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理學家認為,長期處於緊張狀態會使大腦連續高速度運轉,再加上休息時間減少,睡眠質量不高,心理上會產生沉重感、壓迫感、失落感、抑鬱感和不安感,這種緊張狀態固然不同於一時突然產生的緊張感,但對身體的有害影響是緩慢發生作用的。許多臨床研究證實,當人們處於緊張狀態時,變感神經興奮;腎上腺激素和去甲腎上腺素大量分泌,從而引起血壓和血糖升高,易造成高血壓、冠心病等心血管係統疾病;另一方麵長期心理緊張也會使人的植物神經係統功能失調,降低人的免疫抗病能力,從而引起多種疾病。
那麼,為什麼會產生這種現象呢?歸結起來,大概有以下三種心態:
1、內疚心態。考完試以後,學生覺得考得不理想,自己感到落差很大,覺得自己不如別人,陷入深深的自責之中。
2、自卑心態。有不少學生,把考試看得很重,考完以後,如果感覺不好,容易產生強烈的心理反差,導致情緒失控,表現出對學習的困惑,對生活的迷茫。
3、羞澀心態。現在,考試分數成了評定學生學習情況的唯一標準。學生考完以後,如果成績很低,自尊心會受到很大傷害,感到自己羞愧難當,無顏見人。
那麼,怎樣才能走出考試後的陰霾呢?
1、合理歸因,找出症結。考試失利的原因有多方麵,是多維度的,有來自學校的、家庭的、社會的,也有來自學生自身的原因。因此,我們不妨在考完試以後,仔細分析一下,找出失利的症結,進行合理歸因,既可以減輕自己的壓力,又能對症下藥,采取切實的措施來加以克服。
2、自我調節和心理疏導相統一。為什麼有的同學會在考試結束以後整日惶惶不安呢?原因就在於他們給自己定的期望值過高,因此,一旦失利,就會產生心理困惑和心理沮喪。因此,我們一定要能正確地認識自己,評價自己。萬一考試失利,自己創設條件來進行自我心理調節。
3、適當的情緒渲泄。學生的考試壓力往往是因為情緒緊張波動造成的。因而麵對考試失利的學生,讓他們適當地渲泄心理的憤懣,可以起到緩解緊張、解脫精神壓力的效果,並且可以鼓勵他們在長者、老師、好友、同學麵前傾吐心中的不快,也可以進行愉悅的生活體驗,例如參加打球、書法、唱歌等活動,從而達到調節失落的情緒,舒緩緊張的精神。
事實上,考試成功或失敗屬於正常現象,而出現考試後的焦慮也是很正常的。幾乎每個人在在麵臨一生中的重大轉折與考驗時,都會伴隨著焦慮情緒的出現,所以,要學會適當的調節自己的心態,及時走出考試後的焦慮。
13.珍惜誠信,遠離考試作弊
新學期對小敏來說,失望大於希望,由於在上個學期期末考試中夾帶紙條,她被留校察看。她說:“現在想想,覺得當時的想法挺幼稚的,我隻是覺得政治沒有複習好,害怕不及格,就帶了張紙條進去,上麵其實隻抄了兩三個概念……”她後來說,覺得自己這麼做真是一時犯糊塗,但她覺得自己還是幸運的,因為學校對她的處罰算是輕的,有一些作弊情節嚴重的同學都被開除了。
在對北京一所中學進行關於“你認為什麼是最不光彩的事”的調查時,多數同學回答說:“考試作弊被抓到。”這不僅僅是因為不光彩,更重要的是,它使人喪失了一種珍貴的品質:自尊和自信。其實,考試作弊受損害最大的還是學生,現在由於學校對考風認識的加強,對考試作弊學生的處理也大大加強了。一般而言,學校對作弊學生的處理輕者記過、留校察看,重者取消學籍,勒令退學。
那麼,青少年學生為什麼會有考試作弊的心理呢?
