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章 論中國科技的新未來(2 / 3)

關於“棱鏡門”事件,倪光南還提到:“任何政府采購都要以保障信息安全、國家安全為前提。”

對於這一點,倪光南舉例說:“聯想微機的核心技術,包括CPU和操作係統等都是美國的,即使是這樣,美國政府還不放心。相比之下,我國信息係統軟硬件的核心技術幾乎都是外國的,怎麼反而可以高枕無憂呢?現在我國有些地方的政府部門在國產軟件基本可用的情況下卻大量采購外國軟件,說明他們十分缺乏安全意識,缺乏法製觀念。社會各界對於基礎軟件被跨國公司壟斷的安全隱患缺乏認識。”

“棱鏡門”事件也為中國各行業及政府采購部門敲響了警鍾,從當前來看,國外的一些軟硬件設備在性能上確實比國產設備優秀,但如果無法保證安全問題,采購國外具有安全風險的軟硬件設備,豈不是“引狼入室”嗎?

所以如何權衡技術性能和安全性能,是中國信息產業發展需要切實考慮的問題。

第四節 中興事件:核心技術之殤

2018年4月16日晚,美國商務部向中興通訊發布出口禁令,禁令表示直到2025年3月13日,美國公司將被禁止向中興通訊銷售零部件、商品、軟件和技術。至此,中興通訊迎來了關乎自身生死存亡的關鍵時刻。

對於此項禁令,中興通訊發表聲明稱,此項拒絕令不僅會嚴重威脅中興通訊的生存,同時也會傷害到包括美國企業在內的大量中興通訊合作夥伴的利益。美國的這項禁令確實可能會威脅到中興通訊的生存,因為中興的核心產品,從手機到基站,從交換機到路由器,對美國芯片的依賴性都非常強。

中興通訊設備的關鍵組件,主要由國際大廠進行零件供應,不少電信設備的零件都來自於美國的供貨商。從整體來看,中興所用的外來零件占總料件的比例達到了六成以上,而美國供應商提供的零件在外來零件中占了一半以上。因此,在美國禁令的背景下,中興通訊的存貨一旦用完,很快就會進入“休克”狀態。

在倪光南看來,“中興事件”是必然會發生的,即使不發生在中興通訊身上,也會發生在其他中國企業身上。對於“中興事件”,倪光南說:“我們一直說要做自己的芯片,如果你不做,一定會遇到很多問題。核心技術受製於人是我們最大的隱患,中興事件也驗證了這一點。如果不掌握核心技術,人家遲早會用各種辦法來給你設置障礙。”

“中興事件”為中國企業敲響了警鍾,缺少核心技術讓中國企業的發展處處受限。自主研發核心技術是中國企業尋求發展的必經之路,從當前中國核心技術發展的情況來看,倪光南認為一概而論地說中國企業芯片研發技術不高,並不符合當前的客觀情況。

為此,倪光南指出,中國的台式電腦和筆記本所使用的電腦芯片的國產水平離進口芯片還有三五年的距離,但在手機和服務器上所使用的芯片,有些卻已經和進口芯片旗鼓相當了。在一些特殊領域,仍然存在很大的差距。這就是當前中國芯片產業麵臨的現實。

倪光南認為中國芯片產業的短板主要在製造上,想要在製造上趕上美國的水平,可能還需要十年八年的時間。想要盡快縮短與發達國家之間的差距,國家在政策方麵的鼓勵和扶持是必不可少的。

倪光南強調,在一些芯片的關鍵領域和大項目上,應該在政府支持下形成企業主導的格局,進而去推動芯片的國產化。大項目的研發如果過於分散,很容易會影響到合作的效果。小項目則可以完全放開,通過競爭的方式去實現優勝劣汰。

對於百度、騰訊、阿裏進入芯片產業,倪光南認為這些企業並沒有在核心技術上投入很大力量,所以想要成功並不容易。他指出,BAT是很成功的,但在傳統計算機領域,無論是CPU,還是操作係統,他們的投入都不大。這可能因為這些內容與他們自身業務的關聯不大,從目前看,也並不是他們業務發展的主要方向,所以在投入上也都是有限的。

倪光南認為,如果企業想要依靠核心技術研發來獲利,那可能要等待很長一段時間。企業能否在不盈利的情況下堅持進行研發投入,這是每一個進行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企業都要考慮好的問題,也正是基於這種考慮,阿裏、騰訊和百度雖然已經開始在芯片產業布局,但真正要出成果可能還需要很長的時間。在倪光南看來,核心技術的研發、國家的主導和支持是關鍵。

