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4章 學習和校園裏的那些事兒(2)(2 / 3)

第四,要養成專心致誌的習慣。大家熟悉的華羅庚先生就是專心致誌的楷模。華羅庚初中畢業後曾到他父親開的商店裏去當店員,由於迷上了數學,整天捧著數學書,看得入迷時竟忘記招呼顧客,以致生意冷清,多次被他父親唾罵,可是他一點也不在意。更被大家經常談論的是,有一次他演算數學題時,他的愛女在他旁邊跌倒了,小丫頭哭得嗓子都快啞了,他卻一點也聽不見。由於專心致誌、刻苦鑽研,使他從一個毫不起眼的百貨店店員成為世界著名的數學家。由此可見,學習必須專心致誌,矢誌不渝,隻有這樣才能克服種種困難,學有所得,學有所成。如果學習時心浮氣躁,浮光掠影,那最終必將一事無成。

第五,要養成講究方法的習慣。當今是一個知識爆炸的時代,如果一個學習方法不當、不善於鑽研問題、沒有預見能力的人是跟不上社會發展的節奏的。隻會被動學習、不會主動探究知識的人在日後的工作和學習中必將遇到很多困難,甚至無法適應周圍的環境。隻有掌握了科學的學習方法,才能學到你所需要的知識,才能適應社會的飛速發展,為社會做出應有的貢獻。愛因斯坦給一個青年人回答成功的秘訣時,曾列出這樣一個公式:A\u003dx+y+z。他解釋說,A代表成功,x代表勤奮工作,y代表正確的方法,z代表少說空話。可見,科學的方法是通向成功的橋梁,隻有掌握科學的方法,才能獲得打開知識之門的金鑰匙。

第六,要養成勤學苦練的習慣。英國資產階級經濟學家亞當·斯密說:“個人之間天賦才能的差異,實際上沒有我們所想象的那麼大”。馬克思在引用這句話後,接著說:“搬運夫和哲學家之間的原始差別比家犬和獵犬之間的差別小得多。”一個人的成就如何,並不主要取決於先天所賦予的才智,而是取決於在漫長的人生道路上能否做到勤奮好學。正如愛因斯坦所說的那樣:“天才是百分之一的靈感,百分之九十九的血汗”。它是一種美德,會指引你走向成功的道路。

第七,要養成持之以恒的習慣。學貴在有恒,貴在堅持。相傳李白小時候讀書沒有恒心,經常逃學。有一天他到一座高山下,看見一個老太婆在磨一根鐵棒,李白猜不透是什麼意思,一問,才知道她是要把它磨成一根鏽花針。李白覺得不可思議。老太婆告訴他:隻要有恒心,鐵棒也能磨成針。李白從此得到啟發,立即回到學校用功讀書,若幹年後,終於寫出光耀千古的詩篇,成為我國曆史上有名的大詩人。不光是李白,曆史上還有許多名人學者都是靠持之以恒的精神取得非凡的成就的:如司馬遷寫《史記》花了15年,李時珍寫《本草綱目》花了27年,曹雪芹寫《紅樓夢》花了10年,達爾文寫《物種起源》花了20年,馬克恩寫《資本論》花了40年,歌德寫詩劇《浮士德》花了60年……這些都告訴我們,無論幹什麼事情,都不能一蹴而就。一曝十寒,隻有持之以恒、發揚滴水穿石的精神,才能學有所成。

第八,要養成切磋琢磨的習慣。《學記》上講“獨學而無友,則孤陋而寡聞”,同學之間的學習交流和思想交流是十分重要的,遇到問題要互幫互學,展開討論。每一個人都必須努力吸取別人的優點,彌補自己的不足,像蜜蜂似的,不斷吸取群芳精華,經過反複加工,釀造知識精華。

總之,習慣的力量是巨大的,人一旦養成一個習慣,就會不自覺地在這個軌道上運行,如果是好習慣,將會使你終身受益。有人說,行為養成習慣,習慣造就性格,性格決定命運。借用一下拿破侖的名言:播下一個行動,你將收獲一種習慣;播下一種習慣,你將收獲一種性格;播下一種性格,你將收獲一種命運。意思是說:如果你播種了一種思想,便會有行為的收獲;如果你播種了行為,便會有習慣的收獲;如果你播種了習慣,便會有品德的收獲;如果你播種了品德,便會有命運的收獲。事實表明,習慣可以左右成敗,習慣可以改變人的一生。

所以,養成良好的學習習慣對於中學生來說太重要了。克服壞習慣,讓好習慣伴隨左右,趕快努力吧!

