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刀
亦稱“春秋大刀”。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由刀尖、刀刃、刀背、刀穗、刀盤、刀柄、尾尖等構成。刀身比單刀短,刀柄比單刀長。古時大刀十斤以上,輕重不等,現代演練用大刀為4kg左右。
樸刀
亦稱“雙子帶”、“太平刀”。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形似單刀,刀身比單刀長.刀柄比大刀短。全長約1。3m,重3kg左右。刀身包括尖、背、刀、盤等。刀柄分為前、中、後三段,柄尾有鐵環,稱“響環“。
雙刀
武術雙器械之一。屬古代雙兵器的一種。護手盤呈半圓形,兩刀合攏插入鞘內,合拚成圓、其餘結構同單刀。
劍
武術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之一。由劍身和劍柄組成。劍身包括劍尖、劍刃、劍脊等;劍柄包括格、柄身、劍首等。劍首係短穗,用於短穗劍術;劍首係長德,用於長穗劍術。劍重(包括劍穗):成年男子不輕於0。6kg;成年女子不輕於0。5kg;兒童、少年的劍重不受限製。劍尖觸地、劍身垂直.不加外力自然彎曲時,劍尖以上20cm處至地麵垂直距離不小於10cm。
雙劍
武術雙器械,古代雙兵器之一。護手格有一邊與創身平齊。其餘部位與單劍相同。
匕首
亦稱“短劍“。武術短器械、古代短兵器上一。由大、刃、脊、護手、柄、尾環等構成。長26一33crn。尾環處常係彩綢,一般用於雙匕首演練。
峨嵋刺
武術雙器械、古代雙兵器之一。長約33cm,中間粗,兩頭扁細且尖,呈菱形。一小圓環與刺身中部活動相連。練習時中指穿過圓環。用拇指個斷撥動使其旋轉、主要運動方法有刺、挑、穿、撥等。
棍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用白臘杆製成。大棍長約264cm。齊眉棍長度與練習者眉平齊。分為前段、中段、後段,棍根粗於棍梢。棍中點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徑不得小於如下規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2。15cm;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兒童不受限製。棍中點以上任何部分的直徑不得小於如下規定:成年男子1。80cm;成年女子1。60cm;少年男子160cm;少年女子1。40cm;兒童不受限製。
梢子棍
武術軟器械。古代軟兵器之一。由一根長棍和一根短棍組成。分為大梢子棍和手梢子棍。大梢子棍的長棍相當於練習者的身高,短棍長50cm左右.用鐵環相連。手梢子棍較短小。
三節棍
武術軟器械。古代軟兵器之一。由三節長短相等木質堅硬的棍組成。用鐵環相連。每節棍長約50cm,全長約等於練習者的身高。
拐
武術器械之一。長柄拐屬“長器械”;短柄拐屬“短器械“。長拐亦稱“單拐“.長約133cm。短拐多用於雙器械練習,亦稱“雙拐“,長約70cm。在長木棍的1/3處裝一垂直短木構成單拐演練方法有劈、砸、滾、蹦、支、撲、拍、拿、勾、掛、截等;雙拐演練方法有摟、蓋、轉、擊等。除套路單練外,還可對練。
鐧
武術器械之一。鐧端無尖,鐧柄呈圓柱體,鐧身呈四棱狀,鐧體無節。長約65一80cm。鐧體四麵呈凹狀,稱“凹麵鐧“。多用於雙器械練習。運動方法主要有上磨、中截、下掃、直劈、側撩、絞壓等24法。
