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六三零章 中國航母(2 / 3)

之後這十幾年間,老一輩海軍和新一代青年一起攜手,篳路藍縷的精心經營,終於在如今結出累累碩果。

在此背景下,第一種“鯤鵬級”航空母艦終於誕生。

在大元首的乾綱獨斷下,“鯤鵬級”航母一上來就衝著完全體設計建造。其艦長258.1米(水線長)、267.4米(飛行甲板長)、寬33.2米、吃水7.63米,標準排水量37,924噸、滿載排水量43,200噸。采用八座重油專燒鍋爐和四座齒輪傳動蒸汽輪機,總功率144000軸馬力。最大航速:33.45節,續航力:15000海裏/15節。

艦體鋼材采用的是乙位麵自行研究生產的艦船用高強度特種鋼,相關技術來源於本世界,水準相當於冷戰初期的西方強國,性能指標僅次於美國的HY-80係列調製鋼。

從設計理念上來看,該航母已經脫離了二戰時期依然存在的戰列艦防護理念,而直接從戰後西方航母設計建造基礎入手。

沒有相關經驗,整個過程必然磕磕絆絆走的極為艱難,大元首卻並不著急。他心裏非常清楚,中國擁有的發展時間還很長,而對於周邊擴張的步伐卻可以放緩。即便是有戰爭逼進,以當前的中國海軍實力,足以應付。

隻要不主動開到外海去進攻,放手綽綽有餘。其底氣,還來自於在航空器方麵的巨大優勢。

從1900年前開始,乙位麵中國即悄然建立了空軍,陸航與海航的戰機研發同步進行,采取的是一機多用的策略。即研發一種基本型,在此基礎上分別針對陸戰和空戰進行改型。

如此,能夠避免本來就不多的研究人員分散,可以集中全國的相關力量攻關。

其實這依然是一個一邊學習、一邊實踐的過程。

沒有本世界那種發展百年的航空航天技術積累,沒有一開國就得到錢學森等等全球都數得著的科技大牛領銜,乙位麵新朝的研究要苦逼了許多。

不說別的,所有研究人員都需要先學習,把19世紀開始一直到20世紀中後期的各種航空相關知識給生吞活剝了。沒有活生生的教授,他們隻能通過視頻影像和各種教案自行學習。

好在有各種公開買賣的論文刊物可以參考,磕磕絆絆十幾年下來,總算有了一些堪稱穩固的基礎。

中國自來不缺乏天才,高達四五億的人口基數,總能迸發出數量足夠的天才大腦。隻要為他們提供適當的條件,便可以創造出令人驚歎的成就。

關鍵是,有了本世界的正確成果為參考,他們可以避免在錯誤道路上浪費過多時間。本世界的每一種科技成果,都意味著成千上萬次的錯誤實驗、數不清的的錯誤產品。避免了這些時間、成本、資源、精力上的浪費,乙位麵科研過程的效率之高,可想而知。

楊浩沒有急功近利的一個勁兒往乙位麵販賣先進裝備,卻是從第一個五年計劃開始,穩步推進全科研領域的學習與研發。

本世界中國開始的時候,在科研上近乎一窮二白。後來得到蘇聯援助全麵建設工業體係,卻是在知其然、不知其所以然的情況下進行的居多。當他們吃透了挖盡了那些設備和資料的潛力之後,想要更進一步,發現無比的艱難。

基礎材料學,各種動力領域,包括內燃機和電機、航空航天各個領域,凡是稱的上工業心髒的,統統是短時間內補不上的短板。

尤其是材料學領域,人家西方人用一兩百年時間積累出來的資料,根本不會對你開放,花錢也買不來。甚至於,人家都不告訴你實驗是怎麼做的,光知道原理,連個合適的實驗室和研發過程都搞不出來,更別提產品了。

這方麵沒有捷徑可以走,隻能指望經濟條件夠了,再補課。

於是乎,21世紀的中國人愕然發現,突然間中國的科技力量群體井噴,論文數量不斷暴增,仿佛一夜之間冒出來的。其實,還是到了第二個十年前後,經濟發展了,資金充足了,各種實驗室都建立起來,科研大軍都有活兒幹,才得以將之前理論上的東西付諸實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