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當時,漢字處理可以說是中國推廣應用電腦的一個瓶頸。倪光南身處在最前沿,對這種情況的感受最為直接,他知道中國急需一種好的漢字處理解決方法。
當時以CCDOS為代表的“軟漢字係統”成本很低,但在漢字處理能力上也比較低,這影響了電腦使用者的工作效率。以聯想式漢卡為代表的“硬漢字係統”雖然成本較高,但是性能非常好,大大提高了電腦的使用效率。這兩種漢字係統相互配合,滿足了不同人應用電腦的需求,解決了當時的漢字處理難題。
談到為何轉去研發漢卡而沒有繼續研發微機係統,倪光南說:“當時PC已經成為業界潮流,我們看到這是一個機遇,如果將LX-80的漢字處理功能移植到PC上,使之能處理西文,使PC成為一台能處理漢字的PC,就能在中國市場大量推廣。”
當倪光南看到嚴援朝在PC上開發的CCDOS軟文字係統時,他才下定決心放棄LX-80漢字圖形微型機,雖然當時這種微型機每分鍾能夠顯示幾千個漢字,要遠比CCDOS顯示漢字的速度快,倪光南依然決定將LX-80漢字圖形微型機的技術濃縮到PC上的一塊漢卡之中。因為隻有這樣,市場才能接受他的“文字處理係統”。
倪光南認為:“PC是16位機,而且是工業標準。做產品和搞科研不同,做產品第一要素是市場能否接受,而不在乎科研水平的高低。計算機不是一個學術的東西,它是個產業。”
正是出於這樣的考慮,倪光南和中科院計算所的同事才選擇去做一個插在PC中的部件,而沒有選擇去做完整的微機係統。在倪光南看來,這可能是一種學術上的退步,但對於當時的市場來說,這應該算是一大進步。
雖然在研發第一型聯想式漢卡之前,倪光南就已經掌握了漢字處理的基本技術,但是想要將這些技術濃縮到一張能夠插入PC的擴展卡中,以當時的實際條件來說也是很有難度的。
除了要考慮技術難度之外,倪光南團隊還需要考慮漢卡的研發成本問題。如果研發成本過高,那售價自然會高,售價太高,消費者就可能會負擔不起,這對漢卡的推廣並沒有好處。因此如何合理地將硬件和軟件技術結合起來,如何更好地降低成本成為了倪光南研發漢卡必須要考慮的問題。
其實,即使聯想式漢卡的成本略高,它依然可以通過優越的性能來獲得市場。
聯想式漢卡的硬件主要用來存儲漢字字庫,並且提供高速漢字顯示的功能。當使用者用鍵盤輸入漢字的編碼時,聯想漢卡的軟件會將它們轉換成為漢字或者是詞組,然後再進入計算機進行處理,最後,漢字信息的處理結果可以在顯示器上顯示出來,也可以打印出來。
聯想式漢卡和其他漢卡不同的地方就在於,它能提供聯想功能,而其他漢卡做不到這一點。用戶隻要輸入一個漢字,輸入法將會自動推薦候選字、詞,這種輸入方法簡化了用戶輸入時的敲擊次數,同時也加快了輸入速度。現在很多輸入法的“聯想”功能,正是由此而來。
1985年春節,倪光南團隊加班加點地做出了第一塊樣卡,到了4月份,第一塊聯想式漢卡產品進入市場。為了能夠盡快推出產品,倪光南團隊始終在與時間賽跑,對於當時的情形,他描述道:“因為要趕時間,市場不等人,所以,把工作量減到了最小,隻做最必要的,當時還來不及把三塊卡縮成占一個槽。三塊卡雖然在工藝上不太好,但它的功能很強。”
在倪光南眼中,第一塊聯想式漢卡就像是一隻“醜小鴨”,但相比於其他的“醜小鴨”,聯想漢卡還是稍強一些。之所以研發工作進行得如此迅速,是因為倪光南認為高技術產品開發的一個重要原則就是把進入市場的時間放在第一位。如果當時聯想漢卡再晚一些進入市場,很可能沒法獲得市場份額了。
