失去了聯想式漢卡的信通公司,雖然在當時也頗具名氣,但因為缺少拳頭產品,導致業務開展困難重重。最終,信通公司嚐試用貿易積累的資金全力研發“小巨型機”,但因為利潤不足,導致研發資金緊張,加之其他原因,信通公司逐漸退出曆史舞台。
正是中關村中的風起雲湧,讓倪光南見識到了技術和產品對於企業發展的重要性。也正因如此,聯想集團在最初10年時間中,一直堅持以技術帶動企業發展的路線。在倪光南看來,對於一個高技術公司來說,技術創新是靈魂,所以“技工貿”才是正確的發展路線。如果企業沒有獨到的技術,又怎麼能夠保持高利潤呢?
聯想式漢卡的成功就是最好的例子,對於當時沒有資金、沒有品牌的聯想公司,如果不靠聯想式漢卡的推動,怎麼能夠逐步發展起來呢?
當然,倪光南也很清楚僅僅依靠聯想式漢卡的推動,聯想公司並不能發展到和那些國外高技術企業一樣的規模。計算機行業依然在不斷向前發展,除了要不斷更新聯想式漢卡,適應市場的需求外,還應該緊跟當時計算機行業的發展潮流。
為此,1988年,倪光南又開始對微機主板和擴展卡進行研究,很快,擁有聯想標誌的微機產品進入了國際市場。倪光南讓高技術產品走出國門的願望得以實現。
對於自己的工作成績,倪光南表示:“最重要的成績是實現了科技產業化,我們將‘聯想’這個創意變成產品,再變成企業品牌,為高技術的‘中國製造’走向世界盡了力。”
第六節 從聯想漢卡到聯想微機
聯想式漢卡銷售的火熱讓聯想集團賺得盆滿缽滿,聯想集團每一個員工的臉上都是喜氣洋洋的表情。隻有一個人,在聯想式漢卡蒸蒸日上時,開始思考聯想集團未來的發展問題。這個人就是倪光南。
聯想式漢卡的成功並沒有讓倪光南停下自己繼續研究的腳步,國外的工作經曆讓倪光南很清楚,高技術產品的壽命非常短暫。即使問世時領先於其他同類產品,也會很快被新技術、新產品所取代。
對此,倪光南說道:“我當時看到了漢字平台技術前途不大。我去過微軟三次,也和比爾·蓋茨一起吃過飯,對微軟比較了解。微軟已經把多語言支持作為公司要辦的事情,如果我們再搞中文平台就相當困難了,今後的中文係統隻能起到增值作用,很難成為中文平台。”
對於一個企業來說,想要尋求長遠發展,單純依靠一項拳頭產品是遠遠不夠的。聯想集團想要繼續發展,就要找到新的拳頭產品,以至於在聯想式漢卡的“生命周期”結束之前,承擔起為公司盈利的重任。從當時中國的計算機市場入手,倪光南將目標定在了開發國產品牌的電腦整機上。
談到研發計算機整機,倪光南曾提到:“計算所出身的人對自己過去做的一些計算機感覺很不錯,這些計算機也為國家一些重要項目做出了貢獻,但那都是一台兩台,所以我們一直有個願望,就是讓中國人都能用上我們自己設計生產的計算機。”聯想微機正是在這種背景下誕生的。
倪光南選擇開發新產品的時間節點選得很好,1988年正是聯想式漢卡業績逐漸上升的時期。在這一時期,一方麵,聯想式漢卡的功能已經趨於穩定,後續版本更新難度並不大。另一方麵,聯想式漢卡為聯想公司帶來了豐厚的利潤,這為倪光南開發新產品提供了重要支持。
正是出於這兩方麵的考慮,倪光南選擇在1988年開始將聯想集團的研究重點轉向聯想微機的開發,而將聯想式漢卡的優化工作交給其他人來負責。此後,倪光南隻負責漢卡在硬件方麵的改進,而軟件方麵從V3.0版本之後就完全交給其他人負責。
當時倪光南團隊投入研發的是286型號微機,這也是當時國際市場上的主流型號。由於德國漢諾威展覽會將在幾個月後舉行,這是一次展示產品的絕佳舞台,為此,倪光南團隊立下軍令狀,保證在3個月之內做出樣機,參加德國的漢諾威展覽會。
研發286型號微機的場地有兩個,一個在香港的聯想,一個在北京的計算所。由於一部分研發工作需要在香港進行,倪光南隻得在香港和北京兩地往返,雖然聯想微機的主要開發工作是在計算所進行的,但倪光南團隊在香港卻花費了不少時間。
倪光南團隊在香港主要進行主板的研製,相比於計算機整機,主板的研製更簡單,銷售也更容易。但最初聯想出口的第一批2000塊主板卻麵臨著被退貨的危險,當時還是依靠倪光南想出的方法解決了問題,以至於後續推出第一批聯想286微機時,聯想集團的所有人都很緊張。
當時,“計算所公司”的研發場地就在計算所大樓內,背靠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倪光南在研發過程中可以借到邏輯分析儀、寬帶示波器、存儲示波器等昂貴的設備。如果沒有這些設備,聯想微機的開發工作也不會如此順利。
