倪光南認為,中國成為世界製造大國,是改革開放所取得的重要成果。但從科學發展觀的角度來看,想要實現全麵協調可持續的發展,就必須要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發展。
倪光南指出,這不僅是科學發展觀的要求,同時也是中國內外環境共同影響的結果。從內部條件上看,中國在資源、環境以及勞動力方麵都出現了不小的問題;而從外部條件來看,中國在國際貿易方麵的壓力也越來越大,失去了人口紅利之後,中國經濟發展速度出現下降。正是這些因素的共同作用,才使得政府不得不加快推動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
在倪光南看來,從“中國製造”向“中國創造”的轉變,其根本途徑就是提高自主創新能力,建設創新型國家。在這個過程中,企業應該成為創新的主體,國家應該加大對科技的投入,大力發展那些依然被國外企業掌控的核心技術。
倪光南認為,在走向“中國創造”的過程中,國家應該發揮關鍵作用。一些高端技術項目,單靠個別企業的能力是無法實現的,國家應該起到帶頭引導作用。此外,國家還應該注重營造出適宜的政策環境,讓企業和人才能夠擁有更廣闊的發展空間。
在實現“中國創造”的過程中,中國的軟件產業最有可能實現跨越式發展。倪光南指出,中國軟件產業發展具有許多優勢,其中最主要的就是巨大的本土市場和豐富的人才資源。當前,軟件產業正處於技術更新換代時期,更利於中國軟件產業實現跨越式發展。
倪光南認為,中國軟件產業雖然起步較晚,但完全不必去走發達國家的發展道路,反而應該利用自身優勢去爭取實現跨越式發展。他指出開源軟件就是一個可以嚐試的方向,研發開源軟件就可以讓我國軟件產業處於一個開放的環境中,不必從零開始去走發達國家的老路。
在論述軟件產業走向“中國創造”的過程中,倪光南特別強調了“印度模式”。他並不讚同中國去走印度發展軟件產業的道路,認為這並不符合中國當前的國情。從中國當前的國情來看,像印度一樣開展離岸外包業務,隻能作為軟件產業發展的一個部分,並不能作為軟件產業發展的全部。
倪光南認為,軟件產業是國家應該優先發展的戰略性產業,它對於支撐信息化建設、保障網絡信息安全具有重大意義,而離岸外包業務的作用僅僅是帶動就業。因此,中國隻能將離岸外包業務看作軟件產業的一個小的分支,而不是主要部分。
單純通過離岸外包業務,可以讓中國變成軟件製造大國,卻沒有辦法讓中國變成軟件製造強國。到頭來,中國生產的軟件產品的核心技術依然掌握在國外企業手中,中國依然隻是軟件產品的“製造者”,而不是“創造者”,這不符合“中國創造”的具體要求。
倪光南認為,在“中國創造”的道路上,中國軟件產業的發展要不斷落實自主創新的戰略方針,隻有這樣才能夠讓中國最終成為一個軟件強國,而不僅僅隻是一個軟件大國。當自主創新技術取得突破之後,中國便可以利用巨大的市場和人才資源,建立起自主軟件產業體係。
第八節 區塊鏈麵臨的機遇與挑戰
時代在不斷變換發展,倪光南的眼光卻始終在緊盯著科技發展的最前沿。從聯想漢卡到聯想微機,從操作係統到芯片研發,倪光南始終沒有停下自己的腳步。過去已變成曆史,在數字經濟時代,倪光南又將眼光對準了大數據、互聯網+和區塊鏈等新的潮流趨勢。
在一次論壇上,倪光南發表了主旨演講,他提到:“中國已經進入了數字經濟時代,未來國家將在5年內投入1000億元支持信息技術的發展,支持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像人工智能、大數據、物聯網、雲計算、5G通信,包括區塊鏈在內。這對於中國趕上發達國家,尤其是在網信領域爭取趕上發達國家,實現進一步提升經濟實力,提升科技水平,建設網絡強國有重要意義。”
對於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倪光南提到:“應開放區塊鏈技術政府應用、社會管理、貸款、保險、教育、醫療等應用場景,實現新技術對舊技術的替代。”他將區塊鏈技術的創新和嚐試比喻為“換道超車”。
