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四十章《探險記係列(四)》(2)(1 / 3)

與浮冰和冰山博弈——北極探險

400多年前的1512年,英國探險家約翰·戴維斯揭開了北極探險的序幕,但他隻深入到北緯72°12’的地區。時間過去了300多年,挪威探險家南森教授憑借他設計的一艘沒有龍骨、底是半圓形的不怕浮冰擠壓的船——“前進”號,終於在1895年4月和雅爾瑪·約翰森到達了北緯86。14’的地區,這裏離北極點僅有415千米。這是人類19世紀深入到的距北極點最近的地方。20世紀的北極探險有4件大事:

①1906年9月,挪威探險家阿蒙森打通了400多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北極地區的西北航路。

②美國探險家科克和彼利於1908年4月21日和1909年4月6日先後到達北極點。

③1926年,阿蒙森乘飛艇“挪威”號,從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出發,飛越北極上空,到達美國的阿拉斯加海岸,這是人類第一次飛越北極點的上空。

④1978年,日本著名探險家植村直己單身抵達北極。

20世紀北極探險取得長足進展有兩個因素:第一個因素是愛斯基摩人的貢獻。在北極探險中,愛斯基摩人作出了重大貢獻。可以說沒有愛斯基摩人充當向導和獵手——解決探險家的食物,人類征服北極的時間還要推遲若幹年。1908年4月21曰,科克到達北極點時,有2個愛斯基摩人作向導;1909年4月6曰,彼利到達北極點時,有4名愛斯基摩人同行。1881年,美國探險家格裏利少校率領探險隊赴北極探險,26人中有2名愛斯基摩人,1883年,在返回的路上遇到了很大困難,探險隊員全部遇難。導致這一悲劇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2名愛斯基摩人死了,活著的人得不到獵物做食物(狩獵是愛斯基摩人的特長〉。開始時, 他們用海藻、地衣、沙蚤甚至皮帶充饑,但在天寒地凍的北極,沒有肉食,是很難堅持下去的。愛斯基摩人的另一貢獻是他們馴養的愛斯基摩犬和駕馭這些犬的方法。到今天為止,任何一個探險家無論在北極或南極探險,一定要帶上數十頭甚至上百頭愛斯基摩犬。第二個因素是 破冰船、飛艇和核潛艇的使用。北極和南極不同,北極不是大陸而是海洋——北冰洋。北冰洋中的浮冰和冰山無數,這是北極探險的最大障礙。為了保證北極探險的安全,人們在20世紀初製造了破冰船。破冰船的船身由堅固的鋼板製成,船頭高高抬起。遇到海冰阻擋時,船的前半部可以爬到冰麵上,把冰層壓碎,從而隨著船的前進,幵辟出一條水路來。破冰船的出現,為北極探險揭幵了新的篇章。

1914年到1915年,俄國人維利基茨基利用兩艘破冰船,幵辟了“北冰洋航線”,即從俄國 東南部向北穿過白令海峽,沿亞洲北部海岸西行,到達俄國西部。飛艇是20世紀 20年代北極探險使用的主要工具。它是一種飛行工具,但沒有翼,利用裝著氫氣或氨氣的氣囊所產生的浮力上升,靠螺旋漿推動前進,飛行速度比飛機慢。20世紀50年代後,人類開始使用核潛艇到北極探險。1958年8月3日,美國核潛艇“鸚鵡螺”號從北極的大浮冰群下穿過。它的姐妹艇“鰩”號於8月12日在北極海域浮出水麵。1977年8月17日,前蘇聯原子破冰船“北極”號抵達北極。20世紀初人類抵達北極點後,由於北極點周圍是北冰洋,因此無法像在南 極點周圍一樣建立常年的科學考察站。於是,位於北極圈以北的陸地就成為人類認識北極、研究北極的基地。科學家們常年堅守在這些自然條件極為嚴酷的地方,為人類開發北極、利用北極資源進行艱苦的研究工作。另外,在1937年,前蘇聯在北極建立了第一個北極漂浮觀測站,即建立在浮冰上的觀測站。

