至此,南森隻好另想辦法向北極點進軍。1895年3月14口,他帶領2人離幵“弗拉姆”號,乘狗拉雪撬涉冰前進。行至北緯86。41’時,遇到一片無法通過的幵闊水域擋住了去路,隻得回到船上。南森雖然沒有到達北極點,但卻創下了北進的最高紀錄,第一次證實北極是一片海洋。1895年8月,南森和約翰遜一起乘小艇航行到法蘭士約瑟夫地的西部島群,以便從那裏前往斯匹次卑爾根群島。但由於長期艱難跋涉,兩人都疲憊不堪,隻得在傑克遜島上過冬。在這個冰海雪原的孤島上,他倆在洞穴藏身,以獵取海豹為生,過著原始人的生活。直到1896年6月17曰,南森在約瑟夫島與英國探險隊隊長傑克遜相遇才得救。
1896年8月13日,南森搭乘“溫德華”號船回到挪威。
盡管他的漂流計劃未能全部實現,但他的名字和他在探險中的重大發現立刻傳遍了全世界,他的著作也很快被翻譯成多種文字,迄今仍在一版再版。出乎意料的是,時隔10天,南森的“弗拉姆\"號也於8月22曰回到挪威。在3年多的漫長漂流和航行中,南森率領的探險隊盡管曆盡艱辛,但竟無一人損失,這在航海史上是個奇跡。
第一個到達北極點的探險家皮爾裏
1856年,皮爾裏出生於美國賓夕法尼亞州的一個富裕家庭裏。上大學期間,他勤奮好學,成績優異,並擅長體育活動。畢業後,他以工程師身份加入美國海軍,步入探險生涯。
1886年,皮爾裏首次赴格陵蘭探險,穿過160多公裏的冰蓋,登上高達2100多米的雪山冰峰,使他第一次嚐到了探險的苦與樂。1891、1895年,他又兩次去格陵蘭探險。通過在格陵蘭的長期生活,皮爾裏不僅獲得了豐富的經驗,而且認識到冬季去北極點要比夏季更好些。1898年,他在第四次赴格陵蘭探險途中,因嚴重凍傷不得不切除8個腳趾,毎隻腳隻保留1個腳趾。一個月後,在傷口未愈的情況下,他忍痛拄著拐杖,以驚人的毅力,完成了遠距離行走,並測繪了格陵蘭北部漫長的海岸線,精心觀察了海麵冰的運動狀況。這次探險,他滿載而歸。
在家的日子裏,親朋好友絡繹不絕地來看望他,“皮爾裏北極俱樂部”給他高度的評價和讚揚。他自己也無時無刻不在沉思:“難道我永遠不能走路了嗎?如果成了殘廢怎麼辦?”最後,他在居住的小屋牆上用拉丁文寫道:“不達目的,誓不罷休!”
1905年,時年49歲的皮爾裏不顧夫人和長女的苦苦哀求,在“皮爾裏北極俱樂部”和 海軍部的大力支持下,決心向北極點進軍,實現他幾十年來的夙願。7月6曰,他乘“羅斯 福”號船從紐約港啟航,穿過史密斯海峽,到達了越冬基地。1906年4月29日,由基地向北極點進發的皮爾裏探險隊,抵達北緯87。06’處,離北極點隻有320公裏了,但因與支援隊失去了聯係,隻得返回基地。
1908年6月6日,皮爾裏再次踏上北極點的征程。翌年2月28日,皮爾裏向北極點的衝刺開始了。3月11曰到達北緯85。23’處,4月1曰到達離北極點240公裏處,在,此,皮爾裏和4名同伴,帶著5副雪橇,挑選了40隻愛斯基摩狗,向北極點突擊。由於天公作美,進展順利,於1909年4月6曰勝利抵達北極點。皮爾裏在曰記中興奮地寫道:“我終於到達北極點!三百多年來探險家競爭的光輝目標,我23年來的夢想終於實現了。我實在沒有想到,北極點竟是如此單調、平常的地方……”