10.重視考試心理狀態

考試是一種狀態的發揮,要保證考試取得較好的成績,必須調整考前和考試時的心理狀態。隻有擁有良好的心理狀態,才可能在考試中取得優良的考試成績。不是有很多平時學習很用功、成績很好的學生在考試時沒有發揮出實際水平,一些平時不怎麼努力的學生卻反而取得了優異的成績的例子嗎?這是什麼原因呢?

1、作息不規律。有些考生在考前加班加點“開夜車”,殊不知,這種生活節律對第二天的考試是極為不利的。因為晚睡會導致第二天的晚起,在不得不早起時,整個上午都因睡眠不足而頭昏腦脹,無精打彩。一般來講,考試首先在上午開始,人在睡眠充足時也需起床後兩三個小時大腦才能進入最佳的思維狀態,更何況是睡眠不足的情況下。

2、壓力過大,過於緊張。如果考生長時間得處於緊張的壓力下,會導致心情煩躁不安,因而容易出現焦慮等心理症狀。有一個學生高二、高三一直都是班裏的化學科代表,化學成績一直名列前茅,模擬考也幾乎滿分,但一到重大的考試,就考不出理想的成績來。為此,他自己也是很苦惱,不知道是什麼原因。其實就是因為他的壓力過大,給自己定的目標過高,才會影響他在考試時的發揮。

3、疾病所致。緊張和壓力往往會造成人的免疫功能大幅度下降,因此容易生病。嚴重時還會導致考試綜合症。小明就是這樣一個例子,他每次考試前都要生一場大病,在這樣的狀態下,自然是不會考出好成績的,奇怪的是,他的病在考試結束後幾天內就好了。

4、考試怯場。我們都有過這樣的經曆,如果這門科目是你十分拿手並且準備得十分充分,一般都會考出好成績;而如果是你信心不足的科目,在考試時,精力總是無法集中,往往容易發生考試怯場。

由此可見,良好的心理狀態是取得考試優良成績的前提條件,那麼,考生如何在考前將心理調到最佳狀態呢?

1、增強自信,克服怯場。飽滿的信心是良好心理狀態的重要組成部分,從某種意義上說,信心就是力量,信心就是勝利,而敢於相信自己、肯定自己是一種積極的心理品質。據心理學家測試,75%的學生臨考前都有緊張、焦慮、恐慌的情緒。麵對決定人生前途的考試,學生的心理負擔很重,因此容易發生怯場。比如說一進考場就會感到心跳加快,頭腦發暈;麵對試卷,腦海中一片空白,一走出考場,又感到題題會解,但一切已追悔莫及。考試結果也說明,許多同學成績不好或落榜,並不完全是因為考題太難,而是因為心情過於緊張,從而導致記憶混亂、思維阻滯而發生失誤。可見,考試不僅僅是對考生基礎知識和基本技能的考驗,更是對考生有無良好心理素質的考驗。所以,擁有良好的自信心是克服考試怯場的法寶。

2、調節情緒,活躍思維。有位心理學家想研究一下情緒的強度是怎樣影響解決問題的效率的。他將一直小黑猩猩關在籠子裏,然後在籠外黑猩猩夠不著的地方放上食物。同時把一根能撥到食物的棍子直接放在黑猩猩的旁邊。實驗的結果很受人矚目:在吃飽的情況下,黑猩猩對籠外的食物無動於衷,隻顧自己玩耍。而當它饑腸轆轆時,就會緊緊盯著食物,而對能用來取得食物的棍子卻不注意。由於用前肢夠不著食物,它就怒氣衝天,尖聲喊叫,急得像熱鍋上的螞蟻團團亂轉,這樣越發想不出什麼辦法取得食物了。隻有處在半饑半飽狀態下的黑猩猩才會比較從容地使用棍子,很快取得食物。從這個例子可以看出,情緒是思維的催化劑,思維能力可以通過情緒的調節而表現出更高的效應。