據倪光南對《聯想做大華為做強》作者陶勇回憶,第一塊漢卡其實利潤不低,當時他們還怕定價四千元人民幣不好銷售,沒想到如此高價依然受到市場歡迎,而一張售價四千的漢卡,利潤就有兩千元,利潤率很高。當時身為總工程師的倪光南月薪八千,“賣幾張漢卡就掙回來了”,倪光南這樣對陶勇說。
1986年聯想漢卡迎來了一次真正的考驗,這不僅是對聯想漢卡的考驗,同時也是對倪光南的考驗。
當年1月份,北京舉行了漢字係統對口賽,除了聯想漢卡外,新時代漢卡、CCDOS以及二炮研製的漢卡都參與了競賽。競賽內容是編輯文件,做數據表格,進行排序、檢索、造字,然後打印。
為了保險起見,倪光南親自上陣進行操作。最終,聯想漢卡獲得了一等獎。談及獲獎原因,倪光南說:“因為我最熟,我第一個交卷,並以最高分得了一等獎。”
此後,在1986年7月,聯想漢卡獲得了國務院電子振興領導小組的應用支持係統獎。到了8月份,隻占用一個槽位的聯想第二型漢卡問世,至此,聯想漢卡一個型號接著一個型號向前發展,走過了十年時光。
在進入市場之後,聯想漢卡受到了廣泛歡迎,為公司創造了極高的經濟效益。在倪光南看來,聯想式漢卡在產業化方麵,除創造了經濟效益之外,更為重要的一點是將“聯想”這項技術的名稱變成了一個公司、一個品牌的名稱。
第四節 “技術宅”的專業精神
1985年5月8日,北京第一屆計算機博覽會開幕,在一個展台前,一位中年男人穿著一件印有“中國科學院”字樣的工作服,認真地張羅著。這個穿著工作服的中年男人就是倪光南,而在他身後的展台上,放置著一個長30厘米、寬20厘米的灰色金屬“盒子”。這個“盒子”就是倪光南開發的聯想式漢卡。
在這次博覽會上,倪光南成了聯想式漢卡的推銷員。為什麼堂堂一個科學家要去博覽會上做推銷員呢?這種看似不協調的舉動,在倪光南看來是再正常不過的事情。
當時的倪光南已經不是研究院中隻顧研究技術的科學家了,雖然依然在進行科研工作,但他的身份已經變成了“計算所公司”的總工程師。在加入“計算所公司”之前,倪光南與公司領導提了三個條件,可在工作之中,倪光南卻一心想著產品和市場。
如果按照現代人的眼光看,倪光南應該屬於“技術宅”類型的人。不喜歡開會,不喜歡應酬,不喜歡接受采訪,在研究所時,倪光南的心中隻有技術和產品,到了企業,他又將客戶和市場當成了自己的關注目標。
這也是倪光南與一般“技術宅”不同的地方,同樣是執著於技術,倪光南更加注重技術轉化為產品之後與客戶之間的互動。客戶是否會接受這一產品,市場是否會認可這個產品,這些都是檢驗技術轉化為產品是否成功的關鍵因素。
除了在博覽會上推銷自己的產品外,倪光南還很喜歡與客戶進行溝通,廣泛傾聽客戶的意見。為此,倪光南提議成立了聯想式漢卡用戶協會,同時還開設了一部專門負責漢卡售後技術服務的熱線電話。
對此,倪光南說:“為什麼科技成果轉化要以企業為主體?我開始明白,因為隻有這樣才能不斷得到市場反饋的信息,才能不斷改進,不斷發展。”倪光南開始慶幸自己能夠加入“計算所公司”,能夠更近距離地接受市場對產品的反饋。這是企業與研究所相比的一大優勢。
在研究所進行技術研究能夠得到充分的支持,工作環境也更好。但倪光南總覺得研究所中的研究與市場之間存在著一定的距離,很多時候一項技術成果研發成功,等得到市場反饋的時候,其他同類型的技術成果早已經層出不窮了。相比企業,研究院與市場之間的聯係並不那麼緊密。
但有優勢就會有劣勢,企業也是如此,在不久之後,倪光南就見識到了企業的這種“劣勢”。
