雖然倪光南很早便提出了聯想式漢字輸入的方法,但最終落地整個過程曆經了近10年時間。在這些年中,除了提出聯想式漢字輸入方法外,倪光南用了不少時間去研製人機交互漢字顯示技術。
這也就是前麵提到的“111漢字信息試驗係統”和“手寫文字識別機”。倪光南將這兩個項目放在一起進行研究,共享技術和設備。
當時,“手寫文字識別機”的硬件設備基本上包含了“111漢字信息處理實驗係統”的硬件設備。“手寫文字識別機”主要包括“自適應飛點掃描器”和“文字識別監視器”等硬件,而“111漢字信息處理實驗係統”的主要硬件則是人機交互漢字顯示器。
這樣,當“111漢字信息處理實驗係統”在工作時可以用來顯示和輸入漢字,而當“手寫文字識別機”在工作時,則可以作為文字識別監視器和修訂手段。這兩個設備可以共用控製器,這樣一來,兩項研究不僅可以節省設備,同時還能夠縮短研製周期。
整個項目可以分為9個部分,即控製器研製、設備接口研製、機械設計研製、人機交互漢字顯示器研製、漢字係統軟件研製、對話輸入法詞典和聯想詞典編製、漢字打印機研製、飛點掃描器研製、識別機軟件研製。
當時111機的人機交互漢字顯示器的控製器邏輯基本上是“SK-1光筆圖形顯示器”控製器邏輯的移植,隻是將“三維坐標變換器”簡化成了“二維坐標變換器”,同時還修改了其與主機的接口。
在這9個部分工作中,倪光南參與了其中6個部分的工作,同時他還主持了全部硬件、軟件的研製和上機實驗。
倪光南最初提出的聯想式漢字輸入法采用的是“從字到詞”的方式,就是輸入一個漢字,然後計算機會提供一組聯想詞,供使用者去選擇。比如輸入“中”字後,後麵會出現“國、文、心、華”等聯想字,同時還會出現“華民族、華人民共和國、心思想”等聯想詞。
在這種情況下,選擇一次就可以輸入多個漢字組成的詞,比如通過輸入“中”,選擇最後一項就可以再輸入“華人民共和國”。這種聯想是單詞的,也就是從一個漢字到一個詞,然後再輸入一個漢字,再聯想到一個詞。
但如果按照這樣的構想來進行,聯想式漢字輸入法就會占用較多存儲空間。因此在後續研究中,倪光南和同事們又進一步完善了聯想式漢字輸入法。
第五節 訪學加拿大
在研發“111漢字信息處理實驗係統”過程中,竺乃剛負責編製聯想詞典。為了節約聯想詞典的存儲空間,他提出了使用“從字到字”的方式進行聯想輸入,也就是在輸入一個漢字之後,由計算機提供一組聯想字讓人選擇,這樣聯想字會形成一個鏈,從而達到“從字到詞”的效果。
倪光南接受了竺乃剛的建議,用軟件控製開關,這樣就可以在這種“從字到字”的聯想方式和之前單次的“從字到詞”的聯想方式之間自由切換。
相較於“從字到詞”的聯想方式,“從字到字”的聯想方式需要在輸入一個詞的時候進行多次選擇。這樣一來,就會降低聯想字的命中率,所以說這種方式還有很大的改進空間。
隨後,在開發聯想式漢卡時,倪光南進一步完善了聯想式漢字輸入法。他創造了一種“從詞到詞”的聯想方式,即根據已經輸入的“詞”,由計算機提供一組聯想詞,供使用者選擇。其中,聯想詞會根據已輸入詞的長度被稱為“聯想相關長度”,這個長度越長,聯想詞的命中率也就越高。
到聯想式漢卡V2.X軟件係統時,“聯想相關長度”已經發展為1到4,也就是計算機能夠根據前麵已經輸入的1到4個漢字,來為使用者提供聯想詞。
舉例來說:
當“聯想相關長度”為1時,輸入“中”字,計算機會給出“國、華、央、文”等聯想字。
當“聯想相關長度”為2時,輸入“中國”這個詞,計算機會給出“人民、公民、製造、政府”等聯想詞。
當“聯想相關長度”為3時,輸入“中國人”後,計算機會給出“口、民、文”等聯想字。