首先,應試教育對學生造成的負麵影響,這也是學生作弊的最主要原因。分、分,學生的命根,這在學生的思想中形成了一種觀念——隻要考高分就是好學生。對於那些不想學習,或者是學習不好的學生就想到了通過作弊來提高自己的分數。
其次,“出軌”心理在作怪。18歲的高三學生王娜在考試時因作弊被監考老師發現並當堂抓住,讓老師感到意外的是,好孩子王娜的作弊動機並不是為了分數,僅僅是為了要讓自己跳出從前在人們心目中認定的好孩子的規矩,感受一次刺激。王娜曾經坦言:作弊這件事發生在自己身上是早晚的事兒。“雖不能說是蓄謀已久但也是必然。因為我一直是規矩慣了的好孩子,就想做出點出圈的事來滿足自己的心理需要,不想再做好孩子了”。
第三,老師的態度。有些老師對成績好的學生的偏愛過於明顯,這就讓那些成績一般的學生感到心理不平衡。於是就通過考試作弊來得到好成績,從而得到老師的寵愛。
第四,父母的態度。有些父母給孩子施加的壓力過大,如果考得不好,回家就要受到處分,輕則訓斥,重則打罵。一些學生為了避免父母的處罰,就選擇了作弊。
第五,自尊心問題。一些學生認為考得不好,會很沒有麵子,在同學中間抬不起頭。
第六,誠信意識較差。一些學生抱著“不看白不看,看了不白看”的心理作弊。這些學生發現其他同學作弊而沒被發現或發現了而沒被處理,心裏不平衡。所以,即使自己能順利通過考試,也不想誠實地答卷。
由此可見,考試作弊的原因是多方麵的,不僅僅是學生本身的原因。要想從根本上杜絕考試作弊,就一定要知道考試作弊的嚴重危害,隻有這樣,才能引以為戒。那麼,考試作弊有哪些危害呢?
首先,破壞了公平競爭的規則,踐踏了公平競爭賴以存在的基礎,使考試作為教學活動的一個環節,衡量、評判學生學業成就的衡量功能無法正常發揮。
其次,養成了學生的冒險和僥幸心理。考試作弊隻可能有兩種結果:一種是受到嚴懲,這會傷害學生的自尊,在心理上留下長時間的陰影,甚至會影響到學生的一生;另一種是僥幸“成功”,則可能為將來走向社會後在更廣闊的領域采取不正當手段競爭、投機、欺詐乃至犯罪埋下隱患。
第三,造成部分學生是非觀念淡薄,間接敗壞社會風氣。考試作弊不僅意味著思想道德教育在作弊者本人身上的失敗,同時也使班裏其他同學麵臨道德上的考驗。對待考試作弊,一些學生會視而不見、漠然待之,在有意無意中學會了對“不正確”、“不合規定”、“不守規則”等欺詐與作弊行為的容忍與寬容,這些學生將來走上社會也會是非不分。
第四,嚴重敗壞學校的學風。良好的學風對學生起著潛移默化的導向和陶冶作用,對學生價值觀和行為傾向性的形成以及心靈情感的升華等都起著積極而深刻的影響。考試作弊則是對良好學風的汙染和敗壞,是對學校正麵教育的褻瀆與踐踏。靠作弊獲取高分,這種現象會讓那些憑勤奮、努力和真才實學取得好成績的學生覺得“吃虧”和“不公平”,會讓一些學生在投機取巧、僥幸成功與勤奮努力、誠實守紀的矛盾與衝突中感到無所適從。
那麼,如何來避免考試作弊呢?
首先,要從思想上真正認識到作弊的嚴重危害,明確考試的目的所在,進而端正學習態度,明確學習目的,激發其學習的積極性。
其次,把精力放在學習上,考試前要充分準備,做到胸有成竹。即使成績不理想,也不要氣餒,下次繼續努力。
再次,要嚴格要求自己,以健康的心態來麵對每一次考試,不要因為一次而失去寶貴的誠信。
誠信是一切道德的基礎。對於一個人來說,它是人之為人的重要品德,是立身之本,也是一個人立足於社會的根基。正如孔子所說:“人而無信,不知其可也。”所以,任何時候,人都應該注重誠信,珍惜自己誠信的社會聲譽。對於莘莘學子來說,更是如此,不僅要在學術領域內努力探索,奮勇拚搏,更要堂堂正正的做人,以誠信為本,珍惜這來之不易的學習發展機會。因此,我們同學們切不要因小失大,為了區區幾分而損害了個人和集體的榮譽。老師不是經常教育我們:“考試失敗你將還有機會,考試作弊你將失去前途”,這時刻提醒著我們大家不要為一時的“聰明”,而永遠抱憾終身,我們隻有自尊、自信、自律,用自己的真才實學,才能在自己的人生考場上交一份出色的答卷。讓我們都真誠地麵對自己,誠實做人,誠實做事,做一塊經得起烈焰炙烤的真金!
