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美蘇貿易戰之糧食大戰(1 / 3)

“二戰”後,美國和蘇聯成了世界的“兩極”,開始了漫長的爭霸戰。在此期間,貿易成為美蘇關係的晴雨表,在美蘇關係好轉時,美蘇貿易有所回暖;在美蘇關係惡化時,美蘇貿易戰就會爆發。美國針對蘇聯經濟結構與體製的弱點,經過精心的策劃,把糧食與石油作為貿易戰的重點領域進行突破,最終蘇聯的大廈轟然倒塌。

01麵包依賴

“二戰”結束後,美國迅速從戰時經濟轉向和平經濟,迎來了發展的黃金時期。彼時,美國已經成為事實上的世界經濟首領1——擁有資本主義世界工業生產的一半,外貿出口的三分之一,黃金儲備的四分之三。不僅如此,美國還成為世界上主要的糧食出口國,而美國龐大的糧食出口量與它的自然環境有著密切關係,美國的耕地麵積達

1為挽救西歐瀕臨崩潰的經濟,將西歐各國置於自己的控製之下,並將其變為反蘇的基地,美國提出了“馬歇爾計劃”。1947年6月5日,美國國務卿喬治·馬歇爾在哈佛大學發表演說,首先提出援助歐洲經濟複興的方案,他說,當時歐洲經濟瀕於崩潰,糧食和燃料等物資極度匱乏,而其需要的進口量遠遠超過它的支付能力。如果沒有大量的額外援助,就會麵臨性質非常嚴重的經濟、社會和政治的危機。他呼籲歐洲國家采取主動,共同製訂一項經濟複興計劃,美國則用其生產過剩的物資援助歐洲國家。1947年7月至9月,英、法、意、奧、比、荷、盧、瑞士、丹、挪、瑞典、葡、希、土、愛爾蘭、冰島16國的代表在巴黎開會,決定接受馬歇爾計劃,建立了歐洲經濟合作委員會,提出了要求美國在4年內提供援助和貸款224億美元的總報告。1948年4月,德國西部占領區和的裏雅斯特自由區也宣布接受馬歇爾計劃。1948年4月3日美國國會通過《對外援助法案》,馬歇爾計劃正式執行。計劃原定期限5年(1948年至1952年),1951年底,美國宣布提前結束,代之以《共同安全計劃》。美國對歐洲撥款共達131.5億美元,其中贈款占88%,餘為貸款。

28億多畝,占國土總麵積的20%以上,占世界耕地總麵積的13%。其土質極好,有機質含量極高,特別適宜農作物生長。糧食對於民生的重要性不言而喻。戰後的美國一直將糧食貿易作為外交手段打壓競爭對手,基辛格就曾公開宣稱:“如果你控製了石油,你就控製了所有國家;如果你控製了糧食,你就控製了所有的人。”於是美國人經常在糧食價格方麵漫天要價,讓老對手蘇聯既無奈又無法擺脫對美國的“麵包依賴”。

20世紀70年代是蘇聯曆史上的鼎盛時期,蘇聯政局穩定,經濟高速發展數十年,已經成為超級大國,與美國的軍事爭霸進行得順風順水,居民生活水平也有顯著提高。然而,就在這樣一個時期,蘇聯卻多次出現嚴重的糧食危機。

擁有全世界最多耕地的蘇聯為什麼會遇到糧食危機?這裏麵的原因很複雜。事實上,直到20世紀初,俄國一直是世界上最大的糧食出口國,占據了世界糧食出口總量的45%。後來為了工業化,斯大林開始搞強製性的集體農莊和國營農場,土地、生產工具和牲畜公有化,結果是農民寧願殺掉牲畜,也不願無償地交給集體農莊。

從1928至1933年的集體農莊推行期,蘇聯的耕牛從3070萬頭下降到1960萬頭,羊從億隻劇減到5000萬隻,馬從3350萬匹降到1660萬匹,農民的生產積極性受到嚴重挫傷。從此之後,糧食產量逐年下降,盡管到了60年代,蘇聯加大了農業投資,但是產量卻一直不高,糧食安全成了蘇聯的軟肋。此外,蘇聯長期以來注重以國防工業為代表的重工業,“要大炮不要黃油”造成了其他產業特別是農業發展嚴

重滯後。

20世紀60年代的統計數據顯示,蘇聯的糧食產量甚至不及“二戰”前的一半,盡管當時的蘇聯政府不斷向民眾宣傳,蘇聯的牛奶和黃油產量很快就將趕超美國,但實際情況卻是糧食匱乏。因此,早在60年代,蘇聯就曾被迫從加拿大等西方國家進口大量糧食,蘇聯人還因此編了一些段子,比如:“赫魯曉夫同誌表演了一個魔術,他在哈薩克斯坦種小麥,而在加拿大收割。”1963年,蘇聯從美國進口了1200萬噸糧食,而美國則迫使蘇聯向其低價出口石油。其後,由於美國對糧食出口做出了諸多限製,兩國的糧食貿易基本上處於斷流狀態。

但是進入70年代後,糧食危機頻頻爆發,蘇聯領導人被迫公開承認國內糧食供應不足,並許諾增加糧食生產。蘇聯采取了多項措施,比如鼓勵開墾荒野以增加糧食產量,並付給在荒地上耕作的農民較高的薪資,但是糧食也隻有少量增加,對於蘇聯糧食的巨大缺口來說,無異於杯水車薪;嚐試通過購買價格不菲的高效牽引機、聯合收割機和其他裝備,來提高農產量;停止將糧食和穀物輸出到東歐附屬國家等。但是糧食問題依然沒有得到解決。1972年,由於連續遭遇極端氣候,蘇聯糧食大量減產,麵粉和白麵包已經不能按需供應,為了擺脫糧食危機,蘇聯隻好試著從老對手美國那裏加大糧食進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