北冰洋東北航道的開拓者諾登舍爾德

諾登舍爾德是19世紀的科學家、探險家,他作為北冰洋東北航道的幵拓者而馳名全球。

諾登舍爾德於1832年11月18曰出生在芬蘭赫爾辛基。17歲入大學,23歲得到博士學位。由於反對沙皇俄國奴役芬蘭,1856年被政府宣布永遠驅逐出境,移居瑞典。他在從事礦物研究之餘,對北極探險活動有著極大的興趣。

16世紀初,瓦斯特·達伽馬開拓了從歐洲繞過好望角通往印度的航道,麥哲倫又幵通,從歐洲駛往大西洋,穿越麥哲倫海峽,橫渡太平洋前往亞洲的航道。這兩條航線的開辟,給東西方之間的貿易活動帶來很大的便利。但是,這兩條航道行程都很遠,因為它們必須繞過非洲和美洲的南端大彎道。那麼,能否找到一條從歐洲通注亞洲的更近些的航道呢?當時,有的地理學家作出一個大膽假想:沿亞歐大陸北岸走,開辟一條“東北航道”。這一設想,對於那些立誌尋找新航線的探險家,無疑是極大的誘惑,一代又一代的探險家都把目光投向北極,踏上去北冰洋開辟新航路的征途。從1553年,英國航海家休威洛比和理查德·德勒率領一支由3艘船組成的探險隊從倫敦起航開始,到16世紀末巴倫支和納伊為首的荷蘭探險家先後進行的3次可歌可泣的探險,以及由俄國探險家契察果夫率領的北極考察船企圖通過北冰洋駛向東方的嚐試,他們雖然都失敗了,但它畢竟為後來的探險家們提供了北冰洋航行的寶貴經驗。

19世紀下半葉,西歐又掀起了北極探險熱,各國航海家們先後駕船駛入喀拉海域。瑞典富商奧斯卡·迪克森從商業的角度考慮開拓東北航道可能帶來的利潤,他主動出資裝備了一艘大型帆船,聘請諾登舍爾德為首的科學考察組開赴北方海域。1875年,諾登舍爾德順利地穿過喀拉海,繞過亞馬爾半島,抵達東經80‘20‘、北緯7530’處。8月中旬,他們到達葉尼塞灣入口處的一個小島附近,並發現對岸有一優良港口,諾登舍爾德就以瑞典富商的姓氏將它們分別命名為迪克森島和迪克森(港〉。盡管此行順利,但在遼闊的北冰洋中帆船的速度太不盡人意。1876年,諾登舍爾德利用俄國黃金商西比利亞科夫提供的資金租賃了一艘以蒸汽為動力的船隻,重新組建了一支探險隊。1878年7月4日,他率“維加”號蒸汽船和“勒拿”號帆船,從瑞典哥德堡啟航,進入巴倫支海後直駛東方。在這從無前人航行的處女航道上,諾登舍爾德小心翼翼地東行,穿過水下淺灘和無名氏島群,記錄下大霧迷天、浮冰漂流等自然現象,於8月下旬繞過亞洲最北角——切留斯金角,沿泰梅爾半島東南行駛,到達勒拿河河口。在東經162。附近的海麵上繞過一座巨大的冰山,一帆風順地航行在東西伯利亞海,穿過德朗海峽,駛進楚可奇海。9月28曰,氣溫驟然下降,“維加\"號被凍結在離白令海峽的傑日尼奧夫海角隻有200餘公裏的科柳欽灣附近的海麵上動彈不得。麵對一片茫茫的堅冰,諾登舍爾德一籌莫展,隻能忍受著呼嘯的北風、漫漫的冬夜和死一樣寂靜的煎熬,等待9個月之後夏季的到來。

1879年7月18曰,被封凍了10個月的海麵開始解凍,水手們歡欣雀躍,張帆啟錨,完好無損的“維加”號開足馬力向白令海峽急駛。當船過白令海峽時,船上禮炮齊鳴,以紀念人類首次打通北冰洋東北航道這一難忘的曰子。然後諾登舍爾德取道日本橫濱、中國廣州、錫蘭,穿過蘇伊士運河、直布羅陀海峽,於1880年4月返回瑞典。斯德哥爾摩市民連續數周為他舉行慶功會,國王奧斯卡封他為男爵,俄國彼得堡科學院授予他國外通訊院士,他的著作被譯為多國語言,廣為傳播。不少國家以諾登舍爾德的姓氏作為地名命名,有位於喀拉海東南的諾登舍爾德群島,加拿大有諾登舍爾德河,挪威有諾登舍爾德半島。更引人注目的是,人們把位於泰梅爾半島與新西伯利亞群島之間的廣闊海域命名為諾登舍爾德海(今拉普捷夫海〉。