14.好學不如樂學——激發學習興趣
法國昆蟲學家法布爾,從小就對昆蟲產生了濃厚的興趣。有一天夜裏,他提著燈籠,蹲在田野裏,觀看蜈蚣怎樣產卵,一連看了好幾個小時,他忽然感到周圍越來越亮,抬頭一看,原來太陽已經從東方升起。還有一次,法布爾爬到一棵樹上,聚精會神地觀看螳螂的活動。突然他聽到大樹下有人大喊“抓住他,抓住這個小偷!”這才使他大吃一驚。原來人們竟把他當作小偷!法布爾為什麼對昆蟲的觀察研究如此入迷?因為他對昆蟲研究有著濃厚的興趣,這同時也激發了他終身研究昆蟲的誌趣,因此,他花費了很長時間寫下了巨著《昆蟲記》,對昆蟲學在做出了巨大的貢獻。
明朝時候有個大畫家,名叫王冕,最擅長畫荷花,許多人為了要獲得他的荷花畫,都不辭辛苦,從老遠的地方趕來。王冕雖然很有名,但是小時候因為家裏很貧困,隻好白天替人放牛,晚上自己自修。有一天,王冕在湖邊放牛時,忽然下起了一陣雨,一會兒雨停了,但是湖裏的荷花和荷葉卻被雨水衝洗得非常幹淨漂亮。王冕看了非常喜愛,趕緊用身上僅有的一點零用錢買了紙和筆來作畫。起初當然畫得不怎麼好,可是王冕並不氣餒,仍然不停地畫,最後終於越畫越像,就跟真的一樣。王冕便把荷花畫拿去賣,賣得的錢拿回家去孝敬母親。這個故事往往是用來說明“功到自然成”的道理,但是也反映出興趣對成功的重要性。雨後的荷花與荷葉的幹淨美麗激起了王冕的巨大興趣,使得他可以持之以恒地進行創作,終於成為了著名的大畫家。
愛因斯坦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成才之人並非都是絕頂聰明之人,普通人也能成才。隻要你有濃厚的學習興趣,你就會主動的去學習和鑽研,去涉獵你所需要的諸多知識,這樣你才會不斷取得進步。
那麼,到底什麼是興趣呢?興趣是人們積極探究某種事物的認識傾向。這種認識傾向總是和一定的情感聯係著的,使人對有趣味的事物積極地去探究,並帶有情緒色彩和向往的心情。例如對體育感興趣的人,體育信息就會非常容易引起他的注意,他也會主動地觀看各種體育比賽,並且總是伴隨著興奮、愉快等肯定的情感,他的認識活動會優先指向與體育有關的事物上,甚至達到著迷的程度。捷克教育家誇美紐斯指出:“興趣是創造一條歡樂和光明的教學環境的主要途徑之一。”
俄國文學泰鬥托爾斯泰說過:“成功的教學所需要的不是強製,而是激發學生的興趣。”這說明從事任何一項活動或者經曆任何一件事情,都必須對它感興趣。隻有這樣,才能取得良好的學習效果。因為濃厚的學習興趣是學生有選擇地,積極愉快地學習的一種心理傾向,它是學習動機中最現實、最活躍的成分,是推進學生進行自主學習的源動力。它可以使學生對學習充滿熱情產生強烈的求知欲望,並且能積極主動克服各種困難,全力以赴地實現自已的學習願望;相反,如果對學習不感興趣,僅僅由於被迫而求知,則味同嚼蠟,苦不堪言。所以,一定要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但是人的興趣不是從天上掉下來的,而在長期的教育影響與社會實踐中不斷發展起來的。隻有從對某種事物有興趣開始,慢慢發展到對它產生了濃厚的興趣,進一步發展到誌趣,最後決定終身從事該領域的探索與研究。青少年學生正處在重要的學習知識階段,培養濃厚的學習興趣對今後的成才有著重要的意義。
那麼,如何激發與培養學習興趣呢?
