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麼,什麼是學習壓力呢?學習壓力,顧名思義,是指人在學習活動中所承受的精神負擔。這種精神負擔,迫使人一定要在學習活動中取得成功,獲得理想的學習成績。學習壓力大的人,往往對學習成績的好壞非常敏感,對學習成績憂心忡忡,惟恐考不好。學習壓力從何而來呢?分析起來,不外乎內外兩個方麵。從自身而言,他(她)要為自己的前程著想,也要為自己的尊嚴著想,因此就希望獲得良好的學習成績。另一方麵,很多學生還要背負父母的期望,實現父母年輕時所未曾實現的理想,這也促使個人努力學習獲得好的學習成績。這兩種因素往往是交織在一起的。具體分析如下:
一、外在因素
1、來自學業的壓力。學業壓力無疑是青春期學生心理壓力的最主要來源。進入中學以後,學習負擔變重,科目增加,課程加深,對學生的要求變高。一些學生沒有很好地加以調整,所以不能適應這一急轉彎時期,感到壓力很大。另外,受應試教育的影響,成績不好被認為是沒有出路,這也是產生學習壓力的一個原因。
2、來自考試的壓力。學生李某平時上課注意聽講,學習成績在中上等,且一直比較穩定,但是一遇到重要考試就非常緊張,考試前吃不好、睡不香,經常生病,心律紊亂,考試時更加緊張,拿到試卷便思維遲鈍,半天進入不了狀態,平時得心應手的題目,一下子也答不出來,甚至大腦一片空白。
3、來自同學間的競爭壓力。學生劉某學習成績很好,平時測驗總是名列前茅,但她卻總是擔心別的同學超過她,整天爭分奪秒地學習,從不玩歇一會兒。由於長期處於緊張的狀態,且時時害怕別人超過自己,焦慮過度,漸漸地,出現思想不集中,不能正常思維,滿腦子都是:“有人超過,自己該怎麼辦”的想法,久而久之,由一個學習成績名列前茅的優秀學生發展到不能堅持正常學習。
4、來自家庭的壓力。學生李某在心理谘詢中說到,我的家庭十分拮據,父母掙錢很艱難,但他們都極力支持我讀書,並說隻要我考上大學,願意為我傾家蕩產,即使是貸款也要供我讀書。回到家裏,家裏不管有多麼繁忙,他們也不讓我做家務,因為我的任務就是學習。在別人看來,我是一個多麼幸福的孩子,可哪裏知道,在這沉甸甸的“幸福”裏,我背負了多麼沉重的心理壓力,我怕考試,我害怕自己考雜了,對不起全家人。家長給孩子創造良好的學習條件是必要的,但做得過分反而會適得其反,讓孩子感到壓抑,增加無形的壓力。
二、個人因素
學業、考試等方麵對學習固然造成了很大的壓力,但是在同樣的壓力下,不同的人所感受到的壓力程度卻不同,有的甚至產生截然不同的效果,這與個人的個性特質有關。心理學家指出:適度的壓力能使人的情緒處於興奮狀態,活躍思維能力,增強反應速度,對人是有益的,產生正麵效應。如果完全沒有壓力,身心會處於一種鬆散的狀態,個人的潛力無法得到發揮。如果壓力過大,會帶來許多負麵影響,產生負麵效應。