皮爾裏在北極點設營,進行了一係列的測量和觀察,他在2個地方、3個不同方位、4個不同時間,共測量了13次北極點的位置,最後充分證實他們確已到達了北極點,才於4月7日放心地離開。
皮爾裏回國後被授予“北極英雄”稱號。他的晚年是在國家為他購置的一座小島上度過的。1920年2月,皮爾裏死於貧血症,安葬於阿林頓民族公墓。
默默無聞的英雄庫克
雷德裏克·庫克到達北極點的時間要比皮爾裏早將近—年。可是,官方卻把登上北極點的桂冠陰差陽錯地戴在了皮爾裏頭上。庫克沒有得到應有的獎賞。不公正的待遇,令公眾對庫克同情和支持,人們稱他是一個默默無聞的英雄。
1865年,庫克出生在紐約一個貧苦家庭裏,自學成醫的他,26歲那年,偶然從報紙上看到皮爾裏準備去北極探險的消息,消息立刻引起了他的極大興趣,並產生了要當北極探險家的念頭。不久,他真的成了皮爾裏探險隊的一員,這可以說是他一生中的轉折點。
1893?1906年期間,庫克曾親自組織了兩次格陵蘭探險,又在比利時南極探險隊當過兩年醫生,還隨皮爾裏進行了一次格陵蘭探險。他曾兩次攀登阿拉斯加的最高峰——麥金利峰,並於1906年獲得成功。
1907年,庫克在格陵蘭西岸探險時,被千裏冰封的迷人景色所陶醉,從而牢固地形成了攻克北極點的決心。他和一名德國青年魯道夫·弗蘭克留了下來,準備從此完成北極點之行。在整個冬季的曰子裏,他是和愛斯基摩人一起度過的。他虛心好學,很快掌握了愛斯基摩人傳授的諸如狩獵、駕狗拉雪橇、縫製獸皮衣、吃凍肉等技能,除體力不及他們外,他幾乎成了一個地道的愛斯基摩人。
1908年1月19日,庫克率領弗蘭克和9名愛斯基摩人,滿載著凍肉等食品的10副雪橇,由103隻狗拉著,開始向北極點行動。由於天氣太冷,氣溫有時下降到零下64度,一個月後,他們走了640公裏,在阿克塞爾海伯格島最北端的托馬斯·哈伯德角紮營。在此建立了3個食品倉庫,以備返回時用。弗蘭克和7名愛斯基摩人就此返回,庫克帶領2名年僅20歲的愛斯基摩青年,精選出20隻好狗,繼續向北極點挺進。
一路上,他們戰勝了颶風的襲擊,在距北極點160公裏處掩埋了一名愛斯基摩青年的遺體,庫克自己也掉入海中差點兒喪命。接近北極點了,他們的影子逐漸變短,最後整天絲亳不變。愛斯基摩青年感到莫名其妙,而庫克卻興高采烈,對他說:“我們到北極點了。”時間是1908年4月21曰。他不顧一路艱難跋涉的疲勞,在曰記中髙興地寫道:“我那激動的心弦,似乎迸發出銀鈴般的頗音。”他在北極點上度過了一生中最幸福的兩天。他詳細測量了北極點的精確位置,精心繪製了地形圖,然後,插上美國國旗。接下去,最重要的是趕快回去,向世界宣告這一振奮人心的喜訊。
返回途中,庫克在浮冰上漂流,穿過令人心驚膽戰的瓊斯海峽,經曆了100多天以吃海象肉為生的冰上生活,直到1909年4月18曰,他們才回到營地,曆時一年零三個月。朋友們為庫克的巨大成功而歡呼慶賀。而這時的皮爾裏才剛剛離幵北極點12天,他發電報回國報道喜訊的時間也比庫克晚了5天,但皮爾裏有裝備精良的“羅斯福”號,能很快回到美國。庫克隻好把繪製的地圖托來訪的美國運動員哈裏惠特尼搭“羅斯福”號帶回美國。但皮爾裏不懷好意的提出,惠特尼可以上船,圖必須交他“保管”。後來,庫克的地圖就神秘地失蹤了。到了美國,一場誰屬第一的論戰迅速展幵。結果,桂冠被皮爾裏摘取。庫克氣得肺都要炸了。盡管庫克沒有討回公道,但他創下的輝煌紀錄是誰也抹煞不了的。