雖然中興事件最終以中興通訊向美國支付4億保證金宣告結束,但其對中國企業造成的影響卻是深遠的。倪光南認為,對於“中興事件”不能存有僥幸心理,要堅決發展核心技術。他指出,中興事件暴露出的一個問題是,我們的核心技術不是自己的,要依靠別人。隱藏在其中的一個更重要問題則是網絡信息安全的問題,這一問題還沒有暴露出來,但我們要及早進行部署,防止泄密。

第五節 用大數據技術重新認識世界

2015年1月21日,在《2014中國移動互聯發展指數數據報告》發布會上,倪光南針對大數據產業發展、大數據技術應用發表了主題演講。

在演講中,倪光南提到,伴隨著移動互聯網的迅速普及,電子商務、雲計算、互聯網金融、互聯網等一係列新的移動業態開始發展起來,大數據成為了新的產業革命的核心。

當今時代,全球大數據技術演進和應用創新快速發展,世界各國政府都已經認識到了大數據技術的重要作用。倪光南強調,大數據技術在推動經濟發展、改善公共服務、保障國家信息安全方麵具有重大意義。

倪光南指出,中國的大數據產業也已經逐步發展起來。越來越多的部門和機構已經認識到大數據的價值,開始用大數據來解決問題,發揮數據的價值。現如今,中國的大數據發展已經逐步走到了推廣應用階段。

在倪光南看來,大數據研究不隻是要搜集海量數據,同時還要對海量數據進行分析和處理,這樣才能夠發現數據中的價值。除了能夠發現數據中的價值外,大數據還會改變人們對數據的認識,從而給人們帶來一些預測趨勢方麵的新價值。

談到大數據挖掘的內容,倪光南提到,在當前時代,數據的數量級是非常大的。從當前的IT係統來看,互聯網中的數據每年都會增加百分之四十或五十,可以說每時每刻數據都在產生。在這些不斷產生的數據中,有很多都是用戶的行為數據,所以談到挖掘大數據,更多是在圍繞著人來進行數據分析。

倪光南認為,當前最具有大數據挖掘價值的方向就是以手機用戶為中心的挖掘。現在手機成為了人們獲取信息的重要終端,同時也是最重要的聯網渠道。因此用戶在手機端生產出的數據量非常多,掌握好這些數據,從中挖掘有價值的信息,對於解決問題具有重要意義。

在倪光南看來,大數據中蘊含著許多重要的戰略資源,與各行業的發展有著密切關聯。大數據研發的成果將會直接服務於公眾和社會。倪光南認為大數據技術的發展一定要與各行業緊密結合,隻有這樣才能夠產生價值。

對於大數據的發展,倪光南也並非盲目樂觀。倪光南指出,大數據在質和量方麵的發展,讓大數據的安全問題變得異常複雜。

他說:“大數據在量的發展,使得其安全問題的重要性遠遠超過傳統數據安全的標準。在大數據時代不重視安全,可能會發展成為某種災難,而大數據在質方麵的發展,也帶來了新的安全問題。大數據有文字、圖片、影音各種格式,也有許多來源,當把這些不同類型的龐大數據融合在一起進行處理時,不僅對技術是個挑戰,對處理的合法性、安全性也是一大挑戰。”

大數據是一種資源,這一點無可置疑。但數據的海量增長究竟是好事還是壞事,就要看人們怎樣使用它了。倪光南認為當大數據的質和量達到一定程度時,其價值會逐漸增大,但各種安全問題也會隨之出現,嚴重時更會影響到國家安全。

為此,倪光南認為國家應該及時製定大數據安全的相關法規和標準。他指出,大數據作為新生事物,相應的法規、製度的建立必然會落後於大數據的發展。但如果等到建立好法規、製度之後,再去發展大數據,就會落後於其他國家。因此,倪光南認為中國應該一邊發展大數據,一邊加強和完善與大數據相關的法製建設,以期形成一種良性循環。

同時,倪光南還指出,在大數據技術應用方麵,中國擁有人才和市場兩個方麵的優勢。利用人才優勢可以對大數據技術進行更深入的研究和擴展,利用市場優勢則可以為大數據的發展創造便利條件。

毫無疑問,數據信息還會持續不斷地增長下去,想要確保大數據的安全,個別企業的力量是微不足道的。倪光南認為,這是一個係統工程,需要政府、企業、個人等多方共同努力。

第六節 雲計算改變信息技術格局

雲計算是一種按使用量付費的模式,其可以提供可用的、邊界的、按需的網絡訪問,進入可配置的計算資源共享池。使用者隻需要投入很少的管理工作,就能夠快速獲得自己想要的資源。

