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二章 輝煌從“聯想”開始(1 / 3)

第一節 “一院兩製”的春風

倪光南想要將自己的技術成果轉變成技術產品,因為隻有這樣,自己的研究才能夠有價值。但中科院計算所畢竟隻是一個學術研究機構,想要讓學術成果轉化為科技產品,需要經曆一個過程。

當時中國計算機行業已經悄然起步,正逐漸進入快速發展的時代。科技成果的迭代速度很快,可能幾個月的工夫,原本市場領先的技術就會成為市場中的落後技術。

在倪光南研發漢字信息處理技術時,國內國外還有許多個人和單位也在進行研究。科學家在乎的不是趁早搶占市場,他們更在乎自己的技術能夠真正實現價值。如果自己費盡心力研發的技術是落後的,是對社會發展沒有作用的,那整個過程就是沒有意義的。

正因如此,倪光南才希望將自己那些躺在榮譽簿上的學術成果轉化為先進的技術產品,實現它們的價值。在這方麵,倪光南是幸運的,因為他遇到了一個開放的時代和開明的政府。

1984年,我國進行科技體製改革。中國科學院最先響應號召,提出了麵向國民經濟主戰場構想,這一構想後來被稱為“一院兩製”。

在這一構想下,中國科學院鼓勵研究所辦企業來轉化研究所中的科技成果。一時間,“所辦企業”“校辦企業”和民營企業等不同類型、各具特色的高技術企業如雨後春筍般在中關村紛紛湧現,大放異彩。

隨著20世紀80年代以信息技術為代表的第三次新技術革命的到來!矽穀的先進理念和產業集聚現象讓中國找到了高技術產業的發展方向。中關村最先感知到第三次技術革命的趨勢,而中科院則成為中國新技術革命的實踐者,率先采取“一院兩製”的方式支持研究院、研究所創辦企業。

自此之後,中國的大批知識分子紛紛走出大學和科研院所,開始創辦高科技企業。

正是在這股風潮之下,1984年11月,中科院計算所決定創辦全民所有製公司“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

這家公司就是現在聯想集團的前身。當時,計算所所長曾茂朝兼任該公司董事長,計算所業務處副處長王樹和擔任總經理,原八室副主任張祖祥和六室實習研究員柳傳誌分別擔任副總經理。

國家科技體製改革讓倪光南看到了技術成果產業化的希望,在計算所公司成立之初,倪光南並沒有加入其中,他仍然在進行漢字信息處理方麵的研究。

當時倪光南正在將LX-80移植到PC之中,為了能夠更好地進行推廣,倪光南打算將LX-80中的技術移植到更小的硬件之中,這也就是後來出現的“聯想式漢卡”。

“計算所公司”成立後,除開辦費20萬元之外,計算所還陸續提供了幾十間辦公室,所內先後有120多名技術人員加盟,所內各種機器設備無償使用,幾千萬授信貸款隨時提供支持,更有計算所的招牌這一重大無形資產幫助公司拓展業務——當時之所以選擇使用“中國科學院計算技術研究所新技術發展公司”這個名字,主要是為了沾一沾中國科學院和計算技術研究所這“兩麵大旗”的光。有了這個名頭在,公司開展業務就方便多了。

當時,因為計算所已開發出聯想式漢卡,因此,剛剛創立不久、少為人知的計算所公司(聯想)憑借“這個附加值”在與當時中關村赫赫有名的信通公司(也是中科院下屬公司)爭奪五百台進口電腦的驗機、培訓、服務業務,贏得了合同。這些PC機都配聯想式漢卡,因而通過這一合同獲得了70萬元利潤。這就是聯想式漢卡為公司賺來的第一桶金。

不過,在眾多的公開資料中,聯想的第一桶金來源被這樣描述:20名員工肩扛手提,將2000個包裝箱像螞蟻搬家一樣……挪到三層樓上我們借來的大型機的機房中,賺了70萬元。對此,倪光南院士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這是不客觀的,我們當時每台計算機賺了1400多元,是一個大學畢業生25個月的工資,光靠搬機箱、流大汗怎麼可能賺到這麼多錢?”

事實上,“20名員工肩扛手提”的,正是需要裝上聯想式漢卡的500台微機。

計算所首任總經理王樹和是這樣表述的:“當時的計算機都是從國外進口,操作係統全部都是英文的,市麵上也有幾種漢卡,但都不穩定,我們負責這批計算機的驗收、組裝、培訓,還裝上了倪光南的漢卡,一下子就賺了70萬元。”

還有一種八卦說法,出於別有用心即抹殺倪光南對聯想公司創辦初期生存與發展的至關重要、不可或缺的貢獻,不僅把倪光南在聯想成立的第二個月——1984年12月加盟計算所公司(聯想)、出任總工程師的事實往後推延,還硬是把漢卡研製成功上市的時間推後三年。這裏我們根據不可辯駁的事實來證明那些處心積慮編造的謊言是多麼的不堪一擊!

