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二章 美蘇貿易戰之糧食大戰(3 / 3)

1980年1月4日,卡特政府為抗議蘇聯武裝入侵和占領阿富汗,宣布對蘇聯采取部分糧食禁運,即隻提供協定中規定的800萬噸,取消了額外增加的1700萬噸額度。“饑餓迫使蘇聯人屈服”,卡特政府企圖以此來迫使蘇聯從阿富汗撤軍。為了達到上述目的,美國還同歐盟、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其他糧食出口國達成攻守聯盟,決定共同采取行動,停止供貨的合同。

這並不是美國第一次用糧食來打貿易戰,我們可以從曆史上找到很多例子。比如1970年阿連德當選智利總統後,美國立即減少了對智利的小麥出口,同時還阻止國際機構向智利貸款,致使智利國內出現動蕩,政局不穩。1973年阿連德總統被推翻以後,美國立即恢複了對智利的糧食出口;1965至1967年美國因不滿印度的農業、人口和彙率政策而中斷實施向印度提供糧食的協議;1973年美國以10萬噸糧食為籌碼,迫使麵臨嚴重糧食危機的埃及政府接受基辛格和平計

劃……總之,糧食禁運和糧食貿易戰遠比我們想象中發生的頻繁,從20世紀50年代到80年代初,全世界共發生10次糧食禁運,其中8次禁運是由美國發起的。

當我們再回頭看時,就會發現美國一直試圖聯合世界主要糧食出口國創建一個國際性壟斷組織,通過操縱糧食價格及出口量,來掌控或打擊目標國家。比如對蘇聯,美國不僅聯合一些國家迫使蘇聯簽署糧食供應長期合同,還曾利用糧食禁運對蘇聯進行製裁。

1979年底,蘇聯入侵阿富汗,美蘇爭霸開始進入高潮,兩國關係再次轉冷。除了在高端技術、農產品、軍事設備、電子、通訊、化工、機械、自動化設備等領域對蘇聯實行禁止貿易、出口配額、中止投資等嚴厲政策以外,美國還對蘇聯進行了糧食禁運,卡特總統仍試圖用“饑餓迫使蘇聯人屈服”。

1980年1月4日,卡特政府宣布對蘇聯實施糧食禁運,中斷1700萬噸糧食貿易的出口合同。但是出乎美國人意料的是,這次的糧食禁運並沒有達成他們想要的效果,反而打擊了美國國內的農場主。這是怎麼回事呢?

我們先說外部。美國雖然拉攏歐盟、澳大利亞等一些國家組成統一陣線,但是這個陣線並不牢固——各國對美國陽奉陰違,在蘇聯開出的高價收購攻勢下,不肯錯過一樁買賣。加拿大、澳大利亞等國都在美國開始糧食禁運後又繼續向蘇聯追加糧食銷售,甚至美國國內的糧商都在通過各自的海外分公司將糧食轉出口到蘇聯。最終,糧食禁運的效力連一年都沒到,統一陣線就在事實上分崩離析。

美國國內的形勢也很不妙。美國本身是糧食出口大國,政府突然宣布禁運,美國農場主種出的糧食賣給誰?各個糧商庫中的糧食又賣給誰?大糧商們已經簽訂了數額巨大的糧食期貨合同,而禁運讓他們如何持有這些合同?對於已經簽訂的合同,糧商與銀行如何處理?總之,在糧食禁運後,美國糧食市場出現了巨大的混亂。

還有一個最直接的後果,卡特總統因為自己的糧食禁運政策在連任競選中敗給了裏根。大選中,裏根猛烈抨擊了卡特政府的糧食製裁政策,他認為糧食禁運對蘇聯這樣的大國根本不起作用,反而嚴重損傷了美國農場主的利益。他還承諾一旦當選就結束糧食禁運。於是,大量美國農民的選票轉向裏根。

1981年4月,裏根入主白宮,幾個月後便宣布解除禁運,終結了這次曆史上最大規模的糧食貿易戰,同時開始了新型對蘇戰略,逐漸對蘇聯實行糧食貿易自由化,加深蘇聯對外部世界的糧食依賴,最終將蘇聯卷入西方的貿易體係中,逼得蘇聯在油價下跌的時代拚命開采石油賺取外彙,以購買糧食,最終大大加速了蘇聯的終結。

1989至1990年全球農業歉收,穀物(尤其是小麥)價格上揚,這讓本來就負擔沉重的蘇聯雪上加霜。負債達670億美元的蘇聯開始無法如期付款給進口糧食的外國供貨商,導致很多糧食進口中斷。在國內,人們為了購買蔗糖、奶油、米、鹽和其他基本食物而在商店前排起了長隊,後來有人描述說:“迫不得已,我們隻好拿強勢貨幣和貸款向外國購買麵包。但我們的信用已經不被信任……鄉下也沒有麵包……我開車在莫斯科四處轉……麵包店不是關門上鎖,就是貨架空

得嚇人。”結果蘇聯的各個共和國紛紛鬧起了獨立,最終造成了社會動亂和蘇聯瓦解。

我們不能說是糧食貿易導致了蘇聯解體,因為還有許多其他因素,但若說蘇聯是在糧食危機中解體則確實是沒有錯的——食品的短缺引起了社會的不滿,並轉化成對政府的否定和不信任。

還要指出的是,貿易戰從來都是雙刃劍,在殺傷別人的時候也會刺痛自己。美蘇糧食貿易戰中,不僅蘇聯利益受損,美國其實也遭受了巨大的經濟和外交損失。從經濟上來說,美國對蘇聯禁運使得國內糧食行業受損明顯;從外交方麵,美國強製要求歐盟、澳大利亞等第三方國家禁止或限製向蘇聯進口則損害了相應第三國的利益,也引起了這部分國家對美國霸權主義的反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