倪光南指出,按照傳統技術路線建立起來的數據中心,會有95%的計算資源被閑置,75%的能源會消耗在與計算無關的設備上。但采用雲計算模式之後,計算資源的利用率就能夠達到60%,有效能耗也能夠提高將近50%。

對於雲計算這一概念,倪光南認為,這是一種動態的易擴展的且通常是通過互聯網提供虛擬化的資源計算方式。雲計算能夠快速部署資源、獲得服務,同時還可以按照需求來擴展和使用。

在具體分類上,倪光南認為雲計算可以按照兩種層麵來進行劃分。一種是按照應用係統分類,當前主要可以分為基礎設施、應用平台、應用軟件等,這是一種自然的趨勢;另一種就是按照雲服務的對象來劃分,也就是現在經常提到的公有雲、私有雲和混合雲。

對於雲計算的演進與發展,倪光南認為是一種必然的趨勢。他指出,傳統的設施架構已經無法再適應巨大的信息量需求。當前市場主要受到兩個方麵的驅動,一方麵是信息爆炸,另一方麵則是來自數據中心的壓力。倪光南認為雲計算正是在這種趨勢下發展起來的。

隨著互聯網的不斷發展,信息數據大量增長,處理這些信息,企業需要付出許多額外成本。為了在競爭中爭取主動,企業必須要減少這些額外成本支出。

雲計算的出現為企業提供了一種新的可能,憑借著高處理性能、低成本、高擴展性的優勢,雲計算受到了廣大企業的歡迎。

倪光南很看好雲計算模式,他認為這種模式將會引起信息技術格局的劇烈變化。在傳統的計算機領域中,微軟和英特爾組成的Wintel聯盟常年壟斷著桌麵終端,但在雲計算時代,終端設備的重要性開始下降,更多的資源被集中到了“雲端”。這樣一來,用戶關注的焦點也就從桌麵終端轉移到了“雲端”服務的性價比上。

倪光南認為,借助這種變化,“雲服務”提供商可以擺脫用戶對於進口技術的使用依賴,開始逐漸轉去使用國產的IT技術。在使用國產IT技術之後,對於一些重要的信息內容,就能夠做到更加自主可控。

當然,這個過程並非一蹴而就,但至少在雲計算技術的發展上讓人們看到了這種可能。

其實,國內的一些大型雲計算中心,設備主機已經開始使用國產技術。倪光南表示,當前全球範圍內的雲計算平台,有90%都是基於開源軟件開發而來,這其實已經動搖了微軟等老牌計算機企業的地位。

倪光南指出,國內雲計算服務產業正在迅速發展,其對中國的信息化進程產生了重要影響。在具體表現上,倪光南提到了8個方麵的內容:

一、雲計算可以大大提高IT資源利用率和節約消耗。

二、雲計算能實現無IT基礎設施的信息化。使用者可以從雲計算服務提供者那裏選擇獲取各種服務,節省了大量用於基礎設施建設和IT人才聘用方麵的支出。

三、雲計算可以大大節約信息化成本,並能快速部署計算資源,便於企業發展新業務,提高企業的生產效率和管理效率。

四、雲計算將物理上分布得較為分散的計算資源轉變成一種虛擬的計算資源,並整合在了一起。這樣不僅便於使用者進行管理,同時還能更好地進行運營維護。

五、雲計算中心可以建設在一些邊緣地區,進而降低信息化建設和維護的成本。

六、雲計算可以采用“瘦客戶端”,這樣更加安全,也能使雲計算支持更多雲端設備,有利於移動辦公等新業務的開展。

七、私有雲可以提供內部服務,公有雲可以提供對公服務。由於雲計算可以高度整合資源,集中進行管理,因此能夠保障信息的安全。

八、由於中國信息化起步較晚,因此過渡到雲計算要比發達國家更輕鬆。

在倪光南看來,雲計算作為新一代信息技術,當前已經取得了重大發展。但從長遠角度來看,當前中國雲計算業務的發展並未充分成熟,雲計算市場還沒有完全開發出來。這既是一件好事,同時也是一件緊迫的事。中國雲計算企業應該努力研發雲計算技術,提高自身的市場競爭實力,關鍵的一點在於,要將雲計算中的核心軟硬件技術掌握在自己手中,這樣中國雲計算的發展才不會受到限製。

第七節 解讀“中國創造”

“中國製造”和“中國創造”之間,雖然隻相差一個字,但想要改變這個字,卻要走很長一段路程。現在的中國正在向著“中國創造”的道路前進,對於中國如何走好“中國創造”這條道路,倪光南從自己親身經曆出發,對“中國創造”進行了解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