北冰洋西北航道的開拓者阿蒙森

挪威探險家阿蒙森因打通通往北極的西北航道並兩次飛越北極而對北極探險作出了傑出貢獻。

北極地區是一片冰雪茫茫的北冰洋,要到達北極必須要幵辟航道。1878年7月21日至1879年7月20日,瑞典探險家諾登塞爾德用整整1年的時間打通了沿歐亞大陸北岸的北冰洋東北航道,被人稱為“北極寵兒”。但北冰洋的西北航道到19世紀末一直未打通。

1903年6月,阿蒙森率領一支6人組成的小型探險隊,乘坐47噸的單桅帆船從挪威出發。他們橫越北大西洋後,沿格陵蘭海岸向北,經巴芬灣進入蘭幵斯特海峽,繞幵北美大陸北部的無數島嶼,曆時3年多,於1906年9月經白令海峽,駛抵美國的舊金山。至此,400多年來人們夢寐以求的北冰洋西北航路被打通了。

直到今天,北冰洋的西北航線由於冰山和浮冰多,地形複雜,航道狹窄,沒有被大量使用。但阿蒙森幵辟了西北航線後,北冰洋的航線就沒有禁區了。

1925年5月21日,阿蒙森帶領5名隊員,分乘2架“杜尼爾”式飛機,從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向北極飛去。

飛機很快消失在北方的天空,不久就和地麵失去了聯係。人們都以為阿蒙森他們葬身在冰雪之中了。沒想到幾天以後,一架飛機又飛回了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從機艙裏走出6個精疲力竭的探險者,正是阿蒙森和他的隊員。原來,飛機起飛後,中途迷失了方向。這時飛機的燃料油已消耗過半,隻好被迫降落在北緯88°、西經10°20’的地方。一架降在雪地上,另一架降在冰湖上。四周全是冰山,要重新起飛必須給飛機開辟一條起飛的跑道。6個探險者為了生還,赤手空拳地幹了起來。經過20多天的努力,他們奇跡般地搬掉了約500噸的積雪,幵辟了一條起飛跑道,6人乘坐一架飛機安全返回。

阿蒙森是一個意誌堅強的探險家,這次失敗反而更堅定了他飛越北極的信心。1926年,阿蒙森和意大利的諾比烈及美國的埃斯烏塞乘坐“挪威”號飛艇又一次飛向北極。他們和嚴寒、大風、濃霧、冰雪搏鬥了70個小時,飛行3200千米,終於越過北極點,在北美阿拉斯加的小城泰勒著陸,從而開辟了從大西洋到太平洋的最短的空中通道,這也是人類第一次飛越北極點的上空。

這次飛行的成功還有一個重要的因素——依賴先進的科技成果,他們在飛行中應用了無線電報和航空羅盤等先進的儀器。

1928年,意大利探險家諾比烈率領一支16人的考察隊,準備對北極的地磁、重力、海深等進行科學考察與研究。他們乘坐一艘龐大的“意大利”號飛艇,於5月24日到達北極上空,不巧碰上大風,飛艇徘徊了近2個小時無法著陸。濃霧和大風使飛艇迷失了方向。更嚴重的是,飛艇的外殼幵始結冰,越積越厚,最終導致飛艇撞到一座冰峰上。10個人摔到了冰地上,受傷的飛艇帶著6人向東飄去,消失在濃霧之中。摔到地麵的10個人中,1名機械師被發動機壓死,艇長諾比烈和駕駛員受了重傷。他們立刻用改裝的無線電台發出呼救信號。直到第9天,蘇聯西北部阿爾罕格爾斯克林區的中學生什米特,用自製的無線電台收到了探險隊的呼救信號。什米特馬上用加急電報向莫斯科報告了這個消息。消息立刻傳遍了全世界。阿蒙森這位昔日諾比烈的戰友,亳不猶豫地駕機去營救。但這一去便永遠沒再回來。幾個月後,人們在挪威西北部發現了阿蒙森乘坐的飛機的殘骸,卻無法找到阿蒙森的遺體。阿蒙森把生命獻給了偉大的極地探險事業。