除了注重技術和市場,倪光南還有一個“技術宅”們普遍具有的特質,那就是認真。與聯想式漢卡同時期出現了許多“漢卡”類產品,聯想式漢卡是其中銷量最大、影響也最大的漢卡。
聯想式漢卡在銷售時會與軟件捆綁在一起進行銷售,軟件不單獨進行定價,隻包含在硬件銷售中。也就是說,用戶每購買一套聯想式漢卡,其中就必定會帶有一盒裝有LXPC係統軟件的軟盤。當時方正排版係統和四通打字機都采用了這種銷售方法。
軟件在聯想式漢卡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不僅提供了中文係統軟件,同時還提供了應用軟件的支持,更重要的是它為聯想式漢卡發展了智能化的漢字輸入。
聯想式漢卡在發展過程中,逐漸形成了一套智能化的漢字輸入方法。這些智能化的漢字輸入方法包括聯想式漢卡支持聯想功能,聯想的相關長度可以達到4個漢字。用戶能夠使用自己定義的碼表生成任意的輸入方法,同時還支持字和詞的混合輸入。
聯想式漢卡的聯想功能可以減少輸入中的重碼字,也能調整輸入中候選字的順序。輸入中的候選字或者聯想的候選詞還可以根據使用頻度動態排序。
“捆綁銷售”可能是聯想式漢卡成功的一個原因,但更為主要的原因則是倪光南對聯想式漢卡不斷改進。聯想式漢卡在發展過程中,硬件一共經曆了8個型號,軟件則更新了數十個版本。
其中,1990年推出的7型卡是最成功也是銷量最大的,那時也正是漢卡發展的黃金時期。7型漢卡主要采用了自行設計的超大規模專用集成電路芯片,具有很高的性價比,受到用戶的歡迎。這就增加了漢卡的獲利空間,同時也擴大了漢卡的銷量。
倪光南很清楚,新技術產品如果不持續保持性能更新,很快就會被其他同類型產品超越。很多看上去先進的技術產品,一旦投入市場,就沒有那麼先進了。
如果自己不在這一產品上不斷進行創新,其他人就會通過創新完成超越,最終的結果就是自己的產品很快又會被新產品超越,到時候再去開發產品爭奪市場就困難多了。
因此,倪光南始終在對聯想式漢卡進行改進和創新,無論是硬件還是軟件,始終在市場中保持著領先水平。也正是因此,當時的中國市場上雖然存在很多類型的“漢卡”,卻始終沒有哪一款漢卡在銷量或知名度上超越聯想式漢卡。
倪光南就是憑借著“技術宅”身上的那股認真勁兒,幫助聯想式漢卡取得了成功,同時也幫助“計算所公司”獲得了高額的經濟效益。
1988年,聯想漢字係統獲得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這是中國第一個獲得一等獎的漢字信息處理係統。
2001年,在中國工程院主辦的“20世紀我國重大工程技術成就”評選中,漢字信息處理和印刷革命位居第二位,僅次於“兩彈一星”。
從1985年到1994年,聯想式漢卡一共售出了16萬套,創造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聯想風雲》一書作者曾這樣寫道:“最重要的一件事是,副研究員倪光南兼任公司總工程師,並把計算所的研究成果‘漢字係統’帶到公司……這一技術在計算所研究了10年,在來到公司後不到6個月,已經售出至少100套,為公司帶來了大約40萬元的毛利潤。”到1987年,聯想式漢卡的產值已經逼近億元,這可以說是倪光南的功勞。相信這一點誰也不會否認,也不敢否認。
聯想式漢卡的成功讓聯想集團獲得了第一桶金,也讓聯想集團迅速從中關村眾多企業中脫穎而出。
第五節 中關村風雲
