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十章 英美同謀,共同竊聽世界風聲(3 / 3)

據英國媒體報道,“007”係列影片中“Q博士”的原型,就是英國奎奈蒂斯公司下轄的國防科技實驗室的科學家們。奎奈蒂斯公司是世界最大國防研究機構之一,研發領域涉及航天、國防、電子和信息技術等。

奎奈蒂斯公司的國防科技實驗室擁有3000餘名科學家,他們堪稱現實生活中的“Q博士”。他們精心打造的間諜設備,有的集成了多種世界領先科技,有的把腦筋打在了動物身上,還有的看似平平常常其實暗藏機關。

世界首架太陽能無人駕駛間諜飛機就是奎奈蒂斯公司設計的,預計兩年內將在伊拉克和阿富汗服役。據稱,這架可從1.8萬米高空拍攝照片的飛機,能在空中停留3個月,向地麵傳輸的照片可分辨約一個巴掌大小的目標。

奎奈蒂斯公司的“Q博士”們還研究了“遙控間諜鼠”,通過將采用納米科技製造的電極植入老鼠的大腦中,控製它們的行動。這些“間諜鼠”如果裝備上小型攝像機和化學探測器,可以在守衛嚴密的危險地方成為間諜們的尖兵。

“Q博士”們尤其喜歡把間諜工具做成人們司空見慣的物品,像藏有無線電發射器、麥克風和電池的間諜鞋跟,隱藏在紐扣中的指南針和貌似駱駝糞便的偽裝詭雷,形似移動電話、鋼筆、煙盒、戒指、螺絲刀、腰帶扣、首飾墜鏈、手電筒的微型間諜武器,可謂應有盡有。

為了研製出更神奇的武器裝備,英國政府曾以6位數的高薪招募“Q博士”。

曾有一則招聘廣告明碼標出,申請英國國防科技實驗室負責人這一職位者,必須具有資深理科或工科背景,以及高級管理層經驗。一經入選,這位“Q博士”就將成為指揮3000餘名科學家的國防科技實驗室最高決策者,享受政府提供的6位數薪水。

電影裏,邦德經常使用手表式手榴彈或者隱形跑車之類的新奇設備,而現實生活中的“Q博士”,則帶領手下研發出了外表酷似岩石的通信工具、可抵禦火箭筒攻擊的輕型電子裝甲等。

俄羅斯首都莫斯科一家公園內曾發現一個代號為“死亡信箱”的岩石狀通信工具。使用它的特工可以用一個外形類似手機的無線電信號收發器,與之交換信息。據稱該通信工具正是由英國國防科技實驗室研製的,被俄羅斯情報部門稱為“一個科技奇跡”。

在俄羅斯聯邦安全局總部的克格勃博物館裏,收藏著許多蘇俄情報部門在與西方的間諜戰中獲得的戰利品,其中有一位俄羅斯“內鬼”向英國情報機構發送情報的CD機,外表乍看起來像一塊磚塊;有1960年克格勃從擊落的美國間諜飛機駕駛員加裏·鮑爾斯身上搜出來的鋼筆槍、毒針;有安放在靠近蘇聯空軍基地樹上的偽裝成樹枝的間諜裝置;有安放在蘇聯位於莫紮斯克的火箭測試場附近、企圖截取信號和數據並發送到美國的衛星上去、像甜瓜一樣大的金屬圓球等等。據俄羅斯媒體報道,這些五花八門的間諜設備不少都是美國情報機構從“Q博士”手中訂購的。被繳獲的“邦德武器”似乎在說明,再高明的間諜工具也並不能讓“007”戰無不勝。

英國國防科技實驗室研發出的產品中,也有部分後來轉為一般用途,如液晶顯示器、碳纖維、紅外傳感器和微波雷達等。

英國軍情六處有這樣一群“Q博士”,而在美國中情局也有一群“Q博士”。

能裝入鋼筆或手表的微型照相機、偽裝快艇、入水即化的紙,這些令人眼花繚亂的發明,聽上去就像是《金手指》或《糊塗偵探》中的故事情節,但確實是美國中情局特工所使用的工具。

