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44章 順利通關 不動地菩薩(3 / 3)

想當初我們四大菩薩到達這一步,哪個沒有經過上千年的修行,他怎麼可能就通過了?

會不會他的反應比較遲鈍,要經過一段時間才會有反應呢?”

就這樣,地藏王佛十分糾結,足足想了三天,還是沒有理出頭緒,而釋清福離開鬼門關,悠哉遊哉地飛行了三天,還是沒有任何問題。

地藏王終於拋開這個問題,馬上想到了這次可能徹底失去鬼門關的嚴重後果。

繞是他已經成佛,也幾乎驚出了一身冷汗。如果鬼門關如此戰略要地失去了,那麼地府不但會失去對人間的大部分影響力,還是去了“人口”和“兵源”的補充。

那樣一來,他成佛的優勢都抵不過這個敗筆所造成的劣勢。

很快,地藏王就有了決斷,命令不斷發下去,很快,地府就調集了百萬大軍向鬼門關進發。

連同之前從鬼門關撤走的,暫時駐紮在附近的三十萬大軍,地府對鬼門關的兵力已經達到130萬,是鬼王兵力的四倍多。

地藏王準備以泰山壓頂之勢奪回鬼門關,若能迫使鬼王主動放棄,那就更好了。

諸位看官,地藏王心裏琢磨的“那一關”到底是什麼關呢?

其實說白了也很簡單,就是一個人的境界是否達到陽極陰生,剛柔並濟的問題。

說的再明了一點,就是一個人的境界達到可以自由地表現出崇高的善,也可以自由使用“惡”的手段。

可以昨天還在表示與敵人不共戴天,今天就與敵人笑臉相迎,親切友好。

光做到這一步還不夠,還得內心沒有任何愧疚和不適,自己陣營的人也不會說什麼。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冷戰時期,兩大陣營的普通百姓互相都認為與對方不共戴天,而他們的高層領導互相眉來眼去、配合默契的事情可一點也不少見。

曆史上,能做到這點的都是聖人,當然不是仙俠修真小說裏的聖人,而是周公、孔子這類聖人。

一般的賢人隻能代表善、正義等一個極端,隻能有一群人擁戴,而聖人可以無善無惡,可以讓決然不同的兩類人都一起擁戴。

比如,正常情況下,菩薩隻能普度眾生,隻能讓普通信眾崇奉,但佛祖可以讓陽間和地獄的所有眾生一起崇奉。

能做到這一點的,即便是在凡人的曆史上,也是千古傳頌的偉人、聖人,幾千年曆史中,也是為數不多的。

因為要做到這一步,幾乎是要求人要能夠自由調整自己的人生觀、價值觀,光、暗合一,善惡合一。

而在修行界,就更難了,因為修行者言出法隨、心行合一,所思所想都以自身氣機、功力乃至氣運、業力息息相關。

稍有波動,都可能引起走火入魔,別說是根本上改變人生觀、價值觀了。

並且,修為越高,調整越難。但如果在修為很低或者在凡人階段就達到這一步,於修行而言,也沒有什麼用。

因為這個境界沒有修為支撐不易保持,即便保持了,那要修煉就很緩慢了。

所以,修行者往往是選擇一種比較單一、極端的屬性,勇猛精進,待到了自己的極限,才考慮向相反方向“陰陽轉化”的問題。

具體到佛門修行上,有個“不動地”菩薩的境界,說的就是這個關卡。

以前釋清福所了解的佛門修行知識,大多是從市麵上公開的典籍中獲取的。

其在關於“不動地”這一點上,根本沒有說透。但有一點是不會錯的,“不動地”就是道心永不退轉。

但要達到真正的永不退轉,就隻有悟通善惡、光暗、正邪等對立統一的境界,並能自由出入乃至掌控才行。

而佛門雖然沒有要求一定按照十地菩薩的順序修煉,但把“不動地”放在第八地,也說明隻有到了七地菩薩以後,再突破這個境界才最合適。

意猶未盡,那就看看最熱門的其他了哪些章節吧!

┊┊┊┊┊┊┊┊┊┊┊┊┊┊U!~!