在計算所大樓中,倪光南團隊開發微機的進度很快,但到了香港,微機主板的試製生產和調試卻進展很慢。在香港,倪光南團隊使用不了先進的設備進行分析,當時倪光南身邊隻有兩個技術人員充當助手,可用的設備隻有一台指標很低的示波器。這樣一來,很多調試工作都需要依靠經驗來進行。
對此,倪光南曾說:“(286型微機能夠按時研發成功)還要感謝多年來在計算所參與調機工作的鍛煉。”最終,在漢諾威展覽會之前,聯想286微機研製成功,倪光南團隊成功完成了研發任務。
在德國漢諾威展覽會上,聯想286微機一鳴驚人,成為展覽會上的暢銷品。
聯想286微機的成功很大程度上取決於倪光南對於微機主板卡的改進和創新。當時在德國漢諾威展覽會上,聯想286微機主板產品采用了倪光南自行設計的主板,而沒有采用公板。
在設計這塊主板的時候,倪光南采用了“零等待頁麵模式”和“隱蔽再生”技術,這讓主板的性能得到了很大提升。在使用測速軟件進行測試時,聯想286微機的運算速度是當時中國市場上最快的286微機的1.6倍。
對於聯想286微機在運算速度上的提升,倪光南提到:“與現在的PC不同,當時各家PC在電路設計、性能指標方麵都不相同。聯想286的速度是當時AST286的1.6倍,它的主頻達到了16M,而AST隻有10M。用測速軟件SPEED2.0測試,AST286是16M,而聯想286達到了21M。”
當時,微機的核心技術諸如操作係統、CPU等,都已經被外國公司所壟斷,想要讓聯想微機脫穎而出,就要進行相應的創新。倪光南所選擇的就是對主板上的電路設計進行創新。當時的主板,電路集成度並沒有現在高,一塊主板需要由數百個原件來構成,這樣在電路設計上就有了很大的發揮空間。
簡單來說,就是讓電源信號和信息更快地在電路中傳遞、輸送。想要做到這一點,就需要對電源信號、信息在電路中的行走路徑進行優化。這類似於在“走捷徑”,所以聯想286微機才能夠成為當時中國市場上運行速度最快的微機。
雖然聯想286微機在漢諾威展覽會上引起了轟動,倪光南卻並沒有停下繼續研究的腳步。他很清楚,這種程度的改進在中國可能處於領先水平,但放到世界上來看,遠遠比不上國外的微機產品。其中一個主要原因就是微機的許多核心技術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這一問題不解決,中國計算機行業的發展將會始終受到鉗製。
當然,從當時中國的科研技術水平來看,想要解決這一係列的問題十分困難,即使到現在,中國在一些核心技術方麵還受製於西方。倪光南很清楚這一點,所以當時他並沒有一味去鑽研技術,而將更多注意力放在了當時的中國市場上。
在聯想286微機研發成功之時,大多數國外的跨國公司並沒有將中國市場作為目標。一般這些跨國公司會在國際市場上先推出新的機型,然後大約半年後再進入中國市場。倪光南正是抓住了這一機遇,在推出286微機之後,又率先推出了486微機和586微機等新機型。
先進的性能加之缺少競爭對手,聯想集團的新機型獲得了很高的市場回報。到1992年,聯想主板已經占據了世界市場份額的2%,而到1993年,聯想微機已經成為了中國市場上排名第一的微機品牌,這又為聯想集團帶來了豐厚的回報。
第七節 科學家的眼光
1989年3月10日,信息、電信技術交易會在漢諾威拉開帷幕,有全球40多個國家的幾十萬商貿人士參加,聯想集團也帶著自己的產品參加了這次展覽會。
眾多客商圍在聯想集團僅有的30平方米展台前,觀看著展台上展出的聯想286微機。相比於其他同類產品,聯想286微機在性能上更加優異,價格也更加便宜。因此在第一天中就有5家歐洲公司與聯想集團簽下了200套聯想286微機的合同。到了3月14日,聯想集團又與美國和歐洲的商人簽訂了7000多套訂貨合同。
在為期10天的交易會中,聯想集團與20多個國家的客商簽訂了2073台整套微機、核心主機板2483塊的訂單。
這對於第一次步入國際舞台的聯想集團來說是一個巨大的成功。對此,《科技日報》的記者在報道中寫道:“成功了。他們自己設計、研製的聯想286微機,終於走向世界,這是一個多麼令人激動的日子,中科院計算所幾代科學家的夙願在這一天實現了。”
確實,倪光南想要將中國高技術產品賣到國外的願望實現了,但成功並不意味著停下前進的腳步,這種成功在倪光南看來隻是邁上了一個台階。在完成聯想286微機研發工作之後,倪光南又開始了新機型的研發。他首先從北京抽調了一批技術骨幹,然後又組建了香港和深圳的研發部。其中,產品開發人員主要在深圳工作,少數技術骨幹則來往於香港與深圳之間,這樣能夠最大限度節約研發費用。
之所以選擇香港作為研發地,是因為當時PC的核心技術大多需要依靠國外廠商,而在亞太地區,除了東京與首爾,就隻有在香港方便與國外廠商交流。此外,倪光南選擇香港作為研發地,也是為了讓聯想微機的開發能夠與國際接軌,避免出現閉門造車的情況。
