。語音識別現在仍是各國花大力氣研究的領域,而且很快就將成為情報工作中又一個被普遍使用的工具。

“艾克龍”所提供的是存儲了已知人物聲音的數據庫,裏麵的信息可能與間諜或有組織犯罪毫無關係。情報站可以將截取的聲音與數據庫中的聲音進行對比,以發現是否有匹配現象。

“艾克龍”係統幾乎可以讓英美情報部門竊聽全世界的風聲。根據“英美協定”建立的這個覆蓋全球的電子監測網,世界上至少有三個站點被用來竊取進出中國的國際通信衛星信息。它們分別位於澳大利亞西部的傑拉爾德頓鎮附近、新西蘭南島的懷霍派鎮附近、美國華盛頓州中部的陸軍雅基馬射擊場內。

近年來,英國政壇內部關於中國的發展對未來的影響產生爭議,“中國經濟威脅論”、“中國能源威脅論”等論調有抬頭之勢。

由於英國國會控製著政府情報機構的預算,因而對情報機構的工作方向存在著很大的影響力。英國國會建議政府加大對中國在非洲和中亞地區活動的監控,不排除軍情六處大量招募懂漢語的諜報人員中的部分人員前往這兩個地區。於是,作為全球最負盛名的自由港之一,繁華的香港成了情報機構在遠東地區角力的戰場,成為它們搜集我國情報的便利場所。有人說,香港幾乎成了“間諜之都”。

首先,香港對外來事物接納程度很高,這為各種勢力在港開展情報活動提供了便利的社會空間,西方一些國家趁機在此安插諜報力量或者扶植代理人,使香港成為“東方諜都”,與歐洲的裏斯本、非洲的卡薩布蘭卡齊名。另外,100多個國家和地區都與香港有免簽證或落地簽證的協議,使得各類人員到港極為便利。

其次,香港地理位置特殊。通過陸路的羅湖口岸、皇崗口岸以及水路的深圳蛇口等口岸,使每日往來於香港和內地的各種人員數以十萬計,這其中不乏情報人員。香港回歸前,許多外國情報機構為向內地滲透,與香港走私集團合作,偷渡情報人員入境或接送情報人員離開內地。

第三,發達的商業環境為眾多的情報機構開展秘密行動提供了商業外衣。根據香港特區政府工商和科技局最新的統計數字,海外公司駐香港地區總部數量高達1200多家,地區辦事處超過2800家。其中,以內地業務為主的占80%以上。許多海外情報機構還在香港本地注冊公司開展活動。

由於條件便利,香港常被當作搜集信息和情報的平台甚至橋頭堡。其中,以英美兩國活動最多、範圍最廣。據悉,各方活動主要通過以下幾種渠道。

1. 領館及代表機構。這是各方進行公開情報搜集工作的主要途徑之一。目前,駐港外國代表機構有56個總領事館,55個名譽領事館及5個官方認可代表機構。這些機構都有搜集香港以及中國內地情報的任務。其中,英美總領事館規模最大,實力最強。

2. 研究機構。許多海外情報機構打著學術招牌在香港搜集情報。香港某研究中心曾是美國中情局負責搜集我國各類政治、經濟情報的中心。該機構利用微縮影印、計算機下載等方式,搜集了新中國成立後我國各主要省市每日的主要新聞報章以及我國2000多個縣的縣誌。如果需要查閱我國為慶祝第一顆原子彈成功爆炸而發行的號外,幾秒鍾之內,該研究中心便能將資料調出。國外漢學界以前曾流傳一個說法:從事中國研究的海外學者,如果沒在該研究中心待過,其研究成果的權威性和可信性都將受到質疑。在我國政府的嚴正交涉下,美國才放棄了對該研究中心的操控。

3. 公司商號。英國政府在統治香港期間曾在香港警察內部設立了警務處“政治部”。這個鮮為人知的情報機構成立於1950年,隸屬於英國軍情五處,主要工作是搜集社會主義國家情報。

2005年6月15日,香港《東方日報》報道了這樣一條消息:打算作為新行政長官官邸及辦公室的禮賓府,日前在翻修整建時發現,裏麵遍布竊聽器,包括客廳、臥室以至浴室都“不幹淨”。不少人在猜測誰是幕後黑手的同時感慨:間諜在香港仍十分活躍。

禮賓府在英國統治時期是總督府,位於中環半山,1851年開始興建,1855年竣工。28位英國港督中,有25位曾把它作為官邸和辦公室。

此次禮賓府被裝了竊聽器的消息曝光後,特區政府發言人拒絕直接評論,隻是強調禮賓府約8年沒有行政長官入住及辦公,近日港府正進行翻新和維修,在保安、通訊、電力及通風設備等方麵加以更新。

據香港媒體報道,1997年香港回歸後,保安局曾徹底檢查及清除禮賓府的所有竊聽器,這次發現的竊聽器材,應是1997年後安裝的。有分析人士稱,回歸後禮賓府進行過的每一次裝修,都可能成為情報人員放置竊聽器的機會。

香港知名私人偵探張大偉(前香港警察)透露,這些竊聽器是傳統的有源竊聽器,普遍加裝在禮賓府的內牆中,既易於掩飾,又可方便取得電源,供竊聽器長期使用。根據他的估算,這些竊聽器的接收範圍應在300米以上。

英國和美國情報機構在另一個領域的合作,就是共同打造“Q博士”。

在“007”係列影片中有一個“Q博士”群,他們是幹什麼的呢?就是軍情六處那些專門為特工研製各種奇思妙想的裝備的技術人員。在“007”係列電影中,邦德在白發蒼蒼、言談詼諧的“Q博士”的實驗室裏,永遠能夠找到他所需要的間諜武器。在《末日危機》中,“007”戴著一副具有夜視和透視功能的眼鏡,能先敵一步發現敵人,從而占盡先機;在《擇日而亡》中,“007”憑借一款能遙控汽車的手機,每每在危險時刻得以化險為夷。所以在軍事專家的眼裏,“007”如果離開“Q博士”為他提供的充滿奇思妙想的先進裝備,他的本領可能就會大打折扣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