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17章 貨幣經濟與實體經濟(1 / 1)

一。貨幣中性與非貨幣中性。

貨幣中性是貨幣數量理論一個基本命題的簡述,是指貨幣供給的增長將導致價格水平的相同比例增長,對於實際產出水平沒有產生影響。

非貨幣中性是指,如果貨幣供應量發生變化,引起實際利率和產出利率水平等實際經濟變量的調整和改變,那麼貨幣是非中性的。

二。虛擬經濟的特點。

虛擬經濟具有極其巨大的規模,與實際經濟比較,在一些國家要大出許多倍。特別是近二三十年,其規模的增長更為迅速。

虛擬經濟具有極大的獨立性,具有原生金融工具來說,與實際經濟的聯係,還有較為清晰的脈絡可循,就原生工具價格波動的軌跡來看,已頗難從實際經濟中找出直接的解釋,至於衍生金融工具,其解釋好像隻能從虛擬經濟自身尋找。

虛擬經濟的運動軌跡,不論是由價格漲落描述,還是有交易額的增減描述,都具有實際經濟所難以具有的極大波動幅度和振蕩頻率。

活躍興旺的虛擬經濟會有力的推動實際經濟的發展,它的突然崩塌也會給實體經濟帶來巨大打擊。

虛擬經濟與泡沫經濟有緊密聯係,主要是房地產領域和資本市場領域的泡沫。資本市場泡沫已非源於單純的欺詐,而是內在虛擬資本運行機製本身。

三。貨幣的短期非中性與長期中性。

在貨幣短期非中性概念中,貨幣數量變動不僅影響價格,也會影響產出,不僅影響名義利率也會影響實際利率,而利率變動會影響實際資源的配置。在一般均衡狀態下,貨幣影響的因素,即使是短期的,也是實在的。

在短期中貨幣變動會主要影響產出,在長期中貨幣增長率則主要影響價格。

貨幣短期非中性和長期中性也可以表示為失業率與工資,物價上漲率這兩者之間的置換關係。

一般講貨幣長期中性,短期非中性。 貨幣從超發開始,到完全進入市場的過程是不均衡的,從行業到進入渠道,不同類別產品價格的上漲幅度、速度以及先後次序都不均衡。 所以說貨幣長期中性,是因為最終市場會建立新的均衡,但在兩個均衡之間,從舊均衡到新均衡的過程中,會造不均衡,所以說貨幣短期是非中性的。

四。普惠金融與金融排斥。

普惠金融是以有效和可負擔的方式使金融服務惠及每一個人,尤其是那些通過傳統金融體係,難以獲得金融服務的弱勢群體。換言之普惠金融的實質就是將金融服務以更經濟的方式惠及所有群體,特別是弱勢群體。世界銀行的定義,普惠金融是指使用金融服務的個人和企業占到全部個人和企業的較高份額。

金融排斥是指在一些發達國家的鬆管製和信息技術廣泛運用的條件下,金融機構為了降低成本,關閉一些偏遠地區甚至中小城市的分支機構,導致這些地區因金融機構減少而無法享受到應有的金融服務。廣義上可分為自願排斥和非自願排斥。非自願排斥是指人們有獲取金融服務的現實或潛在需求,但因受製於某些因素,而無法獲取應有的金融服務。自願排斥是指某些個人和企業有獲取金融服務的機會,但因種種原因選擇不直接使用金融服務。