當“聯想相關長度”為4時,輸入“中國人民”後,計算機會給出“銀行、解放軍、政府”等聯想詞。
很顯然,按照這種輸入方式,不僅聯想詞的命中率會很高,整體輸入效率也會得到提升。發展到這裏,聯想式漢字輸入法才算最終成形。
除了用聯想式漢字輸入法進行漢字輸入外,倪光南在聯想式漢卡V2.X軟件係統中,還利用聯想功能來減少輸入中的重碼。
漢字一音多字的情況十分普遍,拚音輸入法雖然規則上比較簡單,但重碼情況也比較多。比如“yi”的同音字就超過100個。這樣在這麼多重碼字中找到自己需要的那個字,就會消耗很長的時間,從而降低輸入效率。
為了解決這一問題,倪光南在聯想式漢卡V2.X軟件係統中加上了“允許利用聯想功能減少重碼”這一選項。在選擇這一項之後,重碼字就會被篩選,屬於聯想字的那些字就會排列在前麵,方便人們選擇。這與現在常見的智能拚音輸入法十分類似。
在開發聯想式漢字輸入法過程中,訪學加拿大為倪光南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在加拿大的所見所聞所學也讓倪光南在聯想式漢字輸入法的研發之路上更進了一步。
1980年,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一位副院長來到中科院計算所訪問。當時六室的萬永熙負責接待工作,他把副院長引領到倪光南那裏,讓倪光南為其演示了“111漢字信息處理實驗係統”和“手寫文字識別機”。
倪光南的英文水平不太高,所以隻能用並不流利的英語來和這位副院長進行交流。在交流過程中,倪光南深得這位副院長的賞識。在訪問結束後,這位副院長邀請倪光南前往加拿大從事研究工作。
倪光南很清楚,想要追趕上西方計算機研究的步伐,就要努力學習別人的先進技術,而出國訪學不僅能夠接觸到許多先進的計算機設備,同時還能第一時間接觸到國外的先進技術。對於開闊自己眼界、提升技術水平有著重要的幫助,為此,倪光南欣然接受了對方的邀請。
1981年,倪光南應邀前往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工作,成為了那裏的訪問研究員。倪光南的工作年薪是4.3萬加元,如果按照官方彙率來計算,當時倪光南在加拿大的工資水平相當於國內的70倍,而這一工資水平在加拿大國內,也屬於5%的高收入群體的水平。
在第一個月發工資時,倪光南將其中三分之一的錢寄回了家中。當時國內工資隻有幾十元一個月,而倪光南一次就寄回了上千元的“巨款”。倪光南的愛人在單位開好介紹信之類的證明文件,在單位領導陪同下去郵局領取這筆“巨款”。
倪光南在加拿大訪問期間,不僅工資收入豐厚,工作環境也要比國內好很多。當時倪光南作為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訪問研究員,主要從事計算機圖形學研究,這是從此前“手寫文字識別機”延伸而來的一項研究。在加拿大國家研究院,倪光南第一次感覺到了計算機科學的發展潮流。
當時在研究院中,每一位研究員都有一台小型機。這些小型機在運行速度上與國內的機器相差並不多,但這裏的機器卻有完整的操作係統和大量的應用軟件。無論是文件處理還是日常研究,都可以在這些計算機上進行。
親眼見到這樣的情境,倪光南說道:“那時第一次感受到計算機必將會作為一個工具為各行各業提供服務。而國內計算機還主要用於重大項目的運算,對於軟件的開發和應用非常有限。”確實,國內計算機行業由於起步較晚,在當時,普及範圍並不廣泛,更多隻是用於一些重要實驗項目的運算,在軟件應用和開發方麵涉及得並不多。