一、從教師角度而言
1、安排合適的教學內容,是激發學生學習興趣的重要因素。美國心理學家布魯納指出:“學習的最好的動力,是對學習材料的興趣。”所以,教師在安排每堂課的教學內容時,應考慮兩個“必須”:一是在一定程度上必須與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相聯係,因為一個完全不為學生所了解的課題,很難激起學生的學習興趣;二是必須能給予學生以某種新的知識。因為學生早已理解透徹的內容,也很難激起他們的學習興趣。基於此,教師在安排教學內容時,要善於安排處理前後教材之間的聯係,賦予抽象的教學內容以生動的故事情節。注意在學生已有的知識經驗的基礎上,去講授某些新知識,並把新知識納入到已有的知識係統中。隻有這樣,才能把學生學習的興趣最大限度地激發起來。
2、實施啟發式教學,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和求知欲。大量的教學實踐證明,教師如果在正式講課之前,提出與課文有關的一些問題,可以引起學生的好奇與思考,從而能夠激發出學生的學習興趣。例如:在一堂生物課上,老師把兩隻浸過黃顏色的海綿小鴨分別放在紅色、藍色的水裏。幾分鍾後,老師從水裏拿出來一隻橙色的小鴨和一隻綠色的小鴨。這引起了學生強烈的好奇心:為什麼黃色的小鴨變成了橙色和綠色的呢?這樣的好奇心激發了學生學習顏色變化的興趣,在後麵的學習中認真學習、積極思考、主動動手做實驗,很快掌握了顏色之間的變化。
3、多鼓勵和表揚學生,也能激發學生的求知欲,從而培養其學習興趣。蘇霍姆林斯基曾這樣告誡教師:“請記住,成功的樂趣是一種內在的情緒力量,它可以促進時時學習的願望。請你記住,無論如何不要使這種內在力量消失,缺乏這種力量,教育上的任何巧妙措施都是無濟於事的。”十次說教不如給學生一次表揚,十次表揚不如給學生一次成功。每個學生都願意學有進步和獲得成功。
二、從學生角度而言
1、培養好奇心。好奇心是人們對求知事物積極探求的一種傾向,它是先天的心理特征,人人皆有。例如一個處在童年期的小孩如對外界新鮮事物感到好奇,總是向大人問這問那,總想弄個明白。幾乎所有的科學家從小都有超常的好奇心,歐幾裏得從小就對數學產生好奇,阿基米德從小對物理現象產生好奇。我國古代科學家沈括被英國劍橋大學教授李約瑟稱為:“中國整部科學史中最卓越的人物”。他對天文、氣象、曆法、醫藥等多方麵有好奇心。居裏夫人說:“好奇心是學者的第一美德,而好奇心又總是興趣的導因。”所以,我們中學生一定要十分珍惜與愛護自己的好奇心,帶著好奇心去學習各種科學文體知識,帶著好奇心去了解大自然,帶著好奇心去觀察社會,帶著好奇心去揭示未知世界的秘密。
2、積極參加各種課外活動。豐富多彩的課外活動是培養興趣的重要途徑。我們中學生,要學好每一門課,打下堅實的文化知識基礎。但這並不是要求每個學生對每門課都要有同樣程度的興趣愛好,而是應該在學好學校規定的課程基礎上,在某些課程的學科領域裏發展更濃厚的興趣,並且根據自己的興趣、特長在校內外選擇一些活動作為自己的中心興趣加以發展。
3、積累知識,這也是形成學習興趣的源泉之一。偉大的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曾說過:“在事物本質中,在它們的種種關係和相互關係中,在運動變化中,在人們的思維中,在人類創造的所有一切中,都含有興趣的無窮盡的源泉。”可見廣博的知識本身就包含著廣泛的興趣。同學們知識積累得越多,興趣也就不斷地增加。同學們可能都有過這種體驗;對聽得懂的課很有興趣,而對聽不懂的課就沒有興趣;學得好的課興趣就濃,學不好的課就無興趣。這就充分說明知識的積累是興趣的源泉。同學們一定要設法及時把課堂上聽不懂的地方搞清楚,從聽得懂每一節課開始,進而學好每一門課,這樣你會對學習的興趣逐步增加。