關於聯想集團名稱的由來,倪光南曾提到:“1988年,聯想式漢卡在市場上已有良好的聲譽,我們在廣州的合作夥伴、廣東省科學院實驗工廠的王少才廠長為了推廣漢卡,注冊了一家‘廣州聯想電腦設備有限公司’,這家公司由計算所公司經營,廣東省科學院實驗工廠收取管理費。這是首先將‘聯想’這樣一項技術的名稱作為一個公司的名稱,是一個大膽的嚐試,正是在這個嚐試的啟發下,1989年11月19日,‘計算所公司’也改名為聯想集團。”
從倪光南的話中可以看出,聯想集團的得名與聯想式漢卡有著密不可分的聯係。事實上,聯想集團最初的崛起正是從聯想式漢卡以及倪光南後續開發的聯想微機開始的。
倪光南曾說:“聯想式漢卡在公司成立的頭三年裏,營業額占整個公司營業額的38%,利稅則占到了45.6%。”在當時,四通集團有四通打字機和四通利方,方正集團有排版係統和中文之星,聯想集團則有聯想式漢卡和聯想微機,所以這三家公司逐漸發展了起來,而信通公司、科理高公司因為缺少拳頭產品,所以沒有獲得長足發展,中關村一些其他小公司則沒有幾年就消失不見了。
倪光南認為在中關村辦企業,如果隻靠做貿易,是長久不了的。中關村想學習矽穀模式,矽穀並不是貿易中心,而是新技術的發源地,所以中關村的企業也應該以技術為導向去尋求發展。
在當時那個時代,中關村可算得上是中國最具創新活力的地方。隨著國家體製改革進程的加快,越來越多的高技術企業出現在中關村。四通、方正、聯想,以及信通和科理高都是其中的代表。
早在1984年8月,在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協調下,倪光南與中航深圳工貿中心和中關村信通公司展開合作,在這兩家公司的支持下開始研製聯想式漢卡。很快,第一批100塊聯想式漢卡推向市場,最初的這些聯想式漢卡主要由信通公司和聯想集團負責銷售。
當時聯想式漢卡的市場價格大約1300元,而實際成本僅有600元,每塊聯想式漢卡的銷售利潤能達到700元左右。在這100塊聯想式漢卡的銷售過程中,員工眾多的信通公司僅僅隻銷售出7塊,而剛剛成立不久隻有11名員工的聯想公司卻銷售出了93塊聯想式漢卡。
當時中科院從國外進口了500台IBM計算機,全部交由聯想公司負責技術服務,此後,聯想公司將這500台計算機全部配備了聯想式漢卡。如果沒有中科院的500台計算機,在如此短的時間創造出如此巨大的銷售數量是十分困難的,而這500台計算機也為聯想集團帶來了第一桶金。
100塊聯想式漢卡銷售出去之後,信通公司和聯想公司在這100塊漢卡的利潤分配上發生了爭執。信通公司要求利潤按照五五分成,而聯想公司則要求以銷售數額來分配利潤,最終在信通公司的堅持下,雙方對利潤采取了五五分成。
隨後,王樹和開始邀請倪光南加入當時的“計算所公司”。1985年5月,由王樹和出麵協調,倪光南正式結束與信通公司和中航深圳工貿中心的合作關係。
在這個過程中,聯想公司也給信通公司和中航深圳工貿中心進行了補償,這點兒補償相對於漢卡賺取的利潤而言非常少。從1985年4月到1987年12月,聯想式漢卡就為聯想公司帶來了1237.5萬元的利潤。
當年聯想公司和信通公司對聯想式漢卡的爭奪非常厲害,正是在王樹和的堅持下,聯想式漢卡才最終落戶聯想,成為聯想集團的拳頭產品。也正是倪光南和聯想式漢卡的加入,聯想公司才迎來了飛躍式的發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