倪光南開始利用在加拿大工作的機會努力研究相關技術,同時還經常與同事們聊天,了解國外各個高科技公司的運作方法。在這個過程中,倪光南又得到了一種新的認識。他說:“我開始了解到,科技成果隻有和市場聯係起來,才能實現良性循環,才能真正被更多人使用,這是我對科技成果產業化最初的認識。”
也正是出於這種認識,倪光南才會有後來將“聯想漢卡”推向市場創造了聯想集團最為輝煌的時刻。當然,這是後話。
在兩年訪問期結束之後,加拿大國家研究院非常滿意倪光南的工作,希望他能夠留在這裏繼續工作。但倪光南婉拒了對方的邀請,並對研究院的部門負責人說:“我一直在研究的漢字信息處理係統,既然是漢字,怎麼能離開它的母國呢?在原來的研究基礎上,加上在加拿大獲得的新技術,我對它的發展前景十分看好。”
其實,倪光南對自己在加拿大的工作也十分滿意,他認為這裏還有很多技術和知識需要去學習。但在加拿大發生的一件事情改變了倪光南的想法,讓他下定決心要離開加拿大,回到自己的祖國。
第六節 1.99元的“中國製造”
1981年底,倪光南剛剛開始自己在加拿大的工作。一個晴朗的周末,他獨自騎著自行車在市區閑逛,不遠處的一家鞋店吸引了他的目光。在鞋店的櫥窗中擺放著各式各樣的精美皮鞋,可以看得出這些皮鞋來自英國、美國、意大利等不同國家。
正當倪光南駐足觀看時,他發現在鞋店門口的幾個筐子裏麵擺放著一大堆布鞋,上麵標示著“1.99加元一雙任選”的字樣。看到如此便宜的價格,倪光南覺得有些不可思議,就走到筐子邊挑選起來。誰想到,拿起來一看,這些鞋子的底部都印著“MADE IN CHINA”的字樣。
拿著鞋子的倪光南一下子有些恍惚,看著自己手中中國製造的1.99元的布鞋,又看了看櫥窗中精美的外國皮鞋,這讓倪光南百感交集,在這裏,“中國製造”似乎成為了簡陋、低級的代名詞。但在倪光南心中,當時的中國隻是在發展上慢了一步而已,“中國製造”不會永遠跟“簡陋和低級”聯係在一起。
此後在加拿大,倪光南又看到了許多中國製造的產品,這些產品不是輕工產品就是農產品。而且很多時候,這些產品都是最低檔次的,高科技產品基本沒有。
也正是因為這些經曆,倪光南才在訪問期滿之後拒絕了加拿大國家研究院的挽留。倪光南所放棄的不僅是對方的挽留,同時還有高額的年薪以及繼續提升的機會。當有人詢問倪光南選擇回國的得失時,他說道:“我想有一點是肯定的,如果我不回來,之後我所做的一切工作,將不會對‘中國製造’有新的幫助。”
在加拿大兩年,倪光南不僅學到了最新的微處理器技術和C語言,還開闊了自己的眼界。從加拿大回來之後,倪光南認識到中國的計算機也會大麵積地普及。這就說明計算機並不僅僅是一個學術上的東西,所以必須要將其拿到市場之中去應用才行。
倪光南在加拿大認識到計算機會逐步普及,研發具有市場價值的產品才能將高科技的“中國製造”品賣到國外去。此前倪光南所研究的正是漢字信息處理技術,現在隻不過用從加拿大學習來的新技術進一步加深研究而已。
在當時,倪光南已經能夠用微處理器和C語言技術將聯想式漢字輸入等漢字處理技術整合在一個微機係統上了。為了能在回國後盡快做出成果,倪光南在加拿大自掏腰包購買了價值幾千加元的科研器材。其中,包括Z80微處理器、SRAM、DRAM等設備,都是國內很難買到的器材。
在描述自己將這些設備運回國的過程時,倪光南說道:“一路上每過一個關卡,都要趕緊檢查一遍,生怕把這些‘寶貝’磕了碰了。”在此後的研究中,這些設備確實給倪光南提供了很大的幫助。