騎車獨闖北極的勇士特拉溫
孤身一人,騎車闖北極,是極艱險極難辦到的事。早在30年代初,蘇聯電氣技師格列布·特拉溫就以難以令人置信的精神,騎自行車成功地從西到東橫穿了蘇聯的北極地區。這一壯舉,為北極探險史留下了光輝的一頁。
特拉溫在童年時代就非常崇敬英雄人物,立誌要當—名探險家。為了實現騎車獨闖北極的理想,他足足準備了5年時間。先是利用在軍隊服役的時間攻讀地理學、大地測量學、動物學、植物學等課程,還學會了鉗工。一句話,凡是闖北極冰原用得著的知識和技能他都學。複員後,他到堪察加半島參加電站建設,處處有意磨煉自己。不管春夏秋冬,酷署嚴寒,他都騎車在崎嶇的山間小道上,穿越漫無盡頭的森林,橫渡湍急的河流,頑強地進行適應性訓練,累計行程達數千公裏。不久他就踏上了獨闖北極的征途,目標是位於蘇聯東北部的楚科奇海。 特拉溫首先到達蘇聯西北部的摩爾受斯克,於1930年早春季節來到新地島海岸以西冰原,幵始了全程中最艱險的路程。剌骨的寒風使他寸步難行,車騎不動隻能扛著走。最難的是在冰原上過夜宿營,他得先用斧頭把堅冰砍成塊塊冰磚,壘成一道擋風的冰牆,再把周圍鬆軟的雪扒在一起當被褥,然後躺下。有一次,他從睡夢中醒來,感到整個身子都不能動彈,原來是身上的雪被冰縫裏冒出來的海水浸濕了,連人帶雪凍在一起。幸好冰結得不厚,他慢慢活動開凍得麻木的雙手,然後掏出刀子,敲掉身體兩側的冰,再剝落掉雙腿和靴子上的冰雪,這才緩慢地站起來。不知走了多久,他來到一頂圓錐形的獸皮帳篷前,一位茨岡人用雪幫他揉凍僵了的身體。他剛覺得渾身有點暖和,雙腳卻又痛得鑽心,不久腳趾由紅腫變成黑紫色。這是可怕的壞疽病,若不切除,生命就有危險。於是,他橫下一條心,忍痛為自己做了腳趾切除手術。
傷口未愈,特拉溫就上路了。1930年7月,他來到瓦加奇島,遇到了由著名探險家尼古拉·葉夫根諾夫率領的商船隊。商船隊為他召幵了一個別開生麵的記者招待會,特拉溫講述了他騎車闖北極以及去楚科奇海的打算。盡管許多人說再往前走困難更大,目標難以實現,勸他到此為止,懸崖勒馬。但特拉溫癡心不改,又繼續趕路了。
特拉溫有時也不得不乘坐鹿拉雪橇或狗拉雪橇,有時隻好坐在浮冰上漂流,有時以步代車,成了車“騎”人。如遇很深的積雪,他隻好穿上滑雪板,把車放在特製的雪橇上拖著前進。1930年10月底,特拉溫騎車來到泰梅爾半島上最大的一條河——皮亞西納河畔。薄冰剛剛封了河麵,不很結實,冰麵很滑,他竭力把車騎得飛快,結果掉入河中。幸好自行車摔在冰麵上,他在冰水中手抓腳踹往冰麵上爬,經多次反複才爬上了冰麵,拖著自行車繼續前進,來到一處安全地帶。這時,他突然發現一堆蓋著雪的鹿肉和鹿皮,顯然這是茨岡人的獵物,他一頭鑽進鹿皮裏,體內的熱氣逐漸融化了結冰的衣物,又吃了些凍肉,就呼呼大睡了。次曰淩晨,他隨茨岡人到他們的居住地休息了幾天。
1931年春天,他終於完成了北極探險計劃,結束了為時一年多的曆險生活。在整個旅程中,最令他興奮的事,莫過於越來越接近目標。不論條件如何艱苦,他總是提醒自己不能動搖,要不斷進取。當有人問他對這次隻身闖北極有沒有後悔過,他不假思索地回答:“沒有,絕對沒有!”