對於不少同學而言,在中學唯一的任務就是學習。很多同學感到學習負擔過重,常給自己帶來沉重的心理壓力,因為學習壓力而陷入痛苦的青少年更是屢見不鮮。這其中包括成績優秀的學生,也包括成績一般和成績差一點的同學。其實,大家應該認識到,在如今這個競爭的時代,人所麵臨的壓力是隨時存在,不可避免的,甚至是生活的重要組成部分,也是年輕人成長的動力。如何應付這些壓力,保持個體的情緒健康,更好地麵對生活、學習和工作的挑戰,是一個現代人人生道路上的重大問題。我們隻有積極地麵對壓力、戰勝壓力,才會使我們的校園生活充滿快樂的絢麗色彩。
讓自己不斷獲得成功的體驗,如果我們在學習上不斷地取得成績,哪怕是一點點的進步,都會讓我們對以後的學習產生強烈的欲望,學習時就會感到輕鬆;反過來如果在學習時總是經曆失敗,久而久之,就會對學習喪失信心。當所取得的學習結果超過自己的期望值時,就會增加自信,增強成功感;反之,如果學習成績低於自己期望的水平,就會失去自信,產生挫敗感,從而產生很大的壓力。所以,如果我們要想減輕學習上的壓力,所定的目標一定要切合實際,盡可能地把目標降低一點,定在經過自己的努力可以實現的高度,使自己獲得成功的體驗,即“跳一跳,能摘桃子”。也許,在成功的牽引下,你會看到另一番天地,找到開朗自信的你。
保持積極的心態,心懷必勝的信念。實踐證明,中學生的情緒與學習活動之間有直接的關係,當你的情緒高漲的時候,你的學習就會進入最佳狀態,當你的情緒處於低落的時候,對你的學習就會起到障礙作用。我們要學會控製自己的情緒,駕馭自己的心情。美國成功人士卡耐基說過:“一個對自己的內心有完全支配能力的人,對他自己有權獲得的任何其他東西也會有支配能力。”所以,當我們開始運用積極的心態,並把自己看成成功者時,我們就已經開始走向成功。
多參加戶外活動。我們說過,中學生的生活是最苦最累的,每天大部分時間都泡在學習中,頭昏腦脹,時時都處在緊張的壓力下。這時,如果你能參加一些適合自己的運動可以減小壓力,如:步行、太極、遊泳、水上健體、踏單車、跑步和健美操等,都可以達到消除身體不適,促進身體和心理健康的目的。同時,通過跑步、打球、登山等劇烈的體能運動,也可以讓自己內心的能量得到釋放,使心情平靜下來。誠如卡耐基所言:“煩惱的最佳解毒劑就是運動。”
學會傾訴。在我們的日常生活和學習中,有壓力是難免的,當我們感到壓力太大,難以承受時,可以向自己最信任的人、親近的人訴說。如果你能暢所欲言,將胸中的積鬱和苦惱一古腦地倒出來,那問題的一大半也許就解決了;或者你也可以選擇打心理谘詢熱線,向心理老師或心理專家傾訴,不但可以使緊張的情緒得到緩解,還能得到一些指點和幫助。記得有位哲學家曾經說過:“笑是勝利的表現形式。”如果能積極利用笑的這一功能,就能緩解由壓力帶來的煩惱、憂愁和困惑。另外,你也可以積極主動地創造笑的環境,比如說在緊張的學習之餘看看漫畫,讀點幽默小說。也許,很多煩惱會在哭聲、笑聲中離我們遠去。
深呼吸。深呼吸可以使人的呼吸緩慢和均勻,讓頭和肩膀的肌肉保持鬆弛,從而讓全身變得鬆弛起來,減少氧份的消耗。
此外,平衡的飲食對應付壓力也很重要。平衡的飲食,是指要進食適量的蛋白質、澱粉、脂肪、礦物質、維生素和水分;減少那些容易引起壓力的食物,例如:茶、咖啡、可樂、朱古力等。同時,要減少進食脂肪太多的食物,要多吃水果和蔬菜,少飲有酒精的飲品。我們更應注意及控製自己的身體重量。在壓力太大的時候,更需要攝取更多的維生素B和C。