最初,香港聯想主要以“Quantum Design Ltd.”的名義來銷售主板,但倪光南認為使用“Quantum”這個名稱並不合適,因為在國際市場上,“Quantum”是一家著名的硬盤公司,這樣會讓人產生誤解,認為出售主板的是這家硬盤公司而不是聯想。因此,倪光南建議以“QDI”作為品牌,聯想接受了倪光南的建議,後來的香港聯想就以QDI作為品牌,大量出售主板和擴展卡。
當時倪光南組建的微機研發設計隊伍是國內實力最強的團隊。這支團隊在研發微機時,可以使用自己設計製造的主板和擴展卡,而其他團隊則隻能依靠從國外進口這些配件。這不僅使得聯想微機在性價比上具有較大優勢,而且也能夠使聯想比國內其他公司更早推出新的機型。
利用這種優勢,聯想集團1991年11月在國內率先推出了第一台486微機, 1993年11月又在國內率先推出了第一台586微機。從時間上來看,其他公司在半年之後才推出相同類型的微機。
1991年底,聯想微機獲得了“億利達”科技獎,而在1992年底,聯想係列微機獲得了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並獲得用戶評選的“最佳國產微機”稱號,倪光南也因此成為兩度榮獲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的科學家。
從1989年研發銷售聯想主板到1990年開始研發銷售聯想微機,聯想集團的核心產品逐漸從聯想式漢卡過渡到聯想係列品牌微機。正如倪光南預期的一樣,聯想式漢卡1994年開始進入下降期,到了1996年,聯想式漢卡的銷售基本結束。但因為聯想係列品牌微機的出現,聯想式漢卡的壽命依然延續了一段時間。可以說,從聯想式漢卡到聯想係列品牌微機,聯想集團完成了核心產品的無縫銜接。
對於當時研發聯想係列微機的情形,倪光南記得非常清楚。當時,中國的PC廠商因為有政府支持,所以能夠在國內市場與跨國公司抗衡。聯想集團進入微機市場的時間並不早,當時與聯想並存的PC公司有長城、浪潮和東海等。
當時的聯想集團並沒有先發優勢,之所以能夠後來居上,在市場份額方麵取得領先地位,主要是因為聯想擁有微機主板自主設計的能力。同時,聯想式漢卡的銷售也對聯想微機提供了一定的支持。正是這兩方麵的原因,讓聯想係列品牌微機在中國微機市場上站穩了腳跟,並逐漸成為中國微機第一品牌。
正因如此,倪光南很重視對產品的技術研發和創新。聯想集團前期發展壯大的經曆,正是用核心技術帶動企業發展的最好例證。作為一位科學家,倪光南始終將技術創新放在產品研發的第一位,同時,他也認為隻有這條道路才是中國高技術企業應該走的正確道路。
為此,倪光南決定繼續研發自主核心技術。
1994年,倪光南與複旦大學、長江計算機公司達成合資建立集成電路設計中心的意向。中科院和電子工業部也承諾這項合作由聯想集團牽頭,組織有實力的計算機企業一起參與,從而製訂一個國家投資計劃。
倪光南對於這項工作充滿信心,並相信這將成為聯想集團一個新的核心產品,但這一次他並沒有將該項研發工作進行下去。因為在聯想發展問題上,內部產生了分歧。
有人認為,投資芯片項目風險和投入較大,並不是聯想所能夠應對的。這些人為聯想集團規劃的路徑是先利用成本優勢去占領市場,然後再去進行技術開發。這是一條“貿工技”的發展道路,與此前聯想集團所走的“技工貿”正好相反。
對於聯想走“貿工技”的道路,他們解釋說:“公司引入漢卡技術後,迅速產生經濟效益,上下都很振奮。當時,產品質量既有新產品推出周期的問題,也有對配件進口的諸多環節不知水深水淺、匹配不當的問題……公司沒有也來不及建立一套質量檢測體係,使問題在到達用戶之前就能發現並提前解決。後來,公司在各個環節及時進行了調整。在大家的努力下,漢卡生產逐步工程化、規模化,公司在經營理念上也進一步搞清了技術驅動與市場驅動的關係,對‘市場永遠是對的’形成了統一認識。”
倪光南是“技工貿”道路的堅定支持者,這既是作為一個科學家的眼光,也是此前聯想集團成功經驗的總結。他不懂這些人為什麼要改變聯想發展的道路,為什麼要放棄技術去做貿易。在中關村這個地方,依靠貿易並不能取得長遠發展。
內部分歧是無法調和的,聯想集團不可能拆分成兩個部分,一個部分走“技工貿”道路,一個部分走“貿工技”道路。為此,解決這種意見分歧的唯一辦法就是讓其中一個人失去提出意見的機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