獻身巴倫支海的巴倫支
在歐洲北岸同俄羅斯的新地島、瓦加奇島、法蘭士約瑟夫地群島、挪威的斯匹次卑爾根群島和熊島之間,有一麵積約140.5萬平方公裏的海域,名叫巴倫支海。這就是荷蘭航海家威廉·巴倫支於1596?1597年航行並獻身的地方。
16世紀末,荷蘭人為尋找一條從挪威、莫斯科王國的北側到達中國的海上通道,即所謂東北航道,於1594年6月派出由4艘船組成的探險隊,前往北極海域探險。巴倫支是第一艘探險船的指揮者。
在基利金島附近,探險隊兵分兩路,一路朝正東方向挺進,一路由巴倫支率兩艘船向東北航行,到達新地島,巴倫支發現了阿德米拉爾捷伊斯特沃島和十字架島,並在這個海區第一次看到了海豹的棲息地和北極白熊。巴倫支一直航行到北緯77°15’,創造了北進的最髙紀錄,成為西歐第一個到達最北的航海家。當4艘船在馬特維耶夫島附近會合時,除巴倫支的發現外,其他別無所獲。
1594年8月,探險隊全部回到荷蘭,受到人們的隆重歡迎。隨後,荷蘭政府在探險成績的鼓舞下,又立即組織了規模更大的第二次北極探險。探險隊由7艘船組成,伊納任指揮,捷特卡列斯任副指揮,巴倫支擔任主舵手兼一船船長。途中,由於未采納巴倫支的建議,這次探險以沒有任何發現而告終。
1596年五六月間,阿姆斯特丹市參議員組織了由兩艘船組成的探險隊第三次探險北極,巴倫支聞訊趕來,自願擔任蓋姆斯克爾船長的領航員。7月17日,蓋姆斯克爾采納了巴倫支的建議,向東尋找東北航道,接近新地島後再向北航行。由於冰塊阻攔,至8月19日才抵達新地島東北海角,他們被迫在新地島北岸一個“冰港”越冬。這是西歐人在北極地區的第一個越冬站。他們從船上卸下武器、生活用品、風帆和航海儀器,建成能遮風避雪的小房,又用木板在小房四周圍築起一道圍牆。房內安好爐子,裝上煙囪。但於缺乏蔬菜和營養,全船17人幾乎都得了壞血症,在冬天裏已有兩人死去,春季又有兩人病入膏肓,巴倫支是其中之一。1597年5月中旬,他們企圖修複在越冬期間被冰塊撞壞了的船隻,結果毫無希望,隻好乘兩艘小艇逃生。臨行前,巴倫支把這次航行及越冬的情況寫成報告,放在那座小屋的灶房。然後,人們把重病在身的巴倫支抬到艇上,但天公不作美,啟航後就遇上了翻滾的海浪,他們拚搏了6天才繞過“冰港”外的海角駛入平靜的海麵。巴倫支的病情曰見嚴重,5月26日,他吃力地對船員說:“我想我也活不了多久了。”他拿出地圖,仔細看了看,有氣無力地對水手德·菲爾說:“親愛的,請給我一口水。”喝完後,巴倫支就停止了呼吸。德·菲爾在日記中寫道:“威廉·巴倫支的逝世給我們帶來了極大的痛苦,我們每個人都悲痛欲絕,因為他是我們的主要領導人,同時又是我們不可少的領航員、朋友和夥伴。”水手們把巴倫支的遺體放入大海,讓他魂歸浩瀚的北冰洋。19世紀中葉,人們為了紀念巴倫支在北極探險中建立的功績,就把他葬身的大海命名為巴倫支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