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十八章 損人不利己的鋼鐵貿易戰(3 / 3)

產品種類又不能滿足國內市場所需,這才導致國外鋼鐵產品大量進入美國市場。然而美國政府不解決這個根本問題,僅僅希望通過限製進口鋼鐵產品來保護自身落後的鋼鐵產業,最終隻能導致鋼鐵工業對政府保護的依賴越來越嚴重,使自己在全球競爭中的地位越來越弱,害人害己。

確實,在美國提高鋼鐵產品關稅後,美國國內的鋼鐵產品價格出現了急劇上漲,鋼鐵行業因此受益。但這隻是一個方麵,事情的另一方麵就比較糟糕了。

首先,提高鋼鐵進口關稅,導致了美國國內相關領域消費成本的提高,特別是在汽車和電機領域。以新奧爾良為例,該市每年的進口交易中,鋼鐵占了45%,鋼材價格上漲對他們來說是糟糕至極的一件事。鋼鐵產品的價格暴漲,也影響到了普通人的生活。有人做過測算,如果關稅增加到40%,對一個普通的美國家庭來說,將意味著他們每年要多花283美元來購買鋼鐵製品。這類描述不禁讓我們想起法國經濟學家巴斯夏的名著《看得見的與看不見的》,其中對貿易保護主義的種種謬論進行了一針見血的幽默駁斥。

其次,鋼鐵產品的高關稅在事實上導致了美國失業率的上升。在2002年,美國鋼鐵工業的工人大概有20萬,而鋼鐵消費行業的就業人數有多少呢?答案是1200萬。當美國政府試圖通過提高進口關稅幫助鋼鐵產業時,每提高20%的關稅,可以挽救9000個鋼鐵工業的就業崗位,然後鋼鐵消費行業將有7.4萬人失去工作,孰多孰少?

最後,貿易戰是一把傷人傷己的雙刃劍,比如在鋼鐵貿易戰中,

其他鋼鐵產品出口國的利益受損,而美國也並沒有因此討到太多好處——由於提高關稅造成的消費成本的提髙,由於歐盟、日本等國的反報複貿易戰導致的出口下降,也對美國剛剛開始複蘇的經濟造成了二次傷害。

一些客觀數據也能證明我們上述的說法:在關稅措施實施的一年多的時間裏,美國的貿易逆差不僅由2002年12月份的3615億美元擴大到2003年12月份的4939億美元,淨出口對GDP的拉動率也由2002年的-0.19下降到2003年的-4.02。

可以說,美國發起的這場鋼鐵貿易戰,結果是雙輸,失大於得。

美國曆史上曾經多次發起貿易戰,而且很多時候美國都沒有占到好處,既然如此,為什麼還要一再這樣做呢?我們發現,貿易戰大多是在美國內部經濟出現了一定問題,比如經濟危機、貧富差距進一步擴大、某一個行業遭遇困境後對國會進行遊說或施壓等,在這些情況下,美國政府就希望通過貿易戰“轉嫁”問題,然後就是痛苦而曲折的貿易戰,損人又不利己。

還有一種觀點也很有意思,叫作“霸權穩定論”,在此跟大家分享一下。霸權穩定論是說,“當美國是世界首屈一指的強權時,就會自然地願意維持開放的國際貿易環境,自身也會采取相當開放的貿易政策。但當美國的霸權開始衰退時,國際貿易環境與美國的貿易政策往往會相互抵觸,而逐漸走向各自為政的保護主義道路。”縱觀美國近些年來發起的貿易戰(冷戰期間貿易戰、與歐盟貿易戰以及近期發起的對中國貿易戰),無不是如此——一旦美國感到自身的霸權衰

弱,就會在經濟問題以及對外貿易上格外有攻擊性。

今天,中國超越日本成為世界第二大經濟體,美國在此時發起了全球貿易戰,如何應對、如何在遏製中繼續發展,也考驗著中國的智慧和實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