“彎道超車”經常聽說,但“換道超車”的說法卻並不常見。倪光南給出的解釋是,新技術很難去超越傳統的已顛覆的領域。但在新領域之中,在同一個起跑線上,中國是有機會與發達國家相抗衡的。
猶如操作係統和芯片領域,發達國家在很多領域已經形成了壟斷,中國想要後發先至非常難。想要在這些領域完成超越,不僅要在技術上形成領先,還要構建起完善的生態係統,這樣才能在已經形成壟斷的領域中獲得市場份額。倪光南認為技術方麵的難關容易攻克,但若想要改變一個人的習慣、一個領域的生態則是十分困難的。
正是在這樣的環境下,除了依然繼續發展現有技術外,還要注重信息技術領域中的新機遇。倪光南指出,區塊鏈就是這樣一種新技術,所有國家都在嚐試推廣,都還沒有形成壟斷。他認為區塊鏈是一項非常有潛力的技術,在其沒有形成壟斷、發展還未成熟的情況下,進行區塊鏈應用創新正是一個“換道超車”的好機會。
對於如何建立區塊鏈技術體係,倪光南認為技術應該通過應用來體現。可以通過聚集好的企業,在他們的技術之間形成某一類技能或應用的核心示範,以此去更好地進行推廣。對於剛剛起步的技術,需要努力進行創新。
區塊鏈技術發展的關鍵是要找到合適的落地場景。倪光南認為從政府的角度來講,首先要提倡創新,給予企業多種便利條件,創造出一個良好的創新環境。在鼓勵創新的基礎上,政府還應該廣泛培養人才、吸引人才、開放應用,要讓政策與市場優勢相銜接。
在發展區塊鏈技術應用上,倪光南提出了三個方麵的建議:
第一,開放應用場景。
倪光南認為,想要實現新技術對舊技術的替代,就要開放區塊鏈技術應用場景,政府應用、社會管理應用、貸款應用、醫療應用、教育應用,這些都可以應用上區塊鏈技術。
第二,打造應用生態。
在推出區塊鏈應用之後,倪光南認為應該盡快對實體經濟進行深度融合,從而形成以區塊鏈技術為核心的應用生態。在應用生態形成的基礎上,進而形成其產業生態,這樣區塊鏈技術才能夠進入到主流信息技術領域,替代現有技術應用。
第三,加大政策扶持。
區塊鏈技術應用的推廣,需要政府從研發投入、人才政策、產業基金等多個方麵進行鼓勵和扶持。
區塊鏈行業在最初發展階段經曆了資本逐利亂象,這正是缺乏政府引導導致的不良後果。政府在進行引導和管理時,不能管控過嚴,也不能撒手不管。政策扶持是必備的,製度規範也不能少。
在倪光南看來,區塊鏈技術的發展就應該在嚐試的過程中不斷改進,按照正確的方向去努力,沒有什麼事是一蹴而就的。在未來,區塊鏈技術將會與各種信息技術融合應用、加快發展,區塊鏈也將會為雲計算、大數據、物聯網、移動互聯網等新一代信息技術的發展帶來新機會。
第九節 “互聯網+”與機器人紅利
近年來,隨著中國人口紅利迅速減少,勞動力成本快速上升,一些企業開始考慮用智能機器人替代人工。可以想象,在未來一段時間,伴隨著人工智能技術的發展,中國將會成為世界最大的工業機器人市場。
倪光南在一場主題為“互聯網+”的研討會上曾提到,當前中國在發展協作機器人方麵已經擁有大市場、低成本、核心技術及核心零部件等諸多方麵的優勢。協作機器人的普及,將會對我國的工業在自動化、智能化方麵產生深遠的影響。
所謂協作機器人,就是指機器人與工人在一定的工作區域範圍中,為達成任務目標而進行的直接合作行為。一般來說,機器人適合從事精確度高、重複性強的工作,人則可以在機器人的輔助下進行一些更有創造性的工作。
倪光南認為,當前時代,“互聯網+”的一個重要方向就是讓數字經濟和實體經濟進行深度融合。在這個過程中,協作機器人將會發揮重要作用。
倪光南提到,協作機器人將會成為中國的一個機遇,傳統產業的轉型升級將會得益於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和普及。
對於協作機器人的應用,倪光南認為:“傳統工業機器人普遍不安全,操作和集成都較為複雜,且投資回收周期較長,僅適合單一品種大批量生產線應用,如汽車行業。人機協作型工業機器人本質安全,無須防護;開箱即用,操作簡單;價格較低、易集成,且投資回收快,比較適合小批量、多品種定製柔性生產線應用,如3C領域。”
