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6年11月,美國發射了“火星全球勘測者”,在繞火星的軌道上研究火星表麵的大氣和磁場的情況。它還向地球發射無線電波,經過火星大氣後到達地球,由此了解火星大氣的溫度、引力和化學組成。1999年1月3日,“火星極地著陸者”發射成功。然而,在飛行了11個月並登陸到火星上以後,就與地麵失去了聯係,宣告了這次航天活動的失敗。此後發射的火星氣候觀測器也遭失敗。2001年,美國又發射了“火星奧德賽”探測器,現已成功抵達火星並成功進入環火星軌道。
歐洲空間局計劃於2003年發射“火星快車”探測器考察火星,這標誌著歐洲空間局在行星探測方麵跨入了新紀元。它將由軌道器和著陸器組成。軌道器上有一個著陸器通信包,用於支持國際上在2003年至2007年間開展的火星探測活動。
木星
美國的“先驅者”10號於1973年12月4日首次掠過木星,並傳回了木星和木衛的照片。它最後在1983年越過海王星軌道後成為飛出太陽係的第一個人造天體。接著“先驅者11號”、“旅行者1號”、“旅行者2號”也相繼飛越木星和木衛。
“先驅者”10號、11號各自攜帶了一塊相同的鍍金鋁板,上麵刻有人類男女的裸像,以及太陽與九大行星位置的示意圖,還指明了它來自太陽係的第三顆行星。“旅行者”1號和2號探測器,則各自帶有一套“地球之聲”的光盤,唱片上有照片、60種語言的問候語、35種各類地球上的聲音和音樂。包括了中國長城和中國人家宴的照片,粵語、廈門話和客家話的問候,和中國古曲“流水”。它們作為地球的名片希望有朝一日能被“外星人”收到。
從“旅行者”拍攝的木星黑夜半球的圖象上可以看到木星上有極光。有趣的是,木衛一上有一座正在噴發的火山,噴發的高度達到30公裏,噴發速度是每秒幾百米到1公裏。“旅行者”飛船還發現了土星有射電輻射,頻率在3千赫到1.2兆赫之間。1986年1月,“旅行者2號”飛船又測出天王星的自轉軸和磁軸有很大的交角。飛船還拍攝了天王星衛星的照片,隨後它又拜訪了海王星,並發回了照片。
“伽利略”號的任務是觀測木星係統,它觀測了木星的大紅斑,還向木星雲層釋放了一個探測器。這個探測器依靠降落傘進入木星大氣,在它被巨大的木星大氣壓力摧毀前向地球傳回了許多寶貴的資料。“伽利略”號對木衛二和木衛四的觀測的結果還顯示這兩個木星衛星的表麵之下可能有液態水海洋。有液態水存在就意味著可能有生命生存,這無疑是一個令人振奮的消息。
美國於1997年10月15日發射了“卡西尼”號飛船,它是第一艘使用核動力電池的飛船。“卡西尼”號的主要任務是探測土星係統,並將向土星最大、最神秘的衛星——土衛六釋放出一個名為“惠更斯”的探測器。土衛六是一個被濃厚的大氣包裹著的星球,其環境與早期的地球有些類似,使用一般觀測手段無法看清它的表麵。“卡西尼”號將於2004年七月抵達土星係。
此外美國宇航局還計劃進行更多的行星探測計劃,以便更多地了解我們生存的太陽係。其中包括向木衛二發射一個探測器,用以探測木衛二隱藏在冰層下的巨大液態水海洋。如果技術成熟,有可能向木衛二表麵釋放一個水下探測器,找尋可能存在的地外生命。
彗星和小行星
宇宙飛船不僅僅用於對太陽係內的大行星及衛星進行近距離觀察。1985-1986年哈雷彗星回歸過程當中,有5艘飛船對它進行了近距離觀測,有許多令人驚奇的發現。例如,哈雷彗星的核並非是人們想象的球狀,而是橢球狀,氣體和塵埃從核的表麵幾個活動區域噴出。歐洲空間局的計劃中,已經或即將開始對7個短周期彗星進行空間探測。它們是“深空1號”(DS1)計劃、“星塵”計劃、“等高線”計劃、“羅塞塔”計劃、“深空4號”(DS4)計劃。其中DS1和DS4計劃是與美國國家宇航局合作的。
於1998年10月發射的“深空1號”飛船,將飛越小行星3352號McAuliffe、火星、以及威爾遜-哈林頓彗星。飛船與彗星將於2000年6月相遇。DS1將以約15公裏/秒的速度距彗核約500公裏處飛過,對彗發、彗核進行觀測。它首次采用了離子發動機。飛船於2010年5月將樣品送回地球。
“星塵”在1999年2月發射,飛向懷爾德-2彗星,並將首次帶回珍貴的彗星樣品。“羅塞塔”將於2003年發射,對Wirtanen彗星及其環境進行長達近兩年的仔細研究。9年之後,飛船與彗星相遇,總重20公斤的儀器將降落在彗星表麵。這些儀器將采掘彗星表麵和近表麵樣品進行研究,並用聲波法探測彗星內部結構,研究周圍等離子體與太陽風相互作用等。