槍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由矛演變而成。有大槍、花槍、雙頭槍等、大槍和花槍均隻一個槍頭,雙頭槍的槍杆兩端各一個槍頭。由槍頭、槍纓、槍杆組成。槍杆多用白臘杆製成。槍杆中點以下任何部分的直徑不得小於如下規定:成年男子2。30cm;成年女子和少年男子2。15cm;少年女子2。00cm;兒童不受限製。槍櫻的長度不得短於200mm。
大槍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由槍頭、槍纓、槍身組成,分為槍尖、槍座、庫口、槍纓、槍身、底端六個部位。槍頭呈三菱形,長約39。6cm,重750-1000g。槍纓長16一33cm。槍身長約3。5m。槍杆較粗,手握槍杆時,拇指尖與食指尖相距三指寬。槍杆一般用白獵杆或金屬製成。
雙頭槍
亦稱“兩頭蛇“。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在槍杆兩端各裝一槍頭和槍纓。全長約等於本人身高、多用於雙頭雙槍(雙器械)練習。
鞭
武術器械之一。分軟鞭和硬鞭兩類。軟鞭由鏢頭、握把、若幹鐵節,用圓環連結構成,有七節、九節、十三節之分.通常作“九節鞭“.使用時可長可短。運動方法有輪法、掃法、掛法、纏法、拋法、舞花及地趟鞭等,可以單鞭或雙鞭演練、硬鞭分“竹節鋼鞭“和十三節“水磨鋼鞭“。鞭身上有十餘個方形或圓形疙瘩,鞭長約100cm,鞭頭稍細且尖,亦作握柄。擊法有擋、摔、掉、點、截、盤、掃等。
九節鞭
武術軟器械、古代軟兵器之一。由幾節長9一13cm的細圓金屬棒連接構成。每節之間用數個小鐵環連接。各節中間粗兩頭鋼,第一節為鞭頭,末節為鞭把。鞭彩不超過20cm×15cm,且無任何附加物品。
流星錘
亦稱“飛錘“、“走線錘“。武術軟器械、古代外兵器之一。起源於遠古,由繩索與弧形小錘通過幾個小鐵環相連構成,重約1kg。錘頭與繩交接處縛有彩綢。分單流星與雙流星兩種。單流星繩索長約4。95m,雙流星繩索長約1。65m。主要演練方法有縮、拋、掄等。練時巧妙地將繩索纏繞在練習者頸、胸背、肩肘、手腕、大腿、小腿、腳踝或腰上,抖身放錘,審擊如飛,快如流星,軟中見硬,因而得名。
鉤
武術短器械之一。多用於雙器械練習。包括鉤端、鉤尖、鉤口、鉤脊、鉤自身刃、鉤直身背刃、月牙刃、月牙背刃、月牙尖、鉤寸(橫梗)、鉤柄、鉤鑽、鑽尖等13個部位。其演練方法有鉤、樓、帶、壓、挑、刺、舞花等.即可單練,亦可對練。
叉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叉頭隻有兩股鋒.形似牛角,稱“二股叉“。雙頭有三股鋒,形似“山“字.稱“三股叉“,或“三頭叉“、“三角叉“、“鋼叉“、“馬叉“。三股叉頭的中鋒比兩邊鋒高10一13cm。柄長231一264cm,尾端是瓜錘形。全重2。5kg。另有在叉頭和叉尾裝有鐵片.相擊發聲.柄稍短,稱“飛叉“或“響叉“。練習方法主要有攔、橫、扡挑、崩、滾、搬、搗、搓、掏、貫、拍等。
戟
武術長器械、古代長兵器之一。戟頭由月牙刃、矛頭和橫寸組成。橫寸長約6.6cm,用於連接月牙和矛頭。矛頭略高於月牙刃。截杆由杆身和尾尖組成、戟全長約264cm。若在矛頭兩側裝以同樣大小的月牙刃和橫寸,稱“雙麵戟“,方天畫戟的戟頭長約52cm,柄長約190cm,全長約244cm。又分長柄單戟和短柄雙戟。古代多為青銅製作,後為鐵製。
斧
亦稱“戚“。武術器械之一。短柄斧屬短器械.長柄斧屬長器械。刃寬闊並呈弧形者為“鉞“。短柄斧多用於雙器械練習。斧刃成扇形.斧背成長方形、正方形或鳳尾形。斧背有孔.斧柄穿插其中。頭長約26cm,刃寬約13cm。短柄斧柄長約82cm,長柄斧柄長過人,約264cm。招法有劈、刺、摟、抹、雲、片等。
