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仁學》reference_book_ids":[7216652316278000678]}]},"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提起“治國理政”,何其“高大上”!是常人能夠隨便談論的嗎?好像不是,又好像是。

說“好像不是”,因為常人隻是在做自己的本職工作,或體力勞動,或腦力勞動,幹好本職工作就不錯,至於治國理政,“不在其位,不謀其政”嘛。說“好像是”,因為孔子在2500多年前就講:“學而優則仕”,主張讀書讀得好的人,應該擔任官職,治國理政。中國自古就有“修身齊家”的要求,文人學子有“治國平天下”的價值追求,自覺向往“立德立功立言立節”。宋代大儒張載說得更豪邁:“為天地立心,為生民立命,為往聖繼絕學,為萬世開太平。”明代東林書院創始人顧憲成,為書院撰有“風聲雨聲讀書聲,聲聲入耳;家事國事天下事,事事關心”的名聯,提倡讀書人不僅要讀好書,還要關心國家,關心政治,關心天下事,體會人間百態,思考與改善政治與民生。這些名言信條,不就是提倡家國情懷、“治國理政”麼?

在孫中山看來,“政治兩字的意思,淺而言之,政就是眾人的事,治就是管理,管理眾人的事便是政治”。可見政治並不神秘。那麼,誰來管理呢?當然,首先是精英的職責與擔當,常人難以勝任。正如河南省南陽市內鄉縣清代縣衙楹聯所雲:“得一官不榮,失一官不辱,莫道一官無用,地方全靠一官。”因此,創造治國理政的理論,按照理論進行管理,自然是領導者和精英的工作。但也不盡然。孟子認為“人皆可以為堯舜”,常人與精英之間沒有不可逾越的鴻溝。常人如努力,也可成為傑出人才。曆史上不乏布衣卿相。古詩雲:“朝為田舍郎,暮登天子堂,將相本無種,男兒當自強。”就是說常人也可創造曆史,也可做出不平凡的業績,擔當重任,推動曆史前進。搞好社會管理,除了官吏和賢達之外,還需要民眾參與。大家都來管,群策群力,集思廣益,才管得了,管得好。

在一些人看來,理論是奢侈品,多數人不關心。其實不然。治國理政需要理論,修身齊家也需要理論,做人做事做官,經商從戎治學,無不需要理論。理論的高下,決定民族思維的高下,決定民族進步的速度。所以,恩格斯說:“一個民族要想站在科學的最高峰,就一刻也離不開理論思維。”“四書五經”、“三字經”、“弟子規”,等等,均是中國的傳統理論,人們不關心麼?許多人能夠大段背誦,信手拈來,運用自如。

我們看到,曆史上那些進步的理論和觀念,是如何指導人們前進的。如陽光雨露,潤物無聲;如春風和暢,怡人身心,引人向善向美,走向崇高!同時我們也看到,某些錯誤的理論和觀念,怎樣誤導人生,帶來災難。

理論的創造,本是大家、大師之事,常人難以為之。但是,陸遊提倡“位卑未敢忘憂國”,“憂國複憂民”;範仲淹主張“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顧炎武認為“天下興亡,匹夫有責”,民諺曰:“苔花如米小,也學牡丹開”,就是主張普通民眾都要思考,獻計獻策,為國家、為庶民、也為自身,貢獻才智。

那麼,普通民眾能夠創造理論嗎?能。受到毛澤東好評的禪宗六祖慧能,雖然是個文盲,卻道出了佛教的真諦。曆史上的許多名言警句,出自山村野夫之口。因為他們在社會基層,在實踐第一線,實踐出真知。

我黨曆來認為群眾是真正的英雄,主張尊重群眾的首創精神,重視向民眾學習。我黨的思想路線是實事求是,工作路線是群眾路線。毛澤東高度重視調查研究,號召幹部深入群眾,與群眾同吃同住同勞動,學習群眾的智慧,一道解決工作中的難題。鄧小平善於總結群眾的發明創造經驗,並且上升到理論層麵。例如,安徽小崗村的家庭聯產承包責任製,1978年的真理標準大討論,等等,都得到了小平同誌的支持。

理論創造,能否出自青年之手呢?能。曆史證明青年人是可以大有作為的。清朝末年的思想家、改革家譚嗣同,31歲時寫作發表了《仁學》,充滿激情地喊出了“衝決羅網”的反對封建思想的最強音,並用自己殷紅的鮮血打上了一個醒目的驚歎號,犧牲時年僅33歲;陳獨秀擔任《新青年》主編時隻有35歲,掀起了反對舊思想舊道德舊文化的狂飆,被毛澤東稱為“五四運動的總司令”;當年的青年哲學家艾思奇,寫作發表《大眾哲學》時,不過24歲。他的書指引了成千上萬的有誌青年信仰馬列,奔赴延安,走上了革命的道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