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87,"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82},"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25,"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21},"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41,"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5},"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303,"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98},"quote_content":"《浮士德》reference_book_ids":[7267108880436431883,690112677954558669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22,"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72,"start_container_index":22,"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66},"quote_content":"《物種起源》reference_book_ids":[7263389528902077452,6931966736845523982,6959122740787825671,7176958861872466999,7257371397461118013]}],"10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89,"start_container_index":10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84},"quote_content":"《紅樓夢》reference_book_ids":[6838936275928484877,7267077385848097832,7012517992130939934,7257455404240604215,7233628637428190242,6890728374843477006,7255203659015785531]},{"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62,"start_container_index":10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57},"quote_content":"《資本論》reference_book_ids":[6999896669814803492,697508790565182157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22,"start_container_index":10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18},"quote_content":"《史記》reference_book_ids":[7071200596837010446,7085661452316445733,7267090239162682427,6833642850618444808,6959122730671164446]},{"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10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142,"start_container_index":10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36},"quote_content":"《本草綱目》reference_book_ids":[7274904031732960311]}],"55":[{"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55,"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05,"start_container_index":55,"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199},"quote_content":"《力爭上遊》reference_book_ids":[7113743406903331881]}],"89":[{"annotation_type":"0pos_info_v2":{"end_container_index":89,"end_element_index":0,"end_element_offset":239,"start_container_index":89,"start_element_index":0,"start_element_offset":234},"quote_content":"《昆蟲記》reference_book_ids":[6959122738090871822,6987309443515943949,7109046343175261191,7267090250302753847,7260811486027582523,7257102188399299595]}]},"author_speak":"code":0,"compress_status":1,"content":" 既然學習動機這麼重要,那麼,該如何來培養學習動機呢?