2004年,奎奈蒂斯公司迎來了“業內大腕”——美國中情局前局長特尼特的正式加盟。這意味著英美兩國情報合作力度得到進一步加強。特尼特從1997年到2004年擔任美中情局局長,經曆了比爾·克林頓和喬治·布什兩任政府,是美國曆史上在位時間最長的中情局局長。據英國媒體報道,特尼特將擔任奎奈蒂斯公司的獨立非執行董事。特尼特說:“我尤其感興趣的是,這家企業的技術有能力滿足美英軍事和情報人員麵臨的諸多挑戰。”英國輿論則表示,特尼特的正式加盟顯示美英兩國要在聯手打造“Q博士”方麵向前邁進一大步。

據悉,奎奈蒂斯公司的顧問名單上還有英國前首相梅傑、美國前總統老布什等人。美英兩國在保持情報機構的合作方麵一直有著“良好傳統”,美國對英國的人力情報十分感興趣,而英國則急需美國的衛星偵查情報,為此兩國定期舉行情報會議交流政治、經濟和軍事情報。奎奈蒂斯公司研製的許多間諜設備並不是隻為英國情報機構使用的,其中有不少是受美國軍方及情報機構委托研製的,而且,奎奈蒂斯公司實際上稱得上是美英兩國合資經營的。

奎奈蒂斯公司已經在2006年2月在倫敦證券交易所掛牌上市。英國國防部擁有該企業56%的股權,另有30.5%的股權由英國政府2003年出售給美國投資公司凱雷集團。該公司上述股份分配被認為是美英情報合作的新模式。

2003年7月12日,美國國會決定授予英國首相布萊爾一枚金質勳章,準備在7月17日布萊爾訪美時,由總統布什親自頒發,為感謝布萊爾在“9·11”事件後對美國反恐戰爭以及對伊拉克戰爭的支持。國會參、眾兩院先後以口頭表決的方式通過了這項決議,並計劃在他訪美時舉行隆重的授勳儀式。在最初籌劃時,布萊爾這次美國之行被視為一次“真正的曆史性訪問”,布萊爾將被鮮花、美酒和讚譽之詞所包圍。訪美期間的一個高潮就是,布萊爾將成為繼英國前首相丘吉爾之後,第二位獲此殊榮的英國人。

自從獨立戰爭以來,美國國會一直通過頒發金質勳章,對為美國做出過傑出貢獻的個人或組織表示感謝。1776年,美國國父喬治·華盛頓成為獲此殊榮的第一人。美國建國200多年來,約有300人獲獎。

但是7月14日,布萊爾卻表示要求美國取消對他的授勳儀式。當時布萊爾正被內政外交搞得焦頭爛額。英國國內信任危機重重,甚至威脅到他的首相寶座。加上美國中情局的攻擊,美英兩國情報機關顯現反目危機。所以唐寧街10號的發言人不得不宣布,取消在美國接受布什頒發勳章的計劃。該發言人解釋說,這是因為授勳事宜在美國國內還沒有完成程序。不過,這時有些媒體卻說,布萊爾可能永遠都無法接受這枚勳章了。

美國報紙也對布萊爾冷嘲熱諷。當時《紐約時報》就發表文章說:“即使英國拋棄了你,美國還要你!”該文稱“布萊爾對美國來說仍然有些利用價值”。

當時,英美兩國情報機構間的“口水戰”也為布萊爾訪美蒙上了一層陰影。

時任中央情報局局長特尼特說,布什在國情谘文中使用的不實情報來自英國,而且當時按中情局的標準衡量,該情報是不合格的,隻是出於對英國的信任才未將其放棄。

當時美英攻打伊拉克,本想幹掉薩達姆,可沒想到當時卻不見薩達姆的蹤跡,而布萊爾卻麵臨著下台的危險。英國一些議員當時也已向布萊爾發出最後通牒說,如果在秋天之前,還找不到伊拉克大規模殺傷性武器的證據,就請讓出首相一職。當時還有許多議員和大臣紛紛秘密與財政大臣布朗會麵,英國媒體認為,布朗有可能接替布萊爾的首相職位。

在這種狀況下,布萊爾要求美國取消對他的授勳儀式應該是明智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