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美蘇貿易戰之糧食大戰(2 / 3)

02“糧食劫案”

1972年對蘇聯來說是一個糟糕的年頭,農業嚴重歉收,出現了規模空前的糧食危機。按照美國一貫的“糧食戰略”,蘇聯要想從美國大量進口糧食,必然付出巨大的代價。於是蘇聯發動了一場“暗戰”,最終成功地以最小的代價從美國搶購了大批糧食。

其實,之前美國就聽說了一些蘇聯減產的消息,但是蘇聯卻對外宣稱當年可能是蘇聯近20年來最大的豐收年,美國當然不可能隨意相信對手的新聞宣傳,但奇怪的是,他們從衛星照片上看到的情況也是這樣——蘇聯的麥田一片金黃,風吹麥浪,到處是一派豐收的喜人景象。一些奉命考察蘇聯糧食產量的間諜傳回的消息也是如此,他們在蘇聯的各個產糧區都看過了,到處都是金燦燦的麥田,蘇聯確實迎來了一個豐收年。

畢竟是一筆大宗生意,關係到美國的出口戰略,因此美國政府還是不放心,擔心蘇聯作假,於是他們決定派官員實地考察。當美國的考察人員抵達蘇聯糧食主產區黑海沿岸時,看到的同樣是一望無際的金黃色麥浪,於是向農業部門發出秘密電報:“蘇聯糧食豐收,建議迅速拋售倉庫的糧食。”再一次確認後,美國已不再懷疑,於是迅速調整了國內農業生產與出口對策,而蘇聯此時已經派出代表團前往美國,準備大量搶購美國糧食。

為什麼蘇聯的糧食產量能瞞過美國人呢?原來,由於小麥品種及氣候的原因,蘇聯的麥子雖然看起來穗大飽滿,但實際上大部分顆粒

都是中空的,實際產量極低。

由於確信蘇聯糧食即將迎來大豐收,美國糧食市場出現了巨大波動,小麥價格跌入近幾年來的低穀,囤積了大量糧食的糧商們開始迫不及待地低價拋售庫存。蘇聯派出的秘密采購員們趕上了大好時機,他們迅速與美國糧商展開了秘密交易,小麥、大麥、玉米、燕麥、黑麥和大豆等都在他們的采購之列。

1972年7月,白宮對外宣布,美國政府已同蘇聯簽訂了一項7.5億美元的信貸協定:蘇聯同意在今後3年內購買價值7.5億美元的美國穀物,美國則同意隨時提供5億美元的貸款專供蘇聯之需。但實際上,蘇聯已經在暗地裏搶購了1800萬噸美國小麥以及其他雜糧。與蘇聯采購商交易的美國公司是“大陸穀物公司”,雙方在希爾頓飯店達成了秘密協議,蘇方同意采購400萬噸小麥外加450萬噸飼料穀物,而“大陸穀物公司”則負責遊說美國農業部,通過政府補貼等手段維持先前的糧食價格。接下來,“全蘇糧穀”又秘密與另外幾家美國糧商達成協議,簽訂了一筆又一筆大合同。於是,當美國政府還以為蘇聯是在采購飼料穀物時,蘇聯人其實已經以非常低的價格買走了美國三分之一的糧食,並獲得了美國政府的農業補貼,美國因此少賺了30億美元。

到了收獲季節,蘇聯的真實產量曝光,讓美國人既氣憤又尷尬。這還不是最糟的,最糟的是由於蘇聯買走了美國的大量糧食,美國的糧食庫存嚴重下降,當年小麥的價格翻倍上漲,連帶玉米和大豆價格也翻倍了。為了緩解國內糧價上漲幅度過大的問題,美國甚至不得不

發布了大豆出口禁令。這場“糧食大劫案”帶來的影響還不止如此,美國的豬肉、牛肉價格也上漲了36%以上,同時帶動世界各國糧食價格上漲了50%。

這一戰蘇聯大獲全勝,過了幾年,蘇聯又把這個戲法玩了一次,美國再次中招。

1977年,蘇聯農業專家接連在報紙上發表文章,宣稱當年是一個豐收年。蘇聯人還帶著美國農業部的巡視員去農莊看玉米和小麥的良好長勢,後來美國巡視員才知道他們看到的都是“特例”。我們不能說美國沒有吸取教訓,因為美國在1972年之後就規定,以後蘇聯從美國進口糧食,不但要保證每年至少購買600萬美元的糧食,而且如果購買量超過800萬噸,還必須及時向華盛頓如實彙報,登記備案。但是這種嚴密防範並沒有起到什麼作用。蘇聯一方麵通過正式渠道從美國購買了一定量的糧食,另一方麵派代理商從美國糧商在美國的辦事處那裏進行了大量糧食交易,此外,蘇聯還從加拿大、澳大利亞、印度等國進口了所需的各種糧食。這樣一來,在美國還沒有察覺的時候,蘇聯已經基本完成了當年的糧食購買計劃。

到了1977年底,蘇聯領導人宣布農業歉收,當年的產量是幾年來的最低值。但是這時,美國已經沒有什麼操作餘地了,由於大規模購入了所需糧食,蘇聯已經成功地解決了眼前的糧食危機。

雖然蘇聯曾經兩次躲過了美國的“要挾”,成功地購買到了所需的糧食,但是蘇聯的糧食危機並沒有真正得到解決。而且依靠對手來供應糧食,這本身就是一件危險的事,如果美國真的將糧食貿易作為

反製手段,就可能帶來巨大的危機。

03糧食禁運

原美國農業部長約翰·布洛克曾說過:“糧食是一件武器,用法就是把各國係在我們身上,他們就不會搗亂。”進入20世紀80年代後,美蘇關係越來越緊張,正常的貿易往來也帶有越來越濃厚的政治色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