總之,緩解學習壓力,關鍵是要學會正確地認識自己和正確地對待壓力。記得國外有位詩人是這樣說的:“如果無法成為山間的鬆林,就做各地的灌木吧;如果不能成為灌木,就做小草吧,使街道更加青翠魅力。如果不能成為林蔭大道,那就做狹窄的小路吧;若是無法成為太陽,就做一顆星星吧,隻要你能發出光亮。”從現在開始,放下一切思想包袱,以平常心去麵對壓力,戰勝壓力。相信你會漸漸走出沼澤,迎來晴朗的天空。
16.別做刺兒頭
大家都知道古希臘的一個神話。宙斯給一個名叫潘多拉的女孩一個盒子,盒子裏裝著人類的全部罪惡。和其他孩子一樣,潘多拉有著一顆好奇的心,加上宙斯給她盒子時告訴她,千萬不要打開。正因為這樣,潘多拉更想看盒子裏的東西。她打開了盒子,結果人類的所有罪惡都跑到了人間。這個故事對徘徊在大人世界門口的中學生很有教育意義,由於把“禁開的盒子”都一一打開,結果釀成了後悔不迭的災難。
一個無線電修理工人出門前交待兒子:“千萬別去東那隻穩壓器。”結果當他回家時卻發現穩壓器已成碎片,兒子被電擊昏在地。實驗室裏,老師再三交待把硫酸與水混合時,應把水緩緩注入硫酸中,可是一個男生偏偏想看一下相反的結果,於是一張漂亮的臉蛋被濺出的硫酸燒出一個個麻斑……
以上所舉的這些例子就是“逆反心理”的行為表現。“逆反心理”一詞在近幾年頗為流行,引起了社會的普遍關注。它是指人們彼此之間為了維護自尊,而對對方的要求采取相反的態度和言行的一種心理狀態。通俗地說,就是在一定條件下,你說正,我偏偏說負;你本來叫我向東,我卻偏偏向西;你不許我做這件事,我偏偏做這件事。逆反心理一旦產生,就會形成一種固定的思維模式,對父母和老師的教育乃至所有的言行都持否定的態度,而且久而久之還可能導致矛盾激化。孩子在十二三歲的時候,往往容易產生一種與家長相抵觸的情緒。他們心裏有話寧願與同伴說,也不願對家長說。特別是對於20世紀八九十年代以後出生的孩子,他們生長在信息爆炸的新時代,生活經曆、思維方式、所見所聞所喜所悲都與家長有著明顯的不同。他們的視野更開闊,自主意識更強,不再像以往的孩子那樣事事聽從家長的命令。他們已經有了自己的評判事物的標準和看待問題的特有的角度。這些特有的標準和角度在他們同齡人間心領神會,但在一些家長的眼裏卻是混沌一片、不知該怎麼辦。一些家長渴望明白究竟,隨時隨地都想監控自己的孩子,而孩子隨時隨地又想擺脫家長的監控。於是,孩子就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對於家長的好心批評、勸導,他們動不動就反駁、對立,經常是你要我這樣,我偏不這樣,反而要那樣。這讓愛他們的家長驚詫不已也心痛不已。
有一女生性格倔強,但卻富有同情心和正義感,當班幹部時,工作積極主動。在上初一和初二時,她見到有的男教師在處理男女生糾紛、排座位、對男生違紀行為時總是偏袒男生,便認為男教師之喜歡男同學,而對女生存在著偏見。有幾次她站出來為女生辯護,反遭到同學的譏諷和嘲笑。於是,她公開宣稱:“我就是不喜歡男教師教!”
青少年為什麼會形成逆反心理呢?