鈀
武術長器械之一。把頭有鐵製或木身鐵齒兩種,形似“梳“。齒數5、7、9不等。每隔6cm一齒,齒長約16cm。柄長約165cm,與鈀頭垂直相交。擊法有推牽、扁身殺、倒頭打、大斜壓等;防法有對打對揭、直起磕、扁身中攔等。可單練亦可對練。
錘
古稱“椎“。武術器械、古代兵器之一。多用於雙器械練習。分長柄錘和短柄錘。錘形有圓球形、瓜形、人形、八棱形等。輕者5kg,重者數十斤。短柄長約50cm。練法有涮、曳、掛、砸、擂、衝、雲、蓋等。
抓
亦稱“撾“。武術器械之一。由抓頭和抓杆組成屬長器械,若抓頭和繩連結屬軟器械。抓頭形狀似手。手指伸翔,四指屈撓,木杆長200cm,抓頭套接於木杆上。軟器械爪頭前有三指,後一指,指上有節,能屈伸,爪背有環,用約650cm長的繩係於爪環。暗器中稱“飛抓“。
戈
武術器械之一。始見於商代。有直向戈和曲內戈。除作兵器外,還用於禮儀、祭典。作兵器時.戈胡上有孔,可穿皮筋或繩,固定在木柄上。依長度分長、中、短三種。長戈約314cm;中戈約139cm;短戈約91cm、主要擊法有勾掛、紮挑等。
鏟
武術器械之一。最早見於石器時代。石鏟呈長方形或梯形,兩麵磨光呈扁平狀鏟刃。商代後出現青銅鏟.戰國時出現鐵鏟,呈凸弧形,多用於作戰。明代的鏟呈彎月形,月牙朝上,凹部有刃,杆長300cm,杆尾有鋒。主要演練方法有推、壓、拍、支、滾、鏟、截、挑等。可單練和對練。
主要裝備
武術服裝
武術運動員專用服裝。用綢料、緞料或其它布料製成。具有中華民族特色、有不同規格的沿邊、布袢、綢腰帶、板帶、燈籠袖口、燈籠褲腳等。現代武術服裝亦有西式褲、短袖上衣等式樣,或鑲有不同色澤的裝飾品。
散手裁判器材
武術裁判用具、包括:(1)色別牌。由木質圓板和柄組成。圓板直徑20cm。柄長20cm.共需18塊.其中紅色6塊、黑色6炔、紅與黑各半6塊。(2)勸告牌。呈長方形,長15cm.寬5cm,黃色板麵,上寫“勸告“兩字。(3)警告牌。呈長方形,大小同勸告牌.板麵寫“警告“兩宇。(4)放牌架。用於放置色別牌、勸告牌和警告牌。長30cm,高10cm。散手比賽需紅色和黑色放牌架各一個。
散手護具
散手運動員裝備。用於保護身體關鍵部位的安全。包括;(1)護頭。以軟皮革、海綿等材料製成。有保護頭部不受損傷和減輕震蕩的作用。(2)護胸。以軟皮革、人造革、海綿和帆布等材料製成.保護軀幹和抗擊減震。(3)護齒。由乳膠或可塑性塑料製成。比賽或練習時含入口中,用上下牙齒咬住.使牙齒不摩擦或不被擊傷。(4)護襠。以合金鋁、海綿、軟皮革、橡筋等材料製成。用於防護襠部,一般穿入短褲內。(5)護腿。以帆布、硬牛皮條、鬆緊布等材料製成,保護小腿脛骨。(6)拳套。用柔韌細膩光滑的羊皮製成,內襯墊有彈性的羊毛、鬃毛或兔子毛。比賽時,65公斤以下級別運動員配帶的拳套重量為8盎司(226.8g),70公斤以上級別運動員配帶的拳套重量為10盎司(283.5g)。整套護具的顏色必須相同,一般為紅、黑兩色,以利於裁判員識別隊員。
。5武術與易經
中國武術與古典文學,是同根同源的共生關係,是中華傳統文化的雙碧,堪稱雙子星座,同樣輝煌,同樣燦爛。稍加留意,就會發現,中國武術的濫觴,正是中國古典文學的發軔;文事與武備至少在兩三千年以前,就像是一對孿生兄弟攜手而行;舞槍弄棒與吟詩作賦,很早就是被我們先民所看重的文化修養的兩個方麵。曆史中,有無數的武術家本身就是文學家,而許許多多文學作品中也洋溢著武術的風采。這在世界文化史上尚無先例,可以說是中華民族獨有的文化現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