積極的情緒可使人精神振奮、想象豐富、思維敏捷、富有信心;消極的情緒則會讓人感到學習枯燥無味,繼而想像力貧乏、思維遲鈍、心灰意懶。人在高興時,學習的信心和興趣會增強,學習新知識的願望變得強烈,會感到大腦像海綿吸水一樣,比較容易把知識“吸”進去;而煩惱、焦慮、愁悶、恐懼時,會降低學習的願望和興趣,抑製思維活動,從而影響智力發揮。

3、保持良好的心情。這不僅有利於形成積極樂觀的態度,還有利於克服困難,提高答題的效率。相反,如果考試中受到緊張、消沉、倦怠等不良心態的影響,會使大腦的神經處於抑製狀態,從而使回憶、思維發生障礙,阻礙答題的進程。因此,學會正確地分析評價,控製自己的情緒,以朝氣蓬勃、樂觀舒暢的心情進入考場。

4、適當的自我暗示。有這樣一個小故事:譯製音樂片《出水芙蓉》裏麵有一位很懂教育心理學的老師,她告訴她的需要練形體的學生說“走在人麵前時,你們每個人都告訴自己,我是天下最美的姑娘,每個人都愛我,一直說到你自己信以為真時為止。”實際上這位教師用的就是“心理暗示”的方法,她用持之以恒的暗示增強了這些姑娘的自信,幽雅的氣質在自信中產生。考試也同樣需要暗示,不要總盯著自己的薄弱環節,還應該看到自己的強項所在。你也可以自我暗示一下:“我努力學了這麼長時間,考試肯定沒問題!”讓自己在自信的心態下參加考試,用自信來激活思維,以期能達到最好的考試水平。因為在我們每位同學的體內都有一顆成功的種子,也許有的還在休眠,快些把它喚醒,它會把你帶向成功。

5、調整期望值。對考試的期望值過高是考前心態不穩定的主要原因,但是如果用“別在乎考試”的這種說法又往往不能讓考生接受。所以,正確對待每一次考試,讓學生們找到自己的定位,會更有利於學生的考試心態調整,也能更從容的參加考試。如果自己不能很好地調整期望值,可以借助老師和家長的幫助。

6、學會放鬆。如調整呼吸法,即微閉雙眼,深呼吸幾下,可以令自己心平氣靜;想象放鬆法,可以想象自己的心靈深處有一汪湖泊,湖泊上十分平靜,沒有波瀾和漣漪,湖畔有鮮花和樹木等,借助想象可以使神智更加清醒。這樣簡單易行的方法有利於在考場上快速放鬆自己,調整好自己的心理狀態。

7、養成良好的作息規律。考試前一定不要開夜車,好好休息一下,使自己從身體到精神都放鬆一下,保持旺盛的精力去參加考試。另外,飲食要清淡,不要吃得過飽,力求保持和平常一樣的生活和心理節奏。

保持一份平常心,以良好的心態去迎接考試,相信自己,一定會成功!

11.戰勝考試怯場的良方妙法

小蘭自從中考之後就留下了一個考試怯場的毛病。平時她的學習很好,解題能力很強,記憶力也特棒,可是隻要老師一發考試卷子,她就開始緊張,思路混亂,許多會答的問題也答不上來。她自己說,隻要一聽到考試,立刻就雙眼發蒙,腦子裏一片空白,什麼也想不起來了。有一次,小蘭竟然發生了暈場現象,剛把考試卷子拿到手裏,她就暈了過去。老師急忙把教導處的人叫來,把她攙扶到校衛生室,並通知了她的家長。校醫對小蘭的媽媽講,她已經形成條件反射的心理疾患,在心理學上稱為“考生競技綜合症”(俗稱“怯場”)。