回國之後,倪光南開始利用這些設備將聯想式漢字處理成果做成一台實用的漢字微機。由於硬件器材齊全,軟件采用C語言進行開發,效率很高。到1984年初,倪光南團隊就開發出了新的漢字處理產品。這是一台完整的漢字微機,被稱為“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型機”。
“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型機”是一個獨立的漢字處理係統。從最初依賴於大型計算機的實驗係統,到逐漸發展成為一個實用的漢字微機,倪光南在漢字信息處理的研究上取得了很大的進步。
1984年,“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型機”獲得了中科院三等獎。此後通過技術轉讓,廣東省科學院實驗工廠、大連科華公司、四川萬縣船舶總公司457廠、蘇州計算機廠四家公司共生產了600台這種微型機。
1984年4月23日,在深圳市“電腦產品及應用成果展覽會”上,“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型機”和IBM-PC展開了較量。LX-80采用的是硬件處理漢字,也就是“硬漢字”技術,而IBM-PC則采用CCDOS軟件來處理漢字,即“軟漢字”技術。
當時PC的運轉速度很低,使用16位的8088CPU,主頻隻有4.66兆赫,性能大概隻有現在新PC的千分之一、萬分之一。因此,隻能顯示出幾十個漢字,而且在一個全屏幕上,隻能夠顯示出來十行漢字。
反觀LX-80,雖然使用的是8位的Z80CPU,主頻隻有4兆赫,但由於主要依靠硬件來進行漢字處理,所以在漢字信息處理方麵要遠超過PC機。當時LX-80的漢字顯示速度每秒可以達到千字,而且全屏幕能夠顯示25行漢字。
很顯然,在與IBM-PC的較量中,LX-80占據著很大的優勢。外界也對LX-80表示看好,但倪光南卻並沒有被眼前的“勝利”衝昏頭腦。在加拿大的經曆讓他知道,PC才是計算機行業的主流,使用Z80微處理器的係統都不能與之抗衡。所以必須要將LX-80的技術移植到PC上,才能夠獲得真正意義上的“勝利”。
倪光南知道計算機的未來在市場之中,而不會僅僅局限在學術研究上。因此,開發出便捷高效的漢字信息處理係統才是漢字輸入的解決之道。雖然是一個搞科研的專家,但在計算機研發領域,倪光南更注重做產品。或許這也是此後倪光南接受中科院計算所公司總經理王樹和等人的邀請加入計算所公司的原因之一。
此前計算所業務處與中航深圳工貿中心簽訂了合作協議。中航深圳工貿中心提供了兩台當時最新的IBM-PC/XT,倪光南便著手將LX-80移植到PC上。由於信通公司邀請倪光南擔任顧問,所以在這個過程中,信通公司也提供了支持。
這是漢字處理的第三項產品,也是最有產業化前景的產品,這項產品的問世也為倪光南研發“聯想式漢卡”打下了堅實的基礎。
倪光南曾說:“大型計算機的研製,我灑過汗水。國家級科研成果,我取得過。中科院重大科技成果獎,我也拿過數次。但遺憾的是,這些成果至今還躺在獎狀上,一直沒有成為產品。”
倪光南是一個科研工作者,但同時他還有長遠的科技眼光。他知道那些躺在功勞簿上的科研成果並不能對社會發展產生作用,所以他想要讓這些成果變成產品,這也成為了倪光南選擇“下海”研發“聯想式漢卡”的一個重要原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