“深空4號”飛船將於2003年4月發射,於2005年12月進入環繞Tempel 1彗星的軌道,並於2006年4月將著陸器送上彗星表麵作實驗。最後,將彗星表麵下不同深度的物質分裝在3個不受外界影響的密封金屬罐內,由著陸器的上半部將樣品送回飛船。飛船於2010年5月將樣品送回地球。
鏈接
空間站
空間站是人類在太空進行各項科學研究活動的重要場所。1971年,前蘇聯發射了第一座空間站“禮炮”1號,由“聯盟”號飛船負責運送宇航員和物資。1986年8月,最後一座“禮炮”7號停止載人飛行。1973年5月14日,美國發射了空間站“天空實驗室”,由“阿波羅”號飛船運送宇航員和物資。1974年天空實驗室封閉停用,並於1979年墜毀。
1986年2月20日,前蘇聯發射了“和平”號空間站。它全長超過13米,重21噸,設計壽命10年,由工作艙、過渡艙、非密封艙三個部分組成,有6個對接口,可與各類飛船、航天飛機對接,並與之組成一個龐大的軌道聯合體。自“和平”號上天以來,宇航員們在它上麵進行了大量的科學研究。還創造了太空長時間飛行的新紀錄。“和平”號超期服役多年後於2001年3月19日墜入太平洋。1983年,歐洲空間局發射了“空間實驗室”,它是一座隨航天飛機一同飛行的空間站。
國際空間站是建造中的新一代空間站。它由美國和俄羅斯牽頭,聯合歐洲空間局11個成員國和日本、加拿大、巴西等16國共同建造運行。空間站從1994年開始分多個步驟建設安裝,至2006年全部建成。建成後空間站將長110米,寬88米,質量超過400噸,將是有史以來規模最龐大、設施最先進的人造天體。可供6至7名宇航員同時在軌工作。
空間望遠鏡
1981年全世界第一顆紅外天文衛星發射升空。而對於天文學上有重要意義的事件是1990年4月25日由美國“發現”號航天飛機送入太空的哈勃空間望遠鏡(HST)。它的目的是探測宇宙深空,了解宇宙起源和各種天體的性質和演化。HST耗資21億美元,對天文學特別是天體物理學的推動是巨大的。在空間放置望遠鏡可以擺脫大氣的幹擾,沒有大氣消光的問題,同時因為沒有大氣,設計的望遠鏡可以達到衍射極限。它的鏡麵不受重力的影響,不會變形,望遠鏡有極高的分辨率。它是人類的千裏眼,探索宇宙奧秘的利器。此後美國和歐空局又相繼發射了“錢德拉”空間X射線望遠鏡和XMM空間天文台等。
太空航天飛機
世界上第一架可重複使用的航天飛機是美國於1981年首次發射成功的。它包括3個部分——--軌道飛行器(航天飛機〉、火箭助推器和外部的燃料箱。每次任務完成以後,隻有主燃料箱無法被重新使用。在航天飛機的下麵,特殊的抗熱瓦片能避免其在進入地球大氣層時引起燃燒。宇航員在彈頭艙裏使用遙控裝置來釋放衛星進入軌道,或重新截獲衛星進行修理。每一個軌道飛行器(航天飛機)都有一個名字。第一架航天飛機取名“進取號”,它是以著名的電視連續劇《星際旅行》中的宇宙飛船來命名的。由於它是為實驗目的而被製造的,所以從未進入太空,隻是被用於一係列的機載試驗——如用波音747把它載到海拔6770米的地方,然後將它釋放,使它通過滑翔安全返回地球。目前,航天飛機的群體中有4個成員:哥倫比亞號、發現號、亞特蘭蒂斯號和奮進號。1986年1月28日,曾使千百萬電視觀眾感到恐慌不安的是另一架航天飛機“挑戰者號”失事。它在被發射升空後不到兩分鍾就發生爆炸, 結果航天飛機徹底被毀,7位機組人員全部遇難。經查,事故原因是火箭助推器的一個密封圈出了故障,導致氣體泄露,接著引起大火。此後,航天飛機的發射被迫中斷了3年,直到安全措施得以改善。
中國的航天事業
中國1964年7月19日,成功發射了一枚生物火箭。1966年10月27日,導彈核武器發射試驗成功。1970年4月24日在酒泉發射了我國第一顆人造地球衛星“東方紅1號”。1975年11月26日,發射了一顆返回式人造衛星。1980年遠程運載火箭發射成功。2年以後,潛艇水下發射運載火箭獲得成功。1984年4月8日,我國第一顆地球靜止軌道試驗通信衛星發射成功。1986年2月1日,我國發射了一顆實用通信廣播衛星。1988年9月7日,中國發射了一顆試驗氣象衛星“風雲1號”。1999年11月20日,在酒泉衛星發射中心用運載火箭成功發射了第一艘“神舟號”試驗飛船。2003年10月15日9:00,中國發射了第一艘載人飛船“神舟5號”,飛船在太空中飛行了21小時,繞地球運行14周後,於16日清晨6:23安全返回地麵。宇航員楊利偉成為第一個乘坐中國人自己的飛船進入太空的中國人。2011年9月29日21時16分3秒,中國將自己的空間站天宮一號發射升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