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1年裏根總統入主白宮後,將原本的美蘇貿易戰進一步升級改造,一方麵用“星球大戰”計劃把蘇聯引上與美進行軍備競賽的快車道,從經濟上消耗蘇聯國力;另一方麵則進行了石油貿易戰,使世界石油價格低位運行,切斷蘇聯軍備競賽所需資金來源,徹底拖垮了蘇聯經濟。在這一過程中,美國借助海灣戰爭和蘇聯的解體最終實現了中東石油霸權。
01石油美元
在前一章中,我們談到了美蘇的糧食貿易戰,美國通過貿易戰給蘇聯挖了一個大坑——“石油換糧食”:20世紀80年代蘇聯的主要進口項目就是糧食和食品,蘇聯向資本主義國家出口石油收入的大部分實際上都用於購買穀物和食品,而蘇聯隻能在石油-美元-糧食這樣的循環中輾轉,一旦其中一環出現了問題,就會導致整個貿易鏈條的崩潰。
糧食問題一直是蘇聯的死穴,從20世紀60年代起,不得不依靠大量進口糧食才能滿足國內所需,這樣一來就需要大量的美元。最初,蘇聯曾經被迫用黃金儲備換糧食(1963年曾動用國家三分之一的黃金儲備進口糧食),但是再多的黃金儲備也支撐不了這樣大量長期的糧食進口,幸好1965年蘇聯政府在西西伯利亞陸續發現了大批油田,這些油田石油儲量豐富,多為自噴井,出油量高。更幸運的是,蘇聯還搭上了高油價時代1的快車,油價一再上漲,從每桶不到3
120世紀70年代初期到20世紀80年代,世界油價多次出現飆升,進入高油價時代。
美元暴漲至13美元,蘇聯賣石油賺外彙賺到手軟,國庫一下子充盈起來。讓蘇聯頭疼的問題就這樣解決了——出口石油不但讓蘇聯擁有了進口糧食的充裕資金,而且讓蘇聯有了跟美國爭鬥的底氣,於是也就有了“美蘇爭霸”。
這是屬於蘇聯的輝煌歲月。受到石油紅利的刺激,蘇聯1970至1986年對石油天然氣工業的投入提高了1至2倍,而對西西伯利亞油氣工業每投入1盧布,三年就可以收回30至40盧布的高額利潤。建立在石油美元基礎上的虛假繁榮穩定助長了低效僵化體製的發展,石油大量出口換彙,蘇聯的經濟狀況不用任何改革就得到了改善,還可以大量購買外國先進設備和消費品,居民生活水平也得到了提高。但是石油美元更加助長了蘇聯與美國爭霸的野心,後來有人統計了蘇聯20世紀80年代對第三世界國家提供經濟和軍事援助的驚人數字:每天3500萬美元!全年累計高達128億美元(不包括蘇聯對東歐衛星國的援助)。其中每年援助亞洲的越南35億美元、拉丁美洲的古巴49億美元,尼加拉瓜10億美元、非洲的安哥拉、莫桑比克、埃塞俄比亞30億美元。當時蘇聯大多數人都非常樂觀,他們雖然不會天真地認為石油價格會無限製地上漲,但是普遍認為油價上漲到一定程度後會穩定下來,蘇聯的石油在相當長的時間裏會給他們帶來源源不斷的“美元”,於是全國上下沉浸在一片樂觀的期許中。
但是情況真的這麼樂觀嗎?
首先,在繁榮的石油貿易背後隱藏著一個事實,那就是蘇聯的經濟結構完全是扭曲的,蘇聯的所謂強勢經濟僅靠軍工和石油資源支
撐,輕工業聊勝於無,糧食依賴於進口。於是蘇聯經常會出現這樣滑稽的一幕:一邊是可以稱霸世界的坦克大軍,一邊是等待麵包的饑餓人群,而石油是唯一的救星,解決蘇聯糧食問題的靈丹妙藥。西伯利亞的石油開采企業經常會收到蘇聯部長的電報請求,內容大概是:“急需麵包,計劃外再多開采一些石油吧。”
其次,盡管蘇聯是當時的主要產油國,但並不掌控石油定價權,而世界石油市場的價格又嚴重影響著蘇聯經濟的生存能力——石油價格每桶增加1美元,就意味著克裏姆林宮獲得大約10億美元的外彙,反之石油價格下降則意味著收入減少。嚴重的資源依賴也暗藏著巨大的風險。
美蘇的石油貿易以1970年作為轉捩點。之前,美國是原油淨出口國,而蘇聯原油產量極低,開采技術落後,是一個原油淨進口國。其間,美國利用“巴統”1限製對蘇聯的原油出口及石油設備供給;之後,世界石油危機爆發,蘇聯在此時躍升為世界第一大產油國,而美國卻逐漸轉變為原油淨進口國,於是就形成了前文所說的石油換糧食的常態貿易,而緊張的美蘇關係也因此獲得了一定的緩和。
1全稱是輸出管製統籌委員會,是1949年11月在美國的提議下秘密成立的,因其總部設在巴黎,通常被稱為“巴黎統籌委員會”。這是第二次世界大戰後西方發達工業國家在國際貿易領域中糾集起來的一個非官方的國際機構,其宗旨是限製成員國向社會主義國家出口戰略物資和高新技術。列入禁運清單的有軍事武器裝備、尖端技術產品和稀有物資等三大類上萬種產品。“巴統”有17個成員國:美國、英國、法國、德國、意大利、丹麥、挪威、荷蘭、比利時、盧森堡、葡萄牙、西班牙、加拿大、希臘、土耳其、日本和澳大利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