“計算所公司”成立之時,中國已經進口了幾十萬台PC微型機。但由於計算機漢化問題依然沒有得到有效解決,所以大量進口的PC微型機使用率非常低。“計算所公司”的領導很清楚計算機漢化的重要性,同時也知道哪家公司掌握了計算機漢化的方法,哪家公司就能夠贏得用戶,獲得市場。為此,計算機漢化成為了當時“計算所公司”的一個主攻發展方向。

提到計算機漢化問題,“計算所公司”領導王樹和想到了一個人——倪光南。如果說當時中國誰的漢字信息處理研究成果最有可能實現產業化的話,倪光南應該算是最佳人選。從“聯想式漢字輸入法”暢想,到“LX-80聯想式漢字圖形微型機係統”,再到進一步將LX-80的技術移植到PC之中,倪光南已經越來越接近研發的終點了。

為此,王樹和決定邀請倪光南加入公司。從當時的市場環境來看,誰率先將技術成果轉化為科技產品,誰就能先搶到更多的市場份額。在當時,每個公司都想要率先找到擁有先進技術成果的研究者加盟,因此在當時的中國市場上,出現了一股搶奪人才的潮流,而“計算所公司”想要搶奪的人才就是倪光南。

王樹和與倪光南共事多年,深知倪光南的脾氣秉性。想要讓倪光南“下海”,就必須讓他看到希望。最終,在答應了倪光南提出的三個條件之後,“計算所公司”搶到了倪光南,以及他的聯想式漢卡技術。

第二節 “約法三章”加盟計算所公司

計算所公司成立後,擺在麵前的問題是如何生存。2009年11月16日,計算所公司首任總經理王樹和在接受《每日經濟新聞》采訪時說:“當時有的人要賣旱冰鞋,有的人要做收音機,有的人要賣電子表,還有的人要做計算器,貨都已經進了。”

事實上,有人曾把一雙旱冰鞋掛在公司會議室,但僅僅半天就被領導製止、責令取下。大約在混亂的狀態下運行了一個多月,總經理王樹和感覺不能再這樣下去,便對所有人說:“我們是計算所的公司,就應當賣計算機。”從此才正式確定計算所公司的發展方向和發展道路。

創業初期,王樹和、張祖祥和柳傳誌等人整天都在辦公室加班,在討論公司的發展問題時,他們覺得計算所第六研究室的副研究員倪光南研發的漢卡不錯。當時,倪光南已經和信通公司合作生產漢卡。王樹和說:“計算所公司成立後,我帶著柳傳誌邀請倪光南來做總工程師,後期的漢卡才主要由我們來做。”

2014年12月,倪光南被邀加盟計算所公司並出任總工程師。倪光南不僅自己加入了“計算所公司”,同時還將聯想式漢卡的全部技術帶到公司。至此,計算所公司創業團隊排序是:所長兼董事長曾朝茂副研究員、總經理王樹和(所業務處原副處長)、總工程師倪光南副研究員、副總經理張祖祥(所研究室原副主任)、副總經理柳傳誌(所研究室原實習研究員)。

根據《中華人民共和國人事部職稱管理評審製度》規定,職稱是對技術人員工作能力的表述,是由職稱評定委員會評審的。研究員職稱係列包括實習研究員(初級)、助理研究員(中級)、副研究員(副高)、研究員(正高)。

在中國科學院的職稱體係裏,研究員是自然科學研究係列崗位的一種,他(她)們通常都會培養碩士生和博士生。自然科學研究係列專業技術崗位各設置12個等級,研究員崗位設4個等級,分別對應國家通用專業技術崗位等級一級到四級,對應於教育事業單位的教授一級到教授四級。其中研究員一級應為中國科學院院士或中國工程院院士。副研究員(高級工程師)崗位設3個等級、助理研究員(工程師)崗位設3個等級、實習研究員(助理工程師)崗位設2個等級。在這種場景下,研究員通常翻譯為Professor或者Full Professor。

在倪光南加盟計算所公司之後,所內大批科技人員陸續加入,形成強大的科技創新力量,他們一律保留計算所人事關係,工資照發、福利等各種待遇依舊,如退出公司仍可回所工作,退休後則屬計算所退休職工。

與此同時,計算所的自主知識產權(科技成果)也無償給予公司使用。

網上流傳甚廣但未經核實的傳言是:倪光南在加入“計算所公司”之前,提出了三個條件。隻要“計算所公司”的領導能夠答應這三個條件,倪光南就接受邀請。

倪光南的三個條件很簡單,第一條是不做官,第二條是不開會,第三條是不接受采訪。可以看出,這些都是分散精力的事情,在倪光南看來,這對科學研究來說是沒有什麼意義的。

“計算所公司”的領導當然知道倪光南的脾氣秉性,也知道倪光南提出這些條件的目的是為了更快更好地完成手中的產品。因此,很快便答應了倪光南提出的條件。

對於從傳統的科學家轉變成為一家企業的總工程師,倪光南並沒有感覺到不適應。他曾說:“我也在想,一個科學家整天和商品市場見麵,整天和用戶打交道,是不是不務正業?但是在加拿大的見聞告訴我,不是這樣的。計算機不是經典科學,我們的研究成果也不應該躺在獎狀上,它應該伴隨工業的發展,為各行各業服務。”