怯場是因為過分焦慮和恐懼所引起的緊張和慌亂,所謂考試怯場就是在考場上因為過度緊張,而導致的記憶及思維受阻的心理現象。為什麼會發生“考試怯場”呢?大致上有三個方麵的原因:一是心理方麵的原因。首先是心理壓力過大,對自己的期望值過高;其次可能是平時準備不足,原有基礎不大紮實,生怕自己不及格,過不了關,心裏不踏實。所以臨考前無法使自己平靜下來;二是生理和病理方麵的原因。主要是因為睡眠時間過少、過度疲勞,或平時缺乏鍛煉,身體素質較差,心理緊張、食欲不振而造成營養不良、影響大腦供血。此外,氣質性格上的易興奮、好激動或屢遭失敗產生的習慣性反應也容易導致怯場。三是思想方麵的原因。思想壓力過重,不能平靜地參加考試,不能正常地發揮,嚴重影響了考試的成績。四是考試本身的原因。可能是考試難度過大,考試時間偏緊;監考人員過於嚴肅,造成不適當的緊張氣氛;考場空氣不流通等等都容易使考生發生怯場現象。

那麼,如何來克服“怯場”呢?你不妨參考以下的幾個建議:

1、端正思想認識,正確對待考試成績。著名心理治療學家艾力思指出,人的認識直接影響情緒。錯誤的或不現實的認識、觀念會導致異常的情緒反應,進而產生各種軀體和心理症狀。如果能夠矯正這類認識,就能改善情緒反應並消除緊張的症狀。所以,端正思想認識是克服考前緊張或考試怯場的前提條件之一。舉例來說,你參加高考,要清醒地認識到高考的目的在於檢查學生的學習效果和教師的教學效果,也是錄取學生的一種手段,和平時的考試沒有什麼區別,隻是在考試紀律和閱卷評分上稍微嚴格一點而已。把思想放開一些,就是考不取,也沒什麼大不了的,不是經常說“榜上無名,腳下有路”嘛!再退一步想,考試本身就帶有很大的機遇性,所以不能簡單地以考試成績來衡量自己的水平。例如著名詩人臧克家年輕時很想進入齊魯大學學習,可是由於他沒有受過正規教育,對數學一竅不通,但是他想,不管考得上考不上,隻要把自己掌握的知識考出來就行。他的數學得了零分,但由於國文成績優秀,最後仍然被學校錄取。可以想象,如果他由於數學沒考好而膽怯退縮,就不可能在國文考試中有出色的發揮,從而就會失去這次難得的機遇。所以,放下一切思想包袱,輕裝上陣,努力爭取考出好成績。但是,端正思想認識不能僅僅停留在口頭上,應該內化成自己的一種思想認識或思想觀念,並在考試過程中自覺地貫徹,隻有這樣,才會慢慢克服考試怯場。

2、調控緊張情緒。心理學家在這方麵提出很多具體的原則和方法,比如說可以用一些自我暗示的辦法,對自己說,要冷靜,我一定不要慌!沒有什麼了不起的,我一定能考得好;也可以閉目片刻,做深呼吸,默默數數等;或者有意識地想象一些愉快、舒適的情境恢複狀態,這些都可以起到減輕或消除緊張情緒的作用。其實要克服怯場,主要靠自己的意誌和力量,靠自我調節和自我控製。

3、充分做好考試前的準備工作。考前的準備既可包括物質準備,也包括心理準備,兩者都很重要。物質準備是指在考前頭一天晚上將考試必須帶的證件、文具準備好,以免少帶和忘帶,造成額外的緊張。常言說“怯場怯場,最怕頭場”。另外,考試前一天一定要保證充分的睡眠,因為睡眠很差也容易引起怯場。生活中我們經常看到,有的考生在臨考前拚命“開夜車”,睡眠不足,考試時大腦由於缺氧而導致昏昏沉沉。另外,考試的當天一定要吃早飯,空腹時血糖低,在心理應激的影響下也容易引起怯場。

4、掌握考試技巧。即使在考前做了充分的準備,考生在考試時也會碰到一些棘手的難題。有些缺乏考試經驗的或心理素質不太好的學生,碰到難題後立刻會變得緊張起來,這不僅會浪費時間,還會給自己帶來壓力。所以如果因為碰到難題而緊張,則可先做容易的題目,等到別的題目都做好後,心裏有“底”了,緊張的情緒自然得到了緩解,再回過頭來解難題,可能會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就算是難題做不出來,對自己進行適當的心理安慰,想想別人可能也做不出來,就沒什麼大不了了。

