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國同蘇聯之間的諜報戰可以說是源遠流長。直到今天,英國情報機構和俄羅斯之間的這種情報戰仍然是愈演愈烈。
2007年10月14日,俄聯邦安全局局長尼古拉·帕特魯舍夫憤怒指責美英兩國對俄進行間諜滲透,稱4年之中一共抓獲了300多名西方間諜。“間諜頭頭說西方想肢解俄羅斯”“美英間諜被控在俄搞分裂”——10月11日,西方媒體紛紛打出上述醒目的標題,報道羅列了俄羅斯聯邦安全局局長10月10日給西方間諜機構扣的一大堆帽子:對俄羅斯搞間諜活動,幹涉俄羅斯內政,並正試圖削弱和分裂俄羅斯。雖然美英官方暫時還沒來得及“回罵”,但此前美英也一直指責俄羅斯的間諜活動達到了冷戰時的水平。俄羅斯這一次抖出一長串數據,看樣子要和美英間諜機構“老賬新賬一起算”。
俄聯邦安全局局長尼古拉·帕特魯舍夫10日對俄《論據與事實》周報宣布:“自2003年起,外國情報部門有270多名間諜和70多名情報人員的身份曝光,其中包括35名俄羅斯公民。俄僅在今年就製止了外國14名職業間諜和33名情報人員的活動。”他說,還有6名俄羅斯人欲向外國特工機關轉交國家機密情報被偵破。
帕特魯舍夫稱,目前對俄羅斯間諜活動最活躍的是美國和英國。他還說,外國對俄羅斯的間諜活動過去一直規模很大,現在仍沒有減少,某些大國的情報開支年增長率達到了15%~20%。他們主要搜集俄羅斯局勢、國家領導人的行動等情報,他們對俄軍隊的戰備和改組最感興趣,特別是核導彈部隊的編成、國防工業的發展、先進武器的研製,以及北高加索、遠東和西伯利亞地區局勢、自然資源、基礎設施及交通運輸等。
帕特魯舍夫還特別點了英國軍情六處的名,並稱美國中情局和英國軍情六處對波蘭、格魯吉亞、波羅的海三國及其他國家情報部門具有很大影響力。許多外國間諜都是利用在俄的非政府組織從事情報搜集活動,而且他們的行動已經影響到了俄政局。他舉例稱,在烏克蘭、格魯吉亞和前南聯盟及其他國家的“顏色革命”中,外國間諜就是用這些組織作掩護,並為他們提供資金。目前在俄的一些組織還向北高加索地區的匪幫提供資金援助。
帕特魯舍夫說,行賄勒索是潛伏在俄的西方間諜一直從事的工作,而眼下他們的主要目標就是破壞12月即將舉行的俄羅斯議會選舉。他說,如今英國的間諜機構幾乎把“007”電影中的做法搬到了俄羅斯。英國的情報特工配備了極為先進的通信工具,比如將對講係統裝載到手提電腦的電池裏,讓俄方難以破解和跟蹤。
帕特魯舍夫還特別提到了不久前破獲的“紮爾科間諜案”。
2007年6月底,俄前稅務警察少校維亞切斯拉夫·紮爾科到安全局自首,主動供認自己被英國軍情六處招募當間諜的細節以及自己接觸的4名英國間諜的姓名、綽號、接頭暗號。紮爾科供認,自己是通過俄流亡寡頭別列佐夫斯基和已故叛逃間諜利特維年科被英國軍情六處招募的。
1998年,他與別列佐夫斯基首次接觸,此後開始為別列佐夫斯基提供“磋商服務”。利特維年科建議他為英國人做事,當時他隻負責搜集有關俄社會局勢的材料和來自互聯網的公開信息,並做出分析報告,每月能拿到2000歐元現金報酬。後來,英國軍情六處要求他招募俄聯邦安全局反間諜局特工,他感到害怕,於是自首。
帕特魯舍夫說,這些不能不說明英國特工無處不在。不過他也強調,俄羅斯情報機構對英國的了解程度也是英國人難以想象的,否則就不會有英國外交人員不斷被驅逐出俄羅斯了。“我們了解他們的強項和弱點。”
帕特魯舍夫的講話自然引起了美英等國的注意。英美此前也一直指責俄搞間諜活動。有英媒體曾稱,俄羅斯駐英國大使館內約有30多名已被證實身份的情報人員,其目標包括軍事硬件、科學技術及英國政府的政治情報等。
美英媒體在報道帕特魯舍夫此次講話時,幾乎都強調了此人與普京的關係,並再次強調他掌管的俄聯邦安全局的前身就是蘇聯間諜情報機構克格勃。他們之所以要特別強調這一點,就是因為時任俄羅斯總統的普京當年曾在克格勃任職16年,並在1998年出任聯邦安全局局長。他們希望這種說法對普京能起到“點穴”的作用。
美國《華盛頓郵報》分析說,帕特魯舍夫的話反映出,在俄與西方國家的關係跌入“春寒期”時,俄英關係近幾年大幅下滑,俄羅斯特工案又使雙方關係進一步緊張。克裏姆林宮對俄國內的外來影響力感到擔憂,特別是在西方指責俄羅斯民主進程倒退之時更是如此。這種擔心可能促使政府收緊對非政府組織的控製。