4、保持愉悅的心情。例如,有一個中學生在母親的逼迫下學習手風琴,每次練琴時母親都在一旁監督,還經常指責他這兒出錯了,那兒出錯了,搞得他心情很不好。盡管練得很辛苦,但就是沒有成績。後來他的母親對他不抱希望,放棄了對他的監督,誰知他反而越拉越好,時間長了,竟然慢慢地喜歡上了,並產生了濃厚的學習興趣,自然也取得了很好的成績。從此看出,保持輕鬆愉快的心情是產生興趣的前提之一,並且也可以讓興趣穩定持久。
5、積極參加社會實踐活動,可以使同學們體會到將所學知識應用到實際中來的意義,也使自己能夠切實感覺到知識的不足,進而激發出自己的學習興趣。例如:可以參加一些模型小組、考察隊之類的,不僅能夠使同學們獲得新的知識,還能夠培養自己的求知欲,激發出自己的學習興趣。
但是隻有興趣是不夠的,還必須保持。如果一個人對什麼都感興趣,變化無常,朝三暮四,淺嚐輒止,將一事無成。因此,穩定持久的興趣對人們的工作和學習有著重要的意義。如曹雪芹寫成《紅樓夢》用了10年的時間,司馬遷忍著巨大的痛苦用15年的時間寫成了《史記》,李時珍用27年的時間寫成了《本草綱目》,馬克思花了40年的時間寫成了《資本論》。他們之所以能對自己的事業抱有如此經久不衰的興趣,主要是他們不僅有著濃厚的興趣,更重要的是他們能夠保持自己的興趣。
歌德說:“哪裏沒有興趣,哪裏就沒有記憶”。前蘇聯著名教育家馬卡連柯說過:“人生若是毫無樂趣可言,那他就不能活在世上,人類生活的真正刺激,就是明日的歡樂……教育人們,就是給他們提出未來的道路,循著這條道路來求得他的明日歡樂……”如果生活中有了興趣和愛好,就會去熱愛它、追求它,惰性和暮氣就會為之一掃。作為中學生,我們一應在學好規定課程的基礎上,培養廣泛的興趣愛好,樂此不乏、樂在其中,隻有這樣,才可以使自己成為一名文化基礎知識紮實而又有個性特長的學生,為以後成為國家的棟梁之材打下堅實的基礎。
15.學習壓力過重怎麼辦
據報道:一個學生從小學開始成績一直非常優秀,父母對他的期望值非常高,希望他將來能考上名牌大學,光宗耀祖。這個學生自己也非常爭氣,以優異的成績考取了某名牌大學。等到領取入學通知書的那天,親朋好友都來他家祝賀,但是這個學生卻留下了一份書信,獨自離家出走了。在信中他說,從小學到高中,每天我都是在父母的要求下拚命學習,沒有自己的空間,沒有自己的快樂和愛好,每天學習兩個字就像千斤重擔一樣,壓得我不能呼吸,現在總算達到父母的心願了,感覺自己也解脫了。可是我再也不想學習了,所以我隻能離家出走。
對於現代的學生來說,壓力是一個很普遍的現象,幾乎每位學生在學習過程中都會覺得有壓力。隨著年級的不斷升高,考試的臨近,這種壓力也會越來越大。原本在大多數的學生心中,所向往的青春應該是美好的,是充滿陽光和激情的,更是豐富多彩的。然而麵對現實中的中學生活,大家所感受到的更多是繁重的學習任務、枯燥的學習生活和激烈的競爭。很多同學都在感歎“最早起床的是我,最晚睡覺的也是我。可我的成績卻從以前小學、初中的班裏前幾名,落到了如今的幾十名甚至是幾百名。繁重的學習壓力,已使我們喘不過氣來,我們一到考試就胃痛,一想成績就頭痛,真不知該如何邁過這個坎。”不是經常說,有壓力才有動力,但是壓力必須適當,壓力過重往往會產生負麵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