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大廈將傾
我叫陳二,大明百萬官軍之一員。當今皇上的年號是為崇禎,據說是位少年天子,智勇雙全,一上來就連根挖掉了九千歲魏公公。咱也不清楚帝王宮廷那些事,就知道東林書院一幫書生都在交口稱讚,說皇上少年英才,必是中興之主。
是不是中興之主,咱也不好判斷,但朝廷拖欠軍餉這事,已經不是一天兩天了。如今我日夜期盼,皇上能盡早把虧欠的軍餉補足,我好托人上村子裏說媒。老大不小了,也是時候成家了。
要說大明朝的日子,從萬曆末年開始,便是越來越難熬了。萬曆四十六年,遼東那邊可不怎麼太平。那一年的遼東邊牆之外,偏遠苦寒的建州之地,忽然崛起了一群戰力彪悍的女真人,那陣勢可真叫一個勢如破竹。撫順,遼陽,幾座守備嚴密邊防重鎮都被女真攻陷了。朝廷一時間大為震怒,從四麵八方調兵遣將,勢要挽回朝廷的顏麵。
乖乖,我陳二一輩子沒見過那麼大的陣勢。那一年,雲南,四川,還有浙江,到處都有大軍的調動。虧得我們衛所沒有接到調令,不然以我陳二那點本事,上了遼東戰場,還不和切菜似的被人砍?
聽鎮守總兵大人說,當年在遼東,朝廷一口氣集結了十幾萬大軍,還有從蒙古和朝鮮調集的援兵,兵分幾路同時進剿。按說準備如此充分,區區後金幾萬人馬,怎麼會是大明天軍的對手?
但結果卻出乎所有人的預料。大軍在薩爾滸這個地方遭遇了敵兵,一番惡戰下來,十幾萬大明官軍竟然被打到潰不成軍,四路大軍有三路全軍覆沒,據說屍骨鋪滿了整片山穀,遼東邊防局勢至此崩壞。
按說千裏之外的戰局其實和我們沒有太大關係,但朝廷為了編練新軍,募集軍餉,特別開征了每年幾百萬兩銀子的遼餉,這就和我們有關係了。衛所周邊的物價都跟著漲了一番,但腰包裏卻總是空空如也,這麼下去,啥時候能討上媳婦?
有時我會聽老一輩的軍戶前輩說,大明立國之初,軍戶的日子壓根不像現在這樣緊巴巴。那時軍戶有農田,可以耕種,不光自給自足,多餘的糧食還能堆滿糧倉,日子富足得很。可不知何年何月開始,大大小小的官員,還有皇家的宗室子弟,人人皆來侵占屯田,肥沃的土地再也分不到軍戶手裏,以往的土地又退化得厲害。土裏種不出糧食,或者是壓根沒了土地,弟兄們隻能去給別人家種地。今天去將軍大人家種,明天去巡撫大人家種,得了收成都是人家的,咱們也就勉強糊個口,你說這日子怎麼過?
你以為咱們這些給別家種地的軍戶已經夠慘了嗎?還有更慘的,他們的名字叫班軍。班軍可不是一支軍隊,據說大明朝立國之初,為了確保京師的防衛,每年會讓各省軍隊開赴京師,接受朝廷的點檢。這些輪番奔赴京師的部隊謂之班軍,在京畿地區駐守幾個月後又會返回原籍,軍容良好的,還能得到朝廷賞賜。
但如今班軍的日子可比我們淒慘多了。不知何年何月開始,朝廷征召他們上京師不再是為了操練,而是專門做些營造宮殿、修繕府邸之類的苦力活,還得忍受各級官員的層層盤剝,幾乎快要活不下去了。因此每逢朝廷征調班軍時,弟兄們哪個不是能逃就逃?據說有的隊伍出發時浩浩蕩蕩幾千人,到京師後一清點,逃得隻剩幾百人了。朝廷要點檢部隊,將軍們隻得上市集去雇人湊數,檢閱時站在原地高呼幾聲,湊個陣勢而已。
什麼?你問我們這些給別人家種地的軍戶逃不逃?當然逃了,按照朝廷軍製:一個千戶所理應有額定兵員一千餘人,五個千戶所合一個衛。別的地方我陳二不清楚,但咱們這個衛,五個千戶所湊在一起不見得能集齊兩千人。這些年大夥哪個不是能逃就逃?
但我還是沒這個膽子。倒不是怕朝廷追究,逃戶的人數以萬計,早已經遍地都是了,朝廷怎麼追究的過來?可是沒了戶籍,也就徹底成了流民,四處為家,一輩子都沒有安穩日子了,我陳二還是沒這個勇氣。據說連年來中原各省都是蝗旱災禍連天,流民們沒有活路,都已經在商量造反了,這麼下去,中原遲早要出事,那時大明朝可就危險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