一、首先要明確學習的目的和意義
每個人的學習目的可能不盡相同,有的人僅僅為學習而學習,例如在古代,讀書人就是抱著學而優則仕的觀念,十年寒窗,為的就是金榜題名。對學習目的的理解過於狹隘,學習動機自然單純薄弱一些,容易受到打擊,喪失信心,以至於自暴自棄。還有的人受到西方一些消極思想意識的影響,抱著及時享樂、得過且過的心態;有的學生受當下一些不良社會風氣的影響,產生“學習無用論”,“學好數理化,不如有個好爸爸”的錯誤認識。當今社會是一個知識的社會,是一個人才的社會,沒有知識,沒有技能在社會上將無法立足。而學習能夠使我們獲得新的知識和經驗,與此同時,又可以擴展、完善原有的認知結構,不斷完善對個性的塑造,達到新的水平。因此,作為學生,不能率性而為,應該懂得自己的義務與責任,不僅要完成有興趣的學習任務,對那些缺乏興趣的學習任務,也要逐漸培養興趣,努力去完成。更重要的是,要把目前的學習與自己的近期目標以及遠大的理想聯係起來,不斷激發自己的求知欲,強化學習動機。
二、注意調整學習動機的水平
學習動機與學習目的、學習效果是有一定區別的。同樣的學習動機可能產生不同的學習效果,而不同的學習動機也可以取得相同的學習效果。學習動機製約著學習效果,學習效果也會對學習動機產生反作用。然而並不是學習動機越強學習效果就會越好。例如:張欣在班裏是個中等生,但平時學習很用功,每次考試總想擠進前十名,在這種心理的作用下,一遇到大型考試,她就會緊張,寢食難安,擔心自己不能取得好成績會被老師同學看不起,其結果是失敗的機會反而越來越多。那些平時不如她的同學因為沒有過於強烈的學習動機,沒有過大的心理壓力,輕鬆上陣,反而能取得好成績。後來她意識到了自己的學習動機過於極端,就做了調整,努力做到每次考試至少提前一個名次。這樣一年下來,她的成績有了明顯的好轉。這就告訴我們,要注意適當地調整自己的動機水平,不要過於極端,有時候合理的學習動機,照樣可以使人取得進步,獲得成功。
因此,在不同的學習階段,要根據學習任務的大小、難易程度以及已有的知識技能與期望的學習目標之間的差距等因素來調整學習動機。研究表明,每個人都有各自最佳的信息加工水平,若外界的要求超出他的能力,就會感到痛苦、疲憊、回避;與此相反,若低於他的能力,就會感到厭倦和煩悶。因為學習是一個長期的過程,並非一朝一夕能完成的,長期在強烈的學習動機的作用下,不管是生理還是心理都是受不了的。在學習中應該有張有弛,在不同的時期製定不同的學習動機,這樣才不會覺得學習是件特別辛苦的事情,才能夠在學習中感到愉悅,做到寓學於樂,從而激發出更大的學習欲望。
三、采用及時反饋的方式強化學習動機
外國學者羅西和亨裏曾經做過一個實驗來證明反饋的重要作用。實驗是這樣的:他們把一個班的學生分成三組,每組給予不同的反饋。對第一組,每天告訴他們學習結果;對第二組,每周告訴他們學習結果:對第三組,則不告訴學習結果。如此進行八周後,改變方式。除第二組依然告訴其學習結果外,第一組與第三組的條件對換,即第一組不再告訴他們學習結果,對三組則每天告訴其結果。這樣又繼續了八周。實驗結果表明:在第八周後,除第二組顯示出穩步的進步以外,第一組與第三組情況均有明顯的變化,即第一組成績逐步下降,而第三組成績則迅速上升。通過這個實驗,我們不難看出,及時的反饋對於學習有著重要的作用。因此,在日常的學習活動中,就應該按照這個原理,采用反饋的方式強化學習動機。每天晚上對白天學習的內容進行複查,找出哪些知識已經掌握,哪些還沒有完全理解,有待繼續提高,對自己的情況做到心中有數,學習起來才會有的放矢。要有每天、每周、每月、每學期的反饋,及時看到自己取得的進步,看到自己的長處與不足,激發進一步學好的願望,從而來強化學習動機。
四、讓自己獲得成功的體驗
讓自己獲得學習成功的體驗是激發動機十分重要而有效的途徑。首先,要給自己樹立成功的榜樣。榜樣的力量是無窮的,他可以指引我們走向理想的彼岸。喜歡數學不妨以陳景潤、華羅庚等為榜樣;如果喜歡物理不妨以愛因斯坦、楊振寧等為榜樣;喜歡體育不妨以姚明、劉翔等為榜樣……把這些榜樣人物作為自己效仿的對象,從他們的事跡中汲取精神力量,克服困難,勇往直前。其次,給自己創造成功的機會。如果自己有口吃的毛病那就不要去參加朗誦比賽;如果自己既沒有樂感又對音樂缺乏興趣就不要去練習鋼琴;如果自己理科成績不好就不要希望能在奧賽上獲獎……不要好高騖遠,而要腳踏實地,根據自己的實際情況,確立切實可行的目標,讓自己在近期具體有望實現的目標上看到希望,體會到成功的喜悅。再次,要善於發現自己的閃光點,在自身的進步中獲得成功的體驗。要和比自己各方麵強的同學比較,迎頭趕上他們。但是,也要正視自己的現實,在比較中發現自己的進步,不斷地超越自我、超越他人,從而不斷地體驗成功的喜悅,增強自己的自信心,強化自己的學習動機。
總之,培養和激發自己的學習動機,把學習當做自身的一種需要,就像吃飯、穿衣一樣。隻有這樣,你才能走出邁向成功的第一步。
還等什麼呢?快快行動吧!