帕特魯舍夫表示,固守冷戰思維的政治家在一些西方國家仍然具有影響力。他們認為蘇聯解體主要是由於間諜機構的影響造成的,蘇聯解體為他們贏得了聲望,如今他們正在策劃瓦解俄羅斯。他們認為,間諜機構是執行這一計劃的利器。
曾擔任駐阿塞拜疆情報機構負責人的朱爾斯諾夫在接受英國《衛報》采訪時說,烏克蘭的“橙色革命”毫無疑問就是一些受到英美情報機構資助的非政府組織策動參與的,而如今美國正在力勸俄羅斯將導彈防禦體係遷移到阿塞拜疆,西方情報機構的力量也一定會流向這個國家,進一步監視俄羅斯的軍事行動。
當年“英美協定”成員國對應該監聽誰的電話、傳真一直胸有成竹,而移動電話的出現又為這種監控增加了新的機會。
其中最好的一個例子莫過於1996年4月21日那枚擊中車臣叛軍領導人杜達耶夫的導彈。當時他正站在一個村子旁邊的田地上使用衛星電話。俄國一家新聞機構報道說,導彈是根據電話的無線電訊號擊中目標的。但俄國駐紮車臣的軍隊領導人卻否認俄國炮兵或空軍參與了該地區的行動。
塔斯社聲稱,在過去3個月中,這已是俄軍第5次鎖定杜達耶夫將軍的電話信號,但前幾次在導彈擊中目標前他就結束了談話。
過去人們經常能看見杜達耶夫出現在電視上,通過移動電話指揮軍隊並接受采訪。在他被炸成碎片前不久,他還在電話中和葉利欽的部下討論和平談判問題。
這次襲擊最讓人費解的地方,就是俄軍為何不願承認自己在此事中所扮演的角色。
難道是因為提供杜達耶夫電話位置的不是他們,而是美國人通過曼威斯山提供的?
在一個月後召開的關於信息戰爭的會議上,世界一流的通信衛星和計算機安全專家就此事展開了討論,並且得出結論:從政治和技術上講,很可能是美國國家安全局幫助俄國人從肉體上消滅了杜達耶夫。人們還記得,首先通過竊聽無線電通信、確定玻利維亞革命領導人位置的就是美國國家安全局。
當時葉利欽的地位岌岌可危,而貫穿車臣的輸油管道也必須得到保護,這些足以促使美國國家安全局向俄軍提供杜達耶夫的位置。車臣叛軍對這一點也不是不知道,這也是他們後來將所有進入車臣的非本國人都視為可疑分子的原因之一。被派往該地區的西方救援人員和通訊人員都麵臨著被綁架和謀殺的危險。美國情報部門非常懼怕杜達耶夫之死可能引起的反應,因此竭力想壓製對這件事的報道,因為“我們還有人在那裏”。這些人很快就被召回國,但曼威斯山、英國通訊指揮部和德國的情報站仍對整個車臣地區進行監控。
回顧英國的情報史,可以說自二戰開始到後來冷戰時代,英國軍情五處和軍情六處有許許多多間諜同蘇聯情報機構克格勃發生過千絲萬縷的聯係,其中還發生了多起“雙重間諜”的故事。其中炒得最熱鬧的有兩件事,第一件就是被英國當局判了42年徒刑的“間諜王子”喬治·布萊克和他的“柏林隧道”事件;第二件是金·菲爾比和他的所謂“劍橋間諜網”。
喬治·布萊克的故事前文已有介紹,不再贅述。
至於“劍橋間諜網”,那可是一個漫長而又複雜的故事。由於牽涉的人員太多,還有多種“版本”流傳於世。這裏就選擇一種最流行的介紹一下。
對國際情報組織有所了解的人,恐怕無人不識金·菲爾比的大名。菲爾比作為蘇聯克格勃的高級間諜,臥底英國情報部門時間長達20餘年,又是英國派駐美國CIA(中央情報局)的高級聯絡官,負責協調英美兩國情報係統的反蘇聯間諜行動,其位置之關鍵,潛伏時間之長,對英美間諜網絡破壞力之大,堪稱冷戰之最。
菲爾比並非孤軍奮戰在英美情報係統內部,他有一個聞名於世的核心團隊——“劍橋五傑”。其中成員都是劍橋大學畢業,後來成為蘇聯克格勃打入英美情報圈的中堅力量。
在他們當中最早暴露身份的是麥克萊恩。麥克萊恩曾在英國軍情五處(反間諜)和六處(對外情報)擔任重要職務,後來轉到英國駐美國大使館負責情報工作。大量有關原子彈的研發以及丘吉爾與羅斯福、杜魯門總統之間的政策製定、進展等關鍵信息,源源不斷地通過麥克萊恩之手傳給蘇聯克格勃。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麥克萊恩最早向蘇聯透露了“馬歇爾計劃”的真正企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