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武術的源流
武術的起源可以追溯到原始社會。那時候﹐人類即已開始用棍棒等原始的工具作武器同野獸進行鬥爭﹐一是為了自衛﹐一是為了獵取生活資料﹐後來人們為了互相爭奪財富﹐進而製造了更具有殺傷力的武器。如《山海經大荒北經》就有“蚩尤作兵伐黃帝”的記載。這樣﹐人類通過戰鬥﹐不僅製造了兵器﹐而且逐漸積累了具有一定的攻防格鬥意義的技能。
。2武術的沿革
在殷商時期﹐青銅業發展﹐以車戰為主﹐出現了一些銅製武器﹐如矛﹑戈﹑戟﹑斧﹑鉞﹑刀﹑劍等。同時﹐也出現了這類武器的用法﹐如劈﹑紮﹑刺﹑砍等技術。為了提高戰鬥力﹐這時已有了比賽的形式。如《禮記·王製》所載“凡執技論力﹐適四方﹐裸股肱﹐決射禦”﹐意即較量武藝高低。
春秋戰國時期﹐鐵器出現﹐步騎兵興起﹐為了在步騎戰中發揮作用﹐長柄武器變短﹐短柄武器(特別是劍身)變長﹐這樣﹐武器的內容就更加豐富了﹐武術的技擊性進一步突出﹐同時武術的健身作用也受到重視。這時比試武藝的形式已廣泛出現﹐更加推動了武藝的發展。據《管子?七法》載﹐當時每年有“春秋角試。”據《莊子·人間世》和《荀子·議兵》所載﹐當時比試武藝已非常講究技巧﹐拳術打法有進攻﹑防守﹑反攻﹑佯攻等。
秦時盛行角抵和手搏﹐比賽時有裁判﹐有賽場﹐有一定的服裝。1975年湖北省江陵縣鳳凰山秦墓出土的一件木篦背麵上就彩畫了當時一場比賽的盛況﹕台前有帷幕飄帶﹐台上3個上身****的男子﹐隻穿短褲﹐腰部係帶﹐足穿翹頭鞋﹐2人在比賽﹐1人雙手前伸作裁判。
漢時﹐有了劍舞﹑刀舞﹑雙戟舞﹑鉞舞等。這都說明﹐漢時的武舞已有明顯的技擊性﹐有招法﹐又多以套路的形式出現。漢時是武術大發展的時期﹐已形成了多種技術風格的流派。如《漢書·藝文誌》收入的“兵技巧”類就有13家﹑199篇﹐都是論述“習手足﹐便器械﹐積機關﹐以立攻守之勝”的武術專著。
兩晉南北朝時期﹐戰亂頻繁﹐官僚貴族或耽於宴樂或追求長生不老之術﹐其影響也滲透到社會各階層的生活中﹐如視劍為具有神秘色彩的法器﹐甚至以木劍代刀劍﹐用荒誕無稽的邪說取代練武﹐致使武藝停滯不前。
隋唐五代時期﹐隨著封建社會經濟的發展和繁榮﹐武術重新興起,唐初天罡拳開始流行。
唐朝開始實行武舉製﹐並用考試辦法授與武藝出眾者以相應稱號﹐如“猛殷之士”﹑“矯捷之士”﹑“技術之士”﹑“疾足之士”﹐獲得每個稱號都有具體標準。如“猛殷之士”要“有引五石之弓﹐矢貫五紮﹐戈矛劍戟便於利用……”(《武備誌?太白陰經?選士篇第十六》)。這一通過考試選拔人才的製度﹐促進了社會上的練武活動。這時的唐朝,阿拉伯人開始大量定居於中國大地,衍生出了回族,回族武術開始形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