9.良好的學習習慣是成功的一半
中學時代是一個人學習的黃金時代,中學時代的學習會對人的一生產生深遠的影響。每一個中學生都希望自己取得優異的學習成績,可是如果你沒有自覺的、主動的、良好的學習習慣,是不可能取得好的成績。俗話說:“積千累萬,不如養成好習慣。”著名教育家葉聖陶先生說:“什麼是教育,簡單一句話,就是要培養良好的習慣。”這是教育的真諦,也是學生的主要任務。良好的習慣非常重要,它可以使一個人自學自勵、主動有為。
據報道:1978年,75位諾貝爾獎獲得者在巴黎聚會。有人問其中一位:“你在那所大學、哪所實驗室裏學到了你認為最重要的東西呢?”出人意料的是,這位白發蒼蒼的學者回答說:“是在幼兒園。”又問:“在幼兒園裏學到了什麼呢?”學者回答:“把自己的東西分一半給小夥伴們;不是自己的東西不要拿;東西要放整齊,飯前便後要洗手,午飯後要休息;做了錯事要表示歉意;學習要多思考,要仔細觀擦大自然。從根本上說,我學到的東西就這些。”這位學者的回答,代表了與會科學家的普遍看法。把這些科學家們的普遍看法概括起來,就是他們認為終生所學到的最主要的東西,是幼兒園老師給他們培養的良好習慣。英國唯物主義哲學家、現代實驗科學的始祖、科學歸納法的奠基人培根,一生成就斐然。他在談到習慣時身有感觸地說:“習慣真是一種頑強而巨大的力量,它可以主宰人的一生,因此,人從幼年起就應該通過教育培養一種良好的習慣。”香港首富李嘉誠先生也是一個有著良好學習習慣的人。每天早上,他總要閱讀專人替他整理的從世界數百種報刊上摘錄下來的重要信息材料。這種天天早讀的習慣,使他對商情了如指掌,從而在激烈的市場競爭中運籌帷幄、決策正確,成為香港的首富。還有許許多多大家所熟知的名人如魯迅、華羅庚、高爾基等,也都是由於有著良好的學習習慣而有所建樹,聞名於世的。由此可見,習慣對人的活動影響是很大的,好的習慣對人的工作和學習有很大的價值。當我們一旦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隻要在一定的時間、地點和條件下,這種習慣的活動就會自然而然地出現和完成,俗話說:習慣成自然。所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是取得成功的前提條件之一,那麼,應該養成哪些良好的學習習慣呢?
第一,要養成熱愛學習的習慣。這是所有學習習慣中最重要的習慣。這種習慣一旦養成,你會不由自主地把萬事萬物都與學習聯係起來。現代社會是一個信息社會,每天都有許多新的信息令人目不暇接。一個人如果熱愛學習,並終生求學不倦,最大限度地采擷人類的經驗和智慧,那麼他的生命之樹是常青的,他的一生將是絢麗多彩的、充實的、富有的;而如果一個人不熱愛學習,就必將與信息社會脫節,被社會所淘汰。中學時代正是一個人打基礎的時期,如果能夠養成熱愛學習的好習慣,就等於為一生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第二,要養成勤學好問的習慣。俗話說:“業精於勤而荒於嬉”,無論做什麼事情都要勤奮不已,這樣才能取得成功。有人說魯迅先生是天才,“嬉笑怒罵皆成文章”,他卻說“哪裏有天才,我隻是把別人用來喝咖啡、聊天的功夫都用在了寫作上”。陳景潤為摘取“皇冠上的明珠”,解決“哥德巴赫猜想”,每天都堅持淩晨三點起來學外語,堅持每天上圖書館,每天沉浸在數學符號的海洋之中。有幾天中午,管理員走時曾大聲喊叫,問裏麵是否還有人。但全神貫注看書的陳景潤一點也沒聽見,於是被反鎖在裏麵。後來,當他偶然抬起頭,發現管理員已經走了,望著緊鎖的大門,他毫不在意地微笑了一下,又不知饑餓、不知疲倦地回到書堆中,這種勤奮不已的精神,使他終有所成,摘取了數學皇冠上的明珠,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除了勤學,還應該養成好問的習慣。學習中,有不懂的地方要向老師和同學請教,不要不懂裝懂。
第三,要養成觀察和思考的習慣。對客觀事物的觀察,是獲取知識最基本的途徑,也是認識客觀事物的基本環節,因此,觀察被稱為學習的“門戶”和打開智慧的“天窗”。每一位同學都應當學會觀察,逐步養成觀察的意識,學會恰當的觀察方法,養成良好的觀察習慣,培養敏銳的觀察能力。達爾文曾自我評價說:“我既沒有突出的理解力,也沒有過人的機智。隻是在察覺那些稍縱即逝的事物及對其進行精細觀察的能力上,我可能在眾人之上。”可見,觀察是多麼的重要啊!
善於思考。就是讀書時要善於開動腦筋,要有自己的主見,不要人雲亦雲,不但要知其然,而且要知其所以然。對於書本中的知識和道理要能夠由此及彼,由表及裏,舉一反三。隻有深入思考,才可以見人之所未見,發人之所未發;隻有深入思考,才可以不僅加深對知識的理解,而且加深對知識的記憶,是提高學習效率的有效方法。在哥白尼之前,地球被認為是宇宙的中心。哥白尼通過觀測和思考,提出了地球是圍繞太陽運動的觀點。如果他盲從他人,就不會有這樣的真知灼見。愛因斯坦說:“學習知識在善於思考,思考,再思考,我就是靠這個學習方法成為科學家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