倪光南指出,正是借助這些特色和優勢,協作型工業機器人才有望成為機器人類型之中的主流。而且從中國當前的現實來看,在發展協作機器人方麵,中國有著諸多便利的條件。
首先,中國已經掌握了協作機器人的全部核心技術。對包括機器人操作係統、電機驅動控製等技術,中國都已擁有了自主知識產權。
其次,協作機器人的核心部件已經基本完成了國產化。諸如減速器、控製器等關鍵的核心部件,中國已經不再需要依靠國外企業提供,這在很大程度上降低了協作機器人的生產成本。
第三,中國本土擁有廣闊的市場。在智能機器人領域,中國政府已經出台了國家級戰略。同時在機器人應用上,中國也是全球最大的機器人應用市場。
第四,強大的技術工程師隊伍。在智能機器人研發領域,中國擁有龐大的軟件工程師隊伍,能夠為機器人研發提供強大的服務支撐。
在倪光南看來,當前中國正致力於傳統製造業向互聯網化智能製造升級,機器人市場潛力巨大,機器換人、政策支持等因素都導致了機器人行業呈現井噴式發展。
他還提到,國產機器人正在積極進入新興行業市場,並且已經擁有了不少成熟的應用案例。
對於智能機器人產品的發展趨勢,倪光南提出了一個與大眾並不相同的觀點,他認為機器人產品的研發趨勢應該朝著工業部件化和應用傻瓜化的方向發展。
倪光南並沒有過分強調機器人的智能化,而認為國產機器人產品應該向著更適於應用的角度去發展。
對於國產協作機器人的性價比優勢,倪光南認為,首先可以借助國內製造業的規模優勢,在保持相同性能的前提下,降低國產協作機器人的價格。其次,在高性價比的基礎上,再結合服務優勢,將其大量應用在製造業、商業和服務業中,用來替代簡單重複的勞動力。
倪光南認為,中國的機器人市場完全可以走中國家電市場的發展路線,依靠高性價比和服務去與國外企業競爭,進而進入到國外市場之中。倪光南舉例說道:“這其中的一個典型案例是,國產平衡車企業納恩博研發出的售價2000元的產品,打敗了售價幾萬元的平衡車始祖賽格威,最後還收購了賽格威。”
在倪光南看來,中國積極研發協作機器人是很有現實意義的。隨著中國勞動力成本的不斷上升,中國的人口紅利開始逐漸消失,這對於中國經濟發展來說並不是一件好事。但從另一個角度來看,這種現象又為協作機器人的發展提供了有利條件,也就是說,機器人紅利將會開始逐漸呈現出來。
倪光南指出,中國人口紅利消失始於1990年,基本到2016年結束。這一時期,中國不僅勞動力成本開始上升,勞動力數量也出現短缺,許多行業都麵臨著轉型升級的壓力。正是在這種情形下,機器人換人的缺口也開始逐漸擴大,超過了千萬台以上。
倪光南認為,中國機器人紅利興起的階段將會在2018年到2025年之間。此後機器人替代人的勞動將會成為全球製造業發展的一個主要發展方向。機器人不僅可以從事高危風險的工作,同時還能夠進行精確作業,有利於大幅提高製造業的水平。
為此,倪光南預估中國在2020年機器人市場容量將會達到1763億元,並有望崛起幾家本土機器人企業。除了機器人紅利外,倪光南還提到了“工程師紅利”。
他說:“按平均價格每台3萬元,未來將形成3000億元以上的市場,帶動製造業、商業、服務業的產值在萬億元以上;同時,需要大量的機器人工程師開發、維護、服務機器人,按10∶1計算,千萬台機器人需要百萬名機器人工程師。”
因此,在2020年之後,有一段時期,中國將會進入“工程師紅利”階段。
倪光南認為,中國應該通過培養百萬級的機器人工程師來緩解機器人大規模應用後的就業問題,改變當前中國以低端為主的勞動力結構,進而帶動中國機器人產業在國內和國外的應用與推廣。
在“工程師紅利”階段,倪光南十分看好軟件工程師在未來的發展。他指出,新一代信息技術所需的工程技術人員約七成是軟件工程師。因此,今後軟件工程師將有巨大的需求。
倪光南認為,如果中國能夠做好軟件人才的培養,就能夠迅速發展包括機器人在內的新一代信息技術,而隨著“工程師紅利”的逐漸興起,中國又將迎來新一階段的快速發展。這是他希望看到的,也是大家希望看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