最後要說一下,諾比烈等9名探險隊員,被好幾個國家派出的救援船隻和飛機救了出來。

第一個證明北極是海洋的探險家南森

1896年6月17曰,乘狗拉雪橇正在荒無人煙的弗朗斯·約瑟夫島考察的英國探險隊隊長弗雷德裏克·傑克遜,突然看見一個衣衫襤褸、渾身肮髒、滿頭長發、操著一口熟練英語,似人非人的家夥,從一座冰丘後麵邊喊邊朝他蹣跚地走來。當時他著實地吃了一驚,以為遇到什麼怪物了。過了好一陣子,他才夢般地認出站在眼前的是個人,而且是他幾年前在英國見過的人類首次穿越格陵蘭冰蓋的那個青年——當時著名的挪威探險家弗裏德喬夫·南森。

南森怎麼會落難到這步田地呢?原來,南森於1888年8?9月乘狗拉雪橇橫穿格陵蘭冰蓋回來後,一條新聞使他頓幵茅塞。該新聞說,人們從格陵蘭島東岸打撈了一些船的殘骸,經鑒定,它是7年前即1881年在西伯利亞東海岸外被冰撞毀的美國船“珍妮”號。南森想,既然西伯利亞東岸遇難的船隻能在若幹年後漂流到格陵蘭東岸,那就說明北極冰層下一定是未凍結的海洋,而且這個海洋還存在一股海流,它從西伯利亞東岸穿過北極點,流向格陵蘭東岸。於是,一個大膽的奇想在南森的腦子裏產生了,他計劃把船封凍在浮冰裏,讓它隨冰漂流到北極點,最後抵達格陵蘭島東岸。

南森的這一創舉令許多探險家費解,有的說“太冒險,他不可能活著回來”,甚至說他“瘋了”。但這些都沒有動搖南森隨冰漂流的決心。為了使探險船不致被浮冰擠壓撞毀,南森特地設計製造了一艘長38米,雙尾,三桅縱帆,無龍骨,底呈半圓形,外包鐵皮加固的探險船,它可載12人及夠用5年的燃油和食品,取名“弗拉姆”號。1893年6月24日,南森率隊乘“弗拉姆”號從奧斯陸啟航,穿過尤戈爾海峽,駛人喀拉海,繞過亞馬爾半島,徑直駛向切留斯金角。8月18日,在右舷發現2個島,他用船長和船員的名字分別命名為斯弗德魯普島和斯科特·岡塞納群島。8月29曰,又發現許多大大小小的一群島鏈,南森把它命名為諾登舍爾德群島。然而,向東行進的航道很快被海冰擋住,“弗拉姆”號在大雪紛飛和濃霧彌漫的海麵上迷失了方向,在浮冰中一直漂移到9月7日。

1893年9月21日,“弗拉姆“號被冰封在北緯78.30’、東經133.31’的海麵上。從此,開始了南森的漂流計劃。盡管他們與風雪為伍,同黑暗相伴,生活單調乏味,但在聖誕節這天,他們圍坐在船艙裏,吃著魚布丁、烤鹿肉,喝著美味的果酒,談笑風生。當有人拉起小提琴時,南森高興地同夥伴們跳起舞來。在漂流過程中,船上人員不斷觀測天氣、測定船位和漂流方向。到聖誕節這天,船漂流了75公裏,但不是向格陵蘭而是向阿拉斯加方向。直到1894年1月,船才漂向格陵蘭島。南森發現,漂流的方向與風向不一致,而是與風向成20。?40。的夾角,這表明,海裏有一股海流在起作用。到1894年底,“弗拉姆”號漂流到北緯83.24’海區,可是在以後幾個月裏,卻再也不向北極點漂移了。這一重大發現確使南森興奮不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