在加入“計算所公司”之前,倪光南就已經在將LX-80的漢字技術向PC機上移植。當時LX-80雖然是自主研發的,但由於它是8位機,而PC是16位機,所以二者並不兼容。因此,倪光南想要將已經在LX-80上實現的聯想漢字技術移植到PC上,必須要開發一種擴展卡,也就是聯想式漢卡。

當時在PC上使用的主要是CCDOS漢字係統,這種純軟件的漢字解決方案雖然成本低,但在顯示速度和顯示效果上卻並不好。此外,這種漢字係統的漢字字庫占據了三分之一的RAM,因此,漢字顯示必須要通過BIOS,這就破壞了“直接寫屏”協議,導致無法適應西文軟件的現象發生。

倪光南設計聯想式漢卡就是為了避免出現類似的情況。聯想式漢卡通過軟件和硬件相結合的方法,讓PC無論處理中文還是西文,在顯示速度和顯示格式上都可以保持不變。而且,漢字字庫並不占用RAM,“直接寫屏”協議也可以保持不變,這樣西文軟件基本上不需要進行漢化就可以處理中文,大大提高了漢字輸入的效率。

加入“計算所公司”,其實就是換個身份符號而已,倪光南繼續推進自己的研究。在這裏他依然帶領著課題組通宵達旦進行產品研發,他與同事的工作地點依然不變,還是在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原來的幾間辦公室(所有計算所加盟聯想的技術人員,如果工作內容不變的話,辦公場所照舊,隻不過對外具有計算所公司身份),與此同時,從王樹和到所有計算所加盟公司的員工,工資依然由所裏照發。

在當時,倪光南的到來對於“計算所公司”還沒有產生太大的影響,但伴隨著聯想漢卡的問世以及銷售的火爆,倪光南的名字便成為了“計算所公司”最響亮的招牌。

當時的中關村流傳著“三個企業家找到三個科學家,成就三個知名企業”的經典故事。其實這個傳言半真半假,多少有些演繹成分。比如倪光南加盟聯想,首先是王樹和的拍板決定,張祖祥具體執行邀請任務而已,跟其他人沒有直接關係,公司管理層其他成員無權逾越總經理王樹和與排序第二的副總經理張祖祥擅自邀請倪光南加盟,這點也得到倪光南本人的證實。

《聯想做大華為做強》一書作者陶勇曾當麵詢問倪光南院士加盟聯想的情形,倪光南院士明確說明是總經理王樹和讓副總經理張祖祥跟他談話,隻不過陪同張祖祥的另一位副總更會說話,因此話說得比張祖祥更多。

很多人喜歡爭論究竟是企業家成就了集團,還是科學家成就了集團。這種爭論其實沒有什麼意義,真正能夠給一個企業帶來輝煌的,並不是企業家,也不是科學家,而是這個企業所服務的用戶,隻有企業的產品或服務得到用戶的認可,企業才能夠獲得市場,才能夠發展壯大。所以很多時候,無論是企業家還是科學家,想要讓企業不斷發展,就要對產品或服務進行不斷創新,不斷滿足用戶的需求。

作為科學家,倪光南對這一點看得很清楚,也正是擁有這樣的眼光,聯想集團才會有日後的輝煌。當然,這些都是聯想式漢卡誕生之後的事情了。

第三節 第一型聯想式漢卡

第一型聯想式漢卡誕生於1985年,這款漢卡是由三塊用扁平電纜相連的電路板和一套軟件係統組成的。

早在1968年參與研究漢字顯示器時,倪光南就開始了自己的聯想式漢字輸入法的研究。從70年代開始,倪光南在科學院計算所的工作主要可以分為兩個方向,一個是模式識別,另一個就是漢字信息處理。之所以會將漢字信息處理當作自己的一個研究方向,是因為他認為將 computer 翻譯成計算機並不合適。

倪光南說:“這種翻譯容易讓人產生誤解,認為計算機隻是用作科學計算,其實計算機更多的是用作信息處理,科學計算隻是一個方麵。”從現在來看倪光南的這句話無疑是準確無誤的,現代的computer大多數是用來進行信息處理、瀏覽等任務,科學計算更多應用在辦公方麵。

由於當時PC進入中國時無法使用漢字進行信息處理,所以無法得到普及。倪光南很清楚,如果中國人想用計算機去進行信息處理,就必須讓計算機能夠更加方便地處理漢字才行。

在PC剛剛推出時,CPU的主頻是4.77MHz,內存為640KB,係統則采用DOS操作係統。在這樣的條件下,即使用它的全部資源來進行漢字處理,內存都不見得夠用。

正是基於這種情況,倪光南開發了聯想式漢卡。在漢卡硬件上加裝專門的軟件來進行文字處理,這樣就可以不占用PC的資源。如此一來,中文PC和西文PC的工作效率近乎相同,很多西文應用軟件也可以不用修改直接使用中文進行處理。

聯想式漢卡的前身可以追溯到中科院計算所研發的LX-80漢字圖形微型機,當時在研發這種微型機的時候,倪光南就有意識地延伸其漢字信息處理的能力。正因如此,這台微型機也就基本具備了後來的漢卡功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