第一,年齡與生理條件。逆反心理在人生的各個時期都可能產生,但青少年時期的逆反心理是最重的。從十二、三歲到十七、八歲,是兒童生理上基本成熟,認識和情感有了飛速的發展,理想、信念、世界觀開始形成的重要時期。這是一個過渡時期,心理學上將它稱為“心理斷乳期”,意味著從一個依賴於成人、聽從於他人的孩子轉變為開始自己判斷和解決所麵臨的新問題的成年人。在這個階段,由於生理成熟與心理成熟發展的不平衡性,心理發展呈現出了錯綜複雜、矛盾重重的局麵。隨著成人感的產生,獨立意識的增強,青少年要求用成年人的眼光看他們的行為,企圖通過這種方式改變他們在成年人心目中的形象和地位。但是許多家長、老師的觀念還來不及轉變,仍然把他們當成孩子來看待,於是,青少年的需要得不到滿足。所以,就產生了很強的逆反心理。
第二,思維品質的發展不夠成熟。該時期由於大腦的發育成熟並趨於健全,腦機能越來越發達,思維的判斷、分析作用越來越明顯,思維範圍越來越廣泛和豐富。特別是思維方式開始向逆向思維,多向思維或發散思維等方麵發展。尤其是在接觸社會文化和教育過程中青少年漸漸學會並掌握了逆向思維等方法。正是青少年思維的發展和逆向思維的形成,為逆反心理的產生提供了心理基礎和可能。但由於社會經驗不足,不懂得辯證地看問題,因此在認識上容易產生片麵性,看問題易偏激,喜歡鑽牛角尖,固執已見,走向極端。這些青少年往往自尊心、虛榮心很強,但卻不能正確地維護自己的尊嚴。因而總是把自己放在父母和家長的對立麵上,出現了在口頭上加以回駁,在行動上反其道而行之的逆反心理。
第三,受同齡人社會交往的影響。青少年由於在追求成人感的過程中遇到成人的消極對待,不得不把交往的觸角伸向同齡人中間,通過與同齡人的交往來達到自我需要的滿足。如果需要、興趣、愛好相近或相同,他們就有可能結成一定的“小集團”。這些小集團具有信息暢通、情感共鳴、利益、愛好一致、相互激勵的特點。因此,團體內部的輿論和規則往往成為他們判斷是非曲直的重要參照標準。在這個“小集團”中,青少年談論著共同感興趣的話題,比如在青少年學生中流行的不良英雄觀:出風頭、唱反調等,就使一些本來正常的青少年在心理上被潛移默化了,再加上青少年自身心理的不穩定和模仿性,又容易使其逆反心理形成。
第四,受家庭不良因素的影響。家庭中不同的教育方式會培養出孩子不同的心理品質和個性。一些家庭中不良的教育方式,直接影響著青少年逆反心理的形成。例如教育方式的簡單粗暴,或對子女的學習與就業期望值普遍較高,總是力圖通過自己的生活感受和價值來要求子女。而自我意識不斷發展的青少年學生把家長的嚴格要求看成一種“束縛”,因此,便會產生逆反心理。
逆反是一種固執、偏激的思維習慣,一般帶有強烈的情緒色彩。它使人無法客觀、準確地認識事物的本來麵目,而采取一種錯誤的方法和途徑去解決所麵臨的問題。如果逆反心理經常、反複地出現,會構成一種狹隘的心理定勢,導致性格偏離和人格異常。那麼,我們應該如何去克服逆反心理呢?
方法一:加強自我修養,提高自我認識水平。要學會全麵、客觀、辯證地分析問題、解決問題,從而正確地認識社會、認識人生。這是防止和消除逆反心理的根本途徑。
方法二:學會寬容。青少年由於過於注重自我的內心體驗,所以容易鑽牛角尖而導致行為失常。如果能夠大度一點、寬容一點,學會理解和寬容父母和老師對自己的善意的要求,這樣你就會明白父母和老師的苦心所在。
方法三:學會理解。要明白家長和老師的羅嗦、批評都是善意的,他們的出發點是為自己好,是出於對自己的關心和愛護。作為兒女要理解、體恤父母也是人,也有正常人的喜怒哀樂,也會犯錯誤,也會誤解人。因此,我們隻要抱著寬容的態度去理解他們,原諒他們,也就不會有逆反心理了。
方法四:正確對待挫折和失敗。保持樂觀態度,培養幽默感,要學看事物光明的一麵,壞事可以變為好事,失敗的教訓有時比成功的經驗更可貴,逆境和挫折可以磨練和激勵人。要樹立排除萬難的信心和決心,相信自己,知難而進,遇到挫折不灰心。
方法五:學會適應。要學會適應環境,提高心理承受能力。要心胸開闊,學會適應,對於心理的壓抑可以向家長、知心朋友訴說,使之得以宣泄,對自己不過分自責,不苛求,不斤斤計較;要學會容忍和體諒,與人和睦相處,這樣便會得到友誼,心境自然趨向平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