5、樹立必勝的信心。信心是成功的重要條件,然而有的學生自卑心理強,總懷疑自己的智力和能力,總認為自己是考試的失敗者,其實心裏又特別希望成功,但由於缺乏自信心,很難考出理想的成績。因此,我們一定要相信自己的力量,相信自己經過平時的認真學習和係統而全麵的複習,是完全能夠取得理想成績的。相信別人能夠做到的事,自己也一定可以做到。

6、進行藥物治療。如果考前真的過分緊張,以致不能入睡,或者因考試緊張而出現尿頻、腹瀉等症狀的話,就要在醫生的囑咐下服用一些鎮靜藥物如維生素B,維生素C片,這對於解除心理緊張和消除神經係統的疲勞還是有一定的作用。

值得注意的是,考試中良好心態的保持功在平時,隻有平時有意識地培養好個人的心理素質,使其訓練有素,才能達到預期的目的。相反,靠考前及考試中間“臨時抱佛腳”,恐怕是難以奏效的。

12.如何調整考後情緒

下課鈴“嘀鈴鈴”響了,班長跑進辦公室告訴傅老師,教室裏張貼的平時測驗前十名的成績榜不知被誰撕掉了。傅老師急步走進教室,目光巡視著全體學生問:“是誰撕的?”隻見一位女同學臉色發白,汗水從臉上滲出,急忙走到垃圾箱前,手忙腳亂地尋找被撕破的紙,想把它粘起來,她就是剛剛轉來學習不久的學生之一,名字叫李飛。傅老師馬上和顏悅色地對她說:“既然撕破了,就不要再粘了,到辦公室談談原因吧。”在辦公室裏,傅老師沒有馬上批評她,而是和她聊起了家常……原來傅老師早就觀察到她對考試測驗完以後有種心理障礙,也就是不能及時調整考完試以後的心態。

李飛同學自幼愛好體育。小學、初中時學習成績也還可以,一直是父母心目中的希望和驕傲。高考的失利,無論是父母、同學、老師都感到意外,父母甚至對她說:“李飛啊李飛,你如果高考複讀後再考不上大學,你就完蛋了!”盡管家住得離學校很近,父母還是為她選擇了住宿,希望她能夠背水一戰。從此以後,她就背上了沉重的思想包袱。每到考試,她就心慌;考完試以後,她更是坐立不安。尤其是每周老師都要將測驗的前十名同學的名單貼在《力爭上遊》的成績榜上,但是她又榜上無名。於是,她恨考試、忌恨前十名的同學成績排在她前麵,由此產生了強烈的逆反心理。晚自修時她在桌子上用刀刻下:“我一定要考進大學!”被老師批評後,她在上課時又用一張白紙寫好警句,像日本人一樣圍在額頭上,使同學們感到她怪怪的而遠離她。種種跡象顯示出她對於考試的心理壓抑和病態。傅老師了解了她的心態以後,要求她配合老師,將心中所有的想法告訴老師,並允許她在測驗時如果心態不好可以外出散散步,回來再考;允許她在辦公室裏一個人考……同時將她的父母找來,共同來調節她的心態。經過一段時間的治療和特殊的照顧後,李飛上課專心了很多,臉上也泛起了紅潤,在考完試後已經差不多能夠平靜地麵對成績了。

模擬考要到了,參加高考還是要適應考場的氛圍,經受考試的壓力,傅老師征求她的意見:“這次模擬考試你能進教室和全班同學一起考嗎?”李飛堅定地說:“可以,我一定能行的。”模擬考的分數也和全班同學一樣批改並下發。當她拿到自己的考卷,用力拍了一下桌子,因為她看到了自己的成功和實力,自信由此而起,李飛以後考試再也不用躲起來了,她終於從考試的陰影走出來。

事實上,如果在考試結束後,仍舊處於考試的情境當中,不僅對處於青春期學生的身體有害,而且對他們的心理也不利。但是現在由於應試教育的影響、過重的學習負擔和對考試的不正確認識,很多中學生在考完試以後,會感到心裏緊張,嚴重的甚至會生病。一個初一的同學在日記中寫道:“自從上了中學,一到考完試,我就變得不愛說話,常常死氣沉沉地坐在教室裏,覺得腦子裏亂哄哄的,但又好像是一片空白。我覺得考試對我來說是一種折磨,有時候我實在受不了,真想在媽媽懷裏痛快地大哭一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